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世情小说

合集下载

清代小说的四种类型

清代小说的四种类型

英勇无畏
英雄形象通常具有英勇无 畏、敢于担当的品质,他 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 出,为民族大义而战。
仁义礼智
英雄不仅具备武勇之力, 还注重仁义礼智等传统美 德,以德行为先,展现儒 家伦理道德的价值观。
忠孝节义
英雄对国家忠诚,对家庭 孝顺,坚守节操,信守道 义,为社会树立良好榜样。
代表作品
《水浒传》
《三国演义》
02
《水浒传》
03
《西游记》
04
《红楼梦》
特点与影响
历史演义小说在清代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它们通过生动的故事情 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些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02 英雄传奇小说
英雄形象
01
02
03
描写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塑造 了一批英勇无畏、仁义礼智的英 雄形象。
《三国演义》
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众多 英勇善战、忠义仁勇的英雄人物 。
创作背景与影响
历史背景
英雄传奇小说多取材于历史事件和民 间传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 和人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文学影响
英雄传奇小说在清代文学中占有重要 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 响,为后来的武侠小说、电视剧等提 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以商周之交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融入大量的神话和传说,构 建了一个庞大的神魔体系。
《西游记》
讲述了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融合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 间故事。
艺术特色与影响
艺术特色
神魔小说中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生动 的描写,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离 奇。
文学价值
社会影响
神魔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广受欢迎,对 于普及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 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世情小说部分

世情小说部分
上歹毒奸猾xx,下见风使舵圆滑仆人
人生情节:
吞金自杀的必然命运前因:
众矢之的
二爷贾琏“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人物刻画:
浪荡xx
xx婚姻环境:
不受待见
人生情节:
纳妾前因:
喜新厌旧
平姑娘
人物刻画:
里外操持息事宁人的正面管家能者
xx整治环境:
织补废弛的生活秩序
人生情节:
xx(xx)前因:
众望所归
xx作
一、译有几十种文字二、一门学科——红学
三、汉学三大星学之一(上古甲骨文学、中古敦煌学、近古红学)
!人们惊奇其神奇和迷幻
?为人们留下一道道欲罢不能、欲解不透的难题
„„以非凡魅力不断吧人们带向精彩而无奈的精神探险之旅
(一)!惊奇、血泪艺术创作——非凡创造
1.血泪生命创作
点泪成金,永恒美学艺术形象生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个体生命(性灵质蠢)是性格使之然?社会使之然?
性灵——石头补天的木石神性
质蠢——xx名利的xx俗性
大美——生命哲理性:
跌宕起伏而青云充盈——演绎美学个性生命:
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性格互动的宇宙社会命运使之然的个性宇宙社会生命。
大乐昭示,大真大美相统一的大乐生命
二十九回“看麒麟”
贾母世俗族长世界中追求家族钱权梦想的三情态
其一,不就事论事,不得罪xx;
其二,推而广之,连夸宝钗管家之才,推荐家族接班人最佳人选;
其三,助xx一臂之力,促成xx
xx:
外柔内刚,性情谦和而又能审时度势的家族中坚者形象
大真:
以家族生命而忘我,突破夹缝生存处境
大美:
在家族世界中塑造自己和改变现实中追求家族理想的悲壮(实现自我价

明清世情小说中“庭院”意象的审美内蕴——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例

明清世情小说中“庭院”意象的审美内蕴——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例

明清世情小说中“庭院”意象的审美内蕴——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例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始自商周时期,在秦汉、魏晋时期得到长足发展,于明清之际发达。

“庭院”文化作为中国园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兴盛一时,同时对明清世情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小说中频繁出现对庭院生活的描写,“庭院”意象对于隐喻小说结局、推动情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以明清世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为例,对作品中的“庭院”意象进行多重解读,旨在分析该意象的叙事和隐喻功能,推进对其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世情小说;庭院意象;叙事功能一、庭院文化出现的原因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工商业繁荣,作为最早的资本萌芽地,一度成为明清时期的“聚宝盆”。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大量增长,为上层阶级兴办大型私人庭院积累了稳定的原动力。

