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强化训练 第三课:宋明理学

第三课:宋明理学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2.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隋朝3.《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
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4.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海瑞治家严谨 B.儒学地位衰落C.理学摧残人性 D.世风每况愈下5.“统治中国社会的儒教至宋朝已存在了1000多年。
12世纪时又多了一个……他系统整理了儒家学说,使之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
”这里的“他”最有可能是( )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7.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喻成“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 )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8.“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三宋明理学(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时,同学们对一幅“三教合一”的图案产生了浓厚兴趣。
图案中三人共一个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如图)。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三教”应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B.三人一个鼻子说明三教实现了真正的“合一”C.“三教”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佛教、道教、儒学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的思想批判答案 C2.右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答案 B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荀子答案 A4.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下列人物中宣扬“心外无物”的是 ()。
A.荀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即“心外无物”。
答案 D5.右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正确的是()。
①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②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④理学对民族思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故④正确;再根据图中的“名家”,可推断①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排除③,选B项。
答案 B6.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此人应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关键信息是“穷理致知”“传二程”,据此可判断应为朱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2.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答案】D3.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解析】民众崇拜的形成是民众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关系,不完全是英雄个人的品德决定,故A项错误;由“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被世人称颂是其前提条件,不仅仅只有皇帝个人的好恶,故B项错误;关羽因为被忠勇被人称颂,符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所加封,故C项正确;官府的造神运动最根本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与民众的信仰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4.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解析】据材料中“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作业专题一:3宋明理学

专题一:3宋明理学1.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2.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D.宋朝3.儒家学者倡导仁爱,但无法回避“仁缘何贪”。
朱熹对此解释为仁善之人秉性温和慈爱,不够刚硬耿介,因此常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
由此可见,朱熹将“贪”归因于( )A.监察制度的缺失B.人性的复杂微妙C.社会经济的发展D.社会风气的污浊4.“双凤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的黄陂区鲁台镇鲁台山上,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
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克己复礼”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6.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理学代表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而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6.答案:B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相同,即都承认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理7.有学者认为,理学“骨子里渗透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检测题(含解析)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儒、释、道三教发展状况。
材料只是讲皇帝对各教的态度,并没有反映各教真实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武则天时,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同时也说明此时佛教影响相对较大,故B、D两项错误。
材料既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吹捧,也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打击,因此儒学地位相对较稳固,故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2、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 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解析: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其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
答案:B。
3、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
这强调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项。
答案:A4、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1.3宋明理学(测试)

第 3 课宋明理学(测试)1、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心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A.经过自我反思就能达到本善B.要向外面世界探访真知识C.经过学习古代文籍增加知识D.研究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答案】 A2.两宋期间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期间() A.尊道礼佛之风流行B.心学宽泛流传C.以“理”为中心的新儒学系统形成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分析】 A 项是隋唐期间的社会民风,清除;B项在明朝期间较为流行,清除; D 项是从西汉期间开始的,清除。
C项切合两宋期间思想发展的情况,这一期间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中心的新儒学思想系统。
【答案】 C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代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
以下看法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施德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B.“万物皆只有一个公理”C.“心外无物”“心即理”D.“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分析】 A 项是孟子的德政思想; C 项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D 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均清除。
“ 二程”主张公理是宇宙万物的来源,万物不过一个公理。
【答案】 B4.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以为“此石即昔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这表现了 ()A.三纲五常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致良心【分析】 A 项与题干资料没关,清除; B 项是心学创始者陆九渊的思想,清除; D 项是王阳明的思想,清除;资猜中朱熹对贝壳的研究,反应了其格物致知的理念,应选 C 项。
【答案】 C5.提出“致良心”、“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陆九渊B.王阳明C.朱熹D.董仲舒【分析】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致良心”、“知行合一”的主张,B 项切合题意。
【答案】 B6.南宋朱熹与明朝王阳明对比,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B.只有研究万物,才能获得此中的“理”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人的善性或美德常常被欲念所蒙蔽【分析】 A 、 C 两项是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故清除;研究万物才能获得此中的“理”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清除B 项;两方都以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常常被欲念所蒙蔽,因此要截止人的私欲,以做到“存理去欲”,故 D 项正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作业专题一:3宋明理学

