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黄酮化合物与肿瘤的临床新进展

黄酮化合物与肿瘤的临床新进展发表时间:2016-02-01T13:48:47.3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作者:熊莽综述王坚审校[导读] 熊莽王坚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多项研究证实,该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1】。
熊莽综述王坚审校(熊莽王坚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524000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是一类来源于植物,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所含品种多,且具有多种药理生理活性的天然类化合物。
它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降低细胞黏附能力和传递信号、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其肿瘤血管新生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有关。
本文总结了植物总黄酮最新研究成果,就植物总黄酮抗肿瘤作用的相关研究作一简单综述。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肿瘤,作用机制,临床意义作为一大类天然产物,黄酮类化合物,同时也是中草药发挥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
多项研究证实,该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1】。
据不完全统计,肿瘤排在导致人类死亡疾病当中之首,且肿瘤的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为手术治疗配合化疗药物治疗,但其毒副作用具大,于是研究能有效抗击肿瘤的中草药成分逐步成为了治疗肿瘤的另一途径。
本文就植物总黄酮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综述。
1.黄酮类化合物可能的抗肿瘤的作用机制1.1调节免疫功能:植物总黄酮不仅可以调节体内免疫因子变化,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同时也对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大有裨益。
黄明玉等【2】指出山茶花所含总黄酮能阻止人造瘤小鼠免疫器官萎缩,并且提高机体巨噬细胞吞噬等作用,而吴殿斌等【3】认为凤尾草总黄酮能对肿瘤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
有如此效应可能是通过下调免疫因子IL-4 的含量、上调IFN-γ 的含量来发挥其抗肿瘤效应。
1.2降低肿瘤细胞黏附力和信号传递:何光志等【4】报道了皂角刺总黄酮使Transwell小室膜上的肝癌细胞明显减少,提示剂量依赖性黄酮药物能显著降低HepG2 肝癌细胞的黏附能力,且呈剂量依赖性。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_王晓梅

第22卷第1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2,No .1 2007年2月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Feb .2007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王晓梅1, 曹稳根2(1宿州市立医院药剂科,安徽宿州234000;2宿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安徽宿州234000)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多种植物中广泛分布的多酚化合物。
由于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癌、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抗衰老等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7)01-0105-03收稿日期:2006-08-26作者简介:王晓梅(1963-),女,安徽宿州人,药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药性。
黄酮类化合物亦称类黄酮或生物类黄酮,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目前黄酮类化合物已达8000多种[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均有一个三环的核心,其基本结构式由两个苯环(A 和B)通过中间杂环的吡喃或吡喃酮(C)相连接[2]。
根据C 环的氧化状况和B 环所连接的位置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黄酮及黄酮醇类,如芦丁、槲皮素;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如陈皮苷;异黄酮及异黄酮醇类,如葛根素;黄烷醇类,如儿茶素;花色素类,如飞燕草素;双黄酮类,如银杏素;查耳酮类,如红花苷;其他黄酮类,如异芒果素[3]。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除传统意义上的抗炎、抗变态、抗病毒、解热和保肝作用外,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又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自由基(Free radical)是一类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4,5]。
生物体内常见的自由基有超氧自由基(O 2·-)、羟自由基(·O H )、烷氧自由基(R O ·)。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和生物活性,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其中,抗氧化作用是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防止氧化应激、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文章将首先回顾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明确其抗氧化作用的理论基础。
然后,从多个层面探讨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制,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清除自由基、调节氧化还原信号通路、诱导抗氧化酶的表达等。
文章还将关注黄酮类化合物在细胞、动物模型以及人体中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可能的应用领域。
文章将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推动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其抗氧化作用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特别是分子中的酚羟基,这些基团能够稳定自由基,从而中断自由基链式反应,防止脂质过氧化等氧化损伤的发生。
清除自由基: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提供氢原子与自由基反应,将其转化为稳定的产物,从而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等。
螯合金属离子:黄酮类化合物中的酚羟基可以与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作用,从而阻止金属离子参与氧化反应,如铜离子和铁离子等。
抑制氧化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一些与氧化应激相关的酶活性,如黄嘌呤氧化酶、脂氧合酶和磷脂酶A2等,从而减少氧化产物的生成。