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也日渐繁荣,分类更精细、分工更细密,刺绣、布艺、漆艺、瓷器等手工业品在生产效率和制作工艺上都发展迅速。

此外杭州、扬州、苏州等大都市出现了大型贸易市场,这些都为上层阶级兴办大型私人庭院奠定了物质基础。

随着明清时期经济、手工业的繁荣发展,达官显贵们开始追求奢靡享乐的生活,在日常饮食、穿着之外,不惜斥巨资兴办豪华的私人住宅庭院,因此建宅造园的风气盛行,此外这与明清时兴盛的人文思潮密不可分。

明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恢复社会生产、复苏经济,在律法上对文艺娱乐活动进行了严苛的限制措施。

至弘治年间,孝宗一反王朝前期政治清明的统治,大肆追求个人享乐,对士人的心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方面,明中叶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一种反封建、反皇权的新思潮出现,对中国封建社会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正统思想进行猛烈批判,也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念提出质疑与批评,鲜明地要求维护“人欲、”,具有启蒙色彩,为兴办庭院奠定了思想基础。

庭院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复苏发展、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为兴办庭院做好准备的同时,也成为明清世情小说兴盛的温床。

清代其他长篇小说

清代其他长篇小说

清代其他长篇小说清代长篇小说的创作,继承了明代长篇小说的优良传统,并且有新的发展,产生了《儒林外史》、《红楼梦》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但是,清代长篇小说的繁荣,集中在清初一百多年间,乾隆以后至鸦片战争之前,长篇小说创作则处于低潮,中国古典小说也进入衰落时期。

一、清代长篇小说大体分三类:1、历史小说和英雄传奇。

这类小说的产生,一方面是受《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清初社会斗争的产物。

由于清初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十分尖锐,文网严密,小说作家有强烈民族意识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情绪,但不能直接议政,胸中块磊,无酒可浇,只好以占喻今来写泄愤之书(陈忱《水浒后传原序》)。

这种情形,到乾隆时期才得以改变。

历史小说和英雄传奇主要有陈忱的(《水浒后传》).钱彩一金丰的《说岳全传》。

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姑苏蓬如居士的《说唐前传。

此外还有《说唐后传》、《说唐薛家府传》、《说唐征西传》、《反唐演义》等等。

其中成就较高的是《水浒后传》和《说岳全传》。

2、世情小说。

以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鲁迅称之为人情小说。

这类小说,明代以《金瓶梅》为最有影响,清代除《红楼梦》外,以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和李绿园的《歧路灯》成就较蒿。

此外尚有张匀的《玉娇梨》和题为荻岸山人编次的《平山冷燕》,都蹈袭《金瓶梅》,摘取书中人名为书名,写法上则摒弃淫秽描写,力求风雅,但内容不出才子佳人旧套,殊无新意。

3、才学小说。

鲁迅称之为以小说见才学者。

这类小说比较复杂,有的借小说来炫耀学问,意既夸诞,文复无味,殊不足以称艺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如夏敬渠的《野叟曝言》;有的以小说夸耀自己的才情词藻,例如勉造硬语,力拟古书,以艰深文其浅陋的屠绅的《蟑史》和用四六骈文写成的陈球的《燕山外史》;有的虽在小说中论学说艺,数典谈经,但也注意到了小说的形象性和思想性.李汝珍的《镜花缘》是这类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

二、《水浒后传》《水浒后传》四十回,是以一百回本《水浒传》的续写面貌出现的。

人情世故,人情练达 的书

人情世故,人情练达 的书

关于人情世故和人情练达的书有很多,其中一些经典的包括《红楼梦》、《方与圆》、《左右逢源的交际心经》和《冰鉴》。

●《红楼梦》被称为世情小说,人情小说,写满了人情世故。

读者
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人际交往的事例与经验。

●《方与圆》是全国最畅销的人文书籍之一,它将一个人的心理活
动简单化,帮助你理解、掌握与世界打交道的技巧。

●《左右逢源的交际心经》这本书教你把事做得漂亮,成为企业人
际关系交往高手。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也能够更加轻松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纠纷或矛盾。

