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提纯.
有机物的十种分离提纯方法

有机物的十种分离提纯方法
有机物的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将混合物中的目标有机物从杂质中分离出来,得到纯净的有机化合物。
下面列举了十种常用的有机物分离提纯方法。
1.晶体分离:适用于存在结晶性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在适当溶剂中溶解样品,通过逐渐降低温度或加入杂质抑制结晶来分离出目标物质的晶体。
2.萃取:利用两相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差异,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提取到另一相中。
常见的有机溶剂萃取包括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
3.蒸馏:根据不同有机物的沸点差异,将混合物加热至沸腾,通过冷凝再液化得到不同沸点的有机物分离。
4.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根据溶解度、分配系数、吸附性质等原理,将混合物中的有机物在固定相或移动相中按照一定顺序分离出来。
5.结晶分离:通过溶解混合物,加入合适溶剂后的缓慢结晶,从溶液中分离出结晶纯净有机物。
6.真空干燥:通过在低压下升高温度,将溶液中的溶剂蒸发,得到纯净有机物。
7.洗涤:用溶剂或其中一化合物在混合物中溶解目标物质,然后将其分离出来。
8.冷冻分离:通过低温处理对有机物具有较低溶解度的杂质,使其相对分离出来。
9.蒸发浓缩:通过加热溶液使其溶剂部分蒸发,获得更浓缩的有机物。
10.过滤分离:使用不同孔径的滤纸、滤膜或滤网,将混合物中的悬
浮物或杂质分离出来。
这些分离提纯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组合使用,以达到更高的纯度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混合物的成分、性质以
及目标有机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有机物的十种分离提纯方法

有机物的十种分离提纯方法有机物的十种分离提纯方法一、过滤过滤是一种根据固体的溶解度不同,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它适用于不溶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过滤的仪器包括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和滤纸。
在过滤时,需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并且对于有些溶液温度下降,会有晶体析出,应该趁热过滤。
例如,草酸钙中混有醋酸钙,可以加水溶解,过滤除去醋酸钙溶液。
二、洗气洗气是一种利用气体的溶解性或者化学性质不同,将混合气体分离开来的方法。
它适合于混合气体的分离。
洗气的仪器包括洗气瓶和导管。
在洗气时,需要注意不要引进新的气体杂质,并且最后能够产生被提纯的气体。
举个例子,甲烷中混有乙烯,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洗去乙烯。
三、蒸发蒸发是一种把可溶性固体从溶剂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它适合于把可溶性固体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蒸发的仪器包括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和玻璃棒。
在蒸发时,需要注意玻璃棒的作用,并且如果溶剂易挥发或易燃烧,需要采用水浴加热。
例如,从醋酸钠溶液中提取醋酸钠,可以蒸发溶液,使醋酸钠析出。
四、结晶结晶是一种通过蒸发溶剂或者降低温度使溶质的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的方法。
它适用于固体的溶解度小或者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较大。
结晶的仪器包括过滤和蒸发仪器。
在结晶时,需要注意基本环节:溶解—蒸发浓缩—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洗涤干燥。
例如,苯甲酸钠中混有氯化钠,可以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就可以除去氯化钠。
五、分液分液是一种把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开来的方法。
它适合于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
分液的仪器包括分液漏斗和烧杯。
在分液时,需要注意分液漏斗的基本操作。
例如,己烷中混有己烯,可以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用分液漏斗分离。
六、萃取萃取是一种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选择萃取剂将溶质从一种溶剂中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它适合于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液体中的分离。
萃取的仪器包括分液漏斗和烧杯。
在萃取时,需要注意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

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步骤,它们用于将混合物中的目标物质分离出来并获得纯净的样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一、蒸馏法蒸馏法是利用混合物中组分的不同挥发性来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在蒸馏过程中,混合物被加热使其沸腾,然后收集沸腾液体的蒸馏气体并冷凝为液体。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特别是具有不同沸点的液体。
