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城市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株洲片区规划方案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株洲片区规划方案

绿心总规
对绿心总规及相关文件政策进行研究
相关规划
对比株洲市已批相关规划, 确定与总规有冲突地块。 现状建设情况 对绿心总规,尤其有冲突地块 分专项进行研究。并提出调整原则。 对绿心总规分区进行评估
GIS分析
重金属污染分布情 况
绿心总规评估
绿心总规调整
对绿心总规进行调整
指标校核
对调整方案进行指标校核
Plan and design institution of ZHUZHOU
3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株洲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 Regulatory plan of green core in ZHUZHOU
1.2 相关政策与规划解读
相关政策解读
1.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2012.11.30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明确了三区可开发建设的项目: •禁建区--生态建设、景观保护建设、土地整理、公益设施建设、当地农村居民住宅建设 •限建区--禁建区允许开发项目、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村镇建设 •控建区--无污染项目
Plan and design institution of ZHUZHOU
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2013.07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株洲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 Regulatory plan of green core in ZHUZHOU
总规调整
1.1 项目概况 1.2 相关规划与政策解读 1.3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株洲片区评估 1.4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株洲片区调整 1.5 相关指标校核
Plan and design institution of ZHUZHOU
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2013.07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长株潭都市圈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现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加快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配套率;推动形成联环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和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共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优质资源延伸覆盖,推进政务服务政策协同、数据共享、业务通办;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到2025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750万,城镇化率达到80虬千亿产业集群总数突破15个,基本实现“一小时通勤圈”,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13%,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6.4%以上,湘江干流长株潭段水质稳定在11类,绿心核心区域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形成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行动举措(一)实施产业创新协力协同行动1.引导产业差异化布局。

推动构建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长沙,持续提升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国家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力争产值过两千亿元;加快推动先进储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音视频产业集群,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株洲,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跃升;发展壮大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家级产业集群,力争产值过千亿元;积极争取先进硬质材料及工具、先进陶瓷等产业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加快北斗应用、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高分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湘潭,推动精品钢材及新材料、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产业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能源装备、海洋装备、军工等特色产业。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随着长株潭湘江建设和株洲南下战略的逐步推进,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湘江新城作为新时期株洲湘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2011年4月,株洲市规划局和株洲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株洲市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湘江新城规划。

2011年8月6日,市规划局对该规划组织了专家评审。

9月7日,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规划并在株洲市规划局网站和株洲市规划展览馆予以公示。

一、项目基本情况湘江新城位于株洲主城区南部,湘江上游以西。

规划范围北至西站南路,南至长株潭南环高速公路,东至湘江,西至武广高铁,总面积36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共涉及群丰镇的响塘村、白莲村、合花村、旗云村、高台岭村、新文村、长岭村、妙泉村、湘云村、栗山村、江璜村、新塘村,马家河镇的浅塘村、雷打石镇的胜塘村等16个村的用地。

2010年,规划范围内总人口约1.14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4平方公里。

二、规划重点1、落实株洲市“一体三极”中“南下”发展战略,衔接在编的《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1年修改)改成对湘江新城的发展要求。

2、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充分研究湘江新城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机遇,在此基础上明确湘江新城的发展定位、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模式等,协调湘江新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3、合理配置用地资源,明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绿地等各项用地布局,构筑系统完善、保障有力的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系统,形成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城。

三、规划结构充分考虑新城发展定位和山水资源条件的结合,规划提出三大空间设计主题,分别是依水营造慢生活方式,打造“乐水慢城”;傍山营造隐生活方式,打造“乐山隐城”;依托丘陵地形建设科技新城,打造“乐业智城”。

在空间设计主题的指导下,规划形成“一心两片,两带多廊”的城市空间结构。

1、一心指湘江新城服务核心,依托沧水湖形成湘江新城的生态景观核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南省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组成的一个城市群。

为了推动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制定一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以下是一份可供参考的方案:一、总体目标在2030年前,长株潭城市群将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任务1. 建立健全城市群绿色发展体系:推动城市群各市建立绿色发展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绿色发展在城市群的各个领域得到全面推进。

2. 加快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推动城市群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减少资源浪费。

3. 加强环境保护与改善:推动城市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监测和管理水平,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水质。

4. 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推广新能源车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交通拥堵和空气质量。

5. 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推动城市群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保护城市群的生态安全。

6. 提高资源和环境管理水平:加强长株潭城市群的资源和环境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推动资源和环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主要措施1. 制定相关政策:制定城市群绿色发展政策,包括经济激励政策、市场准入政策、产业支持政策等,鼓励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减少环境污染。

2. 培育绿色产业: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绿色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环保服务业等,推动绿色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3. 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培育高科技环保企业,推动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公众和企业的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株洲市荷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

