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竞赛辅导资料 专题十四 生命的物质基础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竞赛专题复习1生命的物质基础

高中生物竞赛专题复习1生命的物质基础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竞赛要求]一、细胞的化学成分1.水、无机盐2.糖类:包括单糖、双糖、多糖3.蛋白质:包括氨基酸、三字母缩写、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变性实质4.酶类:概念、特征、分类、作用机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5.脂类6.核酸:包括DNA和RNA7.其他重要化合物:包括ADP和ATP、NAD+,和NADH+、NADP+和NADPH+[知识梳理]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一)无机化合物1.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细胞的重要成分,一般发育旺盛的幼小细胞中含水量较大,生命活力差的细胞组织中含水量较小,休眠的种子和孢子中含水量一般低于10%。

水分子具有极性,每个水分子均可与其它四个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

水分子的极性及氢键的形成使水分子具有特殊的性质,如水分子具有较强的黏滞性。

黏滞性使水分子较其它液体均具有较强的表面张力,这有助于水从根运输到茎再到叶;水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对导管中的水产生蒸腾拉力,水的黏滞性使这种拉力一直延伸到根部。

表面张力使水分子可以水生昆虫在水面上跳动。

自由水的功能:代谢物质的良好溶剂,水是促进代谢反应的物质,水参与原生质结构的形成,水有调节各种生理作用的功能。

2.无机盐它在体内通常以离子状态存在,常见的阳离子有K+、Na+、Ca2+、Mg2+、Fe2+、Fe3+等;常见的阴离子有Cl-、SO42-、PO43-、HPO42-、H2PO4-、HCO3-等。

各种无机盐离子在体液中的浓度是相对稳定的,其主要作用有:对细胞的渗透压和pH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有些离子是酶的活化因子,如Mg+、Ca2+;有些离子是合成有机物的原料,如PO4+可用于合成磷酸、核苷酸等,Fe2+可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等。

生物生存环境的PH范围为3~8.5。

细胞中的各种离子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使细胞内的PH保持相对恒定,以利细胞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细胞内某些无机盐的功能及缺乏症动物体内无机盐及其作用一览表(二)、有机化合物1.碳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碳原子核最外层有四个价电子,可与碳、氢、氧及氮原子形成四个强共价键。

高中生物生命的物质基础 新课标 人教版课件

高中生物生命的物质基础 新课标 人教版课件
应激性 新陈代谢 生长、发育和生殖
遗传和变异 适应一定的环境、也影响环境
看看以前怎么考
考题1 噬菌体、乳酸菌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结构 或物质是( D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叶绿体 D、核酸
考题2 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 汁,染黑海水,乘机逃跑,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体 具有 1.5%
单击画面继续
多数以离子态存在:如K+、
无 存在形式: Na+、等

少数以化合态存在:

如ATP、DNA等
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元素如ATP等
功 能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不同浓度下的红细胞
高渗液中的红细胞
低渗液中的红细胞
等渗液中的红细胞
胆固醇:人体必需的化合物 固醇 性激素:激发维持第二性征等
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参与构成机体的组织
作 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用 参与维持生物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转变为糖类
单击画面继续
考题1 活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A) A、水 B、蛋白质 C、糖类 D、脂肪
考题2 已知Mn2+ 是许多酶的活化剂,例如 Mn2+ 能激活硝酸还原酶,缺Mn2+ 植物就无法利 用硝酸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 )B A、对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B、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D、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单击画面继续
糖类
组成元素: C、H、O
五碳糖 核糖(C5H10O5):RNA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4):DNA组成成分
糖 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细胞专题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细胞及细胞工程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细胞专题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细胞及细胞工程课件 新人教版

