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I协议的无线充电通信系统
2023无线充电原理与QI通用协议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与QI协议详解1. 引言无线充电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技术,能够为电子设备提供便捷的充电方式。
其中,QI协议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无线充电标准,被众多方式厂商所采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充电的原理,并深入解析QI协议的工作原理。
2. 无线充电原理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电磁场传输能量的一种方式,通过将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电磁场耦合,实现无线充电的目的。
其基本原理如下:•发射器:发射器负责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并通过电磁场的传输将能量发送出去。
发射器通常由一个螺线管和一个变压器组成。
当交流电通过变压器产生高频交流电时,螺线管中的电流产生相应的电磁场,从而电磁辐射。
•接收器:接收器负责接收发射器传输的电磁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供给设备充电。
接收器通常由一个螺线管和一个整流电路组成。
当接收器和发射器之间形成耦合时,发射器产生的电磁场会诱导接收器上的螺线管中产生感应电流。
接收器将感应电流经过整流电路进行整流,然后将其转化为直流电能供给设备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在于消除了传统有线充电所需要的连接线,提供了更加自由、便捷的充电方式。
然而,无线充电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能量传输效率较低、充电距离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无线充电标准,并推出了QI协议。
3. QI协议的工作原理QI协议是一种由无线电力联盟(Wireless PowerConsortium)制定的无线充电标准,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无线充电设备之间的兼容性。
是QI协议的主要工作原理:•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匹配:在使用QI协议进行无线充电之前,发射器和接收器需要进行匹配。
发射器通常会发送一系列的识别信号,接收器会根据这些信号进行识别,并确定自己的功率需求。
之后,发射器会根据接收器的功率需求来调整输出功率,从而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
•通信协议:QI协议还包括一套通信协议,用于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通信。
通过通信协议,发射器可以向接收器发送控制信号,比如调整充电功率、查询设备信息等。
qi充电协议

qi充电协议1. 引言Qi充电协议是一种无线充电标准,由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WPC)制定。
该协议旨在提供一种统一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无线充电设备可以相互兼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Qi充电协议的原理、工作方式以及相关技术规范。
2. Qi充电原理Qi充电协议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线充电。
充电器通过产生交变磁场,将电能传输给充电设备。
充电设备包含一个接收线圈,当接收线圈与充电器之间的磁场发生变化时,会在接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进而将电能转换为电力供给设备充电。
3. Qi充电器工作流程3.1 充电模式选择在开始充电之前,充电设备需要通过与充电器进行通信,确定充电模式。
Qi充电协议定义了两种充电模式,分别是基础充电模式(Basic Charging Mode)和增强充电模式(Enhanced Charging Mode)。
基础充电模式适用于低功率设备,而增强充电模式则适用于高功率设备。
3.2 充电功率调节一旦充电模式确定,充电设备和充电器之间会进行功率调节。
根据Qi充电协议规定,充电设备可以动态调整功率的传输效率,以便更高效地充电。
同时,充电设备还可以对充电器发送命令,以控制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实现更精确的充电控制。
3.3 充电状态监控充电过程中,充电设备会不断监控充电状态。
Qi充电协议定义了一系列充电状态标志,包括充电开始、充电结束、充电中断等状态。
通过检测这些状态标志,充电设备可以及时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充电的安全和稳定。
4. Qi充电协议技术规范Qi充电协议涵盖了一系列技术规范,以确保不同厂商生产的充电设备兼容性。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技术规范:4.1 充电器标准Qi充电协议规定了充电器的参数范围,包括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等。