株洲市荷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

株洲市荷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株洲市荷塘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十月株洲市荷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文本株洲市荷塘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十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一节区域概况 (1)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2)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3)第一节指导思想 (3)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3)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3)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4)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5)第四章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5)第五章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 (7)第一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 (7)第二节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7)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8)第四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8)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9)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9)第一节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9)第二节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9)第三节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 (10)第四节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 (10)第五节严格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1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12)第一节严格生态环境保护 (12)第二节推进土地生态治理 (12)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13)第一节中心城区规模控制 (13)第二节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13)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13)第九章乡(镇)级土地利用控制 (14)第一节乡(镇)级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14)第二节乡(镇)级土地利用调控重点 (14)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6)第十一章附则 (17)附表1荷塘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18)附表2荷塘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19)附表3荷塘区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20)附表4荷塘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面积表 (21)附表5荷塘区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 (22)附表6荷塘区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表 (22)附表7荷塘区新增建设用地控制表 (23)附表8荷塘区各镇(街道)规划控制指标表 (23)附表9荷塘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24)附表10荷塘区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规划表 (25)前言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好地统筹各行各类用地,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落实土地宏观调控政策,按照《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对株洲市土地利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株洲实际,制定《株洲市荷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pdf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pdf
II
附录四 生态绿心地区规划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一览表......... 60 附录五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溪流生态廊道一览表........................... 61 附录六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生态节点修复一览表........................... 62 附录七 生态绿心地区生态修复树种组合一览表........................... 64 附录八 生态绿心地区组团规划公园绿地一览表........................... 65 附录九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66 附录十 生态绿心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一览表............................. 67 附录十一 生态绿心地区居民点安置方向一览表........................... 69 附录十二 生态绿心地区产业分类表..................................... 75 附录十三 生态绿心地区产业空间布局一览表............................. 75 附录十四 生态绿心地区主干道一览表................................... 78 附录十五 生态绿心地区组团次干道一览表............................... 79 附录十六 生态绿心地区绿线管制引导一览表............................. 81 附录十七 生态绿心地区蓝线控制要求一览表............................. 81 附录十八 生态绿心地区黄线控制要求一览表............................. 82 附录十九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建设用地强度控制一览表..................... 82 附录二十 生态绿心地区近期重大项目库................................. 84 附录二十一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指标一览表............................... 86 附录二十二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数据一览表............................... 87

株洲市石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

株洲市石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

株洲市石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2020年)株洲市石峰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十月株洲市石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2020年)文本株洲市石峰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十月目录前言1第一章规划背景1第一节区域概况1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1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1第一节指导思想1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1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2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2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2第四章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2第五章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3第一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3第二节强化耕地质量建设3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3第四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4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4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4第一节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4第二节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4第三节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4第四节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4第五节严格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5第一节严格生态环境保护5第二节推进土地生态治理5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5第一节中心城区规模控制5第二节中心城区规划布局5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5第九章乡(镇)级土地利用控制6第一节乡(镇)级土地利用控制指标6第二节乡(镇)级土地利用调控重点6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6第十一章附则7附表1 石峰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8附表2 石峰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8附表3 石峰区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9附表4 石峰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面积表10附表5 石峰区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11附表6 石峰区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表11附表7 石峰区新增建设用地控制表12附表8 石峰区各镇(街道)规划控制指标表12附表9 石峰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12附表10 石峰区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规划表14前言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好地统筹各行各类用地,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落实土地宏观调控政策,按照《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2020年)》(20XX年修订版)对株洲市土地利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株洲实际,制定《株洲市石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2020)》(以下简称《规划》)。

株洲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株洲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株洲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株洲市人民政府二○一六年十月目录总则 (1)一、现状与形势 (2)(一)矿产资源概况 (2)(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3)(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5)(四)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6)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规划原则 (8)(三)规划目标 (9)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12)(一)公益性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12)(二)矿产资源勘查总体布局 (12)(三)勘查规划分区 (13)(四)探矿权规划区块设置 (16)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8)(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 (18)(二)开发利用规划分区 (18)(三)开采规划区块设置 (22)(四)矿产资源集约有序开发 (23)(五)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23)(六)新建矿山开采准入条件 (24)(七)矿产资源开采退出机制 (25)(八)矿产资源保护 (25)五、矿业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 (26)(一)矿业经济分区 (26)(二)矿业产值目标与园区建设 (26)(三)采矿权数量调控 (27)(四)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整 (28)(五)矿山企业规模的结构调整 (29)(六)矿产产业结构调整 (29)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30)(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30)(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30)(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分区 (31)(四)新建、改建和扩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32)(五)已建和闭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32)(六)绿色矿业发展 (33)七、重点工程 (34)(一)公益性调查项目 (34)(二)矿产资源勘查项目 (34)(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35)(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 (35)(五)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 (36)(六)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 (37)八、规划实施管理 (38)(一)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38)(二)健全完善规划审查制度 (38)(三)健全完善规划实施评估调整机制 (38)(四)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 (39)(五)提高规划管理信息化水平 (39)附则 (40)附图目录附表目录总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株洲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以简称下称《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时间:2009-07-29来源:株洲市政府门户网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省委、省政府“一点一线”和“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促进株洲市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经报请国家建设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编制本规划,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图一、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二、城市性质株洲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长株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