知识细化回顾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最基本的化学元素是C。 (2)基本元素是C、H、O、N。 (3)主要元素是C、H、O、N、P、S。 (4)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 (5)占人体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 2.元素种类和含量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关系 (1)生物界内部: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在元素种类上大体 相同,但在元素的含量上相差很大。 (2)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 无机自然界中都可找到,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 统一 性;②同种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说明生 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要点归纳 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自然界中元素的相互关系 1.自然界中的元素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包含关系
2 .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是必需元素, 生物体内可能含有一些非必需元素,即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 不一定都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3 .生物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无机自然界之间在元素 的种类上都具有统一性,在元素的含量上都具有差异性;生 物界和非生物界在元素种类上的统一性,保障了生物群落和 无机环境间的物质循环。
3.水的含量及功能 (1)水的含量: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但在不同 种类的生物体中,水的含量差别较大;在同一生物的不同组 织、器官中,水的含量也不相同。 (2)水的功能: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 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参与化学反应、运输营养物质和代 谢废物等。 4.常见糖类的功能特性 (1)参与生物遗传物质组成的糖是脱氧核糖、核糖。 (2)能与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的糖是葡 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3)组成高等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板的糖是纤维素,存 在于动物细胞质中的重要储存能量的糖是糖元。
二、运用“元素”的观点分析问题 1.从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分析其代谢产物 糖类、脂质、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都含有C、H、O三种 元素,可推知其代谢产物中都有 CO2 和 H2O ;蛋白质中还含 有N元素,故其代谢产物中还有尿素。 2.从元素含量上分析物质氧化分解时释放能量的多少 脂肪中氧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多于糖类,因 此,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彻底氧化分解时,脂肪消耗的氧气 较多,释放的能量也更多。 3.同位素标记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 自于水,此外,还可用于证明根吸收的矿质元素是通过导管 向上运输的;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证明DNA是遗传物 质;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验证分泌蛋白的合成、运 输和分泌途径。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2章-生命的物质基础(名师特稿)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2章-生命的物质基础(名师特稿)

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生物体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都有新陈代谢作用,都有应激性,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概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二十多种,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

含量占生物体总质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称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

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称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等。

这些化学元素对生物体都有重要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二十多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所特有的。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糖类1.生物学功能糖类参与细胞组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2.组成元素及种类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分单糖、寡糖、多糖三类。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最简单的糖类,其分类中只含有一个多羟基醛或一个多羟基酮,如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含6个碳原子的己糖,分子式都是C6H12O6,但结构式不同,在化学上叫做同分异构体。

如下图所示:葡萄糖果糖葡萄糖果糖环状结构链状结构核糖(C5H10O5)和脱氧核糖(C5H10O4)都是含有5个碳原子的戊糖,两者都是构成生物遗传物质(DNA或RNA)的重要组成成分。

结构式如下图所示: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寡糖(低聚糖)是由少数几个(1个以内)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得的糖。

常见的是含有2个单糖单位的双糖,如植物细胞内的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内的乳糖,存在于藻类细菌、真菌和某些昆虫细胞内的海藻糖等。

蔗糖的形成见上图。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缩聚而成链状大分子,与单糖、双糖不同,一般不溶于水,从而构成贮藏形式的糖,如高等植物细胞内的淀粉,高等动物细胞内的糖元。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生命基础知识点 人教版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生命基础知识点 人教版

K B Mg
铁是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的必需元素,对植物叶绿素的 形成也起作用;
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三册书中涉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知识点有:
①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氧的同位素 O分别标记水和二氧 化碳从而得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的结论。 ②动物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原肠胚三个胚层的发 育从而确定的动物三个胚层的发育规律和动物个组织器官的 来源 ③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 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用不同标记 的噬菌体去侵染细菌,从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第二轮
知识网络专题复习
生命
生命基础
生命本质
生物与环境 生 必修: 物(第七章和 与第八章) 环 境 关 系 系 统
必修: 生 (第三章、 生 生 命 第四章) 命 命 的 选修: 自 的 的 物 结 (第一章、 我 质 构 第二章和第 更 基 基 新 五章) 础 础 和 (必修第一章和第二章) 调 节 (选修第四章) 系 统
P
(1)蛋白质、核酸、ATP、辅酶 Ⅱ、磷脂等物质的组成物质;(2) 植株特别矮小,叶片暗 对维持细胞膜和叶绿体膜的结构和 绿色,并出现紫色。 功能有重要作用;(3)促进幼苗的 发育和花的开放。 (1)便茎秆健壮;(2)促进糖类 的合成以及促进糖运输到块根、块 茎和种子等器官中。 对植物的开花结果有重要作用 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茎秆软弱,易倒伏,叶 片的边缘和尖端呈褐色, 并逐渐焦枯。 缺B的油菜“花而不实”。 缺Mg时植物叶的表现出 类胡萝卜素的颜色。
⑤ 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在体内的氧化分解
⑥ 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和运载体等
3、无机盐(利用特点)
(1)无机盐----矿质营养-----必需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2)N----------蛋白质、核酸等 (3)P----------核酸、磷脂、ATP、磷酸肌酸等 (4)Ca----------佝偻病、骨质软化病、骨质疏松症、肌肉抽搐 (5)Mg----------叶绿素 (6)Fe---------血红蛋白----------贫血 (7)与蛋白质结合的元素:Fe(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

