《明湖居听书》课件
合集下载
明湖居听书PPT课件

3. 第①、②段描写开演前明湖居戏园子里的盛况,有什 么作用? 【答案】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以开演前明湖 居戏园子里的盛况,说明听众多,这里将有精彩的演 出,从侧面体现出白妞表演的精彩,为后文的表演作 铺垫。
4. 描写琴师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写琴师用了外貌描写和欲扬先抑的手法,琴 师外貌甚为丑陋、初奏时“人也不甚留神去听”,最 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琴师的高超技艺,为后文 他为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难点)
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 生,江苏丹徒(治今镇江)人。
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小说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 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 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 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 三、知识链接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是晚清一个小说
5. 第5段写两人的评价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答案】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此想必是白妞了罢?” 作者借此人之口,一是说明黑妞的唱功好,以引出另一人对 白妞的评价;二可见此人没听过白妞说书却久仰大名,此 番乃慕名而来,因有此问。“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 的妹子。”可见此人知道底细,是熟客,且百听不厌。两 人的评价从侧面突出了王小玉演唱技艺的精湛。
歌艺高超
导思4. 作者是如 何描写空灵飘忽的 音乐的?举例说明。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明湖居听书PPT课件

于是,便有了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今天, 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
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1、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
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重点)
2、 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3、 品味特殊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难点)
5. 第5段写两人的评价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答案】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此想必是白妞了罢?”
作者借此人之口,一是说明黑妞的唱功好,以引出另一人对 白妞的评价;二可见此人没听过白妞说书却久仰大名,此 番乃慕名而来,因有此问。“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 的妹子。”可见此人知道底细,是熟客,且百听不厌。两 人的评价从侧面突出了王小玉演唱技艺的精湛。
《孽海花》。
一
读一读字音
作揖( zuò yī ) 抓髻( jì
疙瘩( gē dɑ )
)
皓( hào )齿
遽( jù )发
嘁嘁( qī qī )喳喳
二
写一写字形
bǐng( 屏 )气凝神
三
记一记词义
1.作揖: 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2.熨斗:
形状像斗,用来烫平衣物的金属器具。
3.嘁嘁喳喳: 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答案】 “声音初不甚大……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恍如
由傲来峰西面……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周 匝数遍”这几处比喻,把人们的感觉与听觉、视觉与听觉沟
通起来,表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舒畅的美感,形象地
表现出白妞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轻快的特点。“约有 两三分钟之久……纵横散乱”既着眼于形,又着眼于色,表 现了声音的婉转飞扬和美妙。“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 百鸟乱鸣”形象传神地描写出琴声与歌声和鸣的清脆、热烈。
《明湖居听书》课件

“初不甚大” ——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 ——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 ——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 ——演唱的高潮 ——演唱的结束 “人弦俱寂”
白妞说书之效果
初不甚大(像· · · · · · 像· · · · · · /感觉)
甜美 令人畅快
高亢 挺拔
越唱越高(像· · · · · · 恍如· · · · · · /视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2段): 描写说书前的盛况 第二部分(3-5段): 描写琴师、黑妞的精 彩表演和观众的反应
第四部分(9段):以 观众的议论来点明 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
第三部分(6-8段): 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 说书技艺
三、白妞说书
戏园盛况 琴师弹奏
白妞说书
黑妞说书
观众评议
白妞说书之节奏
侧面描写的作用
从侧面烘托 白妞高超的技艺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戏园盛况:轰动泉城 琴师弹奏:不同凡响 侧面描写 明 湖 居 听 书 正面描写
黑妞演唱:以为观止
观众评论:“余音绕梁, 三日不 绝” 白妞出场:“秀而不 媚 清而不寒” 白妞说书:运用通感
六、作业
