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和房树人

合集下载

房树人解析

房树人解析

房树人解析“房树人”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一九八四》这部著名的小说,在乔治奥威尔的世界观中,房树人指的是一种在等级社会制度中,处于最底层的劳动者,它们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完全收缩在一起,以便顺从官方规定。

这种生活方式往往非常枯燥乏味,而且也不负责任,这正是“房树人”的原意。

此外,由于《一九八四》的影响,“房树人”这一概念迅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逐渐演化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解释认为,在当代社会中,“房树人”指的是所有那些被社会归类的人,比如那些无意识地遵循某一社会规范而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过度社会化,害怕自我表达,不敢把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坦诚表达出来的人。

解析从思想角度来看,“房树人”可以解释为社会对被社会冷落的人的惩罚,也可以解释为人们在一个陌生的社会里追求安全感的结果,以及一种社会过度社会化的症状。

首先,“房树人”可以解释为社会对被社会冷落的人的惩罚。

在当今社会中,被冷落者往往会被完全排斥在外,无法得到同伴、护理和保护,这样对于那些被冷落者来说,他们不得不改变他们原本的观念,改变原本的思想,以担当一个低于他们身份的角色,以适应这种不利的社会背景。

其次,“房树人”也可以解释为人们在一个陌生的社会里追求安全感的结果。

在一个新的社会中,一个人很难融入这个社会,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选择让自己投靠在一个角落,全心全意地跟从社会定义的规范,以期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性。

另外,“房树人”也可以解释为一种社会过度社会化的症状。

在社会的影响下,许多人会过度地融入社会,以至于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否定、拒绝或嘲笑。

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表现出低调的动机,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可能害怕提出任何反对意见。

结论从上述解析中可以看出,“房树人”概念不仅仅是指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劳动者,它还可以用来描述社会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人、被社会冷落者以及对安全感过度追求的人们。

它也可以被看作一种过度社会化的症状,提醒人们不要被社会规范束缚,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追求真正的自由。

房树人——树的分析课件

房树人——树的分析课件

了解心理状 态
反映情绪状态
体现心理成熟度
树所呈现的情绪是平静、焦虑、悲伤 还是愉快,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当前情 绪状态。
树的复杂性、稳定性和生命力等特征 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度。
暗示人格特质
树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特征可以暗 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例如树的大小 可能暗示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发现潜在问题
06 如何提高房树人——树 的解读能力
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习树人 分析的原理和技巧。
学习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房树人分析的重要基础,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知识有助 于深入理解树所代表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学习心理分析方法
学习心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如自由联想、积极想象等,能够 提高对树的分析准确性和深度。
松树
永恒与不朽、耐力和毅力。
柳树
柔韧与适应性、生命力和活力。
槐树
希望与未来、成长与进步。
树的形态与象征意义
枝繁叶茂
繁荣与成功、生机勃勃。
枯树
衰败与失落、无助与绝望。
弯曲的树干
挑战与困难、不屈不挠。
断裂的树干
挫折与失败、重新开始。
03 如何分析树在房树人中的 表现
观察树的形态
树的大小
观察树的大小,可以推测画者的 人格特质,例如是否具有扩张性
监测治疗进展
随着治疗的进行,观察树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 心理状态是否得到改善。
促进自我觉察
通过画树的过程,患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 内心世界,促进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
05 房树人——树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孤独的 树
总结词
孤独、无助
详细描述
这棵树独自生长在画面的一角,枝干细长,树冠稀疏,显得孤独而无助。可能 暗示着画者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缺乏亲密关系和情感支持。

房 树 人心理分析

房 树 人心理分析

房:人们成长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画楼房:智商较高;房子画得像庙宇:两个极端,要不就是人才,或者就是怪异的行为表达;强调地面:缺乏安全感;瓦片画得很仔细:追求细节和完美;房子侧面画楼梯:想回避和间接性接触;画烟囱:向上的直烟暗示受测者需要出气筒;向上的烟代表受测者内心的压力;一般人画的烟方向会向右,如果向左可能有精神分裂的倾向。

