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书法·杨频

合集下载

东汉篆额的书法风格浅析

东汉篆额的书法风格浅析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东汉篆额的书法风格浅析梁佳琪(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篆书在东汉碑额中风格表现得极其丰富,当时的篆书碑额,代表着碑额书法艺术的巅峰。

虽其字数和空间较少,但是无论从线条还是结构都具有装饰性,夸张又富有变化,达到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东汉碑额的概况、书法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浅析,让更多的人挖掘其中的艺术美感,从而使得篆书碑额得到相应的审美重视。

关键词:东汉;篆额;风格东汉篆书碑额在篆书发展史上是极富创造力的,灵活生动,夸张多变,篆额在碑刻的上面,富含实用性又兼具艺术性,起到醒目、庄重、壮观、装饰的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东汉篆额的概况碑大概出现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年,在当时碑额很小,并且与碑文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就此可以得出西汉时期的碑额没有完全成熟,到了东汉时期碑额相对完善。

碑额文字出现在碑首,主要以标题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示庄重。

东汉时期的碑额大多使用东汉的官方文字——篆书,受到隶书的影响,篆书在汉朝虽然不是实用性书体,但也通常被用在一些庄重的场合,厚葬死者,为其树碑立传,所以在东汉主要使用篆书作为题铭碑额的首选书体。

也有少数用隶书的,但是使用篆书的较多,所以被称之为“篆额”。

本文就篆额的书法风格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东汉时期的碑额篆书受实际创作环境的影响,大多数采用夸张变形的极具装饰性的艺术处理手法,用线松动,篆隶笔法渗透交替相互使用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因此东汉篆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东汉篆额的书法风格篆书在东汉碑额中风格表现得更为丰富。

由于碑额的字较大,刻得也很精细,故其笔法变化十分清晰,有些仅见于记载的汉代书家所做的各体篆书及笔法,可以在碑额中得到印证。

碑额因为其位置相对有限,所以整体也必须随行布局,因此在很多的单个字上常见到有长有扁有圆有方,视觉上给人一种灵活生动,变化夸张,无拘无束的感觉,篆额在碑刻的上面,又起到壮观,庄重,装饰的效果,虽与刻石融为一体,但是风格又不相同。

百名书法博士作品展一杨频

百名书法博士作品展一杨频

百名书法博士作品展一杨频
杨频,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学论文曾获全国一等奖,曾获北师大优秀博士论文奖。

徘徊萧寺清风满,忘却人间是与非纸本 68x13cmx2 2018年
无事天闲地亦静,为文日异岁不同纸本 67x13cmx2 2018年
说佛身是树,净坐心如兰纸本 68x16cmx2 2018年
烟水流连安日永,山河遣使乐身宁纸本 68x16cmx2 2018年
纸本 69x13cmx2 2018年
锦带居官阁,法船渡迷津纸本 68x16cmx2 2018年
明月吐华真解语,天风荡水戏为文纸本 70x17cmx2 2018年
新得园林栽树法,喜闻子弟读书声。

纸本 2018年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纸本 2018年
海上长风腾紫浪,天中大月吐流云纸本 2018年
灵石陵风存古意,长川注爵洗雄心纸本 2018年
冰壶总忆人如玉,目断重云十二楼纸本 2018年
原知观海岁无穷,始信援龙修有道纸本 2018年
万松如发春飞舞,虚光无音气欲旋纸本 2018年
风送鸟声依座近,云移山色上楼多纸本 2018年
叶底深藏红玳瑁,枝边低缀碧珊瑚纸本 2018年
孔明神智通天地,云长高义动人寰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点击书法·杨涛

点击书法·杨涛

涛对现代艺术形式的研究 和探索, 他在传 承 “ 二王” 帖学 精神的前提下,
人的个性和审美 趣味 , 这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传统意韵, 又有鲜明的时代
杨 涛 话 语
场涛近
杨 涛 档 案

名 :杨 涛 年 月:17年 9o 贯 :安 徽宣 州 业 :书 法、篆刻、国画
从 :王镛
艺 术委员 会主任 ; 中央 美术学 院 客座教 授 ; 清华 美 术学院 客 座教 授 ; 中国书 法家协 会 青 委 委 员; p 西冷 印社
社 员; 北京 印社 牡 员, 家一级 美术师 国
版 : 中国 书 法简 史挣 ( 高等 教 育 出版社 ,0 3 , 著 )、《 国 中青 年 书法 二十家 一 杨 涛* ( 中国 书画 博 2 0年 合 全 览》 0 8 2 0 年)、《 杨涛 书 法集 》 ( 教 育出版 社、0 4 ) 河北 2 0 年 等。并完 成 《 中国佛 门书 法之流 变》、《 东晋 “ 新 体”书法 成因研 究》等论 文撰 写工作。

流 行印风 提名 展(0 6 , 2 0 年 北京 ) 翰 逸神 飞 — — 十博 士 书画提 名展(0 8 北 京 ) 、“ 、“ 2 0 年, 全国 中青年 书法
二十家 ” 览 (0 9 北京 ) 。 展 2 0 年, 等 任 职 :中国艺 术研究 院 中国书法 院研 究生院 硕士 生导师 、 教授 ; 国青 联十、 一届 委员; 全 十 文化部 青联 中国书法 篆刻
畅涛 在 创 怍 ( 杨涛瓷上帮 北
旨 ’n 1 T 年 、
盼 教
日 i 】 } {