充电器需要满足规定的参数,以确保能够正常和稳定地为充电设备供电。
4.2 通信协议Qi充电协议使用无线通信进行充电设备和充电器之间的数据交换。
qi无线充电协议

qi无线充电协议
Qi无线充电协议,是一种无线充电技术标准。
Qi是由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无线功率联盟)创建的、面向消费者市场的无线充电标准。
该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无线充电的普及和应用,让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无线充电技术来为移动设备充电。
Qi无线充电协议采用了无接触式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变
换电磁场实现电能传输,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用户只需将移动设备放在支持Qi协议的充电器上,即可开始充电,无需再使
用传统的充电线和充电口。
Qi无线充电协议支持多种功率输出,从5W到15W,使其
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设备。
同时,该协议还支持多设备同时充电,非常适合在家庭、办公室等公共场所使用。
对于电源充电器生产商和移动设备制造商,采用Qi无线
充电协议能够带来多种优势。
首先,使用无线充电技术可以提高设备的易用性,不需再担心充电线和充电口是否兼容。
其次,Qi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增加设备的防水性和防尘性,因为设备
不需要纠缠在充电线的情况下才能充电。
此外,也降低了对传统充电线和充电头的需求,降低了供应链成本。
作为全球领先的无线充电技术标准,Qi协议已经被众多
移动设备制造商所采用,包括苹果、三星、索尼等等。
未来,随着Qi协议的不断发展和推广,我们相信无线充电技术将会
成为用户充电的主流方式之一,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安全的充电体验。
qi无线充电协议

qi无线充电协议第一篇:Qi无线充电协议概述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充电变得更加便捷和普遍。
除了传统的有线充电方法,无线充电也开始逐渐普及。
Qi无线充电协议是一种标准的无线充电技术,由无线电力联盟(WPC)制定和发布。
Qi无线充电协议采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具有安全、方便和高效等优点。
它定义了一组标准通信协议、电气特性和外部机械尺寸,以确保设备之间的兼容性。
在Qi无线充电协议中,充电器和充电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当充电设备放置在充电器上时,充电器会向充电设备发送信号。
充电设备接收信号后,会开始充电。
Qi无线充电协议支持两种充电模式:基本充电模式(5W)和增强充电模式(15W)。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Qi无线充电协议充电的设备不需要插入电线,但充电器需要插入电源插座。
此外,使用Qi无线充电协议的充电器和充电设备必须符合WPC发布的标准,以确保安全和兼容性。
总之,Qi无线充电协议是一种方便、高效和安全的充电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它的标准化和普及将带来更多便捷和舒适的充电体验。
第二篇:Qi无线充电协议的工作原理Qi无线充电协议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无线充电技术。
在充电过程中,充电器和充电设备之间通过电磁耦合进行能量传输。
在Qi无线充电协议中,充电器被称为发送器,充电设备被称为接收器。
发送器中包含一个交流信号发生器,在工作时产生一个高频交流信号。
接收器中包含一个线圈和一个整流电路。
当接收器被放置在发送器上时,线圈会从发送器中获得交流信号,整流电路将信号转换成直流电能以供充电设备使用。
Qi无线充电协议采用了一种叫做“基于负载的调制”(load modulation)的通信协议。
当接收器放置在发送器上时,发送器将通过变化输出信号的幅度来传输通信信息。
接收器会通过改变电流的负载来对信号进行调制,从而传输通信信息给发送器。
在Qi无线充电协议中,充电设备可以通过发送器发送一个请求充电的信号。
发送器接收到请求信号后,会向充电设备发送一个允许充电的信号。
无线充电原理与QI协议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与QI协议详解一、无线充电的原理无线充电,是指通过无线电磁场传输能量,将电池充电的一种方式。
这种技术是一种电源无需物理接触即可对设备进行充电的技术。
具体来说,无线充电技术是由发送器、中继器和接收器三个组件构成的系统,其中:1. 发送器:发送无线电磁波,将电能传输到接收器。
发送器是通过产生电流,改变磁场强度和方向来产生无线电磁波。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压转化为电流,然后传输到发射线圈中。
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该磁场将能量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
