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诺夫斯基:《丢勒的生平与艺术》导论

合集下载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
丢勒(Jean Dufy)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画家,其作品风格清新明快,以描绘都市生
活和风景为主题,为现代艺术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下面将从丢勒的早期生活经历、艺术风
格和创作成就三个方面,对他的艺术生平进行浅析。

丢勒的早期生活经历对他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丢勒出生于豪尼讷尔市一个中产阶
级家庭,他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年轻时,他曾在法国一家
制陶厂工作,并学习了陶艺和装饰艺术。

这段经历使他对色彩和形状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为后来的绘画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丢勒的艺术风格独特、鲜明,以色彩明快、线条简洁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鲜艳的色彩
和简洁的线条,将都市生活和风景描绘得活灵活现。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欢乐和活力,给
人带来一种愉悦和轻松的感觉。

他擅长捕捉人物的动态和情感,在作品中表现出了人们欢
乐的表情和姿态,使观者产生共鸣。

丢勒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他参加了多次画展,并在法国和国际上获得了
广泛的认可。

丢勒的作品被众多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所收藏,赢得了艺术市场的青睐。


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设计领域,他为多个知名品牌设计的圣诞卡和家居用品等均备受欢迎。

丢勒不仅有着杰出的绘画才华,还能运用自己的艺术创作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好。

丢勒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艺术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充满了活力和欢乐。

他在艺术
上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并对现代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丢勒的艺术生涯为我们展示了一
位优秀画家的成长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弗朗茨·金德尔·丢勒(Franz Kline Diller)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中的一员,1910年12月23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威尔克斯-巴里市。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丟勒创造了一些象征主义和抽象表达艺术作品,被认为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导之一。

丢勒的童年生活并不算幸福,他的父母经营小餐厅,生意不好,父亲还较为暴躁。

但丢勒在学校中表现良好,尤其是在绘画方面有很好的天赋。

他在1931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的哈特维克高中,1935年进入辛辛那提艺术学院学习绘画。

1939年,丢勒与离婚过的画家伯纳德·P·佛密尔(Bernard P. Freeman)成立了一家由两人经营的艺术工作室,并在舞蹈演员马可斯·图伦尼奥的帮助下,和弗朗克林·D·罗斯福总统的工程计划建设协议(WPA)的帮助下,一起去了新墨西哥州。

在那里,他遇到了杰克·波洛克、延斯·霍夫曼和于尔根·昆斯特(Yves Tanguy)等艺术家。

这次旅行对他的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始了他家族式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之路。

1940年代初期,丢勒的艺术成就开始在纽约市展现出来,他开始成功地创作他最早的黑白系列作品。

他用黑线勾画了艺术所代表的形式,并给它们塑造了某些粗略的质感。

这一系列作品受到了大量赞誉和关注,并成为他的经典作品之一。

1946年,丢勒成为了一名注册画家,他的作品也开始出现在纽约市的画廊。

1950年,他在一次个展中展出了三幅以黑白灰调为主的巨型作品,推动了抽象表达主义风格的发展。

丢勒的艺术作品讲究速写的技法,仿佛要将速度、力量和能量随时表达出来。

他的画作大胆且明快,通过对结构和形式的变化和重新安排,达到了视觉上的效果。

然而,他的笔触通常是含蓄的,并给出了更积极和强烈的姿态和语气,这些特点显然是从抽象表达主义普遍的如保罗·克利和威廉·德·科宁(Willem de Kooning)等画家那里借鉴而来的。

丢勒讲稿

丢勒讲稿

纽伦堡是一个很富庶的城市。

他的父亲是金属雕刻的匠人。

教父是木版画艺术家(日耳曼地区的印刷术)。

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保留北方画家精密写实的风格,融合意大利艺术家构图、透视等技巧和绘画理念,成为南北绘画长处的总结者。

以北方画家第一位画出名的自画像的画家,被称为“自画像之父”。

第一位直接在自然风景中写生的画家。

第一位在版画上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家。

丢勒是德意志的代表民族画家。

他同时又是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带进德意志,并开创了德意志民族艺术新纪元的艺术奠基人。

丢勒和他的解剖学著作相当于给日耳曼人的长相建立了了一个模板,宽额头,高鼻梁,眼窝深陷,脸的比例是这样,脚是这样。

但是,有谁会关心这种有些古怪和刻板的日耳曼人的长相模板呢?有谁会闲得去拿长相去评判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德国人?或者说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日耳曼人。