0t
l _



籍 々

点击书法·赵彦国

点击书法·赵彦国

旭 不 又 含 群 追 寻
赵 彦 国 档 案
名 赵 彦 国 生 年 月 1 9 7 5 年3 月
贯 山东 肥 城 号 泰庐、 古桐 书屋


纸 文 韵



校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 中央美术学院书画比较方 向博士
教授
版 黄伯思 《 东观余论》注评、《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精品集 ・ 赵彦国卷》、《 质 文三 变: 章草 源流论) )
馋稿易 之
寸旁 、 坡 、 、 f
囊爻
嚎诵 幻
淳 布 穆瀑 争 。 、 { 缪 漱 伪孜 鲤 大 嗄 智 剪 咯 锣 人 一 俪 盏 砂 闻 不 蔺 坪 俸 。 一 穆牧寸田 弘 受^ 田 , 参洳 算 活瓶 \ 缓 研 磊 遥 祭穆 异穷 嗜 务
具 毛笔要好, 现只用山东莱州刘广生先 生特 制笔; 磨墨或玄宗墨汁; 纸则根据需要而定
览 书者散也—— 赵彦国书法展、 云 门问道—— 赵彦国书法展 、 研边 吟古—— 赵彦国书法作品展 奖 ‘ 【 全国第八 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奖等
格 d  ̄ 5 0 0 0 元/ 平尺, , J 、 行书3 0 0 0 元/ 平尺, 大草5 0 0 0 元/ 平尺, 篆刻 ( 三公分 内) 5 0 0 0 元/ 方
夫私
彦 影 一 戡{ 《 c 墨觞

职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画研究部副主任
喜 欢 读 的 书 比较喜欢 读古代先哲的 诗文集, 如李 白、 杜甫、 杜牧、 陆游等 , 也喜欢读 近现代艺术家的随笔或 文集, 如傅雷
家书, 齐白石、 潘天寿、 陆俨少、 吴冠中、 陈丹青等大家的谈艺录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卷九十九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卷九十九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卷九十九书家部法书名家列传五陈始兴王伯茂庐陵王伯仁永阳王伯智桂阳王伯谋新蔡王叔齐长沙王叔怀蔡景历徐陵周弘让赵知礼侯安都顾野王谢嘏庾持张正见张克见萧乾萧引陆缮沈君理毛喜江总蔡凝谢贞郑伏知道贺朗丁初蔡圣释洪偃释智永智楷北魏崔元伯崔浩崔简崔衡张黎谷浑沈含馨卢鲁元黎广江彊江式江顺和屈恒卢渊崔挺游明根刘芳刘懋郭祚高遵沈法会李思穆柳僧习庾道王世弼王由蒋少游裴敬宪吕温沈嵩窦遵柳楷孙伯礼刘仁之宇文忠之李肯堂释摩罗释菩提流支李彪女北齐张景仁李铉姚元标韩毅赵彦深刘逖萧慨源楷贾德胄颜之推刘珉刘元平元行恭殷英童魏夫人北周冀俊赵文深黎景熙沈遐泉元礼王褒庾信萧撝薛温薛慎柳弘单于斯彦隋杨素虞世基虞绰卢昌衡薛道衡赵孝逸赵仲将刘顗房彦谦蔡徵袁宪阎毗蔡君知窦庆窦琎殷胄丁道护丁道真史陵梁恭之杜頵贺混吴少常僧智果僧述僧特僧敬脱字学典第九十九卷书家部法书名家列传五陈始兴王伯茂按《陈书本传》:始兴王伯茂,字郁之,世祖第二子。

时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墓,大获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

并没县官,世祖以伯茂好古,多以赐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隶,甚得右军之法。

光大元年,进号中卫将军。

庐陵王伯仁按《陈书本传》:庐陵王伯仁,字寿之,文帝第八子。

领太子中庶子。

按《述书赋》:伯仁软慢,尺牍近鄙。

永阳王伯智按《陈书本传》:永阳王伯智,字策之,世祖第十二子。

至德二年,为翊左将军,加特进。

按《宣和书谱》:陈伯智,少有器局,博涉经史。

大建中,立为永阳王。

雅意翰墨,无狗马之玩,作字劲举,而行草尤工,师其成心而自为家学,故名重于时。

盖传习之陋,论者以谓屋下架屋,不免有奴书之诮。

此伯智独能摆脱而世有策马驰逐,苇航汎浮比其落笔之妙者,非虚语也。

今御府所藏草书一《习读帖》。

桂阳王伯谋按《陈书本传》:桂阳王伯谋,字深之,文帝第十三子。

位散骑常侍。

按《述书赋》:伯谋高疏壮浪。

新蔡王叔齐按《陈书本传》:新蔡王叔齐,字子肃,高宗第十一子。

风采明瞻,博涉经史,善属文。

书法培训班发言稿

书法培训班发言稿

书法培训班发言稿书法培训班发言稿【篇一:在书画培训班上的讲话提纲】在书画培训班上的讲话提纲尊敬的郝全成先生,各位书画协会的会员、同志们: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南阳市“书法名家”郝全成老师,给大家传授一些书法绘画基础知识。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地掌声,对郝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举办书画知识讲座,是延伸省公司幸福“1+1”活动内涵,丰富广大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进一步提高员工书画水平,促进书画爱好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幸福感,增强企业凝聚力和认同感,推动企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郝全成老师,现供职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中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总部考官。

书法作品获得建国五十五周年全国青年书法大赛银奖;全国砚都杯书法大赛三等奖;全国屈原杯书法大赛银奖;全国三届商鼎杯书法大赛银奖;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河南五四文艺奖银奖;全国建文杯书法大赛银奖;全国莲花杯书法大赛特等奖。

作品入展:首届全国行书展;首届全国青年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首届楷书展;高恒杯全国书法展;全国羲之杯书法展;三晋杯”首届公务员全国书法大展;作品被国家档案馆、国家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收藏。

郝老师将从书画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讲解,随后郝老师还将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指导。

机会难得、实用性强,希望大家要用心听、认真记,相信通过郝老师精彩生动的讲座,必定增强大家对书画知识的了解,进一步陶冶情操,提高技能。

我们将以本次书画知识讲座为契机,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职能,更加广泛地开展各项文体活动,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各种健康的活动中来,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台阶,为丰富南阳移动文化内涵做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篇二:书法培训班优秀作品展讲话】在书法培训班优秀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爱好书法艺术的各界同仁各位朋友、各位也、学员:上午好!外面虽然是凛冽的刺骨寒风,但这挡不住我们追求艺术火一般的热情。