●《冰鉴》采用了传统的以貌取人的方法,提出了一些识别、选拔
和任用人才的原则,颇有今人借鉴之处。

这些书籍都是有助于了解人情世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的现实意义

《红楼梦》的现实意义

《红楼梦》的现实意义《红楼梦》的现实意义《红楼梦》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发展,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

问世后,引起人们评论、研究它的浓厚兴趣,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红楼梦》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一、《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塑造出一大批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典型,从而完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人物艺术的发展历程。

1.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

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统人物描写模式。

2. 《红楼梦》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

书中所写多为年轻女性,年龄、身份、教养、生活环境相近,作者以其精湛的技巧塑造了一批同中有异的艺术典型。

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与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关。

第一,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染。

第二,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

作者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自的独特性。

第三,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衬托人物个性。

3. 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相当薄弱,《红楼梦》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却最见功力。

作者运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形神毕现,入木三分,成功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深处种种隐微曲折的情感。

有时是直接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将人物的所思所想剖得细致入微;有时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确定性的动作、语言和景物,以之来间接地传达人物的心理;有时还将笔触深入到梦境和潜意识的层面,使心理写实和主观表意相结合。

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研究

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研究

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明清世情小说是该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明清世情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的雅俗流变以及地域性的变化。

明清世情小说,是指描写明清时期社会生活、风俗人情的小说形式。

它不仅是文人士人心灵抒发的载体,也是大众群体表达情感的方式。

由于其叙事手法多样、内容丰富,继承了先秦歌曲民谣和元代艳情小说,但也融入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状况和情感状态。

明清世情小说的雅俗流变体现在小说主题和叙事风格上。

明代的世情小说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奋斗和表达,以英雄传奇为主要题材,塑造了一批气概非凡的人物形象,如《水浒传》、《西游记》等。

清代的世情小说则更加注重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虽然依然有一些英雄史诗性的作品继续流传,但更多的是描写琐碎细节的生活小说,如《红楼梦》、《金瓶梅》等。

雅俗流变也可以从明清世情小说的叙事手法上进行观察。

明代的世情小说受元曲的影响,流行使用歌辞、唱和以及明抄体等格律写法,体现了一种较为宏大的史诗感。

与之相比,清代则开始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和自然性,采用白话体的写作方式,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这种叙事风格的转变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阶级和受众群体的差异。

除了雅俗流变,明清世情小说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

由于中国广阔的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社会文化差异较大,这也在明清世情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北方的世情小说多以史诗性的长篇小说为主,如《水浒传》中表现出的北方热血豪杰的形象。

而南方地区则更多地关注衣食住行,倾向于描写琐碎细节的生活小说,如《红楼梦》中的悠闲南方生活。

随着明清时期社会的变迁,明清世情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种流变既受制于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受制于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

探究明清世情小说的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特点,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脉络。

综上所述,明清世情小说的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变迁和各地区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二十五章考点手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二十五章考点手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二十五章清代小说079 清代小说家的文体意识和主体意识(★三级考点,一般为单选)从章回小说的题材而言,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有《说岳全传》、《水浒后传》、《隋唐演义》,世情小说有《醒世姻缘传》、《红楼梦》、《歧路灯》,儒林小说有《儒林外史》,才学小说有《镜花缘》,才子佳人小说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侠义公案小说有《三侠五义》、《施公案》,狭邪小说有《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神怪小说有《西游补》、《绿野仙踪》。

话本小说有李渔的《无声戏》和《十二楼》。

文言小说,长篇有《燕山外史》、《蟫史》,短篇小说集有《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谐铎》、《萤窗异草》、《夜雨秋灯录》等。

080 清代小说创作的繁荣(★★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一、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富有英雄传奇色彩的历史小说。

这些作品多具有时代意识,主要有《水浒后传》(作者陈忱)、《说岳全传》(钱采、金丰)、《祷杌闲评》(阉党魏忠贤的事迹)、《隋唐演义》(褚人获)。

二、世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世情小说,较早有《醒世姻缘传》(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乾隆以后有《歧路灯》、《蜃楼志》等。

