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理资料讲解
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指的是体内氢离子浓度增加或碱性物质缺乏,导致血液pH下降,超过正常范围,酸碱平衡被打破。
本文将深入探讨代谢性酸中毒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内容。
一、定义代谢性酸中毒可分为两种类型:呼吸性酸中毒和非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由于呼吸系统功能异常导致CO2清除不畅,造成血液中二氧化碳遗留过多,从而造成酸中毒。
非呼吸性酸中毒则是由于酸产生或碱损失过多,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失调。
二、病因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两大类:1.酸产生增加型,其中包括肾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等;2.碱丢失或碱负荷减少型,其中包括胃肠道丢失碱、尿液丢失碱等。
三、临床表现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其病因和严重程度,常见症状包括呼吸深长、腹痛、恶心呕吐、倦怠无力、头痛等。
严重的酸中毒还可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等。
四、诊断诊断代谢性酸中毒主要依靠血气分析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血气分析可测定血液pH值、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等指标,从而判断是否存在酸中毒。
此外,血液和尿液电解质水平、B型钠尿素脂酶等的检查也可以提供诊断参考。
五、治疗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消除病因和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消除病因是首要任务,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的方法有多种途径,包括补碱疗法、改善肺通气功能、控制胃肠道排酸等。
六、预防和注意事项预防代谢性酸中毒的关键是注意生活习惯、饮食平衡和药物使用等方面。
避免过量饮酒、过度运动、饮食不当等有助于预防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
同时,合理使用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利尿剂等,也能够减少酸中毒的风险。
综上所述,代谢性酸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诊断和治疗时必须综合考虑病因、世界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便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
预防代谢性酸中毒的关键在于注意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和药物使用。
中施合理的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
慢性肾脏病并发症代谢性酸中毒

慢性肾脏病并发症代谢性酸中毒
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和碱性代谢产物”,同时我们每天也会摄入“酸性食物、碱性食物”。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调节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和比例,使之处于“酸碱平衡状态”。
这对于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一、机体维持酸碱平衡的机制
1.血液缓冲系统
血液缓冲系统是由存在血液中的弱酸和其对应的缓冲碱组成。
当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缓冲系统会迅速与之发生反应,将其中和。
进而维持酸碱平衡。
**在酸碱平衡的维持过程中,血液缓冲系统反应最为迅速,但持续时间短**
2.肺脏
肺脏能够通过调整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发挥酸碱调节作用。
当机体酸性物质产生过多或过度蓄积时,肺脏可以通过加深加快呼吸,增加二氧化碳的排出来进行调节。
3.肾脏
正常情况下,肾脏具有“排酸保碱”的作用。
肾脏可以通过调节“碳酸氢根”含量来发挥调节酸碱的作用。
**肾脏具有非常强大且持久的酸碱调节作用,但是发挥作用较慢**
二、慢性肾脏病患者酸碱代谢的特点
随着慢性肾脏病的进展,肾脏功能逐步衰竭会导致肾脏的酸碱调节能力受损,表现为:1.“排酸保碱”的能力逐步下降。