还是有的,比如纳粹。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张兴老师在原生艺术课上提到过丢勒。

是在具象艺术的三宗罪的第三宗罪“容易(或已经)被意识形态绑架。

”这个地方讲到过丢勒的解剖学与纳粹美学的关系。

历史课本上有一张照片我没有在网上找到,是几个德国人扳住一个人的脑袋,用一个卷尺量来量去,来判断这个人是犹太人,还是属于伟大的日耳曼民族。

纳粹政权讲究优生学,纳粹美学在艺术上也是本着同样的心态,扩增好的基因,根除坏的基因。

“日耳曼的”就等价于“好的”。

在这种意识形态下,丢勒等日耳曼民族艺术家的成就为何为“好的艺术”、什么是“坏的艺术”提供了一个评判的标准,甚至为日耳曼人和犹太人的分界提供了一个外貌上的模板。

当然,这不是丢勒创作的本意。

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就产生了阿诺布莱克这样的日耳曼艺术家。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弗里德里希·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被誉为“北方文艺复兴之父”。

丢勒的作品在西方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描绘了当时欧洲社会的面貌,表现了德国文化的独特特点,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来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探寻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经历。

丢勒出生在德国纽伦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金匠,母亲也很有文化。

从小,丢勒就展现出了对美术的天赋和热爱。

他在学习画画的还学习了数学、几何学和人体解剖学等知识,这使他的艺术作品在构图和比例上更加严谨和准确。

15岁时,丢勒进入纽伦堡的一家画家工作室学艺,开始了他的绘画之路。

在青年时期,丢勒游历了意大利和荷兰等地。

他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对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意大利期间结识了许多艺术家,吸收了他们的技法和思想,对自己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到德国后,丢勒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自然和宗教的探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丢勒的艺术创作涉及绘画、雕塑和版画等各个方面,其中以版画成就最为卓越。

他在版画方面的创作,不仅技法精湛,而且题材广泛,作品数量众多。

丢勒运用线条和阴影的对比来表现形态和立体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他的版画作品《马希诺拉和小死神》、《大头像传教士》和《耶稣受难图》等被誉为世界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艺术家。

丢勒的绘画作品也是他艺术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绘画风格受到了日耳曼传统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双重影响。

他的画作构图严谨、线条明快,擅长用明暗对比来表现光影效果,绘画技法极富特色。

他的代表作品《自画像》、《亚当与夏娃》、《洗礼者施洗》等,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丢勒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才华。

丢勒的小结

丢勒的小结

丢勒的小结丢勒,全名夏尔·丢勒,是法国一位重要的画家,也是19世纪末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画作以明亮的色彩和充满活力的笔触而著称,对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丢勒的生平、艺术风格以及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丢勒生于1834年,他自小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

在巴黎市立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结识了莫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的前辈画家,这对于他日后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风景画为主题,通过捕捉自然光线和色彩的瞬息万变来表现出自然界的美丽。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草地上的午餐》。

这幅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自由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展现出丢勒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对色彩的敏锐把握。

丢勒的绘画风格深受印象派的影响,但他又不局限于印象派的传统技法。

与传统的精确绘画不同,丢勒采用了粗糙和敏感的笔触,通过对色彩和光线的感知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他追求光和色彩的效果,强调大胆的表现,不拘泥于细节。

他的画作给人一种瞬间感的冲击力,使人感受到画家对自然景色的直观感受。

丢勒的艺术风格以及对印象派的探索对于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创作方式引发了一场对现实和观念传统的颠覆,为后来的表现主义、像素主义等艺术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他的画作还启发了许多画家尝试以感官体验和情感为基础来进行创作。

丢勒也被誉为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引导了绘画的发展方向,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技巧和思路。

总的来说,丢勒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作品展现了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色彩的敏感把握。

他的绘画风格在19世纪末的艺术界引起了轰动,影响了整个艺术界的发展。

他对印象派的探索以及对色彩和光线的感知,对于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丢勒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作品,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丢勒的艺术成就

丢勒的艺术成就

丢勒的艺术成就哎呀,说起丢勒(Dürer)的艺术成就,那简直是不摆了,巴适得板!这个德国佬,简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股清流,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晓得不,丢勒这家伙,他不仅仅是个画家,还是个版画家、木版画设计家,多才多艺得让人咋舌。