杨守敬书法作品

杨守敬书法作品

杨守敬书法作品
佚名
【期刊名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年(卷),期】2011()4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8
【相关文献】
1.著名书法家——苏波先生为企业书写指定书法作品依企业个人要求定制各类书法作品、代办各阶层名人题词 [J],
2.张世刚书法作品义展暨《张世刚书法作品集》新书见面会在京举行 [J],
3.杨守敬书法作品 [J],
4.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组委会关于举办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颁奖会暨第三届全国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讨会的通知 [J], 无
5.甘肃省金融系统职工书法作品选登吴金彪书法作品选 [J], 吴金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法研究

书法研究

历年《书法研究》书目第1辑(1979.05)共10种共112页1 人民群众与书法艺术(郭绍虞) 1--102 书法学习讲话(白蕉)11--323 欧阳结体三十六法摘录简释(祝嘉)33--424 "违"与"和"--读《书谱》札记(金学智) 43--495 关于笔的执使(黄绮)50--656 怀素的神力--《观怀素草书歌》试解(赵一新) 66--747 管城子小谈(老卉) 75--808 齐白石的治印艺术(黄养辉)81--849 漫谈刻章(丁吉甫) 85--9410 《辞海》书法词目选登95--112第2辑(1979.10)共11种共124页1 《唐拓十七帖》管窥(牛光甫)1--192 学书偶得(马国权)20--343 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王遽常) 35--434 碑帖丛考二则(唐集王羲之书《金刚经》汉张角残石考)(翁闿运) 44--495 《鲁迅诗稿》的书法艺术初探(王新陵)50--536 马叙伦先生论书法(陈从周) 54--567 论墨法(-洪丕模) 57--598 端溪名砚(刘演良)60--729 论汉代印章的艺术性(庄新兴) 73--8210 中国书法的影响[日本](伊东参州著吴树文译) 83--11811 书法小辞典(范韧庵) 119--124第3辑(1980.03)共12种共124页1 行书十二题(范韧庵)1--172 略论古竹木简书的书法(范祥雍) 18--463 述篆书(罗君惕) 47--554 沈尹默先生跋张廉卿草稿(李天马)56--585 略谈运腕(朱守之) 59--636 漫话书法的形象性(王学仲)64--707 书法教学方法初探(尉天池)71--798 书说(叶百丰)80--969 沙村印话(选刊)(沙孟海) 97--10510 潘天寿的篆刻(林乾良) 106--10911 甘肃洮砚(黎泉) 110--11112 书法小辞典(论著部分) 112--124第4辑(1980.10)共15种共124页1 书法的欣赏(白蕉) 1--82 生活·形象·功力(傅晏风) 9--133 "力感"初探(张铁英) 14--204 谈题画(周尉祖) 21--345 主笔、余笔及其他(金学智) 35--466 从用笔方法分析"平铺纸上"(柳曾符)47--517 碑学与帖学(应成一) 52--738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与竹书(木)书(周世荣) 74--809 论马王堆一号墓遣册之书法(许庄叔) 81--9510 阅《黄州寒食诗》《伏波神祠诗》题记(李慎言) 96--9711 书家小史释疑(王义耀) 98--10012 指书、指画盛衰史议略(姜澄清) 101--10313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104--11414 读印小札(赵一新) 115--118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纸)(范韧庵、李志贤) 119--124第5辑(1981.03)共14种共124页1 隶书概论(任政)1--162 章草典型概述(王薳遺作) 17--233 草书浅见(闵祥德)24--284 方笔与圆笔(潘岳)29--445 书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姜澄清) 45--556 从云南碑刻看书法艺术(顾峰) 56--737 翰香馆法帖议(张友椿) 74--768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 77--879 谈永字八法(老卉)88--9210 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二)(单晓天、张用博) 93--10411 漫话"边款"(聿明) 105--10812 中日的书法与友谊(沈柔坚)109--11313 现代书法的流派[日](铃木史楼著吴树文译) 114--12014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砚)121--124第6辑(1981.07) 共17种共124页1 学书琐语(周慧珺) 1--102 浅谈邓散木的书法篆刻艺术(卢祖品)11--163 "八法"与学书(李丁陇) 17--244 试谈学习小楷(盛季萱) 25--295 茧纸不是蚕丝制造的(张文玲)30--346 论内擫外拓和方圆(张铁民) 35--447 书法艺术的共同美(姜澄清) 45--498 西汉书法(翁闿运) 50--589 从亳县曹墓自砖窥测东汉书法之一班(沈茹松、潘德熙) 59--7210 二千年前劳动人民的书法真迹(黄明兰) 73--7611 来稿摘编三篇腕力遒时字始工 "力说"我识也谈"全身力到说" 77--7912 从米芾特色看《多景楼诗》的真伪(大江) 80--8613 黄山谷书法及书论(日本中田勇次郎叶百丰译)87--9014 日本现代书法家简介(吴树文译) 91--9815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 99--10916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 110--11917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笔)120--124第7辑(1982.03)共15种共124页1 加强理论研究壮大书学队伍--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笔谈(沙孟海等) 2--62 《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高二适) 7--113 《兰亭序》之管见(翁鼐)12--244 关于晋朝的书体问题(庾人俊) 25--385 晋代书体与《兰亭序帖》(马千里) 39--486 《十七帖》文义释(应成一) 49--587 介绍几种日本现存的《十七帖》(杨震方) 59--608 汉子的象形基础(洪丕谟)61--679 "虚"与"实"(金学智) 68--8610 漫话不律(智龛) 87--9111 碑帖正名琐谈(傅宴风) 92--9512 云南的六颗古印(顾峰) 96--10313 钱瘦铁的篆刻艺术(潘德熙)104--11214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113--120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李志贤)121--124第8辑(1982年第2期1982.06)共17种共124页1 海岳名言注释(沙孟海) 1--172 书法是所谓"抽象的符号艺术"吗?