二、析出法析出法是根据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来分离目标物质的方法。
溶解度较低的物质可以通过加热、冷却或加入其他溶剂等方式从溶液中析出。
常用的析出法有结晶法和沉淀法。
1. 结晶法结晶法是通过溶解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产生结晶的方法。
将固体物质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加热溶解,然后缓慢冷却使物质结晶。
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式将结晶物质分离并获得纯净的目标物质。
2. 沉淀法沉淀法是利用溶剂中目标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pH值或添加其他试剂等变化而发生沉淀的方法。
通过调节溶剂的温度、pH值或添加沉淀试剂等方式使目标物质沉淀出来,再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式将其分离已达到提纯目的。
三、萃取法萃取法是利用目标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来分离物质的方法。
根据目标物质与溶剂之间的相容性,可以选择适当的溶剂进行萃取。
常用的萃取方法有溶剂萃取、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等。
1. 溶剂萃取溶剂萃取是将待提纯物质溶于溶剂中,通过与另一溶液相互萃取,从而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常用的溶剂萃取方法有分液漏斗法、提取罐法和连续萃取法等。
2. 液液萃取液液萃取是利用两种不相容的液体相互接触,使目标物质由一种液体迁移到另一种液体中的方法。
通过适当选择萃取溶剂和调节溶剂的pH值等条件,可以有效地萃取和分离目标物质。
3. 固相萃取固相萃取是利用吸附剂对目标物质的亲和力,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吸附到固相材料上,实现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常用的固相萃取方法有固相萃取柱法、固相微萃取法和固相胶体微粒法等。
四、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在固相或液相中迁移速率差异来分离物质的方法。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
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10.纸上层析2.学习胜在学习规律,思维模式,内在联系,解题模式整理,而不是每天报着书一页页看,当然这前面四点的形成基于对基础知识的精准积累,这就靠每天自己的听课效率和课后同步训练。
会找规律会自己联系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永远都是提高学习效率,形成知识网络的必经之路!一、构建网络,夯实双基化学学科的特点是碎、散、多、杂,难记易忘。
复习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构建网络,找出规律,力求做到"记住-理解-会用"。
高三化学复习内容可分为一般知识和重点知识,复习中必须根据大纲和考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准确定位,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全面复习,不留死角,更要突出重点。
指导学生归纳结总时,对不同的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方式:1、课堂引导归纳对于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化学、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等,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和启发学生共同讨论,寻找规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网络的建立,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找到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得到感悟、并学会迁移,最终达到灵活运用。
分离提纯

分离提纯一、了解分离提纯常识1、分离提纯的概念分离: 把混合物的各成分分开提纯: 把混合物中含有的杂质除去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日常生活中与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原理相同或相近的事例有好多,现列举一些如下:过滤:做豆腐是把豆子磨成豆糊,加热时用布袋滤出豆渣,得到豆浆,点卤后形成豆腐脑,再用细布包裹滤水压成豆腐。
这里就有两次过滤的过程。
蒸发:洗过的衣服在晾晒时就是水分的蒸发过程。
厨房中炒菜、熬、煮食物都有蒸发的过程存在,“熬”的过程最为明显。
萃取:洗衣服时有大的油斑不易洗掉,用棉团蘸上汽油擦一擦就洗去了,这实际上应用了萃取的原理。
二、物质分离提纯的重要方法问题1:粗盐中含泥沙,如何除去泥沙?溶解、过滤、蒸发1、过滤,蒸发(1)过滤①原理:利用泥沙不能通过滤纸微孔而溶液能通过的原理进行分离的方法。
过滤可用于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②装置:③所需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④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具体操作,在贴之前,用少量蒸馏水润湿后再贴,并用干净玻璃棒轻轻碾平);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简记:杯靠棒,棒靠纸,颈靠壁)(2)蒸发①原理:利用固体溶质比溶剂沸点高的特点,加热使液体挥发,从而减少溶液中的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方法。