调节抗氧化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上调一些抗氧化酶的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通过影响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等多种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洲人饮食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发挥了天然的化学 预防作用或抗 肿 瘤作 用 。体 外 研究 中 , 已发 现 黄酮
类化 合物许 多抗肿瘤 效应 , 细胞 生长 抑制 , 响信 如 影 号转 导 , 凋亡诱 导 , 抑制 基 质 金属 蛋 白酶 分泌 , 制 抑 肿瘤 侵袭行为 等 。本 文就该类 化合 物在 近几年 抗肿 瘤研 究 中取得 的进展 进行综 述 。
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长期 以来 , 肿瘤被认 为是 细胞增 殖失 控 的结果 , 现 在研究 表 明许多人类 恶性肿 瘤不 仅是 一种 细胞增 殖失 控 的疾病 而且是一 种细胞 死亡 异常 的疾 病 。诱
浓度为 2 — 0m o L时 , 5 5 m l / 可以明显的抑制具有高 度侵袭能力的 P 3以及具有中等侵袭能力 的 D c一 U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6— 60 2 0 )3— 0 4— 4 10 9 9 ( 07 0 0 O 0 中图 分 类 号 : 25 1 8 1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 , 广泛存在于 显花植物特别是食用植物中。在亚洲 , 数千年来用
于预防 和治疗 疾病用 的药用 植物 和香料 中多含 有黄 酮类化合物或 其衍生 物 。基 于健康 疗效 而对特 定植 物、 植物 组织进行筛选 , 现其治 疗效果 似乎 与其黄 发 酮成份有关 。亚洲地 区结肠 癌 , 列腺 癌 , 癌 的 前 乳腺 发 病率较低 , 而亚 洲人 食 用 的蔬 菜 、 果 、 叶远 多 水 茶 于西方人 , 因此科研 人 员 开始 探 寻 这 是否 是 由于亚
维普资讯
第2 6卷第 3期 20 0 7年 6月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C i ee Wi l n s u c s h n s l P a t d Reo r e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陈璐食安082 2083608204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多酚化合物的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许多药用植物的根、叶、皮和果实以及水果和蔬菜中,多以苷类形式存在,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泛指2个苯环(A与B)通过3个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由来已久,大量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感染、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免疫调节等作用。
关键字: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作用;前景Advances in flavonoid researchChen Lu Food Safety 082 2083608204 Abstract: Flavonoids are polyphenolic compounds of the kind widely found in nature, the root of many medicinal plants, leaves, bark and fruit, and fruit and vegetables, mostly glycosides form, part of the free form. Currently, flavonoids refers to two benzene rings (A and B) by three carbon atoms linked together from a series of compounds.O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flavonoids of a long, large study found that flavonoids have anti-inflammatory, antioxidant, anti-tumor, anti-virus, anti-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mmune regulation and so on.Keywords: flavonoids; biological activity; research progress; role; prospects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植物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白茶中黄酮类化合物

白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简介白茶是中国传统的名优茶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成分而闻名于世。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白茶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保健功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生物活性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苯环和吡喃环的多元醇,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级代谢产物。
据研究,白茶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包括儿茶素、黄烷醇、异黄酮等。
儿茶素儿茶素是白茶中最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之一。
它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儿茶素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黄烷醇黄烷醇是一类含有黄酮骨架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研究表明,黄烷醇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
异黄酮异黄酮是一类含有苯环和吡喃环以外的杂环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
它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异黄酮还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并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白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包括抗氧化、抗菌、抗肿瘤、抗炎等。
抗氧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以有效降低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
研究发现,白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显著提高人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从而增强抗氧化能力。
