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策略

合集下载

高考小说答题技巧精华版

高考小说答题技巧精华版
1XX具体描写了……景色;为人物活动 提供了背景环境;营造了一种……气氛; 奠定了……的抒情基调
2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形象
3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 动……的情节发展;首尾呼应
4深化 升华作品主题
主题
主题思想命题形式
❖结合全文分析或概括作品的主题 ❖小说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或启迪;结
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小说的主题
2 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常用的结局 1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 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 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 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 表现手法: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 对比法 衬托法 先抑后扬法 托物言志法 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 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 结构安排: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 构严谨 完整匀称;烘托铺垫 前后照应;设置悬 念 制造波澜;起承转合 曲折有致
• 语言运用:看语言是否准确 简练 生动 形象; 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 辛辣 平实 自然 简洁明快 委婉含蓄 尖锐直露 冷峻深沉 热情澎 拜等;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 反 语 夸张 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 如何等
首先要把握线索;抓住场景;梳理清楚故事层次;然 后抓住五个W何时 何地 何人 何因 何事;特别是 何人何事;对小说分步概括
情节结构分析
• 2 构思上可以注重题目和文章内容 的关系;是否有倒叙 插叙等特殊安 排;是否有延迟和摇摆等技巧的使 用;结尾是否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 中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引言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是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比如不知道如何确定答题思路、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无法准确把握重点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小说阅读答题的技巧和套路,帮助同学们提高答题水平。

二、确定答题思路的技巧在答题前,首先要明确文本的主题和角度,这可以通过审题和阅读题目的方式来实现。

审题是理解题目要求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找到答题的切入点。

在阅读题目时,同学们要特别注意题目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能够指导我们理解文本并确定答题思路。

另外,答题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文本信息的方式来确定答题思路。

有时一个问题可能需要我们综合运用文中的不同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同学们要善于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对比,找出共性和矛盾之处,从而确定答题思路。

三、深入理解文本的技巧深入理解文本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目的基础,它要求我们对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思考。

在深入理解文本时,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2. 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要深入剖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 理解隐含的意义和象征意味:有些文本中的意义和思想并不明显,需要我们通过推理和揣摩来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同学们要留意一些隐含的意义和象征意味,在答题时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读。

四、把握重点的技巧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有些问题涉及到文本中的重点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文本中的重点信息。

以下是一些把握重点的技巧:1. 注意段落的首句和末句:段落的首句往往能够准确表达段落的主题,而末句则总结了段落的主要论点。

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两个部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段落的重点和思路。

2. 关注对比和转折信息:作者在文中常常使用对比和转折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高考中的语文阅读素材中,小说的题材所占比例较大,著名的名家名篇,古代的经典名作或者是新时代的作家作品都有可能涉及到。

因此,高考中语文小说的阅读答题技巧对于我们的语文成绩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正确的进行小说阅读,给大家分享一些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题型,明确考点在进行小说阅读的时候,首先要了解题型和考点。

高考中比较常见的题型有理解判断、词语理解、文化内涵和阅读表达等,这些题型都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要求有所准备和判断。

因此,我们需要先理解其中的考点,分析出作者用何种手法表达情感,阅读注意事项、文中的明暗喻和比喻等等。

二、注重细节,深挖内涵进行小说阅读时,要注重细节,挖掘其中的内涵。

说白了,就是要学会看大局,不要漏掉每个细节。

例如,作家常常用比喻、象征、描写等手法来展现故事的深入,我们要根据文中的细节加以分析,领会文字和情感之间的深厚关系。

只有细读细品,充分理解小说中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回答阅读问题。

三、注意人物形象,分析情感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是我们进行阅读中的核心部分。

因此,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人物形象,并深入研究其情感表达。

在阅读时,要注意对人物的性格、话语、动作、行为和心理状态等进行把握,进一步推想作者的情感和寓意,更好的帮助我们回答阅读题目。

四、练习判断,锻炼推理小说阅读要学会客观判断,锻炼自己的推理能力。

在读完一篇小说之后,我们要对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于字里行间的表述,要注意合理解读,理解作者真实的想法和意图。

五、多练习,熟悉题型许多同学在阅读小说题型时,对于应对的题目都感到比较困难。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多练习题,不断加强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

在练习阅读题时,要注意总结题目的知识点和规律,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六、把握重点,强调技巧在进行小说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化繁为简、把握重点,利用一些技巧。

例如,一篇小说往往有着某些特征不同寻常的词语或者句子,这些内容往往就是答题重点,可以多加注意答案的选手。

高考小说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答题技巧高考小说答题技巧:1. 仔细阅读题目:在回答问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要求以及相关细节。

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比如要求分析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等。

2. 针对问题定位答案:在阅读小说时,注意关注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和问题关键词相关的细节和情节。

将问题与小说中的情节相对照,找出适合答案的部分。

3. 注意细节描写:小说中通常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等。

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引用小说中的具体细节来支持观点,这样能够使回答更具说服力。

4. 举例论证:为了更好地回答问题,可以在回答中引用小说中的例子或者情节来进行论证。

通过举例论证,能够使回答更加具体、生动,并且让读者对回答内容更易理解。

5. 结合背景知识:除了依靠小说本身的内容,还可以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来回答问题。

