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1)
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 •学习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
【学习指导】走近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且介亭的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 之称。
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
“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关于杂文: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特点: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和一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拿来主义”的口号,主张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要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作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比论证与比喻论证①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10 拿来主义 2 八中贺红伟《拿来主义》导学案巩义八中贺红伟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五、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
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课]一、时代背景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
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cd12f8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6.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大全]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大全]8.拿来主义四川德阳五中龚如君编写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3.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在现在的意义。
教学重点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3.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杂文以“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一些小品文、随笔、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具备杂文风格与作用的文章,都可以叫做杂文。
杂文具有短小精悍,尖刻犀利、嬉笑怒骂,冷嘲热讽、议论说理形象化等特点。
阅读杂文首先要了解它的针对性。
阅读时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明白是针对什么人或什么事的。
其次要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
其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
其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
第三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非常有特色的,为了了解他的杂文的特色,我们他在《花边文学·奇怪》是如何论“男女之大防”的:世界上有许多事实,不看记载,是天才也想不到的。
非洲有一种土人,男女的避忌严得很,连女婿遇见丈母娘,也得伏在地上,而且还不够,必须将脸埋进土里去。
这真是虽是我们礼仪之邦的“男女七岁不同席”的古人,也万万比不上的。
这样看来,我们的古人对于分隔男女的设计,也还不免是低能儿;现在总跳不出古人的圈子,更是低能之至。
不同泳,不同行,不同食,不同做电影,都只是“不同席”的演义。
《拿来主义》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课标导航]学习基本目标1.了解杂文的基本特点。
2.分析文章结构,列出文章的提纲。
3.把握词语的语境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4.理解“大宅子”这一段比喻论证,感受杂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形象说理的特点。
学习进步目标1.结合以前学过的鲁迅散文,对鲁迅生动、犀利的语言作一点修辞梳理。
2.和同学讨论先占有再挑选好还是先挑选再占有好,感悟鲁迅非凡的气魄与胸襟。
3.阅读更多的鲁迅杂文,思考鲁迅杂文的具体针对性与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是如何紧密结合在一起,追索它超越现实的意义。
4.探讨:我们如何做鲁迅期望的“新人”?5.尝试运用一个整体比喻的方式阐释自己的看法。
建议课时:1.5课时[基础整合]词汇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
自诩给予冠冕吝啬脑髓譬如孱头蹩进1.自诩(xǔ)给(jǐ)与吝啬(sè)脑髓(suǐ)譬(pì)如孱(càn)头蹩(bié)进2.比一比,查一查,用下列各组字组成词语诩()栩()粹()萃()炙()灸()磕()嗑()2.诩(自诩)栩(栩栩如生)粹(国粹)萃(出类拔萃)炙(残羹冷炙)灸(针灸)磕(磕头)嗑(嗑牙)3.解释下列词语或加点的字。
一向礼尚往来大度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堂皇摩登孱头故弄玄虚国粹3.一向:表示从过去到现在。
礼尚往来:尚,崇尚,重视。
大度:大方,气量宽宏。
自诩:诩,夸耀。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堂皇:很体面,很有气派。
摩登:音译词,“现代的”“时髦的”的意思。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
国粹:粹,精华。
修辞积累杂文的语言以幽默讽刺为总体特点。
这种幽默讽刺效果,常通过临时改变语词的感情色彩产生,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反语相刺;或大词小用,小词大用,举重若轻;或庄词俚用,俚词庄用,亦庄亦谐。
看看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分别属于哪一类。
⑴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8课拿来主义

第8课拿来主义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一、文本名句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二、鲁迅名句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3.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6.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7.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8.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脑髓.()②譬.如()③吝啬..() ④羡.慕()⑤玄.虚( ) ⑥残羹.冷炙.( ) ⑦鱼鳍.( ) (2)多音字①孱⎩⎪⎨⎪⎧ 孱.头( )孱.弱( )②挑⎩⎪⎨⎪⎧ 挑.选( )挑.战( )③钉⎩⎪⎨⎪⎧钉.子( )钉.扣子( )④与⎩⎪⎨⎪⎧ 赠与.( )与.会( )⑤冠⎩⎪⎨⎪⎧冠.冕( )冠.军( )⑥炮⎩⎪⎨⎪⎧枪炮.( )炮.烙( )2.辨形组词 (1)⎩⎪⎨⎪⎧翎( )诩( )栩( )(2)⎩⎪⎨⎪⎧憋( )鳖( )蹩( )弊( )(3)⎩⎪⎨⎪⎧辨( )辩( )辫( )瓣( )(4)⎩⎪⎨⎪⎧粹( )悴( )淬( )碎( )3.理解词义 (1)自诩:(2)残羹冷炙: (3)冠冕: (4)摩登: (5)孱头:(6)勃然大怒: (7)鱼翅: (8)徘徊:(9)礼尚往来:(10)不管三七二十一:4.选词填空 (1)吝啬·吝惜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________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2015-2016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挖苦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整体感知】一、根底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鲁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竭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认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错误思潮和观念。
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二、主要内容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说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根本原那么和方法:既反对无原那么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色。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课文语言含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来自古今中外的东西,那么对待这些东西我们该采取什么方法呢?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待这些中外文化遗产的方式。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山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文艺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受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为反动派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职务。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积极参加文艺界的进步活动,创作了大量富有战斗性的杂文。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的一生,对中国现代进步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等。