抗菌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研究表明,白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抗肿瘤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白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调节凋亡基因、细胞周期蛋白等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抗炎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白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显著降低大鼠关节组织中促炎因子的水平,减轻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白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成分和保健功效。
植物黄酮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植物黄酮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一、黄酮的定义和分类黄酮是一类由苯并环和芳香性代表環组成的具有强烈互为吸收荧光的类黄酮化合物。
根据黄酮的结构,可将其分为黄酮类、异黄酮类、花色素、黄柏色素等多种不同的类别。
其中,黄酮类是最为广泛研究和应用的一种,其代表物质包括大豆黄酮、芦荟黄酮、芒果黄酮等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不同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氧化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减轻肿瘤引起的氧化应激,保护细胞膜和DNA等重要物质,从而防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2、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包括通过下调肿瘤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和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G1期和S期DNA合成等方式发挥作用。
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影响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和活性、调节caspase-3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等发挥作用。
4、抗肿瘤免疫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提高T细胞活性、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加白细胞数量和免疫球蛋白等方式发挥作用。
三、黄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黄酮类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防领域。
例如:1、靶向治疗:大豆异黄酮类似物(S-equol)、白扁豆二糖、蓝莓黄酮类似物(Pterostilbene)等化合物可以用于靶向治疗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
2、辅助治疗:芦荟素、槐花黄酮等化合物可以用于辅助治疗肝癌、胃癌等肿瘤。
3、切除后辅助疗法:柿子椒黄素、黄柏黄酮等化合物可以作为肿瘤切除后的辅助疗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四、结论。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作为中国传统中药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黄芩的药用价值主要来源于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不断深入,为黄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首先介绍黄芩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包括黄芩的生物学特性、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及结构特点等。
然后,重点综述黄酮类化合物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
还将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含量测定以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其在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二、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黄芩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其药理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创新。
提取方法: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水提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有机溶剂提取法因其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有机溶剂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寻求环保、高效的提取方法仍是研究的热点。
分离技术: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主要依赖于色谱技术,包括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等。
近年来,随着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液相色谱(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技术在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分离效率,而且有助于化合物的准确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陈思宇基础医学院2012级23班,生物技术 201240262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多酚化合物,有许多潜在的药用价值,抗肿瘤活性是其研究热点之一。
它的抗肿瘤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干预信号转导、影响细胞周期、影响血管生成、克服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等方面。
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细胞凋亡(apoptosis)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望成为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一个新靶点。
细胞凋亡是一个重要的生命现象,不仅出现在生理状态下,更与许多重要疾病相关联。
它包括一系列典型的生化和形态学特征,是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调控下的细胞自杀活动,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编码的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基因水平研究细胞凋亡的原因。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细胞凋亡主要受bcl-2、p53、c-myc、ras基因以及胱冬蛋白酶、蛋白激酶C、转谷氨酰氨酶等酶的调控。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具有2-苯基色原酮结构的化合物,是一类分布非常广泛的天然活性产物,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多以苷类形式存在,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A与B)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每个苯环可连接羟基、糖基或多糖等取代基,由于糖的种类及连接位置不同,可以形成各种黄酮苷。