蒸发可用于浓缩溶液或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溶质。
②装置③仪器: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④操作要点A.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液体局部过热而发生飞溅。
B.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溶剂。
问题2:在粗盐的提纯的过程中玻离棒使用了几次?问题3:粗盐中是否只有不溶性杂质?是否还有可溶性杂质?比如是否含有硫酸盐?如何检验?2、SO42-的检验原理:①用BaCl2溶液检验BaCl2+Na2SO4===BaSO4↓+2NaCl问题:仅仅是生成白色沉淀能不能说明一定是含 SO42-?②在使用BaCl2溶液检验SO42-一之前,先用盐酸酸化,除去可能产生干扰的离子HCl+AgNO3===AgCl↓+HNO3Na2CO3+2HCl===2NaCl+H2O+CO2↑检验性问题回答模式:操作、现象、结论操作:取少量盐于试管中,将其配制成溶液,先滴入几滴稀盐酸酸化,若无明显现象,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若溶液变浑浊,则说明盐中含SO42-。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提纯和分离一、分离和提纯分离:就是把混合物的各个祖坟物质彼此分开,分别得到纯净物。
提纯:就是把混入某物之中的少量杂质除去,得到纯净物,也即是除杂。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
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
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
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离。
现将有关要点归纳如下:1、应注意几个“不”⑴不能“玉石俱焚”。
即试剂一般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
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
如除去FeCl3溶液中的NaCl,可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稀盐酸。
⑵“不增”、“不减”。
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⑶不污染环境。
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⑷不能“旧貌变新颜”。
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⑴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⑵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⑶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二、常用的方法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
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
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
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离。
1、分离和提纯的主要物理方法方法适用范围或原理举例物理方法过滤法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粗盐的提纯结晶法蒸发分离溶质与溶剂除去易挥发的杂质从含有HCl的NaCl溶液中分离出固体NaCl降低温度可溶性固体溶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小不同分离NaCl与KNO3的混合物当然,实际分离与提纯还会有一些其他方法,在实际解题时要因题而解,也可以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几种方法。
分离与提纯的区别

5、萃取(课本P19) 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 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溶剂中,从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适用 液体分离
仪器: 分液漏斗;烧杯;带铁圈的铁架台 注意:充分振荡,充分静止,然后分液; (1)萃取剂的选择: ①振荡,静置后分层: 萃取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 ②将溴从水中转移到CCl4中: 萃取剂对溶质的溶解度要大于原溶剂
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 石油的分馏,蒸馏 离 水的制取
练 习
分离物质,请将分离实例、分离方法和选择分离 方法的依据连线。
除去澄清石灰水 中的碳酸钙 用CCl4提取溴 水中溴单质
过滤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的差异 在不同溶剂中溶 解度的差异 两溶剂互不相溶 物质在水中溶解 度的不同
分液
分离汽油和水 从含有氯化钠的硝酸 钾溶液中提取硝酸钾
温度计水银球 处于支管口处
水,下进上 出
石棉网
沸石或瓷 片 防液体受热爆沸
蒸馏
7、渗析
分离出胶体的操作 (具体又叫 穿过半透膜袋的实验)
烧杯;玻璃棒;半透膜袋
实验用品: 例:
将淀粉胶体和食盐溶液放 于半透膜袋中,置于流动 的蒸馏水中。 结果: Na+和Cl-及H2O透过半透 膜袋进入蒸馏水中,胶 体则留在半透膜袋中