(金学智) 18--273 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白谦慎)28--404 线的意象艺术(沈一草) 41--435 书法艺术中的抽象美(许光)44--466 弘法大师与中日书法交流(徐松) 47--507 文徵明与《赤壁赋》((周道振) 51--538 高凤翰与"肃府砚"(蒋华) 54--599 记宋拓《天发神谶碑》(马子云)60--6310 古代书法派别及其代表作概说(闵祥德) 64--7011 崇善楼笔记(四)(王壮弘) 71--7512 笔势浅谈(刘小晴) 76--8413 草书技法(续《方笔与圆笔》)(潘岳) 85--10314 草书杂谈(兼与马国权先生商榷)(虞锡雄) 104--11315 探讨一本李贽所编书法篆刻书(王稼冬) 114--12016 鈢印的起源(庄新兴) 121--12217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李志贤) 123--124第9辑(1982年第3期1982.09)共20种共124页1 执笔论(翁闿运)1--202 论"笔力"(赵一新) 21--323 我在书法上的实践(祝嘉)33--374 笔法浅议(侯开嘉)38--445 《力感初探》补说(张铁英) 45--506 《力感初探》的商榷(袁奋芝) 51--557 对《书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一文的意见(刘纲纪) 56--618 撩开书法美的神秘面纱--读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文尚光) 62--659 书法艺术的形象思维(程国安) 66--6910 论书意--兼与韩玉涛先生商榷(周宗岱) 70--8011 笔意探微(欧阳龙)81--8512 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及其他(尹旭) 86--9013 远古陶文之一瞥(林懋生)91--9814 梁启超论书二题(李慎言)99--10215 《多影楼诗》并非伪作(味琴) 103--10416 《蔡襄论书》注释(包备五、甘金英) 105--10817 一部填补空白的印学宏著--读《明清篆刻流派印谱》(韩天衡)109--11418 印章的"残破"(王善杰)115--11719 徐峤与徐峤之补考(朱关田)118--12120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其他) 122--124第10辑(1982年第4期1982.12)共15种共124页1 汉印风格浅析(单晓天、张用博) 1--282 略论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刘江) 29--363 余天遂的篆刻(钱基) 37--394 章太炎和他的书法(张念驰) 40--485 二王书法甄优管见(张弩)49--576 浅释傅山书论中的"四宁四毋"(牛光甫) 58--657 《苏轼论书》注释(包备五) 66--688 黄宾虹先生论书(王新陵)69--749 字体释名(杨春霖)75--8610 文徵明原名考证(周道振)87--9711 蔡襄书法名次考辨(林岑、林垚淼) 98--10612 《麓山寺碑》三种宋拓本的比较(熊任望)107--11213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名人墨迹《平复帖》(韩树青) 113--11414 篆刻刀的制作(何天恩) 115--11715 书法小辞典(上古至秦、汉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 118--124第11辑(1983年第1期1983.03)共16种共124页1 中国书法的抽象美(蒋彝) 1--182 邑人蒋彝八十冥寿画展志感(许德珩) 19--193 介绍蒋彝(叶君健)20--204 书法是"抽象的符号艺术"(陈振濂)21--345 书法是用毛笔写汉字的表现性艺术(陈训明) 35--496 书法是抽象的造型艺术(陈方既)50--557 略谈书法美的二重性(王邦虎、詹绪左)56--628 论书法艺术美感的起源与发展(姜澄清)63--779 对书法美学问题讨论的一点意见(康衡)78--7910 王羲之生卒年辨(六桥) 80--8211 王羲之生卒年难确(潘岳)83--8612 关于《临河叙》和《兰亭集序》(刘开扬) 87--9413 《爨龙颜碑》的书法艺术、书者及其影响(张国诠) 95--10614 书画钤印(谢三中) 107--11015 简谈"落款"(张思理) 111--11816 书法小辞典(三国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 119--124第12辑(1983年第2期1983.06)共17种共124页1 书法与中国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蒋彝) 1--112 "神谶"书体之探究(智龛) 12--163 石鼓与籀文(潘振允) 17--234 篆书琐谈(杨英侯)24--325 浅谈篆籀书法(郑珩) 33--376 隶书艺术及在书法演变中之作用(潘良桢) 38--477 对隶书的几点异见(张承锦) 48--538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诸因素(刘涛) 54--719 也谈书法艺术抽象性的有关问题(金学智) 72--8210 试谈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杨士林)83--9011 侧锋初探(刘小晴)91--9812 从陆游的诗看他的书法(万文武)99--10113 汉印文字缪篆试探(庄新兴)102--11414 "印钮"漫话(吴聿明) 115--11615 写字·书道·书法(许兹惠译) 117--11816 字体·书体·书风(晓真译) 119--12017 书法小辞典(两晋书家部分·上)(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21--124第13辑(1983年第3期1983.09)共17种共124页1 谈秦印(沙孟海)1--52 五岳储心胸峥嵘出笔底(刘江) 6--163 印学话西泠(颐斋)17--364 "西泠"早期社员楼辛壶(艺乐)37--395 中国书法的审美心理根源(王一川) 40--456 书法的审美特征(陈梗桥)46--527 书法美探源(周宗岱) 53--628 试谈书法的表情美(欧阳龙) 63--679 书法艺术性质谈(周俊杰)68--7610 字体变迁管见(钱今凡) 77--8111 从甲骨文的书契谈其字体特色(孙杰) 82--8912 "八分"之我见(苍舒) 90--9113 试谈《黑女志》的书法(何本安)92--10314 思维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的作用(刘永佶)104--11015 鉴定·鉴赏(晓真译)111--11316 读者来信一束(十则)114--11817 书法小辞典(两晋书家部分·中)(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19--124第14辑(1983年第4期1983.12)共13种共124页1 试论书法家的知识修养(林雨、丕谟)1--132 张宗祥的书法及其他(张珏jue) 14--193 临池一得(张宗祥遗著) 20--254 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宗白华) 26--275 宗白华书法美学论述简介(赵一新辑) 28--336 要重视书画创作中的"意存笔后"(王天民)34--447 《兰亭》真赏(许庄叔) 45--618 读《论书法艺术美感的起源与发展》(华人德) 62--659 "润笔"趣闻(王稼冬) 66--6710 现代日本书坛概观(陈振濂) 68--9811 书法的艺术性【日】(西川著、吴亚平译) 99--11312 来稿摘编114--11713 书法小辞典(两晋书家部分·下)(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18--124第15辑(1984年第1期1984.03)共21种共124页1 说书法上的全身力到法(祝嘉)1--42 气质与书法(钟家骥) 5--123 浅论节奏(叶效原)13--194 书法艺术杂谈(一林) 20--225 谈谈现代几位文学家的篆刻(刘云鹏) 23--286 柳宗元与橘逸势(杨群) 29--33书法答问7 从何种字体入手为好?