可将主要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如芹菜素、木犀草素、黄芩苷)、黄酮醇类(如山萘酚、槲皮素、芦丁、杨梅素)、二氢黄酮类(如橙皮素、橙皮苷、甘草素、甘草苷)、二氢黄酮醇类(如二氢槲皮素、二氢桑色素)、异黄酮类(如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二氢异黄酮类(如紫檀素、三叶豆紫檀苷、高丽槐素、鱼藤酮)、查耳酮类(如红花苷)、二氢查耳酮类(如梨根苷)、橙酮类,花色素类、黄烷醇(如黄烷-3-醇、黄烷-3, 4-二醇)、口山酮(如双苯吡酮)、高异黄酮等。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花、叶部位。
主要存在于芸香科、唇形科、豆科、银杏科及菊科。
药理学研究证明,此类物质中许多具有很强的活性,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医用价值甚高。
研究发现,其作用包括抗病毒、抗过敏、抗糖尿病、护肝、抗氧化、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抗致癌物等多方面功效[1-7]。
目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黄酮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研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现对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做一综述。
1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展1.1对Bcl-2基因家族表达的影响bcl-2基因家族是细胞凋亡重要调节者。
目前发现至少bcl-2蛋白家族成员,包括促凋亡蛋白家族Bax、bcl-xs、Bad、Bak和抑凋亡蛋白家族bcl-2、bcl-xl、ced-9、Al、BHRF-1、Mcl-1等。
这些蛋白家族成员之间可以形成异二聚体或同二聚体,它们之间的比例影响着细胞调控系统,从而最终决定细胞是否凋亡[8]。
bcl-2能使细胞生存期延长和抵抗凋亡,而抑制其表达,可以有效地提高细胞凋亡水平。
据报道,用人卵巢癌H0-8901PM细胞接种的裸鼠卵巢癌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对象。
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50mg/kg金雀异黄素能抑制卵巢癌HO-8901PM细胞,抑制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和阻断细胞周期及凋亡蛋白而发挥体内抗肿瘤效应[9-11]。
牛文忠等研究芒柄花素对人结肠癌细胞HCT2116的作用,结果显示,芒柄花素可激活Caspase-3下调Bcl-2和Bcl-xl 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同时可上调非甾体抗感染药物激活基因的表达[12]。
1.2对P53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1979年Linzer等在DNA病毒SV40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分子量为53 kd能与sv40大T抗原结合的蛋白,命名为p53。
后来发现p53基因为肿瘤抑制基因,目前已知它可促进p21、W AF1、CIP、MDM2、GADD45、周期素G、fas、bax等基因的转录。
p53介导的下游事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于G0期,二是诱导细胞凋亡。
然而,细胞凋亡途径并非均为p53依赖性,也存在非p53依赖的凋亡通路。
Song D等应用金雀异黄素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经Western Blot检测p53蛋白的表达,发现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减少,野生型p53基因表达增多,提示金雀异黄素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可能机制是抑制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13]。
有学者报道芹菜黄素能上调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W AFl/p21,并具有P53依赖性,诱导癌细胞凋亡[14]。
有学者报道金雀异黄素能诱导大肠癌HCT2116细胞的抑癌基因——非甾体抗感染药活化基因(NAG21)和P53、P21的表达。
并通过先诱导p53基因来调节NAG21的表达,而在大肠癌HCT215细胞(p53基因缺乏)中NAG21不能被诱导表达,提示金雀异黄素通过调节p53基因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5]。
1.3对ICE/ced-3家族的影响1993年,Yuna J等发现ced-3基因与哺乳动物细胞白细胞介素-1ß转化酶(ICE)存在功能和序列相似性,两者高表达可产生凋亡反应[16]。
后来将ICE/ced-3家族统一命名为caspase。
caspase 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具有严格的底物特异性,能够促进细胞凋亡和辅助促炎症功能。
张强等用200mg/kg金雀异黄素腹腔注射到用DEN诱导、苯巴比妥促进的肝癌小鼠中.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增殖标志物PCNA和Caspase-3,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法检测DNA片段。
结果发现,经处理后PCNA表达呈现下调,Caspase-3表达呈现上调,说明金雀异黄素能通过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而对肝细胞癌发挥抗肿瘤效应[17]。
1.4对线粒体途径的影响细胞凋亡的调控根据其起始信号的细胞部位不同,分为2条主要诱导途径:死亡受体途径和线粒体途径,不同的死亡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线粒体膜电位∆ⱷm及通透性改变;线粒体促凋亡因子的释放;活性氧的过度产生。
胡太平等研究发现芹菜素(API)能降低胃癌BGC823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促进Cyt c释放,从而激活caspase-9,caspase-3级联反应,通过调控线粒体诱导途径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18]。
代志军等研究发现半枝莲提取物含药血清可有效诱导肝癌H2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有关[19]。
1.5其他1.5.1对Fas抗原表达的影响Fas/CD95系统是目前研究最清楚的介导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及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 GFR)家族成员,Fas与Fas配体(FasL)结合,向Fas(+)细胞传递死亡信号使Fas(+)细胞进入凋亡。
王玉平等研究发现,藏药金腰草中6,7,3’-三甲氧基-3,5,4’-三羟基黄酮(TTF)对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有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Fas蛋白表达水平有关[20]。
1.5.2对NF-K B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NF-K B属于Rel家族。
由2种主要蛋白P SO和P65组成,是从B细胞核提取物中发现的一种核蛋白因子,它能与免疫球蛋白K链基因的增强子K B序列特异性结合:核蛋白因子NF-gB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其激活能够阻断细胞死亡通路,通过诱导Bcl-2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
夏世金等研究发现。
NF-K B通过抑制淋巴细胞凋亡而参与老年大鼠的免疫衰老调控过程.EF可能通过提高NF-K B的活性和诱导P65高表达来抑制淋巴细胞凋亡,从而延缓免疫衰老进程[21]。