树:象征感情,投射人们对环境的体验单线条的树:受测者内心忧郁,如果除了单线条的树外还画了落叶,受测者很可能在10天之内有自杀倾向;嫩叶:受测者渴望或正在重新开始;树干涂黑或树根呈鹰爪状:受测者潜在的攻击意识较强;柳树:男性受测者较女性化;女性受测者则较追求完美;女性画松树:追求成熟,较男性化;白桦树:受测者较敏感;画上树疤:受测者曾受过心理创伤,可以根据树疤在树干上的位置判断受创的大致年纪;画果实: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他们如果压抑或遇到挫折时会退行为儿童行为;高山上一棵树:受测者可能有性行为问题或恋母情结。

人:投射受测者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完整性符号化的人:受测者有掩饰性,说谎的能力较强;头:头画得越大,受测者的心理年龄越小。

一般12岁以后不应该出现大头小身体的样子,否则可能智力有问题。

如果画的是人的背影,这是在人际关系中过分警戒、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表现。

耳朵:孩子不画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愿家长口罗嗦;画大耳朵的受测者如果画的不是卡通形象,可能比较敏感;鼻子:画纽扣鼻的人可能智力有问题;成人画出鼻梁则表示对性的关注;画牙齿:受测者有情绪、言语攻击性;眼睛:眼睛画得太大的人比较敏感、多疑、偏执;画眼睫毛的人对美过分关注;不画瞳孔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回避倾向;手:一般人只画形状,画手指的人太注意细节;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但一般在90度以下;画中手放到后面的受测者一般有被动攻击行为,如果是儿童则可能经常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脚:代表人的活动力,分得越开活动力越强;反之则比较拘谨,不善与人交往;头发:把头发画得竖起来的受测者攻击性较强;衣服:画口袋、纽扣的受测者比较注意细节;如果很注重对称则有强迫症的倾向;裸体人:受测者有品行障碍或显露癖;画出内脏:受测者有精神分裂症的倾向。

房树人解读

房树人解读

“房树人”引导语在你的面前有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要求你拿起笔,在给你的这张白张上画一个房子、一棵树、一个人,画人要画全身像.当你画完以后,愿意加什么,也可以画上去。

我们只是要求大家认真画,不存在好坏和对错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屋—树—人图: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一幅图画:一是从整体上去分析,包括其画面大小、笔画力度、构图、颜色等;二是从画的过程去分析,包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是否有涂擦、花了多长时间等;三是从画的内容上去分析,先看整体印象,再看房屋,三是看人,四是看树,五是看屋、树、人三者之间的距离,六是看有无附加物。

一、画面大小凡是超过1/2纸张的性格通常是偏外向的,画面充满纸张的性格外向的倾向更加明显;正好1/2的既不外向也不内向;小于1/2的偏内向;小于1/3的有焦虑、抑郁、自卑倾向。

1、画面非常大:可能表示一种攻击性倾向;可能因为内心的无力感而表现出的外在防御机制;表示情绪化、躁动的倾向。

画面大而内容多的人活泼性,画成类似风景画的人,充满活力。

有创造性思维,甚至有躁狂倾向。

2、画面非常小:表示对自我评价较低;拘谨、胆怯和害羞的倾向;可能情绪低落;可能缺乏安全感;可能有退缩的倾向;画面在纸的上方且较小时,表示作画者心理能量较低.3、所画内容各部分不在一个平面上,有三角立体关系的,社会适应性良好,有较好的独立性。

画面呈俯视角的为理性化人格。

二、画面位置左代表过去、母亲、以往的事件、退行行为,对以往的留恋.右代表将来、父亲、发展、变化性和创造性.上代表天、幻想性和想象力.下代表地、早期生活经历、压抑、安全感和信任程度.中间代表自我中心、自大、自信。

处于纸的中间:这是最普遍的情况,它代表了安全感;处于纸的正中央,可能表明没有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上比较固执。