分离与提纯的区别 分离:分开,恢复到原来状态。 提纯:除掉杂质,得到所需物质。
1 、过滤
适用: 固液分离 不溶于液体的固体
仪器:
漏斗、滤纸、铁架台(铁圈)、 烧杯、玻璃棒。 注意: 一贴二低三靠”
2、结晶 固体的分离
适用: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较大差异
仪器: 酒精灯;烧杯、玻璃棒
3、蒸发 适用 固体和液体 仪器: 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铁架台(铁圈) 注意: a、蒸发皿中的液体不超过容积 的2 /3 ;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三必须”是: (1)除杂试剂必须过量 (2)过量试剂必须除尽 (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 (3)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
二、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1、过滤
实验仪器及用品:漏斗,滤纸,烧杯,玻 璃棒,铁架台(铁圈)。
(4)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过滤后一定要洗涤
烧杯靠在玻璃棒 上,使液体沿玻 璃棒流下。
3、结晶
(1)原理: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 的溶解度不同,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 液中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 溶液中,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2)适用对象:分离固—液(固溶于液) (3)主要仪器: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铁架台(铁圈),烧杯。
(3)操作要点:
当出现大量固体时,应停止 加热用余热蒸干。 蒸发过程中要不 断用玻璃棒搅拌 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 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 蒸发皿内溶液不能 超过其容量的2/3
变式 1 [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 下列实验中, 所采取 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目的 分离溶于水中的碘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 醇 除去 KNO3 固体中 混杂的 NaCl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分离方法 乙醇萃取 分液 重结晶 蒸馏
)
原理 碘在乙醇中的 溶解度较大 乙酸乙酯和乙 醇的密度不同 NaCl 在水中的 溶解度很大 丁醇与乙醚的 沸点相差较大
变式 2
实验室用渗析的方法分
+ -
离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液, 其装置如图 1212 所示。 Na 与 Cl 能穿过半透膜 进入烧杯, 而淀粉高分子则留在半透 膜袋中。下列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中, 与渗析操作的原理相似的是( )
A.用萃取分液的方法分离溴和水 B.用调节 pH 的方法分离出 Cu2+溶液中的 Fe3+ C.用蒸馏的方法分离甲醇和乙醇 D.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碳酸钙固体和氯化钙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病毒的分离
田间采集的自然感染病毒的标本,常混杂几种病毒或病毒的不同株系。 福建漳州水仙:
水仙花叶病毒(Narcissus mosaic virus, NMV)、 水仙黄条病毒(Narcissus yellow stripe virus, NYSV) 水仙潜隐病毒(Narcissus latent virus, NLV)
密度梯度离心只用一个离心转速,而差速离心用两个甚 至更多的转速。
密度梯度离心的物质是密度有一定差异的,而差速离心 是适用于混合样品中各沉降系数差别较大组分
差速离心法:
根据不同大小和密度的粒体在沉降速度上不同,将分离的 样品交替进行低速和高速(或超速)离心。
可以处理大量样品,可作为病毒精提纯的第一阶段。
浓度高的病毒,在暗室中用光束从离心管顶部往下照射,可 在离心管中看到乳白色的病毒带,直接用注射针筒吸出病毒 带,再经超速离心获得精提纯的病毒。
浓度低的病毒,无法形成肉眼可见的病毒带,就需要分部收 集各密度蔗糖溶液,再经紫外检测,确定含病毒部分,再经 超速离心获得精提纯的病毒。
病毒分离提纯的几个实例
温度对病毒浓度的影响:
高产株系:不同株系在植株积累的病毒浓度往往不同。同一病毒不同 株系在繁殖寄主上的浓度有时相差甚远,同时也要注意所用株系的侵染 力和稳定性。
病叶的采收:病毒接种植物后,随着复制其浓度逐渐增高,约在几天 或几周后达到最高峰,多数病毒其浓度迅速下降,必须及时采收病叶以 便获得较高的浓度。
第四章 植物病毒分离与提纯
基本原理 病毒的分离 病毒的毒源繁殖 病毒的提纯 病毒的分离提纯的实例
一、病毒分离提纯的基本原理
1.分离原理
生物分离. 依据病毒的分离寄主、传毒介体或病毒物理特性等的差异, 将一种病毒或株系同其他病毒或株系分离开来 .
2.提纯原理
理化提纯. 根据病毒与寄主细胞组分的理化特性差异,应用各种理化方 法,去除寄主组织和细胞中的其他非病毒组分,提取出具有 侵染力的浓缩的高纯度病毒。
沉淀加20ml 0.01M的磷酸缓冲液(pH7.2)悬浮, 低速离心去沉淀, 上清在60,000g下离心70min., 沉淀用3ml 0.01M 磷酸缓冲液再悬浮, 低速离心 去沉淀, 上清加到10%-40%的连续蔗糖密度梯度上, 79,000g, 离心2h.,
离心管中的溶液分成4个部分, 分别取出, 各用磷酸缓冲液稀释后, 60,000g分装到 各离心管中, 离心70min., 沉淀分别用0.5 ml 0.01M 磷酸缓冲液充分悬浮,.