而《红楼梦》的出现,将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高潮。

才子佳人小说:世情小说的一种。

清前朝主要有《平山冷燕》、《玉娇梨》和《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

前两部同署“荑秋散人”。

三、才学小说:清代中叶,考据学风对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如夏敬渠的《野叟曝言》、屠绅的《蟫史》、陈球的《燕山外史》,将小说看做炫耀学问的工具。

这些作品思想平庸,芜杂堆砌。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李汝珍的《镜花缘》。

四、神怪小说:《西游补》:清初神怪小说的代表作是董说的《西游补》。

小说写唐僧师徒经过火焰山之后,孙悟空被鲭鱼精所迷,到了梦幻世界所经历的种种奇遇,最后被虚空尊者唤醒,杀死鲭鱼精而悟道的故事。

小说旨在借“鲭鱼扰乱,迷惑心猿”,表达“世是情缘,多是浮云梦幻”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
都是“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 始于困者终于亨”——王国维
“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
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 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 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 逼之,不得不如是。” ——王国维
——第一回
(四)在人物塑造上,《红楼梦》第一次向世 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并在具体描 写时,打破了历来野史小说“恶则无往不恶, 美则无一不美”的套路,在我国文学史上第 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 典型。
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姣花,一如纤柳,各极 其妙者。
——脂砚斋评语(甲戌本第五回)
《芙蓉女儿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 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 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 色。” 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 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 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 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 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 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独 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 以深敬黛玉。(第三十六回)
(二)人生悲剧——青春少女的哀歌 贵族的女儿 平民的女儿
( 三) 爱情婚姻悲剧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 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剧
(四)存在悲剧
如果说,《桃花扇》是“生存”层面的提问, 那么,《红楼梦》则是“存在”层面的提问。它的 哲学总问题是:世人都认定为“好”并去追逐的一 切(包括物色、财色、器色、女色等)是否具有实 在性?到底是这一切(色)为世界本体还是“空” 为世界本体?在一个沉湎于色并为色奔波、为色死 亡、为色你争我夺的泥浊世界里,爱是否可能?诗 意生命的存在是否可能?那么,在这个有限的空间 中活着究竟有无意义?意义何在?这些问题都是超 时代、超政治、超历史的哲学问题。
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脂砚斋评语(庚辰本第二十回)
(五)情节上《红楼梦》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 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善于从日常生 活中发掘不寻常的意义,在平淡无奇中处处 洋溢着生活的诗情,蕴含着震撼人心的艺术 力量;结构上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创 造了错综复杂的圆形网状形式。