三、城市规模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90万人(常住人口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

四、城市职能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

五、城市建设目标本规划期内,株洲市市区实现特大城市的规模目标,发挥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的作用,成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强大,设施完善,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园林城市。

六、城市建设发展战略1、建设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及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2、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立以综合社区为单元的城市新型社会组织结构,加强社区的建设和服务配套,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5、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宜人的生活环境,成为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园林城市。

七、市域城镇发展目标2010年,实现对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的初步调整,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初步形成网络状格局,攸县撤县改市(以下称攸州市),成为市域次中心城市;2020年,形成完整的市域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市域重点建制镇为纽带,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2010年市域人口为39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市域人口为42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八、市域城镇经济区划分市域经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城镇经济区。

(一)北部经济区——由株洲市区、株洲县和醴陵市组成,为市域核心区域。

(二)中部经济区——由攸州市和茶陵县组成。

(三)南部经济区——以炎陵县为中心。

九、规划范围本规划的市域指株洲市全部行政辖区,包括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醴陵市、攸县、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的行政辖区;市区指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的全部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区为市区全部辖区范围。

市域总面积为11272平方公里;市区(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536.7平方公里。

十、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向西依托株洲大道、西环路形成河西新区;向北沿长株高速公路和莲易高等级公路形成田心、龙头铺新区;向东沿东环北路和新塘路形成金钩山、大丰、桂花新区;向南沿枫溪路和南环路形成枫溪新区。

十一、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江两岸双中心,二主五次七组团”城市空间结构。

“一江两岸”即依托湘江,东西两岸的城市发展地带;“双中心”为城市快速环道以内湘江两岸的城市中心区,包括河西新城中心和河东芦淞旧城中心;“二主五次”指湘江两岸城市中心所在的河东、河西两个紧凑发展的城市主组团和栗雨、枫溪、荷塘、田心、石峰五个城市次组团。

十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一)规划居住用地面积3363.6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8.03%,人均居住用地28.03平方米;规划常住人口住房成套率达98%,暂住人口住房向出租式公寓转变。

新区住宅建设实行住宅小区化和小区规模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旧区住宅建设应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以社区为单元实施系统的改造,增加配套设施,适当降低旧城中心区的居住用地比例,引导人口向中心区外疏散。

居住用地由30个居住区和社区单元构成,其中一类居住区6个,规范城市经济适用房的供应行为,建立廉租房服务体系。

二)规划公共设施用地2051.8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10%,人均17.10平方米。

按城市、组团、社区(居住区)三级布置公共设施体系,形成两个市级中心,五个组团中心和四个社区(居住区)中心。

1、建设三大区域性经贸交流中心。

在河西新塘片区规划建设新的金融商务办公中心;在河东芦淞商贸中心建设以服装和小商品为主的交易展示中心;在河西的栗雨高科园,建设以高新技术及信息发布、商贸洽谈和定期的省市文化经贸周(节)为主题的区域性会展中心。

河东核心组团原则上不增加市级行政办公用地,在河西核心组团规划市级行政办公区,行政办公用地沿天台山路和黄河北路两侧布置;城市四区根据各自实际,在新开发地区结合组团级城市次中心建设新的区级行政办公用地。

2、建设大型区域性公共文化设施。

在河西核心组团建设市级大型公共设施,包括文化艺术中心(包含歌剧院、音乐厅)、市公共图书馆和图书交易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株洲历史博物馆、科技馆、书画艺术馆、广电出版中心(集影视传媒、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影视博览区);河东核心组团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完善文化园内文化娱乐设施为主,在湘天桥、田心、向阳广场、东湖、枫溪等片区建设区级的图书馆、文化中心、影视城;保留红旗广场地段原市青少年宫用地功能不变,改造完善为区级文化娱乐设施。

3、建设三大文教区。

文化路教育区控制用地3平方公里;龙头铺教育区规划用地2平方公里;河西教育区发展重点以新塘片区为主,规划用地2平方公里;其它科研用地主要结合现有基础适当向高新技产业开发区“一区三园”集中。