2. 中继器:将信号传送到接收器中继器是用于扩大传输距离的设备,如果不能直接和发送器进行通信,中继器可以被放置在传输路径上,以扩大范围并推动能量传输。
3. 接收器:将电能转化为直流电。
接收器是由一个线圈、一个电容器和一个整流器组成。
当接收器接收到从发送器传输的无线电磁波时,它会感应到电场的存在,并将电磁波转化为电流。
电容器将电能存储起来,通过整流器将电能转化为直流电。
二、 QI协议的定义QI(Qi)是无线能量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定义的一种无线充电协议。
该协议首次在2009年正式推出,旨在建立一个无线充电的标准和规范,以便各种类型的设备都可以实现无线充电。
QI协议是完全开放的,允许任何公司或组织都可以使用它,前提是它们的产品符合QI协议的规范要求。
QI协议支持多种传输功率,从1瓦到多达15瓦,可以适应各种设备的需要。
QI协议提供了多种安全功能,包括短路保护、过压保护和过温保护。
这些保护措施可以确保设备在充电时保持安全。
QI协议还提供了一个识别方案,使设备可以识别电源是否符合QI协议,以及设备是否已被正确放置在无线充电器上。
三、QI协议的工作原理QI协议的工作原理分为两部分:发送器和接收器。
1. 发送器在QI协议中,发送器将电流和电压转换为高频无线电的磁场,将其传输到接收器中。
发送器也可以使用多种技术,例如电感、电容和压缩等,以经济的方式将能量传输到接收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损失。
qi无线充电标准协议

Qi无线充电协议引言无线充电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无线传输电能,可以对各种设备进行充电,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充电方式。
Qi无线充电协议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无线充电标准之一,本文将对Qi无线充电协议进行详细介绍。
背景在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下,需要使用充电线与设备进行连接,比较繁琐且充电线的接触不良等问题也经常出现。
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和安全的充电方式。
Qi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无线充电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Qi无线充电协议概述Qi无线充电协议是由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制定的一种无线充电标准。
该协议定义了无线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和电能传输的规范,确保了不同厂商的无线充电产品可以互相兼容。
Qi无线充电协议采用了电磁感应技术进行电能传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通信协议和线圈设计。
通信协议Qi无线充电协议中定义了通信协议,使充电器和被充电设备之间可以进行双向通信。
通信过程中,充电器可以向被充电设备发送命令和控制信息,被充电设备也可以向充电器发送状态信息和反馈。
通信协议采用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通过电磁耦合进行通信。
协议中定义了一套数据传输格式和命令集,包括数据帧的格式、命令的编码等。
通过通信协议,充电器和被充电设备之间可以进行交互,并实现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快速充电、设备识别等。
线圈设计无线充电需要通过电磁感应进行电能传输,因此线圈的设计对充电效率和传输距离有着重要的影响。
Qi无线充电协议中对线圈的设计进行了规定,包括线圈的位置、形状、尺寸等。
线圈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电能的有效传输和较低的功率损耗。
在通信协议的基础上,线圈的设计可以实现更高的充电效率和更远的传输距离。
Qi无线充电协议的应用Qi无线充电协议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智能家居、汽车等领域。
在移动设备领域,如智能方式、智能手表等,无线充电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方式,用户只需将设备放置在充电座上即可实现充电。
qi 无线充电方案

Qi 无线充电方案简介Qi是一种无线充电技术,它使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了将电能从一个设备(发送器)传输到另一个设备(接收器)的功能。
这种技术通过建立一个电磁场来传输电能,避免了使用电线进行物理连接的需求,使得充电更加的便捷和灵活。
本文将介绍Qi无线充电的原理、工作方式以及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
原理Qi无线充电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发送器产生的电磁场与接收器之间的电磁感应相互作用来传输能量。
具体来说,Qi充电系统中,有两个主要的组件:发送器和接收器。
发送器通常由一个电流通过的线圈组成,而接收器则由另一个与之匹配的线圈组成。
当发送器中的电流通过线圈时,将会产生一个电磁场。