三、写作背景鲁迅的《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最初用“霍冲”的笔名发表在当时上海《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鲁迅导学案(3)

精选文档第八课《拿来主义》导教案学习基本目标1.认识杂文的基本特色。
2.剖析文章构造,列出文章的纲要。
3.掌握词语的语境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4.理解“大宅子”这一段比喻论证,感觉杂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形象说理的特色。
学习进步目标1.联合从前学过的鲁迅散文,对鲁迅生动、锋利的语言作一点修辞梳理。
2.和同学议论先据有再精选好仍是先精选再据有好,感悟鲁迅非凡的气魄与胸怀。
3.阅读更多的鲁迅杂文,思虑鲁迅杂文的详细针对性与超越详细对象的归纳性是如何密切联合在一同,追索它超越现实的意义。
4.商讨:我们如何做鲁迅希望的“新人”?5.试试运用一个整体比喻的方式阐释自己的见解。
词汇累积1.读准以下加点字。
自夸( xǔ)给( jǐ)与小气(sè)脑髓(suǐ)譬( pì)如孱( càn)头蹩(bié)进2.解说以下词语或加点的字。
一直:表示从过去到此刻。
礼尚来往:尚,崇尚,重视。
大度:大方,肚量宽宏。
自夸:诩,炫耀。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显贵的恩赐。
堂而皇之:很风光,很有魄力。
摩登:音译词,“现代的”“时兴的”的意思。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弄虚作假:成心玩弄令人诱惑的欺诈手段。
国粹:粹,精髓。
修辞累积杂文的语言以风趣嘲讽为整体特色。
这类风趣嘲讽成效,常经过暂时改变语词的感情色彩产生,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反语相刺;或大词小用,小词大用,重若;或庄俚用,俚庄用,亦庄亦。
看看下边各句中加点,分属于哪一。
⑴自从炮打破了大以后,又碰了一串子,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了。
⑵ 有几位“大” 捧着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去,叫作“ 国光”。
⑶ 之,活人代替了古玩,我敢,也能够算得出一点步了。
⑷自然,能不过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得丰富,两者得大度。
⑸但我的子是在的,所以他留下一点礼物。
要不然,当佳大典之,他拿不出西来,只能磕喜,一点残羹冷炙做。
⑹我在里其实不想于“送去”再什么,否太不“摩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悟“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清写作思路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鉴赏关键词语来体会
鲁
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学习重点】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杂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属现代散文中的一类。
特点:短小精悍,尖锐泼辣。
常用譬喻、反语、讽刺等手法,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形象阐述中蕴含道理,有寓庄于谐的情趣。
2、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等。
1918
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学过他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孔乙己》《祝福》等。
3、“且介亭”的由来: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闸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即“半租界”。
鲁迅先生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一半,也暗讽国民党统治下半殖半封的黑暗现实。
《且介亭杂文》共三集,收集了先生于1934年所作的杂文,于1937年出版,是先生后
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学习】
㈠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
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都执行卖国投降路线,讨好帝国主义,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媚外,一个“送来”,一个“送去”,中国社会面临“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也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
同时革命阵营内部,一些人对外来的东西产生了恐惧甚至盲目排外的情绪,只要是外国
文化便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甚至一概排斥。
另外古代文化也遭遇同样的危机。
左翼文化界1934年前后展开民族形式文艺大众问题的
讨论,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
总之,对待外国文化和古代文化的态度,当时流行全盘接受论和全盘否定论,这些都不
利于文化发展。
鲁迅就此写下两篇文章,1934年5月作《论“旧形式的采用”》着重阐明对
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1934年6月作《拿来主义》着重阐述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可谓姊妹篇。
㈡夯实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
自诩(x u)脑髓(su 1)给(j i)与糟(z 6)粕(p o)国粹(cu I)
磕(k e)头孱(c m)头犀(x i)利吝(I in)啬(sa)徘(p 8 )徊(hu d )
譬(p i)女口蹩(bi ?)进残羹(geng)冷炙(zh i)冠(gum )冕(mi岔)堂皇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也指用对等的方式回报对方。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光明正大的样子(多含讥讽意)。
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
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________
㈢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 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2、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可用原文,也可以自己概括。
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对旧文化抱残守缺,对外来文化盲目排斥。
送去主义:实质是“媚外”,对西方帝国主义的讨好。
送来主义:本质是外国列强对我国进行商品倾销和文化侵略。
(补充:“抛给”犹如“嗟
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那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而“抛来”是中性词,无轻蔑、侮辱意味。
)
拿来主义: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们要自己来拿,根据自己的需要,占有,挑选并创新,
完全独立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
而这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合作探究】
1、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阅读8-10段,填写
下面两个表格,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①为了阐述拿来主义的主张,作者以“大宅子”喻中外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试结合语境,填写下面的表格。
2、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刻画出恭敬的媚态,奴性十足。
“挂”表现出物品虽少却要打肿脸充胖子的窘迫,可见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⑵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
“进步”一词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厥。
“算得”表现出作者不屑的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
⑶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
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 也无力“大
度” ,这里运用反语,语带讽刺。
⑷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 ,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 ,讽刺意味浓烈,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巩固提升】
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应该怎么“拿来”?
近百年来,在科学、技术、文化方面,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不少东西,近几十年来,在经济方面我国对外国的做法和经验更是多有借鉴。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有所甄别,存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大胆地吸收与继承其中的精华,同时得抵制腐朽的糟粕。
现在大量“日剧韩剧”涌入中国,其中确实有精品,但是很多年轻人毫无选择可言,整天打扮跟风。
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