他的画,每一幅都像是从心里头掏出来的一样,情感丰富得要命。

特别是那些版画,简直是绝了,影响力大得吓人。

你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乱糟糟的时代,但他愣是用自己的画笔,给人们带去了一丝光亮和希望。

说到他的代表作,《启示录》啊,《基督大难》啊,《小受难》啊,还有那张著名的《祈祷之手》,每一幅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特别是《祈祷之手》,那双手,画得跟真的一样,你仿佛能感觉到那双手在祈求、在挣扎,那种情感的表达,简直是深入骨髓。

丢勒这个人,真的就是用心在画画,每一笔都充满了感情。

而且啊,丢勒还是第一个为自己画像的德国艺术家,13岁就画了自画像,比达·芬奇还早了20多年。

这种自信和才华,简直是让人羡慕不已。

他画的自画像,每一幅都像是他的内心独白,你能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他的喜怒哀乐,看到他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

再来说说他的版画吧,丢勒的版画艺术,那可是开创了德国版画的新纪元。

他的版画作品,不仅技术精湛,而且内容深刻,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

特别是那本《启示录》的木刻组画,简直是震撼人心。

每一幅画都像是一个小故事,讲述着人类的苦难和救赎,让人看了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总之啊,丢勒的艺术成就,那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他的画,他的版画,他的才华,都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如果你也喜欢艺术,那一定不能错过丢勒的作品,相信你一定会被他的才华和感情所打动。

就像我们四川人说的,“你硬是巴适得很,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丢勒,就是这个样子的人!。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作者:王炜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丢勒作为欧洲北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巨人,对我们研究西方美术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丢勒艺术和个人生平的解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丢勒艺术对之后的欧洲艺术发展,尤其是德国艺术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丢勒;人文主义;精神性;版画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163-01一、引言在欧洲的14到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诞生了众多的大师,无论是前期的乔托到文艺复兴繁盛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都改变了以往欧洲中世纪时代所持的艺术精神,由“以上帝作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大大启发了当时欧洲的人文主义精神。

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却并不是以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罗马为中心的南方的文艺复兴。

而是在德国,一个在神圣罗马帝国被人遗忘的角落所诞生的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在北方文艺复兴的滋养下这位艺术家毫无保留的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和伟大的思想,他艺术作品中的思想给予了现代艺术中表现主义,现实主义等众多流派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人就是阿尔布雷特·丢勒。

二、青少年时代的经历1471年5月21日丢勒诞生于纽伦堡的一个金银匠家庭,他在童年便跟随着父亲学习金银器的冶制工艺,这为他之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少年时期丢勒便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天赋,在19岁的时候他为父亲所画的肖像画就拥有了和当时达芬奇等大师一致的高超水平。

在随后的四年中,丢勒在德国各地游历,他顺着莱茵河首先来到了法兰克福,科隆和巴塞尔等地,四年的旅行和历练让丢勒的艺术更加精进。

在回到纽伦堡的那年他结了婚也开始了自己独立经营工作室的艺术生涯。

在那之后的几年中他创作了我们所熟知的《启示录》组画,《启示录》的诞生也标志着丢勒作为版画家创作的第一次高峰,作品表现了《圣经》新约的其中一卷书,是一个上帝启示和末日审判的故事,丢勒在作品中不只是忠实于原著所记载“审判日”所出现的异象,还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幻想和极多的象征隐喻。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艺术理论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艺术理论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艺术理论The Artistic Theory of Erwin Panofsky[意]吉多·尼里(Guido Neri)著汪坦译[注]E·潘诺夫斯基生于1892年,早在1915年,由于他对丢勒(Albrecht Duerer,1471—1528)艺术理论的出色研究而著名,并即开始在汉堡大学讲授艺术史。

他研究了里格尔(Alois Riegl,1858-1905,十九世纪最富于哲理性的艺术史家)的著作,当时亦已对康德哲学有了很深的造诣。

事实上,里格尔和康德——还有卡西勒(Ernst Cassirer,1874-1945,康德的现代解释者)——一直是他的主要参考来源,贯穿了他的全部事业。

象卡西勒一样,潘诺夫斯基和汉堡沃伯格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工作中密切合作,尤其是同学院主任萨克瑟(Fritz Saxl)。