(任政、徐伯清、王弼刚) 34--388 从行书入手行否?(胡问遂) 39--419 书如佳酒不宜甜(赵冷月)42--4310 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解(翁闿运、王壮弘)43--4611 字体与书体的区别(苏渊雷) 46--4712 书法与美术字(金学智) 47--4913 有关书法艺术欣赏种种(周斌武)49--5314 篆刻四题(单晓天、张用博) 53--5515 书法史鉴(黄绮) 56--7216 朱有燉的兰亭图拓本(马道阔) 73--7717 龙门三十品拓谈(宫大中)78--8418 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韩天衡) 85--9819 汉印文字的源流和变化(王紫虹)99--10920 题款与农历时令的异称(谢三中) 110--11221 书法小辞典(南北朝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13--124第16辑(1984年第2期1984.06)共17种共124页1 书法家王蘧常传略(赵一新) 1--202 读《试论书法家的知识修养》后感(葛鸿桢) 21--263 宋书尚意浅见(陈训明) 27--334 "宋四家"中的蔡,当指蔡襄(水赍佑)34--42书法答问5 鉴别法书的真赝(崇善) 43--446 谈谈读帖(徐利明)45--477 临摹碑帖做到形神兼备(马仁高)47--498 临摹、仿写算不算抄袭?(田原)50--519 侧锋偏锋立体感(翁闿运) 51--5210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何布局井然?(秋泓) 52--5311 关于篆刻的三个问题(单晓天、张用博)53--5612 历代碑刻外流考(王壮弘)57--8013 秦汉瓦当书法(陶匋、郭超英、吴少林、陈焕庭) 81--9814 草书艺术的欣赏(赵子久)99--10215 字学忆参(洪丕谟标点) 103--10616 现代日本的书道(西川宁《书道》一书选择)(杨刚、肖红燕译) 107--12117 书法小辞典(隋代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编纂)122--124第17辑(1984年第3期1984.09)共24种共124页1 论楷书对笔法衍变的若干影响(邱振中) 1--262 魏碑书体源流浅探(傅期松) 27--373 张迁碑书法研究(程质清)38--474 卫夫人及其《笔阵图》(王慎行) 48--535 试谈陆柬之的《文赋》墨迹(沈锡泉) 54--606 米芾侧锋用笔浅说(吴柏森) 61--647 颜真卿《刘中使帖》书写年代小考(蔡慧苹) 65--67书法答问8 自学书法能否成功?(赵冷月) 68--709 咋样临帖?(柳曾符) 70--7310 有关"圆笔""方笔"之说(朱学达)73--7411 "石刻不可学"吗?(翁闿运、魏启后)75--7712 谈讨论书艺性质的作用(陈梗桥)77--7713 笪da重光《书筏》美学三题(金学智) 78--8914 书法创新的量质观(朱以撒) 90--9215 谈谈书法上的悟(沈季林)93--10016 印海遗珠(敖普安) 101--103来稿摘编17 浅谈《石鼓与籀文》(陈培盛) 104--10518 为古人"正名"(弓立) 105--10719 关于《海岳名言》第十九条的标点与语意(徐三见)107--10720 书法教学与美育(黄真)108--10821 潘天寿先生谈篆刻的信(张茂荣) 109--11122 钢笔字不能进入艺术的范畴吗?(姜学伟) 111--11223 给钢笔字书法以应有的地位(王启海)113--11324 书法小辞典(唐代书家部分上)(范韧庵、李志贤编纂)114--124第18辑(1984年第4期1984.12)共19种共124页1 初探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王世德) 1--72 书法与艺术(苏白) 8--123 关于"关于什么是'书法美'"(张学棣)13--184 谈书法艺术的形象性和抽象性(王乃栋)19--225 常与变(欧阳龙) 23--286 钟鼎千秋意风流百代开--金石考据学家容庚先生九十诞辰祭(戴小京) 29--387 回忆潘伯鹰先生(陈声聪)39--46书法答问8 字的"法度"与"好看"之间的关系(魏启后)47--489 关于"疾涩"问题(刘小晴) 49--5110 "字一半是看会的"吗?(任政)52--5211 再谈读帖(王壮弘)53--5512 书法学古人与学今人(魏启后) 56--5713 书法的落款(张森)58--6014 论绘画对于印章艺术发展的影响(黄惇)61--72[附录]五百年流派篆刻艺术开派篆刻家兼画家一览15 孙过庭《书谱》释文问题初探(赵云起) 73--8216 评《〈十七帖〉文义释》(刘同葆)83--8917 古为今用的瓦当文字(崇善) 90--9218 法书的复本与伪迹(傅申著章汝奭译) 93--11519 书法小辞典(唐代书家部分下)(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16--124第19辑(1985年第1期1985.03)共12种共94页1 渊雅闳正瑰丽超隽--赵叔孺先生书法艺术发展(叶潞渊) 1--92 书法品评管见(张森) 10--203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顾鹤冲)21--254 读《中国书法》(吴惠霖) 26--295 《汉谿书法通解》校正序(沈培方) 30--33书法答问6 答问八分(王蘧常)34--357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刘小晴) 36--478 云峰诸山北魏刻石与郑道昭(翁闿运) 48--569 砖铭书法(殷荪) 57--7010 陆机《平复帖》商榷(曹宝麟) 71--7711 书法的现代性及意义(郑丽芸、曹瑞纯译)78--8312 书法小辞典(两宋、金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84--94第20辑(1985年第2期1985.06)共10种共92页1 一艺之成源远流长--记柳诒徵先生书法(柳曾符) 1--162 黄牧甫事迹初探(茗屋) 17--223 书法艺术美感试说(韩天衡) 23--374 从黑白世界中看书法艺术美(郭不) 38--415 试论书法艺术的共同美(毛万宝)42--526 《郑羲下碑》及云峰诸山北朝石刻文字(王壮弘) 53--657 宋四家试析(刘主巨) 66--698 关于《草诀百韵歌》(廖蕴玉)70--729 《语石》点校后记(江辛眉) 73--7710 苏轼法书年表(段成桂) 