2.肾脏不能够重吸收足够的“碳酸氢根”。
这二者会导致酸性物质逐步蓄积于机体内,同时没有足够的“碳酸氢根”对其进行中和。
这会导致机体酸性物质含量逐步升高,在早期血液缓冲系统和肺脏会对酸性物质进行调节,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但是,随着肾脏功能的恶化,酸性物质不断产生且逐步增多,此时就超过了血液缓冲系统和肺脏的酸碱调节能力,慢性肾脏病并发症--“代谢性酸中毒”就开始逐步出现了。
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是外科临床中最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类型之一,其病因主要包括代谢产酸增多、碱性物质丢失过多和肾功能不全等。
其中,乳酸酸中毒和酮症酸中毒是代谢产酸增多的主要原因。
代谢性酸中毒时体内HC03减少,HC03相对增加,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和细胞的代偿性调节,使之重新达到平衡。
轻者症状常被原发疾病掩盖,重者症状明显,其中代偿性呼吸加深加快是典型的症状之一。
2.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表现为疲乏、嗜睡、感觉迟钝或烦躁不安。
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昏迷,伴随着对称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心血管系统表现为病人面色潮红、心率加快、血压偏低。
由于代谢性酸中毒会影响心脏收缩力和周围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病人容易发生休克、心律不齐和急性肾功能不全,一旦发生就很难纠正。
辅助检查】1.动脉血气分析代偿期:血液pH在正常范围,HC0 3剩余碱(BE)和PaCO2有一定程度降低失代偿期:血液pH〈7.35,HC03明显下降,PaCO2正常或代偿性降低。
2.血清电解质血清钾浓度升高。
处理原则】1.积极处理原发疾病,消除病因。
2.逐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1)轻度代谢性酸中毒(血浆HC0316~18mmo1/L)经消除病因和适当补液后可自行纠正,常无需碱剂治疗。
2)重症代谢性酸中毒(血浆HC0315mmo1/L)在补液的同时应用碱剂治疗。
护理评估】1.了解病人的健康史,是否存在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疾病或诱因。
2.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1)症状和体征:主要评估呼吸有无加深加快、呼气时是否有酮味,心血管系统有无心率加快、血压降低、心律失常等;中枢神经系统有无疲乏、眩晕、嗜睡、感觉迟钝、意识模糊或昏迷等。
2)辅助检查:了解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血清电解质水平等。
3.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反应。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低效性呼吸型态与代谢性酸中毒所致的呼吸深快有关。
2.潜在并发症:高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
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原因及机制简述

根据引起酸中毒原因可分为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
(1)代谢性酸中毒常见原因有:①酸性代谢产物如乳酸、酮体等产物增加;②酸性物质排出障碍,如肾功能不全,尿液酸化不够;③碱丢失过多,如腹泻或重吸收Hc(i障碍。
过多代谢产物如乳酸、酮体进⼊⾎液后,机体通过多种途径进⾏调节,⾸先是⾎浆缓冲对HCO3-/H2CO3的缓冲作⽤,缓冲结果使⾎浆中HCO3-含量减少、CO2增多、PCO2升⾼,经肺调节;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排出过多的CO2.与此同时,肾也进⾏调节,排酸保碱,以增加HCO3的重吸收,其结果是⾎浆中HCO3-降低,H2CO3也随之降低,在低⽔平保持[HCO3-/H2CO3]=20/1,⾎HCO3-]低于正常⽔平,pH仍在正常范围,即为代偿型代谢性酸中毒。
如果酸性产物继续增加,并超过肺和肾的调节能⼒,此时,⾎浆pH下降⾄7.35以下者,称为失代偿型代谢性酸中毒。
肾发挥调节酸碱平衡的作⽤较晚,然⽽是极为重要并且是较为彻底的调节措施。
肾主要通过H+-Na+交换,K+-Na+交换以及排出过多的酸达到调节的⽬的。