处于纸的上部:表明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和满足.也可能代表一种乐观,有时是一种不合理的乐观。

处于纸的下部:表明注重物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没有安全感;代表一种匮乏感;情绪低落或悲观倾向.处于纸的边缘或最下部;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需要外部支持;依赖他人,害怕独立;逃避尝试新的东西,或者沉迷在幻想中。

房树人心理测验方法

房树人心理测验方法

房树人心理测验方法房树人心理测验方法是一个经典的心理测量工具,用于评估个体在认知、情感和动机方面的特征和个性。

该方法通过观察被试者对于房子、树和人物的绘画,分析图画中的细节和表现,揭示被试者内心的意识和潜意识状态,从而了解其个性特质和心理状态。

绘画阶段:在绘画阶段,被试者会被要求画一幅包括房子、树和人物的简单画,要求大致摆放在一个平面上,并且画出符合自己喜好的形状和细节。

被试者可以使用铅笔、钢笔或者彩色笔等。

绘画过程中,被试者可以任意调整线条的形状和角度,可以自由发挥,不必过于拘束。

解释阶段:在解释阶段,心理测试师会与被试者一起讨论所绘画的图画,并听取被试者对于图画的解释。

这个阶段是一个开放性的对话,心理测试师需要引导被试者讲述他们的故事和理由,并深入挖掘他们的思考和感受。

在对房树人心理测验的解释过程中,心理测试师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线条和细节:观察被试者的绘画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的线条和细节,这反映了被试者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水平。

2.位置和分布:观察房子、树和人物的相对位置和分布,这反映了被试者对于人际关系和个人空间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3.形状和大小:观察房子、树和人物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这反映了被试者对于自我和环境的评估和感知。

4.细节和装饰:观察绘画中的细节和装饰是否丰富多样,这反映了被试者的情感表达和对于美的追求。

5.色彩和情感:观察被试者是否运用了多种颜色,以及色彩的明暗和鲜艳程度,这反映了被试者的情感状态和情绪表达。

通过对房树人心理测验结果的分析,心理测试师可以了解被试者的认知方式、个性特征、情感状态和潜意识表达。

例如,一幅绘画中房子的细节精致且装饰丰富,人物站在阳光下,树上开满了鲜花,可以暗示被试者具有乐观开朗的个性,情感状态良好。

另一方面,绘画中线条杂乱不清,色彩暗淡,可以反映出被试者在认知和情感层面存在一些问题。

总之,房树人心理测验方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心理测试工具,通过观察被试者的绘画和解释,揭示内心的态度、情感和动机,对于个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房树人测试资料整理

房树人测试资料整理
该测验的基本的构思认为房屋作为人居住的地方,可以引起对于家庭及亲人的联想 树的图画则可反映工作时,可以将其的指导语稍加改动,变为"请用铅笔(蜡 笔)在这张白纸上任意画一幅有关你工作环境的画,画中要包括房子、树木、人物在 内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但要求你认真地画
4 合分析。例如,小而孤立的房子可能暗示着被测试者对安全感的渴望或内心的孤独感,而绘制的高大
树可能代表对成长和发展的渴望,人物的表现则可能反映出个体的自我形象和情感状态等
5 房树人测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房树人测试资料整理
房树人测验现在正在广泛的被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它不仅能有效解决员工的个人成 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惑,还可以促进团队建设,尤其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员工深层 动机、情绪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特征,对员工选拔、员工培训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房树人测试资料整理
这样的人比较积极进取,有一定的责任感,经常充实自己的各方面知识 再如,被试将树画得很小,说明其对自我价值不肯定,自信心不足,把自己看得很低 这样的员工在选聘过程中可能需要注意 又如,被试在画人物时,会出现有缺失的情况,缺失双手说明其缺乏安全感,不易适应环境,应对能力 差 缺失胳膊说明其感觉自己非常软弱,缺乏办事能力 缺失腿说明其感觉自己得不到感情上的支持 却是嘴巴说明其在沟通方面有较大的困难 缺失耳朵说明其不愿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自以为是 性格的这些方面都是在员工选拔中值得注意的方面,因此房树人测验对员工选拔有很大的意义
象和情感的理解,来推断被测者的心理特征
4
适用范围:房树人测试常用于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个体发展研究等领域。它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或临 床医生了解被测试者的情感状态、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
房树人测试资料整理
一般规律:测试结果通常通过绘制的房子、树和人的形状、大小、细节以及整体结构等方面来分析。