78—92第20辑(1985年第2期1985.06)共10种共92页1一艺之成源远流长——记柳诒徵先生书法(柳曾符)1——162黄牧甫事迹初探(茗屋)17——223书法艺术美感试说(韩天衡)23——374从黑白世界中看书法艺术美(郭不)38——415试论书法艺术的共同美(毛万宝)42——526《郑羲下碑》及云峰诸山北朝石刻文字(王壮弘)53——657宋四家试析(刘主巨)66——698关于《草诀百韵歌》(廖蕴玉)70——729《语石》点校后记(江辛眉)73——7710苏轼法书年表(段成桂)78——92第21辑(1985年第3期1985.06)共9种共92页1略述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艺术(戴自中、费声骞)1——152洛阳魏碑综述(宫大中)16——293济宁的汉碑(包备五、蒋开征)30——404古代女书法家掠影(洪丕谟)41——505运动与情感(邱振中)51——616力,力感(方尧明)62——707草书“动”“静”辨——试析草书中的重心线与形(钟家骥)71——798《题款与农历时令的异称》补(钱基)80——829崇善楼笔记(五)(王壮弘)83——92第22辑(1985年第4期1985.12)共12种共92页1凌云健笔意纵横——评孙龙父的书法篆刻艺术(张郁明)1——102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沙孟海)11——153《瘗鹤铭》非陶弘景作考辨(陈耀东)16——234《瘗鹤铭》、天监井栏与陶弘景书法(陈世华)24——305楷书我见(邢增庆)31——396隶书浅谈(刘夜峰)40——517读《画禅室随笔》(郭仲选)52——588喜读《书法美学谈》(王天民)59——629关于“魏碑”的镌刻问题(吴栋梁)63——6610从内擫外拓谈到书法欣赏(张铁民)67——7011“狂怪”和创新(党禺)71——7912崇善楼笔记(六)(王壮弘)80——92第23辑(1986年第1期1986.03)共12种共124页1先父乔大壮先生传略(乔无疆)1——122《海岳名言》反映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陈方既)13——203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陈训明)21——314米芾贬斥颜柳诸人管窥(尹旭)32——405古代的肖形印(庄新兴)41——466论欧阳询(殷荪)47——657试论怀素《自叙》真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熊任望)66——748新悄瘦硬清雄雅健——浅谈黄庭坚书学(水赍佑)75——879现代早期篆刻团体乐石社(林麦)88——9810释“始艮终乾”(华人德)99——10111题跋与法书(傅申著郑达译)102——11812崇善楼笔记(王壮弘)119——124第24辑(1986年第2期1986.06)共12种共124页1心血为炉熔铸古今——来楚生的书法篆刻艺术(童衍方)1——112论虞世南(殷荪)12——233关于近年来书法美学讨论的综述(梁扬)24——364模糊·虚无·无限——书法美之领悟(章祖安)37——485论篆刻艺术的线条美(余正)49——566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王慎行)57——707论“两爨”碑的书法艺术(季崇建)71——808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徐邦达)81——839米芾试论(吴法乾)84——9410略谈儿童书法教学的一些特点(唐长日)95——10111九百年印谱史考略(韩天衡)102——11512崇善楼笔记(八)(王壮弘)116——124第25辑(1986年第3期1986.09)共12种共124页1散木先生二三事(张用博)1——102书法神采论研究(黄惇)11——253论艺术通感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毛万宝)26——364论蔡邕对中国书法理论的贡献(王岗肖云)37——475论褚遂良(殷荪)48——626中国现代书学理论研究述略(韦行)63——737浙派篆刻评议(夏伟军)74——778对“异类而求”的错误理解——评《书法美学谈》论书法与现实的关系的基本论点(辜颖明)78——819漫谈临池必先读书(彦和)82——8810“运腕运指”说(潘景年)89——9911杨凝式小考〔日〕(石田肇著刘艺)100——11112崇善楼笔记(九)(王壮弘)112——124第26辑(1986年第4期1986.12)共13种共124页1姚茫父及其书法艺术(陈训明)1——92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王岗肖云)10——213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几大民族特征(胡传海)22——294论薛稷(殷荪)30——425怀素《自叙》考(朱关田)43——576书法理论的附庸性及改观刍议(赵炳中)58——707汉印对篆刻艺术发展的影响(吴瓯)71——808书卷气杂识(王业霖)81——889《平复帖》再辨——答徐邦达先生(曹宝麟)89——9110朝气依稀寻旧迹——介绍《草书月刊》和《书学》(许志浩)92——9611儿童书法教学管见(王宜明)97——10312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冼剑民)104——11113崇善楼笔记(十)(王壮弘)112——124第27辑(1987年第1期1987.03)共13种共124页1“黄钟大吕之音雄强高古之作”——杨仲子篆刻艺术管窥(胡舜庆)1——52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上篇)(卢辅圣、江宏)6——263孙过庭的意义——初唐书法美学巡礼(王岗、肖云)27——394论孙过庭(殷荪)40——555创新末议(陈梗桥)56——656泰山石峪《金刚经》书人的探讨(王仲武)66——697“心画见君子小人”辨(章祖安)70——818论草书艺术的现代表现力(王冬龄)82——909论“意在笔先”之“意”(路恒光)91——9710北魏《嵩高灵庙碑》初探(徐润芝)98——10411“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读后(华人德)105——10612关于台湾篆刻艺术的考察与研究(陈振濂)107——11613崇善楼笔记(十一)(王壮弘)117——124第28辑(1987年第2期1987.06)共12种共124页1于省吾先生其人其书(段成桂)1——62书法和书法家问题的窥探(蒋北耿)7——113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下篇)(卢辅圣、江宏)12——324论李邕(上)(殷荪)33——465《书断》与张怀瓘——盛唐之音的书论(上)(王岗)47——606对当代中国书法的思考(沈培方)61——737读杨士修的《印母》(叶一苇)74——798王守仁《致谢源书》墨迹考(林剑丹)80——869米芾《评草书帖》评析(金鉴才)87——9110明代印论发展概述——元明清印论发展史第二章(黄惇)92——10811孩童如玉需雕琢——儿童书法教学随论(王恩科)109——11512崇善楼笔记(十二)(王壮弘)116——124第29辑(198/7年第3期1987.09)共13种共124页1萧退庵先生生年考略及其他(王伟林)1——52浪漫的强音——盛唐之音的书论(下)(王岗)6——173论李邕(下)(殷荪)18——354拙与巧——篆刻美学初探之一(刘江)36——485篆刻漫谈(张耕源)49——536“清人尚质”浅探——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读后(俞建华)54——607论赵壹《非草书》(章建明)61——688祝允明的书艺、书论及其美学思想(葛鸿桢)69——779论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韩书茂)78——8910书意三题(倪伟林)90——9711关于书法教