3.利用病毒的物理特性来分离病毒
钝化温度(TIP); 稀释限点(DEP); 体外存活期(LIV)等
稀释限点(Dilution End Point,DEP) 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用10-1,10-2,10-3…… 表示,它反映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也 象征着病毒浓度的高低。
钝化温度(Thermal Inactivation Point,TIP)
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提纯
80g接种病叶,加入80ml 0.5M Na2HPO4-KH2PO4(pH7.2,含1%巯基乙醇)研 磨,纱布过滤, 加入8%的正丁醇,经匀浆乳化,5000g离心25min,取( ? )。
加入4%的PEG和0.2M NaCl,搅拌溶解,静置1h,5000g离心30min,取( ? )。
病毒的提纯步骤
② 提取液的澄清 :澄清剂有氯仿、正丁醇、四氯化碳、乙 醇等
目的:尽可能使病毒粒体和细胞组分分开. 大分子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等)通过低速离心
方法除去。 小分子物质(糖、盐和氨基酸等)可溶物质 介乎中间的蛋白质、核糖体、微粒体最难去除,可采用澄清
剂处理。
病毒的提纯步骤
澄清剂有氯仿、正丁醇、四氯化碳、乙醇等 氯仿:线状病毒 正丁醇和四氯化碳:球状病毒 澄清剂可使一些蛋白质变性,除去叶绿素和脂类物质等。 在提取液中加入镁皂土可以结合核糖体和RNase,加热或 冰冻可以使寄主蛋白凝聚。
低速(8000rpm 以下)或中速(10 000-12 000rpm)除去较 大的植物组织碎片等杂质。 高速(20 000rpm)以上或超速(28 000rpm)离心1-2h,使 大部分病毒沉淀。 离心速度的选择:根据病毒形态和大小而异。
密度梯度离心
在密度梯度介质中进行的依密度而分离的离心法。各组分会 依其密度分布在与其自身密度相同的液层中。密度梯度可以 离心前预先制备(如叠加不同浓度蔗糖、甘油)或在离心中自 然形成(如使用氯化铯时)。可用于分析型或制备型的离心分 离。
四、病毒的提纯
病毒提纯目的
获得尽可能多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病毒粒体,并不含有寄主成分。
不同的病毒,甚至同一病毒不同株系,特性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提纯 步骤。
病毒的提纯能否成功?
内在因素:病毒在植物体内的浓度、病毒形态和大小、株系、稳定性等。 外在因素:缓冲液浓度及pH值、澄清剂、离心力和密度梯度离心方式的 选择等。
③病毒浓缩 :
在绝大部寄主蛋白和色素去掉以后,病毒浓缩过程可以进一 步去除杂质。
方法:聚乙二醇(PEG)沉淀法。 在一定的盐浓度下,PEG可以使病毒目的:获得高纯度的病毒制品。
差速离心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
密度梯度离心中单一样品组份的分离是借助于混合样品 穿过密度梯度层的沉降或上浮来达到的;差速离心法是用 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使具有不同质量的物质分级分离
水稻条纹病毒(RSV)的提纯
取300g 人工接种病株, 加900ml 0.01 M的磷酸缓冲液(pH7.2)研磨, 纱布过滤, 4,500g离心30min., 上清加20%CHCl3, 在破碎乳化机中乳化1min.(15,000rpm), 4,500g离心30min., 上清加6%PEG, 1%NaCl, 冰浴搅拌40min., 8,000g, 30min.,
鉴于自然感染病株的病原的复杂性,往往需要通过生物分离方法, 从自然感染病株中,获得所需的单一病毒或株系,以保证研究结果 的科学性。
(一)、病毒分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离寄主来分离病毒或株系 专化介体分离病毒或株系 病毒的物理特性来分离病毒
病毒的稳定性,对酶的耐受性、病毒的沉 降系数等差异来分离不同病毒。
最常用的繁殖寄主:
烟草、番茄、黄瓜、豇豆、苋色藜、南瓜和矮牵牛
木本植物,由于叶片含有较多的单宁物质,往往难以提纯病毒,所以 一般接种在黄瓜、苋色藜等寄主上繁殖后提纯。 大部分水稻病毒的繁殖寄主就是水稻本身,但不同品种的病株中的病 毒浓度相差很大。 例如: 马铃薯X病毒在番茄植株上的繁殖比马铃薯和烟草上的繁殖的产量高。 马铃薯黄矮病毒在黄花烟上繁殖比在普通烟上的产量大。
对有些病毒来说,还没有发现可以产生枯斑症状的寄主, 可以根据病毒的寄主范围的差异,也就是利用寄主的专化性 来分离病毒。
如CMV在黄瓜上产生系统花叶症状,而黄瓜对TMV免疫,这样,就可以利 用黄瓜将CMV从上述两种病毒混合侵染的病株中分离出来。
对同一病毒的不同株系,也可以用一套鉴别寄主加以区别, 并把所需的病毒株系分离出来 .