纵的方面,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 史作为轴线,而这个家族与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 (上自封建最高统治者,下至州县等地方官吏及社 会上的三教九流)则形成了一条条经线;横的方面, 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作为轴线,而金陵十二钗及其 他各色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青春悲剧则形成了一 条条纬线,纵横交错,构成了圆形网状形式,这样 一个结构表现的是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六)在文学语言上,《红楼梦》纠
正了以往小说或片面重视书面语言 或过多运用方言土语的弊病,创造 了一种新鲜生动、精练隽永的文学 语言,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 高成就。
二《红楼梦》的悲剧内涵与荒诞内涵
大荒山无稽崖 “你方唱罢我登场”、“更向荒唐演大荒”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 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 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 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
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囗而惩黛玉之孤僻 ,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 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 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 风压西风,就是西 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 )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 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 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 ,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 、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 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 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
(一)社会悲剧——封建文化由盛而 衰的悲剧
1、贾府经济的衰败 2、贾府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 3、贾府贵族子弟普遍的腐化堕落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 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 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五回《红楼梦曲》
一《红楼梦》对传统的超越与突破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 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一)在总的思想倾向上,红楼梦打破了 历来小说以“大团圆”结局的传统,以 深刻的悲剧精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 的彻底败落,以及这个家庭之所以衰败 的历史必然性娶妻;一 时富贵,占尽人间之盛” “凡求偶必经考试,成婚待于诏旨”
第九章 《红楼梦》与世情小说
刘再复《永远的<红楼梦>》:它与《三 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成为影响和塑造 中华民族国民性格的大书。不同的是,《三 国演义》与《水浒传》蕴涵了一些民族集体 无意识中受创伤而变形的一面;而《红楼梦》 则蕴涵着集体无意识中的健康部分。
刘再复《永远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 权术、心术的大全,其中的智慧、义气等也因进入严酷的斗 争系统而发生变质;而《水浒传》则在“造反有理”(“凡 造反使用任何手段皆合理”)和“情欲有罪”(实际上是 “生活有罪”)的两大理念下,形成了暴力崇拜的错误英雄 观念与践踏妇女的残酷道德法庭。尽管这两部作品从文学批 评视角上看都是杰出小说,但从文化批评视角(即文化价值 观)看则是造成中华民族心理黑暗的灾难性小说,可说是中 国的两道“地狱之门”。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这两部书的 政治理念与道德理念必将被淘汰,即其精神内涵不可能代表 未来。但是,《红楼梦》恰恰包含着中国与人类未来的全部 美好信息,这是关于人的生命如何保持它的本真本然、人的 尊严与价值如何实现、人如何“诗意栖居于地球之上”(荷 尔德林语)的普世信息。
(二)在婚恋问题上,《红楼梦》突破了历来
才子佳人作品仅仅是由于“怜才爱色”而引 发的爱情,提出了以思想性格的一致作为爱 情基础的新的具有近代色彩的爱情观。
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 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 君。 ——第一回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 最没趣儿。… …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 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 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 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 来。 ——第五十四回
《伊利亚特》蕴涵的是人类生活的“出征” 模式,那种为美丽而战而牺牲而捍卫尊严的 永恒精神;而《奥德赛》则意味着“回归” 模式,那种出征之后返回自身、返回家乡、 返回情感本然的永恒眷恋。 《红楼梦》与荷马史诗相似,它的精彩之 处既不在于它与社会形态相联结的所谓“反 封建”,也不在于它的哲学理念,而在于它 塑造了一群带有高度审美价值的生命。这些 生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命,而是诗意的生 命。——刘再复《永远的<红楼梦>》


林、贾的爱情悲剧对人间发出的 质疑正是:曾经追求“诗意栖居” 的生命毁灭了,那么,“诗意栖居 于大地”是否可能?如果此时不可 能,那么,未来是否可能?人类的 这一大梦,何时会真的到来?《红 楼梦》的提问,就是这一哲学大提 问。
五 超越的视角
高精神而又低姿态,是《红楼梦》独一 无二的叙述方式。 《红楼梦》的叙事视角不是世俗的视角, 而是超越的视角。所谓超越,就是超越世间 法(世间功利法、世间因缘法等)。《红楼 梦》的超越视角,是说作者超越世间的功利 法,即超越世俗眼里的目的性,进入人类精 神境界的更高层次。这个层次,乃是叙述者 站立的层次,比笔下人物站得更高的层次。
三《红楼梦》的宇宙境界 (王国维的发现)
(一)发现《红楼梦》的悲剧不是世俗意义上 的悲剧,即把悲剧之源归结为几个坏蛋 (“蛇蝎之人”)作恶的悲剧,而是超越意 义上的悲剧,即把悲剧视为共同关系之结果 的悲剧。也就是说,造成悲剧的不是现实凶 手,而是生活在悲剧环境中人的“共同犯 罪”。
“《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 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 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 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 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 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 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 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 不悚然战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 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 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 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 ,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二)发现《红楼梦》属于宇宙大境界和相应 的哲学、文学境界,而非政治、历史、家国 境界。 “《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 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 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 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四 诗意生命的塑造
人类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之上” ——德· 荷尔德林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哲学的,指的不是《红 楼梦》的哲学理念,而是它的生命哲学意味和审美 意味,即由《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及 其他女子的美丽生命所呈现的生命形上意味。 《红楼梦》的永恒魅力不在于理念,而在于生 命。正如荷马史诗的永恒魅力,不在于它体现希腊 时代的民主理念,而是它象征着人类文明初期生命 体验模式的某种普遍性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