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兼论书法教学中课程设置的不同层次(陈振濂)98——11412略论少儿学书法的兴趣问题(陶昌琪)115——12013崇善楼笔记(十三)(王壮弘)121——124第30辑(1987年第4期1987.12)共12种共124页1格高思逸奇气郁盘——余任天先生书法篆刻艺术述评(章建明)1——11中唐尚实尚俗的书法思想(王岗)12——243论张旭(上)(殷荪)25——364窦臮《述书赋》注及所注唐人考(朱关田)37——445“书圣”王羲之质疑(潘岳)45——546魏《三体石经》书人略论(范邦瑾)55——637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并与文学艺术略作比较研究(章祖安)64——778清代篆书艺术试析(祝遂之)78——919款印综考(陈振濂)92——10310禅定与书法(汤其根)104——10911一部富有艺术哲理的书论专著——蒋彝《中国书法》译后记(张伟生)110——11712崇善楼笔记(十四)(王壮弘)118——124第30辑(1987年第4期1987.12)共12种共124页1格高思逸奇气郁盘——余任天先生书法篆刻艺术述评(章建明)1——112中唐尚实尚俗的书法思想(王岗)12——24论张旭(上)(殷荪)25——364窦臮《述书赋》注及所注唐人考(朱关田)37——445“书圣”王羲之质疑(潘岳)45——546魏《三体石经》书人略论(范邦瑾)55——637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并与文学艺术略作比较研究(章祖安)64——778清代篆书艺术试析(祝遂之)78——919款印综考(陈振濂)92——10310禅定与书法(汤其根)104——10911一部富有艺术哲理的书论专著——蒋彝《中国书法》译后记(张伟生)110——11712崇善楼笔记(十四)(王壮弘)118——124第31辑(1988年第1期1988.03)共9种共124页1陆维钊先生书法和书论(路恒光)1——102狂禅风中的变态美(王岗)11——253论张旭(下)(殷荪)26——444反思与抉择(上篇)——与《历史的重负与时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5——545钟王书法真趣论(李崇建)55——706《书概》浅探(俞建华)71——817书法欣赏心理分析(王荣发)82——928备尽众体一代师表——谈蔡襄的书法艺术(水赍佑)93——1119崇善楼笔记(十五)(王壮弘)112——124第32辑(1988年第2期1988.06)共13种共124页1马一浮先生介绍(章建明)1——82书外功与书内功(李文采)9——183“宋四家”书法思想管窥(王岗)19——324论徐浩(上)(殷荪)33——485反思与抉择(下篇)——与《历史的重负与时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9——576论书法对汉字汉文的依存——兼论所谓“现代书法”(章祖安)58——697论汉字的象形在书法艺术中的升华(姚淦gan铭)70——818试论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陈必武)82——879有关《孝文皇帝吊比干文》几个问题的探讨(杨克炎)88——9310隶变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沈一草)94——9911一块值得注意的楷书碑(王乃栋)100——10412试论书法艺术的两重特征(张伟生)105——10613崇善楼笔记(十六)(王壮弘)107——124第33辑(1988年第3期1988.09)共12种共124页1“黛色参天二千尺”——胡小石先生书艺发微(胡舜庆)1——92白石道人书说(王岗)10——213论徐浩(下)(殷荪)22——354云峰刻石的艺术成就及郑道昭在书史上的地位(王思礼、赖非)36——445新发现的张山子熹平残碑及其相关问题(李哲先、李锦山)45——596蒿山访碑及佚碑考(施安昌)60——717篆刻流派与篆刻发展(叶一苇)72——788对“用笔”与“结构”关系的再认识——兼及创作时的情态(鲍贤伦)79——849对蔡希综《法书论》一观点的看法(田文蕙)85——8710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拓之)88——9811“八分”为书写格式新解(张果诠)99——10412崇善楼笔记(十七)(王壮弘)105——124第34辑(1988年第4期1988.12)共13种共124页1陆俨少先生及其书法艺术(章建明)1——72《衍极并注》——理学化的书学系统(王岗)8——203论李阳冰(上)(殷荪)21——394浅议作书的心理压力(闵长山羿良忠)40——435论缪篆名实并及字体的考察标准(丛文俊)44——566旧题李北海四言古诗考辨(朱关田)57——627孙过庭生卒年考辨(张弩)63——718“官奴”辨(任平)72——769砚边杂识(张志攀)77——8310悬针竖和垂竖在楷书中的应用规律(张索)84——8611儿童书法教学管见(何磊)87——9912老年书法教学初探(孙钊)100——10813崇善楼笔记(十八)(王壮弘)109——124第35辑(1989年第1期1989.03)共12种共124页1十年磨剑心血为魂——《书法研究》十周年记言(本刊编辑部)1——62明前期书论概观(王岗)7——163论李阳冰(下)(殷荪)17——304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章祖安)31——415“笔法千古不变”之我见(俞建华)42——476书法与文字的美学相关性(梁扬)48——597清代碑学兴起时期的隶书创作及其美学意义(王南溟)60——718书法风格的特征及其形成(茆帆)72——809若从变处搜灵庙应识昆仑在震迁——书法艺术创作之我见(吴文水)81——8810文字类容在书法审美中的作用(曾明)89——9111崇善楼笔记(十九)(王壮弘)92——10812《书法研究》总目录(一九七九——九八八)(水赉佑整理)109——124第36辑(1989年第2期1989.06)共11种共124页1风雨潇潇惊笔落精神跃跃看花开——林散之先生书艺管窥(胡舜庆)1——112书法的创新与进步(李文采)12——243论中国书法意象的高纯与雅俗问题(黄绮)25——334董其昌书法美学论(王岗)34——485书法发展的大趋势(陈振濂)49——626逆反心理·创造性思维·书法创新(包中庆)63——717书法意境及其载体研究(桑火尧)72——758汉代通俗隶属类型(赖非王思礼)76——879北魏《嵩高林庙碑》书人试探(范邦瑾)88——9710吾丘子行及其生平考辨(梅谷民)98——10511崇善楼笔记(二十)(王壮弘)106——124第37辑(1989年第3期1989.09)共12种共124页1论颜真卿(殷荪)1——162刘熙载书法体系引论——中国书法大系初探(张郁明)17——323简论“象形书法观”(章建明)33——414袁昂《古今书评》解析——书法艺术传统批评方法研究之二(丛文俊)42——605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法创作心理研究系列之一(沈季林)61——716从魏晋士大夫审美心理看“二王”书法(陆宇宙)72——817“近取诸身”今论(严中扬)82——928试论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张伟生)93——979汉隶《尹宙碑》考略(徐润芝)98——10310金石家谈刻印——评马衡《谈刻印》一文(叶一苇)104——11011篆刻艺术生命意味的表现形式(白砥)111——123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SSIM•创作点击实力
点击书法・福歴
点击理由
杨频博士深究广涉,笔r既有蜀人的汩汩才气,又有基于对碑学传统以及对“艺
术书法”深入思考而达到的豪放泼辣。