(2)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部病变,排出的CO2减少,使CO2储留于体内,PCO2升⾼,H2CO3浓度增加,⾎液pH有降低趋势,严重时,Ph<7.35,这种因呼吸原因引起的酸中毒称为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患者,由于呼吸功能障碍,此时依赖于肺部再进⾏调节是不太可能,因此必须依赖于肾脏,排H+保Na+作⽤加强,肾⼩管回吸收Na+增加,⽽NaHCO3也随之吸收加强,补充⾎中NaHCO3,从⽽使⾎中NaHCO3浓度有⼀定程度的升⾼,有可能使⾎pH恢复正常范围;若pH仍在正常范围,仅PCO2和TCO2升⾼,此时称为代偿型呼吸性酸中毒。
如病情继续发展严重,H2CO3浓度增加,⾎中PCO2、TCO2、H2CO3增加,经过代偿虽然HCO3浓度也在增加,但H2CO3浓度增加速度⾼于HCO3-浓度的增长,使⾎液pH⼩于7.35,称为失代偿型呼吸性酸中毒。
酸中毒缺氧机制

酸中毒缺氧机制
酸中毒缺氧是一种人体代谢失衡的状况,其机制涉及多种生理过程。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机制。
1. 酸中毒
酸中毒是指血液中的酸性物质增多,导致血液pH值降低,形成
的一种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
其机制是因为当人体进行代谢活动时,
会产生一些酸性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乳酸等。
这些酸性代谢产物
原本应该通过肺部和肾脏排出体外,但当肺部和肾脏功能出现问题时,这些产物就会积累在血液中,导致血液酸性增加,从而引发酸中毒。
2. 缺氧
缺氧是指人体组织和细胞缺乏足够的氧气供应,导致代谢出现问题。
其机制是因为氧气是细胞进行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当组织和细胞
缺乏氧气供应时,代谢过程就会受到影响。
这会导致细胞无法正常进
行代谢活动,从而影响人体内其他各个系统的运作。
3. 酸中毒缺氧机制
酸中毒和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当人体处于
酸中毒状态时,血液中的pH值下降,从而影响多种生理过程,包括红
细胞的氧气释放能力也会降低。
此外,当缺氧时,由于细胞无法得到
足够的氧气,会导致产生更多的酸性代谢产物,这些酸性代谢产物进
一步加重了酸中毒。
因此,人体处于酸中毒和缺氧状态下,两者之间
形成了恶性循环。
总之,人体代谢失衡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酸中
毒和缺氧作为其中的一种,其机制是相互联系的。
了解这一机制对帮
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并预防酸中毒缺氧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慢性肾衰竭患者代谢性酸中毒与营养不良-炎症反应综合征

A s at Me bl c oi( bt c: t oi ai s MA)i acmm nc n a mai s t ni pt ns i ho i rnlal e r a c d s S o o l i l n et i n a et wt crnc ea f u ic f ao i h ir ( R ) n a el k dt po i—nrym l tt n P M)a di a ai ,bt f h h/ea o C F .ad m yb i e r e eeg a uri ( E n o tn n io n f mm t n o o i t l n l o h w c l s k o na m l tt ni a ai o pe ydo e MIS +A i mai bl vdt b ni pr n cue nw s a uri — mm tncm l snrm ( C ) c e i s ei e ea m ot t as n io n l f o x d e o a
Ke r s ywo d :Cho i e a alr ;Mea oi cd ss rncrn l i e f u tb l a io i;Man tt n if mmain c mpe y d o c l ur i — l io n a to o lxsn rme
(n JIt nme 。 07 3 5 —6 It e d 2 0 。4:25 ) nr
tneeg a u io , E 是 C F的另一 常见表 e -nrym l ttn P M) R i n ri
径 。本文 就 MA与 C D和 E R K S D患者 MIS关 系 的 C
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肾脏代偿代谢性酸中毒

肾脏代偿代谢性酸中毒⾮因肾脏功能障碍引起者,可由肾脏代偿。
肾脏排酸的三种形式均加强。
(1)排H+增加,HCO3-重吸收加强:酸中毒时肾⼩管上⽪细胞的碳酸酐酶活性增⾼,⽣成H+及HCO3-增多,H+分泌⼊管腔,换回Na+与HCO3-相伴⽽重吸收。
显然这是⼀种排酸保碱过程。
(2)NH4+排出增多:酸中毒时肾⼩管上⽪细胞产⽣NH3增多,可能是产NH3的底物如⾕氨酰胺此时易于进⼊线粒体进⾏代谢的缘故。
NH3弥散⼊管腔与H+结合⽣成NH4+,再结合阴离⼦从尿排出。
这是肾脏排H+的主要⽅式,故代偿作⽤⼤。
此过程伴有NaHCO3重吸收的增多。
(3)可滴定酸排出增加:酸中毒时肾⼩管上⽪细胞H+分泌增多,能形成更多的酸性磷酸盐。
Na2HPO4+H+→NH2PO4+Na+(排出) (伴HCO3-重吸收)