• 请欣赏音乐《二泉映月》,应用通感的手 法将你的感受描写出来。
明湖居听书
——刘 鄂
一、作家及作品
刘鹗,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 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论见 闻,揭露晚清吏治的黑暗及生 灵涂炭的社会现实。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 游记》第二回:明湖湖边美女 绝调。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 • • • 李宝嘉 吴研人 曾 朴 刘 鹗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孽海花》 《老残游记》
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
白妞说书之效果
初不甚大(像· · · · · · 像· · · · · · /感觉)
甜美 令人畅快
高亢 挺拔
越唱越高(像· · · · · · 恍如· · · · · · /视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2段): 描写说书前的盛况 第二部分(3-5段): 描写琴师、黑妞的精 彩表演和观众的反应
第四部分(9段):以 观众的议论来点明 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
第三部分(6-8段): 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 说书技艺
三、白妞说书
戏园盛况 琴师弹奏
白妞说书
黑妞说书
观众评议
白妞说书之节奏
侧面描写的作用
从侧面烘托 白妞高超的技艺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戏园盛况:轰动泉城 琴师弹奏:不同凡响 侧面描写 明 湖 居 听 书 正面描写
黑妞演唱:以为观止
观众评论:“余音绕梁, 三日不 绝” 白妞出场:“秀而不 媚 清而不寒” 白妞说书:运用通感
六、作业
• 请欣赏音乐《二泉映月》,应用通感的手 法将你的感受描写出来。
明湖居听书
——刘 鄂
一、作家及作品
刘鹗,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 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论见 闻,揭露晚清吏治的黑暗及生 灵涂炭的社会现实。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 游记》第二回:明湖湖边美女 绝调。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 • • • 李宝嘉 吴研人 曾 朴 刘 鹗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孽海花》 《老残游记》
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
《明湖居听书》课件 教学(共52张PPT)

8、作者又是怎样正面表现白妞说书技艺高 超的?
从白妞出场、白妞说书(或白妞演唱)和观众反 应(听众的感受)三个方面进行正面描写,表现 白妞演唱技术高超绝妙。
9、文中两次写观众的评价,说说这两次评 价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怎样共 同的作用?
⑴第一次是从比较白妞和黑妞技艺高低的角度来评 价的,第二次是从听书后的感受和收获的角度来评 价的。 ⑵两次评价,都从侧面烘托了白妞说书技艺的绝妙。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 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 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 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 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 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 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 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 吏”的狰狞,可鄙。在客观上有助于人 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 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 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 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 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 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 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 书。
《老残游记》最早版本的封面、封里及插图
《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 活动。揭露了清末吏治黑暗,涂炭生灵的社会现 实,鲁迅先生评论:“言人所未尝言”、“叙事 状物,时有可观”,并把它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 说之一。
刘鹗 《老残游记》 李宝嘉 《官场现行记》 吴趼人(jian) 《二十年目睹之 怪现状》 曾朴 《孽海花》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jié)鼓 铮铮(zhēng)遽(jù)发
周匝(zā) 霍(huò)然 花坞(wù)偌(ruò)大
《明湖居听书》课件

《明湖居听书》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导入 • 《明湖居听书》概述 • 故事梗概 • 主题分析 • 艺术特色 • 课程总结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时代背景
介绍《明湖居听书》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社会 的特点。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阐述其文学地位 和影响。
80%
探究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思 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启发学生的 思考和感悟。
02
《明湖居听书》概述
作者介绍