萨克瑟遵循沃伯格(Aby Warburg)所开创的道路,成为新型文化史的主要倡导者;即,着重于形象世界。

当时对文艺复兴——研究的主要领域——在深度上进行分析,展现了一个图形和符号的不可思议的世界,这只能通过古代的文献和神话系统的探索才能理解。

潘氏因此而面临重新组织这些神话历史的任务;这任务和图象学(Iconology)问题以及一般解释紧密地联系着。

在这期间,卡西勒对他的影响格外强烈——如同对沃伯格学院其他学者一样。

新康德主义的卡西勒放弃了沃伯格大师们的几乎是排外的神学倾向,并致力于现代文化世界的彻底的历史重建。

事实上,他已经详尽阐述了关于构成人类文化的“象征”形式含义的人类学理论(在神话、话言和艺术领域内)。

由于纳粹事件,这些早年富有成效的合作突然告终。

沃伯格学院迁移到伦敦。

潘诺夫斯基从1931年起在纽约大学任教,1933年迁居到美国并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院;同时,保留在汉堡的职位,潘氏的名著《作为“象征形式”的透视》(Perspective as “symbolic Form”)曾经激发起五十多年的讨论;这本书是他治史方法的最佳例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文·潘诺夫斯基丢勒的生平与艺术1西欧中世纪盛期与后期的艺术演变,可以比作一首宏大的赋格曲,各国演绎着变化多端的主旋律。

哥特式风格出现在法国;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源自意大利,并在尼德兰地区臻于完美;罗可可和19世纪的印象主义是法国的产物;18世纪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基本是属于英国的。

德国的乐音却在这首宏大的赋格曲中消失了,她没有奉献出令世人所接受的、能成为艺术史章节的风格。

德国人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神秘的二元论,清楚地反映在路德的“基督徒自由权利”的教义中,也反映在康德所谓“精神特征”与“经验特征”之间的区别中。

“精神特征”是指即使处在物质束缚的状态下也是自由的;“经验特征”是指即使处在物质自由的状态下也是预先决定的。

德国人很容易在政治与军事生活中被组织起来,他们在宗教、形而上学尤其艺术中表现出一种极端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

丢勒说:“我不得不去捉摸德国人的精神状态,人人都想有所创建,总要采用某种前所未见的新图式。

”正是由于这种个人主义,德国艺术才未能获得某种标准化,或未能将相冲突的因素综合起来形成和谐的整体,而这正是艺术风格为人们广泛认可的先决条件。

但也正因为具备了这种品性,德国人通过创造特殊的图像类型和单件艺术作品来发挥对世界的影响力,这些作品不是作为一种集体风格的范本,而是作为个人的“发明”被世人接受并仿效的。

举例而言,很多日后在欧洲广泛传播的“祈祷像”便是德国的创造。

这些“祈祷像”是为私人礼拜设计的,表现的是单个人物,强烈吸引着观众的情感;或表现了人群组合,他们之间正进行着情感的交流。

由于这些形象是从一些戏剧性的、历史的情境中分离出来的,所以适合于作为人们持久的沉思默想的对象。

这些画像表现的是肩上扛着十字架的孤独的基督,而不是搬运十字架的过程;圣约翰依靠在上帝的胸前,而不是最后的晚餐;分娩的圣母而不是基督降生;新月上的圣母而不是《启示录十二》的图解;最重要的是表现了圣母怜子而不是哀悼基督:这是一位孤独的圣母,是根据“屠杀婴儿”场景中悲伤母亲的图式做了极大的改动而成的。

也正是在15世纪的德国,书籍印刷、铜版画和木刻版画首次使得个人能在全世界传播自己的理念。

正是通过这种图形艺术,德国最终进入了艺术强国的行列。

这项成就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活动实现的,虽然他以画家身份出名,但仅仅凭着在铜版画和木版画设计方面的能力便享誉全球:他就是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他为一个多世纪的图形艺术建立了新的完美标准,并为无数其他版画以及绘画、雕塑、珐琅、挂毯、铭碑和彩釉陶器提供了范本,其影响超出了德国,波及到意大利、法国、低地国家、俄罗斯、西班牙,甚至间接影响到波斯。