专题一:3宋明理学1.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2.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D.宋朝3.儒家学者倡导仁爱,但无法回避“仁缘何贪”。
朱熹对此解释为仁善之人秉性温和慈爱,不够刚硬耿介,因此常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
由此可见,朱熹将“贪”归因于( )A.监察制度的缺失B.人性的复杂微妙C.社会经济的发展D.社会风气的污浊4.“双凤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的黄陂区鲁台镇鲁台山上,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
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克己复礼”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6.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理学代表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而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6.答案:B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相同,即都承认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理7.有学者认为,理学“骨子里渗透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测试题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三教合一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A项错误。
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三教合一的局面推动了理学的产生,B项正确。
三教共存一碑,无法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且佛教处于主流地位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是三教合归于儒,D 项错误。
2、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这里的“实践”主要是指()A.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遵从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C.改革科举取士的内容和形式D.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这里的真理,就是朱熹说的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这里指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恪守三纲五常,故选B。
ACD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3、两宋时期,乡村伦理建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张载弟子所创制的乡约,强调邻里互助与道德互勉;一种是朱熹所改进的乡村族约,主要是宗族内部的改过迁善教育。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宋时期A.理学的理论化 B.教育的平民化C.社会的宗族化 D.儒学的社会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的社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 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倍仰B. 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C. 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D. 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2.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有①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逐渐形成②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3.以下各项中,属于明朝大儒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天者,理也”C.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D.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4.“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来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程颢C. 朱熹D. 王守仁5.明代《宋元学案》中评述说:“宗朱(熹)者诋陆(九渊)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
……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评述意在()A. 说明理学和心学家理论和实践不一致B. 认为陆九渊的思想是佛教思想C. 劝说朱熹和陆九渊停止互相攻击对方D. 说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6.以下是《宋史》中出现的人名: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由此可见,宋人取名深受当时哪一思想的影响()A. 佛学B. 道学C. 理学D. 法学7.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张和贡献是①著有《四书章句集注》②提出“理气论”③提出“正君心”④提出“致良知”学说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8.北宋司马光说:“隋始置进士,唐益以明经等科……皆白投牒求试,不复使人察举矣。
于是进士专尚属辞,不本经术;而明经止于诵书,不识义理。
……儒雅之风日益颓坏,为士者狂躁险薄,无所不为,积日既久,不胜其弊!”当时有识之士针对此弊端()A. 主张恢复察举制度B. 反对礼教虚伪僵化C. 重申儒家伦理道德D.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9.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A. 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 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 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 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10.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篡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
这反映了()A. 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B. 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C. 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D. 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纂11.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
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该思想家应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李贽12.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13.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14.宋代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理学,理学在宋代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 宗教思想的影响B. 科技发展到顶峰C. 适应封建统治需要D. 朱熹等人的努力1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16.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说话,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 “存天理,灭人欲”B. “知行合一”C. “格物致知”D. “致良知”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
——隋·王通《中说·问易篇》材料二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授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2请回答:(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根据材料一指出“危机”的主要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3)宋代的儒学者是怎样应对“危机的”?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材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历史影响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魏晋时期政府对“为亲人复仇”的行为默许甚至褒奖,这是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社会动荡的情况下,维护家族利益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新思潮对儒家信仰的冲击,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法律受到破坏和尚武风气,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西汉统治者总结秦亡的教训,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酝酿,终于选择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同时兼采各家思想的适用部分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其中“以孝治天下”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孝就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开始成为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这时的孝已越出了家庭伦理的范围,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道德意识。
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宋明理学的知识可以判断出①②④三项表述正确,③说法错误,“心学”的开创者是南宋的陆九渊,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答案选B。
【点评】宋明理学主要是指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高考中将二者进行对比考查成为最常见的考查方式和角度。
在高考中还应关注其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消极: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3.【答案】D【解析】【分析】A属于孔子“仁爱”主张;B属于北宋理学家程颢的主张;C属于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的主张;D属于王阳明心学家“致良知”的主张。
因此本题选D。
【点评】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致良知”说,也是强调知和行、良知都产生于心。
4.【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较简单,根据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思想。
故选C。
这是宋明之际宋明理学的主张,排除A;BD项均是理学家,但是提出材料中该主张的是朱熹。
【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
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5.【答案】A【解析】【分析】A“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盂。
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二者观点不一的原因是见仁见智,是认识不同。
B表述片面;C材料对二人相互攻击的认为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并未劝解,C错误;D项题干没有体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关键信息。
6.【答案】C【解析】【分析】C据材料“宋史……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人名反映了理学的纲常伦理思想影响巨大;A佛学并不主张纲常伦理,故A项错误;B道学也没有类似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D法学主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可以看出,宋代强调纲常礼教,反映的是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等影响,难度中等。
7.【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致良知”学说是明代王阳明的理论主张,④项表述不符合题意要求,①②③三项均是南宋朱熹的主张和贡献,答案选A。
【点评】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高考中多以朱熹的言论作为考查的重点对象,如下题所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C)A. 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阳明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