房树人——人的分析课件

房树人——人的分析课件

房树人分析的局限性
01
主观性
房树人分析依赖于分析师的主 观解读,不同分析师可能得出
不同的结论。
02
缺乏量化标准
房树人分析尚未建立统一的量 化标准,使得分析结果难以比
较和评估。
03
文化背景影响
分析结果可能受到分析师和被 分析者的文化背景影响,导致
跨文化比较存在困难。
房树人分析的发展方向
01
02
03
03
解读树木象征
研究树木的种类、生长状态、树冠和 树枝的形状等,以理解画者的成长经 历、目标和生命力等。
05
04
理解人物特点
观察人物的大小、位置、动作和表情 等,以探索画者的自我认知、人际关 系和情感状态等。
分析要点
注意画面的整体性
画面中的各个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要 全面考虑,避免片面解读。
结合画者的背景资料
数据处理和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 房树人数据进行高效处理 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自动化解读
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实现 房树人图像的自动化解读 ,提高解读的准确性和效 率。
智能辅助决策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分 析师提供智能化的辅助决 策建议,提高分析的全面 性和客观性。
THANKS
标准化和量化
未来研究将致力于建立房 树人分析的标准化和量化 体系,以提高分析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跨文化比较
加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房 树人分析研究,以促进跨 文化理解和比较。
应用领域的拓展
将房树人分析应用到更多 领域,如心理咨询、教育 、组织管理等,以发挥其 更大的实用价值。
房树人分析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该理论强调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元素,以及它们与个体情感表达之间的关 系。

房树人心理测试最详细解析

房树人心理测试最详细解析

房树人心理测试最详细解析
房树人心理测试是一种自助式的心理测试,它利用大量问题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它通过提出一系列关于思维、沟通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帮助测试者发现自己的内在特质,并有助于他们改善自己的思维、沟通和行为方式。

房树人心理测试的解析包括三个主要部分:
1. 分析测试结果:根据测试者回答问题的方式,分析其内在特质,如个性、认知、情感等,以了解其潜在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偏好。

2. 诊断分析:根据测试者回答问题的方式和结果,对其有可能存在的心理疾病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3. 发展分析:分析测试者的发展情况,根据其结果,指导其发展路径,帮助其实现自我潜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格的特质论和学习论本节介绍的两种人格理论是完全对立的。

人格的特质论假设每个个体都有某些人格特质,要描述一个人的人格就必须了解个体在人格测量中的得分,了解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某一特质。

而学习论认为人格是一个虚构的概念,把个体的人格视为其独特强化史的特殊产物,是环境影响下学习的结果,认为行为是由环境或情境决定的。

一、人格的特质论(一)什么是特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诚信的”、“虚伪的”、“谨慎的”、“易激动的”、“聪明的”、“乐观的”、“自信的”等形容词来描述我们自己或其他人。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就采用了与特质理论家相同的假设,这些形容词能使我们判定个体行为一致性的特点,并且据此可以预测个体在某一特殊情境中将怎样作出反应。

这也就是特质理论家所讲的人格特质。

但是,特质理论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人格特质的理解是不同的。

他们在研究人格时特别注重:(1)寻找能够描述人格各种特点的确切特质,这些特点要蕴涵人类人格的各个层面;(2)编制出有信度和效度的人格特质测量工具;(3)探寻特质之间以及特质与具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特质理论家所讲的特质呢?根据特质理论家们的解释,特质主要具有以下一些性质。