生命的物质基础湖南省湘钢一中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名师精编课件 人教版

生命的物质基础湖南省湘钢一中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名师精编课件 人教版

植物体水分吸收、运输、利用、散失;
[知识纵横]
水与植物的矿质代谢; 水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原料、产物、影响); 水与植物呼吸作用的关系(原料、产物、影响); 人体内水的来源,排出途径及平衡的调节;
3、关于糖类、脂质与生命活动
葡萄糖 核糖
脱氧核糖
蔗糖 麦芽糖
乳糖
淀粉 纤维素
糖元







类固

2、已知某抗原为一蛋白质分子,由一条多肽链形成, 且构成该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为128。根据抗原的性质,我们可以推知,通常组成 该抗原的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数目一般不少于 (A )
A、91个 B、79个 C、30个 D、20个
脂醇
糖类
相互 转化
脂质
C、H、O、N、P、S 元素
①糖类与蛋白质,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糖脂,主要存在于膜上,参与细胞识别与 免疫
知 ②糖类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关系
③生物体的能源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等

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

高能化合物 (ATP、磷酸肌酸)
横 主要贮能物质
脂肪
直接供能物质
ATP
知 N、P、Mg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
识 纵
N、P与水体富营养化;
横 Na、K在人体细胞内的存在及其无机盐平衡
的调节;
Ca、Fe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
2、关于水与生命活动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转化;
[知识拓展]
自由水与代谢的关系:自由水比例越大,则代谢 就越旺盛,但抗性差。代谢越旺盛,自由水比例 大。
结合水沸点高,冰点低,不易蒸腾和结冰,但利 于增强植物的抗性。

高二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二) 人教版

高二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二) 人教版

高二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二) 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生命的物质基础(二)主要讲述组成生物体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

它们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部分内容中的重点,这些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中含量有多少它们是由那些元素组成的它们的化学结构是怎样构成的它们在生物体内具有那些重要的生理作用组成生物体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对于实现它们在生物体内生理作用具有什么意义这些是同学们通过本讲的学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同学们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二 本周学习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重点: 1 蛋白质的结构。

2 蛋白质的重要生理功能。

(二)学习难点: 1 蛋白质的结构。

2 蛋白质的重要生理功能。

3 核酸。

三 学习内容及疑难解析:(一)蛋白质:生物高分子化合物,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在细胞中的含量仅比水少,约占细胞干重的50%以上。

1 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NH 2NH |2NH |2C H NH COOH32-|R CH =3NH C H R C O OH H N H C H R C O OHH O NH C H R C O N H C H R C OOH2222121-------+------|||||||||||||缩合肽键个氨基和n 个羧基,一条多肽链中有m +1个氨基和n +1个羧基。

蛋白质的有关计算:肽链中的氨基酸数与肽键的数目的关系,m 个氨基酸,组成n 条肽链形成蛋白质,该蛋白质中含有n m -个肽键,失去n m -个水分子。

其相对分子量减少)(18n m -。

5 蛋白质的多样性:(1)氨基酸种类不同(2)氨基酸数量不同(3)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4)形成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6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蛋白质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蛋白等。