95% 85% 75% 50% 45%
0 10 20 30 40 5
作家姓名:刘鹗 出生日期:1857年
逝世日期:1909年
主要作品:《老残游记》、《铁瓮古迹》等
文学地位:晚清著名小说家,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 巨匠
节奏感强
作者通过情节的起伏变化 ,使作品节奏感强烈,引 人入胜。
结尾出人意料
作品结尾出乎意料,打破 了读者的心理预期,使作 品更具艺术魅力。
人物塑造特色
人物形象鲜明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个 性鲜明,栩栩如生。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作品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相互 交织,形成丰富的故事情节。
人物内心世界丰富
主题意义
主题意义概述
探讨了《明湖居听书》所具有的主题意义。
主题意义解读
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更是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深远的社会意 义。
主题意义在作品中的体现
作品通过对明湖居听书这一民间艺术的描绘,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民间艺术,从而促进 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作品也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具有深远的社会 意义。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导入 • 《明湖居听书》概述 • 故事梗概 • 主题分析 • 艺术特色 • 课程总结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时代背景
介绍《明湖居听书》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社会 的特点。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阐述其文学地位 和影响。
80%
探究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思 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启发学生的 思考和感悟。
02
《明湖居听书》概述
作者介绍
95% 85% 75% 50% 45%
0 10 20 30 40 5
作家姓名:刘鹗 出生日期:1857年
逝世日期:1909年
主要作品:《老残游记》、《铁瓮古迹》等
文学地位:晚清著名小说家,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 巨匠
节奏感强
作者通过情节的起伏变化 ,使作品节奏感强烈,引 人入胜。
结尾出人意料
作品结尾出乎意料,打破 了读者的心理预期,使作 品更具艺术魅力。
人物塑造特色
人物形象鲜明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个 性鲜明,栩栩如生。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作品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相互 交织,形成丰富的故事情节。
人物内心世界丰富
主题意义
主题意义概述
探讨了《明湖居听书》所具有的主题意义。
主题意义解读
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更是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深远的社会意 义。
主题意义在作品中的体现
作品通过对明湖居听书这一民间艺术的描绘,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民间艺术,从而促进 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作品也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具有深远的社会 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歌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于我心有戚戚焉: 意思是我有同感。戚戚: 心动的样子。
三、导入课题:
《老残游记》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的成 就。作品的语言比较生动,描写比较细 腻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都有一 定的特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 是全书中描写最精彩的章节之一。
像熨斗熨过 像吃了人参果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听觉、触觉
听觉、味觉 听觉、视觉 听觉、感觉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
像放那东洋烟火
听觉、视觉
听觉、视觉
本体
初不甚大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
喻体
熨斗熨过 (触觉)
吃了人参果( 味觉)
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视觉) 一条飞蛇在黄山 ……(视觉) 放那东洋烟火 (视觉)
叠
山
四
泰
陡 落
并
东 洋 烟
三登
发
回 环
火
高 超 技 艺
丝 尖 钢
蛇 盘 泰 山
拔
抛
吃人参果 熨斗熨
泰 登
山
陡
落 千 回 百 折 东洋烟火
钢 丝
拔尖
熨斗 低
蛇 盘 黄 山
人参果
小结归纳:
戏园盛况:轰动泉城
侧面描写 明 湖 居 听 书
正面描写
琴师弹奏:不同凡响 黑妞演唱:以为观止 观众评论:“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白妞出场:“秀而不媚 清而不寒” 白妞说书:运用通感
初读文本:
快速默读全文:
作者在明湖居先后听了哪几段演出? 你认为哪一段最精彩? 琴师弹奏 黑妞说书 白妞说书
精读,理解内容
明 湖 居 听 书
刘 鹗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动笔作答): 1、课文主要写白妞说书,为什么先写琴 师的弹奏和黑妞的表演? 2、文中除了琴师和黑妞还有没有写其他 人?是怎么描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3、作者是怎样正面表现白妞说书的技艺 高超的? 4、文中两次写观众的评价,说说这两次 评价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怎样 共同的作用?