背景知识可以包括作者的写作背景、历史背景等,这样能够使回答更加全面。

6. 提炼回答要点: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提炼出问题的要点,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回答。

避免冗长的叙述,突出问题的关键内容。

7. 多维度思考:在回答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尝试从作者的角度、人物的角度、读者的角度等不同视角来回答问题,使回答更加丰富多样。

8. 逻辑清晰:在回答问题时,应该注意逻辑的清晰性。

回答之前可以先进行思维导图或者提纲,确保回答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9. PEE模式:在回答问题时可以采用PEE模式,即Point(观点),Evidence(证据),Explanation(解释)。

首先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小说中的具体证据来支持观点,最后对观点和证据进行解释和分析。

10. 练习回答题目:为了提升答题能力,可以多做一些模拟题或者历年高考题,并自我评估回答的质量。

通过不断练习,逐渐提升回答问题的技巧和效率。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策略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策略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策略一、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前三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例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小说阅读《面包》第16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第四种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二、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例题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小说考试的命题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情节”题型:简明概括故事情节,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析人物”题型: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客观公平地评价人物。

3.“看环境”题型: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分析作品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及其好处,分析某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并指出某个物品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5.“讲方法”题型: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及其塑造形象的作用,分析特有的表达方式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鉴赏画线句子,以及分析人物语言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分析文章的主旨及其社会意义,检查文章前后是否有矛盾。

考点一:小说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可以从修辞角度、写景角度、多种感官描绘、表现手法、选取代表性事物等方面进行。

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关于环境的题目,例如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或者分析一些特殊环境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例子1:对于小说《乌米》中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采用了衬托和分层写景的手法,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了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同时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例子2:在小说《二十年以后》中,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则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例子3:在小说《墙》中,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会餐洽洽,这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表达和谐、团结的主题。

②注意情节之间的联系和转折,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情节的发展过程;③在概括情节的同时,要注意情节对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的影响,尽可能多地揭示这些方面的内容。

二)分析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产生波澜;2)折射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3)深化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套路及答题规范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套路及答题规范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套路及答题规范小说类超实用答题模板一、把握故事情节1、分析情节的技法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形象1、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三、注意环境描写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环境分类及作用(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语文阅读答题套路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备考:小说专题答题规范及真题示例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备考:小说专题答题规范及真题示例

2022届小说专题答题规范及真题示例一、关于人物(人称)题型一——人物形象概括:课内示例:翠翠是一个有着浓郁人性美的形象,这种人性美主要表现在嘟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①美在天真质朴:对凄苫的身世,清贫的生活,单调的日子。

她没有抱怨,不想残忍事,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美在善良孝顺:帮助爷爷摆渡,逢年过节让爷爷喝上酒,自己进城备办东西。

③美在热爱生活:聚精会神听故事,与爷爷吹笛和唱,采野花把自己装扮成新娘子。

解题思路:找关键情节,析人物形象(圈画、标注)★高考链接1——人物形象概括题:(2020新课标Ⅱ卷《书匠》)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分)答:①坚持行业规矩。

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

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

③修书精益求精。

为染蓝娟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工作。

答题规范:先概括,再分析;不重复,无交叉。

题型二——人物心理梳理:考题示例:《偷砖》(梁晓声):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

(6分)答:①郑娟:期待周秉昆能同意她的主张,怕他反对而忐忑不安,看别人家偷砖不甘心吃亏;②周秉昆:对偷砖行为厌恶反感,对邻里偷砖感觉羞耻,对妻子的意图起了疑心。

解题思路:抓住相关文本中表示心理的词汇,圈画、标注其中人物的言行,推测其心理。

★高考链接2——心理梳理题:(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秦琼卖马》)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答: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题型三——人物塑造方法:★高考链接3——人物塑造方法题:(2019全国Ⅱ卷)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策略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

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小说情节类题型的解答能力和答题的规范性,现在结合实例探究归纳一下这类题型的规范答题策略。

一、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前三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例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小说阅读《面包》第16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第四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三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小说阅读《想象》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二、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例题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

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

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

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情节艺术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4、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

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情节安排评价,如:①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③倒叙式开头,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④设疑式开头,作用是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⑤写景式开头,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⑥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⑦悲剧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⑧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⑨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2、情节安排方式,如:①顺叙,作用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②倒叙,作用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④补叙,作用是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⑤平叙,作用是使叙事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其他技巧特点,如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渲染、烘托、倒叙、插叙、详写、略写、变换人称、先抑后仰、先扬后抑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艺术点+体现点。

所谓“艺术点”是指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例如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2011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小说阅读《翻浆》第11(3)题: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①前后铺垫照应。

路面翻浆的交待与后文行车状况的前后铺垫照应,凸显了故事的环境;“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前后铺垫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

②悬念迭出,情节跌宕。

青年的突然出现,引起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扣人心弦。

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在震撼中解开悬念,扣人心弦。

④在高潮中结尾,余味无穷。

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一句戛然而止,给人震撼,引人深思。

四、情节探究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你认为小说中某某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2、小说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你?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探究小说这样安排某某情节的理由。

如果题目已经给定探究的角度,就按照给定的角度分析。

如果没有给定探究角度,就可从多元角度切入,如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作用,或者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艺术特色。

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

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例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阅读《遗璞》第11(4)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