(2)催化作用:如各种酶等。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等。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知识网络系列 第一单元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知识网络系列 第一单元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n m x -= ……………………………………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x ma y 18-= …………………………………………② 或者 x a ry 183-=…………………………………………③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亲脂小分子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TP )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 、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 个,未复制时DNA 含量为2a 。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1.18G 2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1.211.22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 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蝌蚪尾部消失1.25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1.26细胞工程1.27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四:内环境的控制[竞赛要求]1.系统组成2.肾脏系统的结构3.尿的产生4.体液平衡(内稳定)[知识梳理]一、内环境和稳态概述1.内环境:是指体液(细胞外液),由血液、淋巴液、脑脊髓液、组织液(器官组织间液体)构成。

2.稳态:生物要求内环境保持稳定,这种内稳态的性质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稳态是靠负反馈调节的。

3.现代广义的稳态:是指在同一层次上的稳态,从细胞到生态系统。

4.影响内稳态的因素:(1)外界条件变化:如温、湿度等;(2)生物体自身状态变化:如运动、摄食等。

二、体液调节—排泄和水盐平衡(一)体液细胞生活在液态环境中,低等动物生物在水环境,高等动物的细胞生活在体液中。

体液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液、淋巴、组织液等;内环境主要指体液。

内环境的特性:海洋生物的体液成分似海水;淡水、陆生生物体液与海水很不相同。

体液调节主要机制有二个:(1)排泄:排出代谢废物;(2)水盐平衡:调节水量、保持体液盐分浓度稳定。

(二)排泄1.动、植物在利用含氮物质上的区别:植物:能利用无机氮;可反复利用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含氮基团;不存在排泄含氮废物的过程;无排泄系统。

动物:不能利用无机氮;不能重复利用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含氮基团;无氨基酸库,不能储存蛋白质、氨基酸等(在动物体内,多余蛋白质、氨基酸等转变为糖原、脂肪储存起来或脱氨基转变为NH3、尿素、尿酸等,排出体外)。

有排泄系统和排泄器官:排出代谢废物,保持体液稳定,如皮肤能排出汗腺;肝脏排出胆汁(胆固醇、胆色素);肠道排出Ca2+、Fe2+(粪便)。

排泄的物质主要包括:多余的水、多余的盐分、蛋白质代谢废物如氨、尿素、尿酸、肌酐等。

2.转氨与脱氨转移到一种酮酸上。

结果形成新的氨基酸。

转氨:氨基酸的 -NH2天冬氨酸 + 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 + 谷氨酸O →α-酮戊二酸 + NH3,结果产生氨。

脱氨(氧化脱氨):谷氨酸 + H22.氨的排除NH3的特点:剧毒物质,必须排除;NH3分子小,易溶于水、易透过细胞膜;排除方法与生活方式有关。

(1)水生动物的排泄排泄物的主要形式是NH3,缺点是消耗大量的水。

小型动物直接排泄:NH3→ 体表→ 外界水环境;或稀释后排泄:NH3→稀释→减弱毒性→排泄系统→体外。

(2)陆生动物排泄排泄物主要为尿素、尿酸,优点是耗水少,这是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

①尿素的排泄尿素的形成:NH3经氧化形成尿素,2NH3 + CO2CO(NH2)2+ H2O;优点是毒性较小,可长时留存;可积累、浓缩(节水);缺点是仍耗水、仍有毒性;两栖类:蝌蚪似鱼,以排NH3为主、尿素次之;成体以排尿素为主;胎生陆生动物哺乳类(人)以排尿素为主。

②尿酸的排泄优点是无毒性;是结晶状态,不溶于水,节水;且不影响体液平衡(内稳态);适应性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

干旱地区生活的生物,如鸟类、爬行类等卵生陆生动物,卵外有卵壳,胚胎的代谢废物无法通过,尿酸则储存于卵内。

③进化上的启示趋同进化、平行进化:排泄物为尿酸的两大支陆生动物:软体、节肢等属无脊椎动物;爬行、鸟类属脊椎动物;二者关系很远,这是生物在生理特征上生物有趋同进化(平行进化)的一个例子。

在排泄物方式上,部分水生动物以尿酸(不是NH3)为主,如浅滨螺、锥实螺、扁卷螺等;这是生物的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部分陆生动物:以NH3and/or尿素为主,如鼠妇以NH3 为主、蚯蚓以NH3、为主,说明这些生物尚未进化到真正适应陆地上生活,只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④多种其它形式的含氮废物蜘蛛的含氮废物为鸟嘌呤;多种鱼类是三甲基胺等。