但他对待传统的取法是敏感又理性的,所以当
我们在面対他的作品吋,既能感受到笔墨的张力,又能感受到在放浪狼藉的背后,总
有一股细腻与温文,使得他的作品尽力挣脱时风与浮躁,达到与自己、与古人、'了知己
的倾吐交谈。

杨频话语杨频档案
在我个人的感觉里,艺术是一种略带混沌意味的整体,只是在不同的材料元素与技术途径上,幻化为不同的表达形式,比如音乐、舞蹈或者雕塑、书画等等。

•个艺术家尽管可以只用某种惯常的工具完成他的作品,表达他瞬间的或者深刻的情感,但是在他身后,应该始终拥有一个混沌感的多元背景,只有这样的艺术家,才不会附入单调的无味的表达境地。

书法是最容易陷入单调模式的艺术,而那些精彩的意涵半富的作品,都实现了自身混沌背景与精神积淀的物质外化,每一处点画,每一个瞬间,无论风格与境界,都不可重复。

对于我自己而言,这算是一种信念。

姓名
出生年月
籍贯
斋号
毕业院校
专业
师从
我的艺术观我的世界观、人生观
最喜欢读的书最喜欢的艺术作品
最喜欢艺术家
展览
润格代理画廊(经纪人)杨频
1976年0月
四川TD中
欣堂,甘雨堂,又日新斋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学
倪文东教授
师贤人,师造化,师自心
每个人都不容易,尽力而为,择善而从。

愿常清静,以水为师
费尔南多•佩索阿《惶然录》
梵高《星空》,黄公望《富春LU居图》
梵高,黄庭坚,黄公望,黄宾虹,八大山人
《沉潜与回望》
书法大字1500元/平尺,小字3000元/平尺,山水10000元/平尺(2049年)北京阅目堂
1H
J e


d
紇些畝龟如临检点的毛
匕久
£股阳g 衣论啜
q w z

侈4
T
'、'」_ J
旻二机代a
壮花
属.用
7
以耳
壬$
.辛多 况
*
“氐 袒红劣卡徐更他 、、
殆觀勺陽賊询幻
未孚乔张冷%右・
a
“%

不,朱 2W 1
% c r ^w .< M 傷请束和 3
人乞纟E 也感扌十苑.一层曹付蹴
:;

隹左八卩社(・2>一) : .萨
命條仁矚謂

A l "
/
f
杨频行书陈寅恪诗三首纸本
228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