病毒的提纯步骤
① 植物细胞破碎:缓冲液 ;还原剂 ;去构剂 ;乙二胺四乙酸(EDTA)
将植物细胞破碎目的是使其中的病毒释放出来。 使病毒处于稳定、溶解和不聚合状态。
常采用组织捣碎机或匀浆机进行,通过其中的刀片高速运转,剪切植物组织 和破碎细胞。液氮来粉碎细胞, 以利病毒释放。
缓冲液:1-3倍体积,pH7左右,磷酸、硼酸和柠檬酸等,0.1-0.5M 附加成分:还原剂(亚硫酸钠、巯基乙醇、抗坏血酸等抑制酚类氧
用16ml 0.01M PBS(pH7.2)悬浮,4000g离心20min,取(?)。再加入4%的PEG 和0.2M NaCl,搅拌溶解,静置1h,5000g离心30min,取(?)。
用1.6 ml 0.01M PBS(pH7.2)悬浮,4000g离心20min,取(?)。25000g离心 90min,取(?),用2ml 0.01M PBS(pH7.2)悬浮,加到10%-40%蔗糖密度梯 度离心管顶部,22000g离心2h,吸取乳白色病毒带,42000g离心90min,取沉淀, 用少量0.01M PBS(pH7.2)悬浮,即为病毒提纯液。
水稻簇矮病毒(RBSV)----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水稻矮缩病毒(RDV)----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水稻齿矮病毒(RRSV)----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病毒提纯程序设计的主要依据
病毒基本保持侵染活性 借鉴提纯蛋白质的一些技术方法 同一病毒粒体的大小、形状、沉降系数和密度高度一致,可以利用差 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技术来提纯病毒
病毒的提纯步骤
植物细胞破碎:缓冲液 ;还原剂 ;去构剂 ;乙二胺四乙酸(EDTA) 提取液的澄清 :澄清剂有氯仿、正丁醇、四氯化碳、乙醇等 病毒浓缩 :聚乙二醇(PEG)沉淀法 病毒精提纯 :差速离心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
鉴别寄主
指用来鉴别某一病毒或其株系的具有特定反应的植物。 凡是病毒侵染后能产生快而稳定、并具有特征性症状的植物都可作为鉴 别寄主。
鉴别寄主谱:
组合使用几种或一套鉴别寄主称为鉴别寄主谱。 鉴别寄主谱中一般包括可系统侵染的寄主、局部侵染的寄主 和不受侵染的寄主。
2.利用专化介体分离病毒或株系
病毒的介体传染有较强的专化性,即一种病毒或株系往往只能由一种或 几种介体传播,
处理十分钟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用摄氏 温度表示。
TIP最低的病毒是番茄斑萎病毒,只有有45℃;最高 的是烟草花叶病毒,为97℃;而大多数植物病毒在 55—70℃之间;
体外存活期(Longevity in vitro,LIV)
在室温(20-22℃)下,病毒抽提液保持浸染 力的最长时间。 大多数病毒的存活期在数天到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