导入
目标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通感”也叫“移觉”:
“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是感觉转移,把人们 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 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 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 修辞方式。
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
“通感”的修辞格都有哪几类? 1.形容的“通感” 比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 写道:“我将深味这非人类的浓黑的悲 凉。”“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 于 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先生用来形容 主观感觉——“悲凉”,通过这感觉的 交通,就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 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2. 比喻的“通感”
(抑止) (通“稍”、稍微、略微)
基础积累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抓髻( jì ) 羯鼓( jié )花坞( wù ) 周匝( zā )
o ) 偌大( ruò ) 疙瘩( gēda )福橘( jú ) 皓齿( hà
2.结合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屏气凝神 : 抑止呼吸,聚精会神。
形容叫好的声音非常大,像雷声震动着剧场。 轰然雷动 :
时间早: 十点
下午一点
戏园盛况
观众多:满满的,人缝里 坐下 官员,生意人, 职业广: 读书人
外貌: 琴师弹奏
甚为丑陋 先 抑 后 扬
初奏: 不甚留神 轮指: 入耳动心
外貌: 朴素洁净 黑妞演唱 演唱: 字字清脆 声声宛转
先 扬 后 抑
戏园盛况
书
刘 鹗
1、课文主要写白妞说书,为什么先 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表演? ☆ 写琴师的精彩弹奏,为下文写他为 白妞伴奏埋下伏笔,衬托了白妞的高 超技艺;写黑妞的表演,为白妞的出 场作铺垫,烘托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 超。
作用:为白妞的出场作铺垫,侧面烘托白妞演 唱的精妙绝伦。
明 湖 ☆观众: 白妞出场前----慕名来看白妞 居 演唱 听 白妞出场---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 书
图文资料:
《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 各地的见闻和活动。揭露了清末吏治 黑暗,涂炭生灵的社会现实。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曾朴的《孽海花》、 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刘鹗的《老残游记》
知识链接
梨花大鼓又名山东大鼓,在河北省南部一带颇为 流行。它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 而得名。后改用两枚铁片或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 奏。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奏。唱词基本 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它发源于山东、河北南部农村, 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市井,后因《老残游记》而闻名国 内外。 梨花大鼓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 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传统书 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见长。现 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
(二)白妞说书
1、演唱的节奏: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2、演唱的效果:
初不甚大(像……;像……/感觉)—甜美、令人畅快 越唱越高(像……;恍如……/视觉)—高亢、挺拔 千回百折(如……/视觉)—曲折、轻快 忽又扬起(像……/视觉)—飞扬、美妙 诸声并发(有如……/视觉、听觉)—清脆、热烈
预习检测: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这么大,那么大)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人的气质和风度)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比喻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宛转。)
4.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看)
5.几啭之后,又高一层。 (鸟儿宛转地叫) 6.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刘 鹗(铁云)
刘鹗 49岁(1905)于北京
刘鄂(1857-1909),字铁云, 笔名洪都百练生,清末丹徒人。研究过数学, 水利学,曾在上海行医,经商。1888年黄河 郑洲段决口,他参加治理黄河,因功升任知 府。庚子后,因向俄军买太仓谷赈饥民而遭 弹劾,以罪流徙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明湖居听书》 选自第二回,主要是 赞颂说书艺人超群的 演唱技艺的,鲁迅先 生评论:“言人所未 尝言”、“叙事状物, 时有可观”,并把它 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 说之一。
导入 目标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课后作业:
1、抄写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段落并作点评。 (必做)
2、“以画显声”是一种描写声音的方法,请 运用这种表现方法描写一种(或几种)你 所熟悉的声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 (选做)
导入
目标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上都听得见--------静
刘 鹗
2、除了琴师和黑妞还有没有写其他人? 是怎么描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演唱后的评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作用:从侧面渲染白妞演唱艺术的精湛。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白妞出场 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动作:丁当、点、盼 眼睛:如秋水:清澈纯净 如寒星:明亮 如宝珠:有美丽的光泽 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黑白分 明,圆润 灵动
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 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 事,本也没甚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 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 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 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 、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 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 “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 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 午十点钟去,便没有座位,要听还要早去。 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 多钟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 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渲染 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 “目睹”了。
忽又扬起
人弦俱寂
拓展阅读:
琵琶行
白居易
这首诗(内容在此 点击)是如何让你感受 到音乐之美的?
导入
目标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 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 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 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 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 。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 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 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 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 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 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 到店里向茶房打听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