Na2HPO4多带⼀个H+排出,同时也有碳酸氢钠重吸收的增加。
Na2HPO4即是可滴定其量的酸性物质。
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时反映酸碱平衡的指标变化如下:
pH↓ CO2C.P. ↓
S.B. ↓ B.B.↓
A.B.↓ B.E.负值增⼤
A.G.未测定负离⼦增多者A.G.增加
未测定负离⼦不增者B.G.不增加。
病理生理学考试-- 病理生理学考试--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的原因及机制

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的原因及机制。
(AG增高型主要是血浆固定酸过多,而HCO3排出过多主要是引起A G正常型。
蓝色为AG增高型的原因,这类是指除了含氯以外的任何固定酸的血浆浓度增大时的代谢性酸中毒,其固定酸的酸根增高,H被缓冲,这部分酸根是没有测定的阴离子,所以AG值增大,而血氯正常,故又称正常血氯代酸)代酸是由细胞外液血浆H+增加和[HCO3-]丢失引起的[HCO3-]的原发性减少所而导致的pH下降。
1.肾脏排酸保碱功能障碍:1)肾衰竭:严重肾衰时,体内固定酸不能由尿排泄,特别是硫酸、磷酸在体内蓄积,H+浓度增加而HCO3-浓度下降;重金属及药物影响,使肾小管排酸障碍,肾小球功能一般正常。
2)肾小管功能障碍:RTA I由于远端小管泌氢障碍,尿液不能被酸化,H在体内蓄积导致HC O3浓度进行性下降;RTA II由于NA-H转运体功能障碍,碳酸酐酶活性降低,HCO3在近端小官重吸收减少,尿中排出增多导致血浆HCO3浓度降低。
肾小管酸中毒可引起反常性碱性尿。
3)碳酸酐酶抑制剂的应用:大量使用时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碳酸酐酶活性,使H2CO3生成减少,泌氢和重吸收HCO3减少。
2.HCO3直接丢失过多:胰液、肠液、胆汁中HCO3含量均高于血浆,严重腹泻、肠道瘘管或者肠道引流等导致NAHCO3大量丢失;大面积烧伤时血浆渗出也伴有HCO3丢失。
3.代谢功能障碍:1)乳酸酸中毒:任何原因引起的缺氧和组织低灌流,都可以使细胞内糖无氧酵解增强使乳酸增加,产生乳酸酸中毒。
常见于休克、心脏骤停、低氧血症、严重贫血、肺水肿、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此外严重肝疾患使乳酸利用障碍也可引起。
2)酮症酸中毒:常见于体内脂肪被大量动员的情况下,多发生于糖尿病,严重饥饿和酒精中毒等。
糖尿病时由于地道苏不足,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入肝,形成过多酮体,超过了外周组织的氧化能力及肾脏排除能力时即会发生酸中毒。
在饥饿或者禁食的情况下,当体内糖原消耗后,大量动员脂肪供能,也可出现酮症酸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资料慢性肾衰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理郭兆安主任医师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
肾脏主要是通过从吸收碳酸氢盐、排泄酸性物质、生成和排泌铵、交换和排泌离子等完成调节酸碱平衡功能的。
慢性肾衰竭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理主要有:
(1)排酸功能障碍:酸中毒的发生实际上是继发于肾脏排酸功能障碍,当GFR<20ml/min 时,酸性代谢产物如硫酸、磷酸及有机酸等从肾小球的滤过即显著减少。
(2)肾小管重吸收HCO3-的能力降低:因为肾脏损害,功能肾单位数量减少,对HCO3-重吸收起重要作用的碳酸酐酶活性降低,肾小管上皮主动分泌的H+与肾小管液中的HCO3-本应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生成CO2,现减少,不能使二氧化碳弥散到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与水生成HCO3-回吸收入血,从而使经肾小球滤过的HCO3-随尿排出增多。
此外,肾小管功能改变;血甲状旁腺激素升高;高钾,尿钠排出增多,均可使肾小管重吸收HCO3-减少。
(3)铵的生成与排泄减少:虽然按照每单位GFR 计算,残余肾单位氨的排泄较正常人高,但由于肾单位太少,致使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尿中氨的排泄总量降低。
(4)肾小管泌H+功能障碍: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由于氢泵数目减少,氢离子交换能力下降,肾小管氢离子排出减少,体内大量氢离子潴留而消耗了储碱,同时体内碳酸氢根离子重吸收,铵的生成依赖于泌H+的过程,导致碳酸氢根离子重吸收和铵的生成减少,进一步加重酸中毒。
由于肾功能衰竭病人的代谢性酸中毒是逐渐发生的,是经过机体的调节而出现的,故早期临床表现仅有疲乏无力、厌食、恶心、呼吸加深等;如有感染、腹泻、缺氧、摄入过多的酸性物质时就可出现严重的酸中毒,就可表现为呼吸深大、神志不清,甚至心肌收缩无力,传导异常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