1471年5月21日,丢勒出生在纽伦堡,排行第三。

他的父亲也叫阿尔布雷希特,是一名工作努力却不太成功的金匠。

父亲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小地方,叫做Ajtas,这个名字似乎在匈牙利语中与“Ajtó”[门]有关,德语为“Tür”或“Dür”。

1455年,老阿尔布雷希特来到纽伦堡,12年后娶了他师父希罗尼穆斯·霍尔佩[Hieronymus Holper]的女儿巴巴拉[Barbara]为妻,她在24年中为他生了18个孩子。

按照习俗,小丢勒必定会从事金匠的行业。

经过几年的训练,他成为父亲的学徒。

这段1本文译自潘诺夫斯基《阿尔布雷希特·的生平与艺术》一书的导论(The Life and Art of Albrecht Dür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5)。

早期的学徒生涯比通常人们想象的更为重要,因为丢勒正是从他父亲那里学会了两方面的本领,这对他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他完全掌握了金匠工艺的工具和材料,尤其是雕刻刀和錾刀。

在铜版上雕刻出一个图形,与在一只银勺或金匣上雕出纹样或花押字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铜版的图是要用来印刷复制的。

事实上,15世纪最伟大的铜版雕刻家原本都不是画家或书籍插图画家,而是金匠,他们将几乎和艺术本身一样古老的技术应用于在纸面上产生印迹的新目的,而非在金属上雕出图样。

在丢勒之前,此种意义上的雕版实践在纽伦堡是没有的,因此我们可以容易地理解,对丢勒而言,少年时代学习使用錾刀是多么重要。

其次,丢勒在他的家庭记事小册子中说道:老阿尔布雷希特曾在荷兰接受过“大师们”的训练,因此他就成了儿子和当时欧洲绘画大师之间的媒介。

丢勒从小对扬·凡·埃克[Jan van Eyck]和罗吉尔·凡·德·维登[Rogier van der Weyden]心怀崇敬之情,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这些大师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而且渴望从源头了解熟悉这一传统。

在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金匠作坊中的制图术所发挥的作用,比仅限于珠宝和金银餐具制作的现代工作室要重要得多。

丢勒虽然仍在做着较为刻板的工作,但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禀赋,他经过申请进入了一位画家的工作室。

丢勒在父亲的行当中成为一名令人尊敬的行家之后,于1486年11月30日成为当时纽伦堡最优秀的画家米歇尔·沃尔格穆特[Michael Wolgmut]的学徒,与他一起度过了三年多的时光。

像当时其他画家作坊一样,沃尔格穆特的画坊是一家规模相当大的企业,有许多助手,这些助手对学徒有些粗鲁。

丢勒回首这段往事时百感交集,但他一直敬重沃尔格穆特,直到1516年他还满怀深情地画了师傅的肖像,三年后这位老大师去世,享年70岁。

丢勒在跟从沃尔格穆特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老师各方面艺术知识的教诲,学会了使用钢笔和画笔,学会了写生,学会了用树胶水彩绘制风景画,也学会了油画。

此外,丢勒在做学徒期间,沃尔格穆特的作坊在制作书籍木刻插图,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在他的教父安东·科贝格[Anton Koberger]的印刷所印制的,他是当时德国最大的出版商。

因此丢勒有机会熟悉图形媒介[graphic medium],这对他日后的职业生涯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丢勒不仅在老师的作坊中接受训练,而且在科贝格直接雇佣的设计师和雕版师的作坊中工作,还在其他不属于沃尔格穆特作坊的出版商那里学习。