这个电磁场穿透空气,通过感应作用传输到接收器中的线圈上。
接收器中的线圈接收到电磁场后,将通过感应而产生电流,进而用来为设备进行充电。
需要注意的是,Qi充电系统要求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必须平行且准确定位,以确保最大程度的电磁感应效果。
工作方式在Qi无线充电方案中,有两种主要的工作方式:靠垫充电和距离充电。
靠垫充电靠垫充电是最常见的Qi无线充电方式。
它通常用于将充电器嵌入到桌面、床头柜、汽车中等物体的表面上。
用户只需将支持Qi充电的设备放置在带有充电器的物体表面上,即可实现充电。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方便快捷,用户只需将设备放置在充电区域上即可,无需连接任何线缆。
然而,由于充电区域的限制,设备必须与充电器之间保持一定的接触面积,否则充电效果将会受到影响。
距离充电距离充电是一种不需要设备与充电器直接接触的充电方式。
它通常用于需要在一定距离内为设备进行充电的场景。
在距离充电中,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通过反馈控制电路,系统可以自动调整充电功率和距离,以实现最佳的充电效果。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适应性强,用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设备,而无需担心充电中断。
然而,由于距离充电需要更复杂的控制电路,因此与靠垫充电相比,其成本相对较高。
应用场景Qi无线充电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无线充qi协议c语言详解无线充电Qi协议正向通信FSK的解调设计

无线充qi协议c语言详解无线充电Qi协议正向通信FSK的解调设计无线充Qi协议C语言详解——无线充电Qi协议正向通信FSK的解调设计无线充Qi协议(Wireless Charging Qi Protocol)是一种用于无线充电技术的通信协议,它定义了无线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规范,使得设备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信号传输。
其中,正向通信部分采用了FSK(频移键控)调制方式来进行无线数据传输。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充Qi协议正向通信FSK的解调设计,并给出相应的C语言实现。
一、FSK调制原理FSK调制是一种数字调制技术,通过改变载波频率的不同来代表数字信号的不同值。
在无线充Qi协议中,FSK调制用于传输正向通信的数据信息。
具体而言,逻辑“0”对应着低频载波信号,逻辑“1”对应着高频载波信号。
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频率来识别出原始数据信息。
二、无线充Qi协议正向通信FSK解调设计在实现FSK解调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 接收信号的采样和解调:首先,需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样,并通过从高频到低频进行频率变换。
然后,根据采样后的信号频率判断每个数据位的值。
2. 数据帧的同步:在接收端解调之前,需要建立一个同步信号,该信号用于定位数据帧的开始位置。
可以利用数据帧中的特定数据模式进行同步。
3. 误码控制和纠错:接收端需要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判断,如果出现误码,则进行纠错操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三、C语言实现代码示例下面是一个基于C语言的无线充Qi协议正向通信FSK解调设计的代码示例:```c#include <stdio.h>// 定义采样频率#define SAMPLE_RATE 2000// 定义同步信号模式#define SYNC_PATTERN 0xAAAA// 信号采样函数int sampleSignal(){// TODO:采样信号,返回采样值}// 频率识别函数int recognizeFrequency(){// TODO:识别信号频率,返回对应值}// FSK解调函数void fskDemodulation(){int sampleValue;int frequency;// 同步信号检测while (1){sampleValue = sampleSignal();frequency = recognizeFrequency();if (frequency == SYNC_PATTERN) {// 同步信号检测成功,跳出循环 break;}}// 解调数据位while (1){sampleValue = sampleSignal();frequency = recognizeFrequency();// 根据频率识别判断数据位的值// TODO:进行数据处理和纠错操作 }}int main(){// TODO:初始化硬件和设置参数// 执行FSK解调fskDemodulation();return 0;}```以上示例代码中,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在`sampleSignal()`函数中进行信号采样,通过在`recognizeFrequency()`函数中进行频率识别,实现了对无线充Qi协议正向通信FSK信号的解调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QI协议的无线充电通信系统