(三)水盐平衡1.海洋动物的水盐平衡大多和海水等渗,不存在水盐平衡的问题;有些生物(如某种蟹)可生活在低渗溶液中,这是由于其鳃有调节体液盐分浓度的作用。

鳃将半咸水中的盐分逆浓度梯度吸收,将过多的水(与体液等渗)排出。

有些海洋动物如牡蛎、蛤等,当海水变为低渗时,只是被动地关闭外壳。

海洋硬骨鱼的补祖先生活于淡水中,体内与海水相比是低渗的,其适应方式为:(1)全身都盖有磷片,减少水分从体表渗出;(2)不断饮入海水,用鳃上的特化细胞泌出盐分;(3)含氮废物质大多以NH3的形式从鳃排出,肾脏的排尿量减少,减少失水。

鲨和硬骨鱼一样,祖先生活于淡水,其体内盐类与硬骨鱼相似,但血中尿素含量很高,使体液渗透压高于海水;鲨血中还含在另一种含氮废物三早基胺,以减少尿素的毒性。

海产的或沿海生活的鸟类,如信天翁等,参盐腺泌盐。

2.淡水动物的水盐平衡淡水鱼来自海洋生活的祖先,其调节体液平衡的机制是:(1)体表有鳞片;(2)从不饮水;(3)尿是高度稀释的,其含盐量远低于血液;(4)鳃上有特化细胞,从水中主动吸收盐分。

3.陆生动物的水盐平衡陆生动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水、失水,相对应的解决办法是饮水、节水(保水)。

(1)未完全适应陆生的种类如蚯蚓、蛙等,未能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它们的皮肤可进行辅助呼吸,若皮肤裸露,就会失水。

故它们只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排泄物形式为NH3或尿素,蚯蚓为NH3和尿素;蛙以尿素为主,这个过程是耗水过程。

(2)完全适应陆生的种类如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其适应方式是饮水、保水(节水)。

保水主要通过:体表无呼吸功能,干燥、有覆盖物;有几丁质外骨骼、鳞、羽、毛等;除汗腺外不再失水;呼吸器官深藏体内(气管、书肺、肺);排泄器官回收水能力强(尿浓);排泄物为尿酸(昆虫、爬行类、鸟类)和尿素(哺乳类)(浓度高);利用代谢水。

多种昆虫生活在干燥环境,食用干燥食物,不饮水;袋鼠生活在干燥炎热环境、几乎不饮水;它们的粪便干燥,直肠回收水分能力很强;不出汗:袋鼠,强烈日照汗液作用—排泄、调节体温;汗液成分—水、NaC、乳酸、尿素等(四)排泄和水盐平衡器官1.伸缩泡:是原生动物调节水盐平衡的器官,海洋生物大多没有伸缩泡。

2.原肾管:涡虫、轮虫等的排泄器官,其特点是有火焰细胞,呈现管状,有纤毛伸入排泄管中。

3.后肾管: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称为肾管或后肾管,肾管按体节排列。

4.触角腺:蟹等甲壳类动物的排泄器官是触角腺,又称绿腺。

5.马氏管:昆虫的排泄器官称为马氏管。

6.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泄殖腔:是两栖、爬行、鸟类的排泄器官,由直肠末端膨大,输尿管、输精(卵)管、直肠通入。

末端的孔为泄殖腔孔;回收水分能力很强,粪便干(特别是干旱地区的爬行、鸟类)。

肾脏:其特点是高度集中的器官,不再形成分支深入器官组织间;循环系统参与排泄物的运输,废物进入血液后,由肾排到体外;肾脏对尿液有浓缩、加工作用。

人的排泄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1)肾脏的构造由皮质、髓质、肾盂构成。

肾脏生理特点是过滤作用强、血流量大(1.2 /min)、血流速度缓慢、血压高。

肾脏由100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又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单位(特别是肾小管)各部分规律排列形成肾脏皮质和髓质。

皮质部由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髓质部由髓袢的大部分、集合管的大部分组成。

(2)尿的形成A.肾小球滤出液(原尿)的形成:血液流到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时,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滤液,进入肾小管。