(1)特质是真实存在于特定个体中的一种神经生理结构,而不是用来说明或解释我们行为的一种标签。

(2)特质决定或引导我们的行为。

它并不只是对特定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而是赋予我们去寻求合适刺激的动机,并与环境交互作用而产生行为。

(3)特质是一种可以明显加以辨别的特性。

通过较长时间对行为的观察,从个人对相同或相似刺激的反应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上便可以推测出特质的存在。

(4)一种特质与其他特质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5)有与特质不一致的行为或习惯,但这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6)特质可以用连续的尺度来加以测量。

看来,特质(trait)是指个人在大多数情境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特性。

(二)特质的分类特质是一种人格维度,不同的特质理论家依据不同标准对特质进行过不同的分类。

1.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理论特质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897—1967)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而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Allport,1937)。

根据奥尔波特的理论,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

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而这些刺激和反应最初看起来可能彼此间几乎没有联系(见图16-3)。

图16-3害羞特质是一个中介变量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common trait)和个人特质(individualtrait)。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中人们可以相互比较的人格特质,是同一文化中许多个体都具有的那些特质。

即使同一文化群体中人们有某种共同特质,但人们的得分有高有低。

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则主要是由个人特质决定的。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cardinal trait)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渗透于个人的一切活动之中。

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生动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关羽、赵子龙、曹操分别代表了忠、义、勇、奸四种首要人格特质,这些首要特质渗透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奥尔波特的解释,首要特质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并不是众人都具有的,而另外两种个人特质则是众人都具有的。

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的基本方面。

它构成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

如果我们要求大学生们描述他所熟悉的某个人的特点,他们可能会说出5~7个特质形容词,如用自信的、聪明的、勤奋的、成熟的、敏感的、易冲动的等形容词加以描述。

这里所作出的描述便是这个人的中心特质,用这些中心特质便可以揭示一个人的人格。

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指一个人的一些表面的特点并且不一定是很稳定的,相当于习惯和态度,如食物偏好、对音乐的态度等。

因此,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使用次要特质的数量可多可少。

2.卡特尔的特质分类理论奥尔波特等(Allport & Odbert,1936)通过对字典的检索,发现在英语中有超过18 000个形容词被用来描述个体的差异。

自那以后,研究者一直试图在浩如烟海的特质词汇中确定基本的维度。

他们希望弄清有多少维度存在,哪些维度有助于心理学家给出一个对于所有个体都可用的、普遍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Cattell,1905—1998)认为,仅仅依据特质词对人格进行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要深入探索人格就必须要了解这些特质是怎样相互联系并组织起来的。

他把人格的“可见部分”称为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并由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卡特尔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观察和履历研究等所获得的表面特质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一些经常同时出现的表面特质词具有同源性,反映出具有某种更为基本的特质。

他把这类更为基本的人格特质称为潜源特质(source trait)。

卡特尔提出的潜源特质与奥尔波特的中心特质有相似之处,但也有重要的区别。

区别在于后者使用主观分类法,对特质词进行分类而提出中心特质,前者使用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大量表面特质进行分析,而后得出了若干个潜源特质。

通过因素分析,心理学家可以看到多个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情况,而分析中产生的相关模式被假定为反映着某种一般的潜在因素。

最后,卡特尔找出了16种潜源特质,并编制出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称16PF)来测量人们的人格。

这16种人格特质(或人格因素)包括:(1)服从性对支配性,(2)保守性对试验性,(3)情绪性对稳定性,(4)权宜性对真心实意,(5)直率对机灵,(6)团体志向对自负,(7)谦恭对武断,(8)低智力对高智力,(9)平静对忧虑,(10)注重实行对富于想象,(11)松弛对紧张,(12)缄默对开朗,(13)胆小对冒险,(14)清醒对听天由命,(15)坚强对柔弱,(16)信任对多疑。

后来,不少心理学家对这个问卷进行了很多研究,并把它应用于实际的人格测量之中。

3.艾森克的人格维度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可以借助于维度的概念来描述人格的个体差异,对人格的类型加以划分(Eysenck,1947)。