作者:胡江浩张中炜
来源:《中国新通信》2016年第03期
【摘要】无线充电技术的学名又叫做无线电能传输,其原理非常类似于变压器,都是通过发射电路产生一个交变电流通过初级线圈,从而在初级线圈上感应出一个交变电磁场,次级线圈通过接收该交变电磁场从而产生感应电流,通过电磁感应实现能源的传输。
该文主要介绍了一种无线充电领域中的基于QI协议的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主要是通过ASK与FSK方式进行双向通信,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通信状态控制机制从而实现了运用在无线充电领域中的数字通信技术。
【关键词】无线充电 QI协议 ASK FSK 双向通信
无线充电技术的学名又叫做无线电能传输,其原理是通过电磁波实现能量传输,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在无线充电领域中的通信系统。
一、无线充电通信系统
在本文所介绍的无线充电通信系统中,在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有两种通信链路。
其中从接收端(RX端)到发射端(TX)的通信为ASK方式,从TX到RX端的通信为FSK方式。
1.1 接收端到发射端通信
这一节主要是介绍从RX端到TX端的通信。
包括RX端到TX端调制和RX端到TX端解调。
1、RX端到TX端调制。
接收端通过发送通信包来与发射端进行通信,包括能量需求包、接收能量包、接收器ID号包以及版本包、接收器额定功率包、以及充电指令包等。
上图展示了RX端的负载调制技术。
RX端通过开关调制电阻(Rm,交流侧或直流侧)或者调制电容(Cm,交流侧)来进行负载调制。
对RX端线圈上的电压或电流的调制是通过连接与断开调制阻抗(电阻或电容)来实现的。
接着TX端解调器解调在接收线圈上电压
(>200mV)或电流(>15mA)的幅度变化。
2、RX端到TX端解调。
随着RX端在能量信号上加载通信信号后,TX端必须从能量信号上解调通信信号以便完成后面的整体系统控制。
下图显示了在TX端线圈上的能量信号与通信信号的相互耦合。
发射端系统通过软件方式来实现解调,这种技术也称为数字解调技术。
发射端系统通过一个简单、低成本的RC电路直接检测在谐振电容上的电压,并通过一个高速的ADC模块处理该信号。
当谐振电容的电压值被获取后,等效的谐振电流值也能够计算出来。
在这之后,系统继续解调从RX端发过来的数据信号包以便用于之后的系统整体控制。
1.2 发射端到接收端通信
1、发射端到接收端信号调制。
发射端通过发送通信包与通信模式包来与接收端进行通信。
包的种类包括发射器ID号包、发射器版本包、发射功率包、接收功率包。
发射端通过在两个运行频率之间(fop与fmod)切换来调制能量信号。
发射端通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间隔调制能量信号从而避免与能量接收端通信的冲突。
发射端要在接收端发送过来的请求包之后才能进行信号调制,包括响应请求阶段、校准阶段以及能量传输阶段。
2、发射端到接收端信息编码。
发射端以差分双向方式进行编码以便调制数据能顺利加载到能量信号上。
为了这个目的,发射端每隔512个周期进行一次数据校准。
发射端通过在一个能量信号频率中跳变两次来定义逻辑1,第一次跳变发生在数据位的开始阶段,第二次跳发生在信号能量过了256个周期以后。
发射端通过在能量信号频率上使用一次跳变来定义逻辑0,这种方式在512个周期内改变一次频率。
结论:本文通过采用ASK与FSK的通信调制方式实现了通信系统的底层数据的通信。
并通过状态机制建立了整个通信系统的状态控制。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通信状态控制机制从而实现了运用在无线充电领域中的数字通信技术。
参考文献
[1] Madawala U K, Thrimawithana D J. A bidirectional inductive power interface for electric vehicles in V2G systems[J].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1, 58(10):4789-4796.
[2] Nehrir M H, Wang C, Guda S R. Alternative energy distributed generation: Need for multi-source operation[C]//Power Symposium, 2006. NAPS 2006. 38th North American. IEEE,2006: 547-551.
[3] Gaonkar D N, Patel R 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microturbine based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C]//Power India Conference, 2006 IEEE. IEEE, 2006: 5 pp.
[4]Kissin M L G, Boys J T, Covic G. Interphase mutual inductance in polyphase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J].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9, 56(7): 2393-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