实验证明,滤液形成与血压正相关、滤液形成与耗氧量无关。

这说明。

渗透作用是一个物理过程,是被动运输,不耗能。

肾小囊(壁)的细胞称为足细胞,是单层、扁平、伪足样突起,铺在肾小球微血管壁上,间隙可容血浆透过。

滤液(原尿)量大,每天约180 (150-200),而排尿量约为1.5-2 /天。

原尿的成分与尿不同,与血液相似、与组织液相当,无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少。

B.终尿(尿)的形成:滤夜(原尿)的加工终尿(尿)中无蛋白质分子,异常时(如肾炎),尿中含蛋白质大分子,原因是肾小球壁挡不住蛋白质大分子,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丧失。

终尿的形成—肾小管、集合管的加工作用重吸收作用滤液中物质再进入血液为重吸收,发生在近曲小管。

特点是:(1)主动运输,即耗能(管壁细胞中含有大量线粒体)、耗氧。

(2)选择性:回收能力因物质种类而异。

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被全部回收;NaC、K+等被子大部回收;尿素、尿酸、H2PO4-、HPO42-被部分回收,用于调解渗透压;有害物质(NH3、肌酐等)则完全不吸收。

但当有限度:高血糖 160mg/100 m血液时,不能全部重吸收,出现糖尿。

分泌和排泄作用部位在远曲小管,主要作用是:(1)调节血液酸碱度:如血液中H+(或HCO3-)进入滤液;(2)调节血液离子平衡:血液中NH4+、K+、H+ 进入滤液,帮助Na+的重吸收;(3)排泄:代谢废物和产物、药物、毒物。

浓缩作用主要在集合管。

髓袢的生理特点、作用为集合小管营造高效逆流交换环境。

升支对水的通透性很低,管内水量保持不变,大量泵出滤液中的Na+。

结果管内滤液中Na+ 浓度逐渐降低,管外组织液中Na+ 浓度升高。

降支:管外组织液浓度始终大于管内滤液,结果:Na+ 渗入管内,使管内Na+ 浓度升高。

Na+ 环流的形成总结如下:降支:Na+ 渗入→ Na+ 浓度升高,在U形转弯处Na+ 浓度最高;升支:Na+ 泵出→ Na+ 浓度降低,末端浓度最低≤ 管外组织液;两个Na+ 浓度(渗透压)梯度的形成,使髓袢内滤液渗透压在髓袢末端达到最低;髓袢外(即集合管外)组织液渗透压也在髓袢末端亦最低,这有利于集合管发挥浓缩作用。

集合管的浓缩作用:由于管内滤液浓度低、管外组织液浓度高,水分顺浓度梯度进行扩散,结果管内水分大量渗出,滤液被浓缩,形成终尿。

浓缩后,滤液:终尿=180:1.5~2(/天),浓缩100倍。

(3)排尿尿的成分:水占96%;含N废物占2.5%,有尿素、少量尿酸、肌酐酸等;盐类占1.5%,如NaC;少量K+、NH3、PO43-、SO42-等。

肾结石引起的原因是由于尿酸小结晶可随尿排出,但大结晶在肾、膀胱内结石,阻塞、摩擦、疼痛、炎症。

尿量的调节:①水分对尿量的调节血液水分降低时,刺激下丘脑,下丘脑一方面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集合管,使其通透性增大,重吸收水能力增强,使尿量降低;另一方面,下丘脑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引起渴觉,促进饮水。

饮水过多时,血液水分增多,刺激下丘脑,使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致使尿量减少。

②盐分对尿量的调节食入盐分过多,刺激下丘脑,一方面产生抗利尿激素增多,使尿量下降,体液渗透压升高;另下方面,下丘脑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引起渴觉,促进饮水,使体液渗透压升高。

饮水过多时,盐分浓度降低,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同时排出过多盐分,使体液渗透压下降。

(4)糖尿病正常情况:原尿中葡萄糖在近曲小管处被全部重吸收回血液;而糖尿病患者的重吸收能力有限度,当血糖 肾阈限(1.5 g/ ),即糖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