根据内倾—外倾和情绪稳定—不稳定这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可以把人分成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型(Eysenck,1970)。

从图16-4中,不难发现人格与四种传统气质类型的关联:稳定内倾型表现为温和、镇定、安宁、善于克制自己,相当于黏液汁;稳定外倾型表现为活泼、悠闲、开朗、富于反应,相当于多血质;不稳定内倾型表现为严峻、慈爱、文静、易焦虑,相当于抑郁质;不稳定外倾型表现为冲动、好斗、易激动等,相当于胆汁质。

其中小圆圈代表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大圆表示按两个维度区分出的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另外,为了解释心理异常者的人格,艾森克又在内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之外,增加了第三个维度──精神病倾向(Eysenck,1975)。

但这并非独立于原来的两个维度之外,而是相关的:个性内向而又情绪不稳定的人,其精神病倾向的可能性较高。

图16-4艾森克的人格结构图示4.五因素模型大五(Big Five)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人格特质分类模型。

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似乎过于烦琐,而艾森克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又似乎太简单。

不少学者借助自然语言样本重新作了分析。

图普斯和克里斯特尔(Tupes & Christal,1961)对8组不同的从只受过高中教育的空军士兵到一年级的研究生被试样本的相关矩阵进行了重新分析。

这些数据包括同伴评定、导师和教师评定,以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的评定。

结果发现有五个相对显著和稳定的因素,除此之外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以后不少学者对美国、德国、荷兰、英国、菲律宾等许多国家的被试加以研究,都重复得到了五因素结构。

这五个因素及其特质是外向性(extraversion)、情绪性(emotionality)、宜人性(agreeable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如表16-4所示。

恰好,这五个因素的头一个字母可以构成“OCEAN”一词,表示“人格的海洋”。

这些因素之所以被称为“大五”,不是说它们多么重大,而是强调这五个因素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极其广泛。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目前大五人格成了“人格心理学里通用的货币”(Funder,2001),是目前对人的基本特质最理想的描述(Ender & Speer,1998)。

表16-4大五人格因素(改编自McCrae & Costa,1986)对人格结构的探寻,大五不是唯一或最后的结论。

虽然较之于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维度,大五是扩展了,但两者关系密切,在维度划分及特质分布上有着复杂的交叉重叠。

还有人认为应考虑再增加一些维度,诸如自我意识、男子气—女子气或正向—负向情绪等。

目前对大五普适性的探讨仍在继续。

(1)这些特质对哪一个年龄阶段都一样稳定吗?有研究表明,成人的大五特质是相当稳定的。

大学毕业后几十年里,某些倾向性(如情绪性、外倾性、开放性)会有所减弱,而另一些倾向性(如宜人性和责任心)会增强(McCrae et al.,1999; Vaidya et al.,2002)。

(2)这些特质在多大程度上是遗传的?有研究表明,各维度有50%或者更多一些是受遗传影响的(Loehlin et al.,1998)。

(3)这些特质适用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见热点问题讨论16-3)。

(4)大五人格特质能预测其他人格特征吗?虽然探索仍在进行,但大五的研究为特质心理学带来了活力,激起了人们对人格研究的热情。

整体印象翻完所有答卷,张主任首先谈了自己的整体印象。

“从答卷看,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很少,大多数人表现为社会适应性和情绪问题,他们会在房树人之外添加很多附加物(如太阳等),这是对环境关注的表现。

不少人画的图很卡通,树上还有果实,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他们如果压抑或遇到挫折时会退行为儿童行为。

至于很多人在房子外面画上了篱笆,则是他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还有很多人画的房、树、人都是符号化的,这表明很多现代人心理防御性强,善于掩饰自己。

”这次参加测试的女性多于男性,张主任认为这是女人比较情绪化,比男性更容易表达自己,因此对自身人格了解的渴望更甚于男性。

有意思的是,这些25岁左右的成熟女性中,还是以幻想型的居多,很多人画的是宇宙漫游、童话房子、小桥流水等儿童画,显示出幼稚化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