4、系统地建设面向社会各阶层的文化、体育、休憩服务设施。

5、医疗体系规划分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三个层次。

6、规划在荷塘组团的大丰地区、清水塘片区的喻家坪地区和枫溪组团的七斗冲地区建设三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其中大丰地区和喻家坪地区为面向中南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物资集散中心和大型货物集散市场结合大丰、喻家坪、七斗冲物流配送中心统一规划建设;一般性生活资料集散中心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布置。

7、建设5个综合性农产品市场,包括中南农副产品大市场、东湖农副产品大市场、湘天桥农产品大市场、芦淞水果大市场、枫溪农副产品大市场;建设3个林产品市场,包括建宁、田龙和栗雨林产品大市场;建设3个综合性畜牧产品市场,包括东湖、田心和枫溪畜牧产品大市场。

三)工业用地规划调整工业用地布局,由分散布局向园区集中。

规划工业用地2291.2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9.09%。

城市核心组团原则上不再新增二、三类工业用地,重点在城市次组团发展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对传统工业区进行技术和环境的提升改造;对于地处城市中心区,不能发挥土地级差效益,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将其逐步关、迁;在城市核心片区边缘零星分布的工业,根据相对集中布置的原则及城市发展的需要,控制其发展规模,并进行土地置换,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对于内部效益较好,外部规模经济及工业技术水平较高,用地结构合理,对城市发展干扰较小的工业区,适当保留并完善其配套设施1、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河西园区、田心园区、董家塅园区组成的“一区三园”。

规划总用地约2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10平方公里。

2、传统综合工业区清水塘综合工业区:以冶金、化工、建材为主体的工业区,重点加强对传统工业的环保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杉木塘综合工业区:以能源工业和建材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园区。

月塘综合工业区:以现有硬质合金工业及配套产业为基础的工业园区。

宋家桥综合工业区:以铁道交通设备制造为主导,结合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综合加工工业区。

董家塅综合工业区:以航空动力机械和摩托车制造为主导的机械制造及配套产业综合工业区。

3、中小企业工业区建设金山、戴家岭、建宁、长岭4个中小企业工业区,发展进入门槛较低的工业产业,吸引中小型民间工业投资。

十三、综合交通规划增加新的交通干线及大型对外交通设施与长、株、潭三市交通发展战略接轨;建立与现代化区域性大城市相适应的,完善、协调、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交通组织;对外交通以株洲为中心,实现与长、潭、衡三市城区“1小时出行圈”及市内交通“半小时出行圈”的目标。

加强对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管理,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的项目和设施,前期需要进行综合交通影响评价。

一、对外交通一)公路规划1、规划上瑞高速公路(北线),分别在白马垅、龙头铺和分路口与320国道及莲易公路、长株高速公路和省道S211设立互通;远期上瑞高速公路(南线)从主城区以南经过。

2、规划长株高速公路从田心至黄花国际机场;规划320国道改线从清水塘经法华山中段,沿湘黔铁路与湘潭城市环道相接。

3、建设铜双公路从铜塘湾至湘潭双马一级公路;规划将株雷公路、株浏公路提高至二级公路标准;省道S211城区段按城市主干道标准改造。

4、规划新增长途客运站6个;公交换乘枢纽与长途客运站规划建设相结合,实现长途与公交零距离换乘;货运站主要依托喻家坪、大丰、枫溪物流园配套设立,同时设立6个货运中转站。

二)铁路规划1、沿京珠高速公路东侧建设京广客运铁路专线,同时在天元区建设客运站;预留沪昆客运铁路专线走廊,并在天元区客运站预留并站条件。

2、完善现有株洲铁路主客站。

3、在龙泉路地区京广线与浙赣线之间设立客车整备所和立体疏解线。

4、利用喻家坪货站、四三○厂专线和七斗冲站的铁路运输资源,增加新的铁路股道,建设适宜铁、公、水联运的喻家坪、大丰、七斗冲三大现代物流中心。

5、在株洲北站北侧规划300万吨/年的综合性铁路货场一处。

三)水运规划1、调整湘江沿岸码头布局,合理利用湘江岸线。

湘江白石港上游岸线限制货运码头建设,搬迁中心城区内砂石码头和渡口船厂,货运码头向石峰大桥下游岸线发展。

货运码头重点建设铜塘湾港区,完善永利港区和白石港码头;结合湘江风光带的建设,完善建宁公共事业及客运码头;新建河西凿石码头,成为水上游览观光码头;在渡口附近建设一处战备码头;在霞湾新建油、气等危险品码头。

2、在空洲建设航电枢纽工程,实施湘江航道三期开发工程,使株洲市区湘江段全线达到国家III级航道标准。

四)航空运输规划株洲的航空对外交通港依托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规划建设长株高速公路,使株洲至机场的时间缩短为30分钟。

二、城市道路交通一)规划目标1、加快城市快速路网与主要干道系统建设,切实加强支路特别是中心城区和工业组团支路的疏通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