除了能向纽伦堡艺术家学到的东西之外,丢勒还自然而自然地受到外部的影响。

他是通过素描,尤其是版画接受这些影响的,其中主要是马丁·雄高尔[Martin Schongauer]的雕刻铜版画。

雄高尔是阿尔萨斯地区科尔马[Colmar]的一位大师,还受到“《家庭之书》大师”[Housebook Master]雕版术的影响。

这位大师主要在莱因河中流地区实践着他那充满灵性的全新艺术。

或许正是这位奇特天才的魅力,吸引着心中充满困惑的丢勒踏上了“学徒旅行”之路的。

依当时培养年轻艺术家的惯例,丢勒一出师就立即被送了出去,那是在1490年复活节期(4月11日)之后。

他应该去科尔马并在雄高尔手下工作,而且我们从一则根据丢勒自己记录所编的材料得知,他确实去过那里。

但他去得太迟了。

雄高尔于1491年2月2日已然去世,而丢勒是在周游了整个德国之后,在下一年的年初才“穿过日耳曼尼亚”到了科尔马。

因此他这一年半多的游历没有留下记载,引起人们许多思考与争论。

最合理的推测是《家庭之书》大师吸引着丢勒,使他未能及时在雄高尔在世时去找他。

他未向西南方向走,而是朝西北方进发,抵达了莱因河。

不过他未到斯特拉斯堡和科尔马地区,而是去了法兰克福和马耶讷地区。

他是否见到了《家庭之书》大师我们可能永远不得而知。

如果他见到了,不会和他在一起待很长时间,因为从风格和文献记载方面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他要向北进发,去访问荷兰,《家庭之书》大师可能也去过那里。

接下来,他调转方向,径直沿莱因河向上走,于1492年到了科尔马。

在科尔马,丢勒受到了雄高尔三位兄弟的殷勤接待,他们是金匠卡斯帕[Caspar]、保罗[Paul]以及画家路德维希[Ludwig]。

丢勒尽可能地吸取大师遗留下来的传统,不过在科尔马这间衰落的作坊中他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因此三兄弟推荐他到第四位兄弟乔治[Georg]那里去,他是巴塞尔城的一名金匠,生活富裕,受人尊敬。

乔治以“忠厚仁爱之心”接待了这位年轻画家,而这一点正是整个雄高尔家族的显著特点。

丢勒于1492年春天或初夏到了巴塞尔,这里是欧洲最重要的书籍生产中心。

他成了著名的乔治·雄高尔家里的客人,还成为科贝格[Anton Koberger]的教子,可以得天独厚地与那些大出版商建立联系。

早在1492年,凯斯勒[Nicolaus Kessler]就出了一版圣哲罗姆的书信集,扉页上印有丢勒作的圣徒肖像。

他的木刻太成功了,以至于另有三家出版商,即阿默巴赫[Amerbach]、富尔塔[Furter]和奥尔佩[Bergmann von Olpe]也邀他为他们工作。

丢勒虽年轻,但为巴塞尔的书籍插图引入了一种新的风格,并与阿默巴赫结下了忘年交。

1493年秋,丢勒离开巴塞尔前往斯特拉斯堡。

他旅居该城的情况最早记载于一份老的财产清单,我们从这份清单的条目中发现,提到了两幅现已佚失的肖像,画的是一位老人与他的妻子,这位老人是他1494年在斯特拉斯堡的师傅。

其次是格吕宁格[Grüninger,或Prüss?]的《特别弥撒作品集》[Opus speciale Missarum]中的两幅木版画,该书于1493年11月13日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显然,丢勒正是在斯特拉斯堡接到了指示回到纽伦堡。

他于1494年圣灵降临节期(5月18日)之后到了纽伦堡,娶了一位可爱简朴的姑娘阿格尼斯·弗蕾[Agnes Frey]为妻,满足了双方父母的心愿。

丢勒返回后婚事最终安排妥当,提供了两百弗罗林的嫁妆,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场“谈判”是花了一些时间的。

现藏罗浮宫的1493年自画像,似乎涉及到这桩预期中的婚姻,铭文写道:“我的婚事注定会平步青云”。

他手中的刺芹是“爱之幸运”的象征,专门代表成功的婚配。

婚礼在1494年7月7日举行。

不过,这刺芹的许诺并没有兑现。

丢勒妻子的性格长久以来是人们激烈争论的话题。

她年轻时相貌姣好,待人和善,但后来变成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妇人。

有人说她是位性情平和的好妻子,但遭到了她那位大名鼎鼎的丈夫的冷落,另一些人则说她是个地道的悍妇,使出浑身解数让丢勒的生活陷入了悲苦境地,逼迫他不停地工作挣钱,实际上导致了他的死亡。

不过持这两种观点的人都同意,这桩没有生育后代的婚姻是不幸福的。

有许多迹象都表明了这一点,丢勒书信中所提到的一些事,即便是玩笑,也表明他们夫妻间缺乏温情。

除此之外,丢勒1520至1521年尼德兰之旅的游记也透露出对妻子的不满。

这次是唯一一次夫妇结伴出行。

在他们接近一年的旅居生活中,丢勒是否每天都与妻子共进晚餐也令人怀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