同时,张强等也发现,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诱导食管癌细胞KYSE-510和OE33凋亡的过程均受p65和p73的调节[22]。
2结语从分子水平来讲,肿瘤的发生是一系列信号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基因突变修复失败到子代细胞分裂增殖失控直至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这一系列生物事件均伴有多种信号分子、信号途径之间的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
我国是一个中草药资源丰富的大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可大力推进我国抗癌中草药新药的研究发展。
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多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包括参与肿瘤细胞凋亡基因调控,干预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阻滞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因子,发挥激素样作用等。
利用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是肿瘤治疗的新观念、新手段。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多为体外实验,对于体内情况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关于其抗肿瘤作用的筛选工作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随着对黄酮类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将不断出现新的研究热点和新动向。
一旦基础性研究获得突破,就将转化成为一系列创新药物发现的源泉和契机。
参考文献1.Kanerva A.Raki M.Ranki T Chlorpromazine and apigenin reduce adenovirus replication and decreasereplication associated toxicity 2007(01)2.Kawai M.Hirano T.Higa S Flavonoids and related compounds as anti-allergic substances 2007(02)3.Panda S.Kar A Apigenin(4,5,7-trihydroxyflavone)regulates hyperglycaemia,thyroid dysfunction andlipid peroxidation in alloxan-induced diabetic mice 2007(11)4.Morin B.Nichols LA.Zalasky KM The citrus tlavonoids hespcretin and nobiletin differentiallyregulate low density lipoprntein receplor gene transcription in HepG2 liver cells 2008(07)5.Crespo I.Gareia-Mediavilla MV.Almar M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dietary flavonoids on reactiveoxygen and nitmgen species generation and charlges in antioxidant enzyme expression induced byproinflammatnry eytokines in Chang laver cells 2008(05)6.Kokubo Y.Iso H.Ishihara J Association of dietary intake of soy.beans.and isoflavones with risk ofcerebral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s in Japanese populations:the Japan Public HealthCenterbased(]PHC)study cohort I 2007(22)7.Benavente-Gareta O.Castillo J Update on uses and properties of citrus flavonoids:new findings inanticancer,cardiovascular,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2008(15)8. Mackey TJ, et al1Bc-l 2/Bax ratio as a predictive markerfor thera-peutic to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cancer1Urology, 1998,52(6)B10859.肖东,顾振纶,朱寿彭.槲皮素下调人白血病HL-60细胞bcl-2基因表达[J].中国药理学报,1998,19(6):551.10.魏思忱,白文元,王军民.三羟异黄酮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8):881—885.11.马建勋,田宏伟,李安强.槲皮素诱导人肝癌SMMC27721细胞凋亡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23):1972-1975.12.牛文忠,汤有才.抑制核因子-KB作用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10-11.13.Song D, et al1Study on mechanisms of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cells apoptosis induced by genistein1Wei Sheng YanJiu,2003,32(2)B12814.张丽,商学军.黄酮类化合物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8.14(19):842—845.15.周晨,谢宛玉.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09.11:18-1916. Yuan J, et al1The C1elegans cell death gene ced-3 en-codes a protein similar to mammalian IL-1 beta-convertingenzyme1Cell 1993,75(4)B64117.张强,赵新淮.黄酮和黄酮醇通过诱导PIG3表达引发人食管癌细胞凋亡[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9,36(2):213-219.18.胡太平,曹建国.芹菜素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作用及机制研究[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7,27(1):6-10,封2.19. 代志军,王西京,薛茜,等.半枝莲含药血清对肝癌H22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 6(8):821-826.20. 袁怀波,陈宗道,李洪军,等.葛根黄酮诱导HL-60细胞凋亡与Fas抗原水平的关系[J].中草药,2006,37(增刊):261-263.21. 夏世金,沈自尹,刘小雨.核因子-KB调控老年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及淫羊藿总黄酮对其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105—108.22. 张强,赵新淮.黄酮和黄酮醇通过诱导PIG3表达引发人食管癌细胞凋亡[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9, 36(2): 213-2191.23.曾适,杨勇,郭青.龙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及其实验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 2009. 9:4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