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课改语文同步导学:阶段检测试卷(二)
2020九年级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阶段性测试卷(总分150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古诗文默写(12分)①蒹葭萋萋,。
(《诗经》)②,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③仍怜故乡水,。
(李白《渡荆门送别》)④,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⑤《天净沙·秋思》中用宁静美好的景色来衬托孤寂悲苦心情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
⑥《鱼我所欲也》中“,”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的人生追求相同。
⑦,君子好逑。
(《关雎》)⑧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⑨晏殊在《浇溪沙》一词中,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引出春光失去的惋惜,流露出作者无限惆怅的句子:,。
2.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作为新演员,他做到了不耻下问,一遍遍去问导演和前辈:我这样演可以吗?B.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C.“黑土·硒都”为主题的美食节开幕在即,绥化市政府号召市民做好招待八方来客。
D.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闲暇之际,铺一张纸,磨一盒墨,拿一支笔,yùn一下神,挥一句词,读一篇文字。
昨日散发醉人香,今日倦旧香如故。
于是,古往今来无数人在宣纸上留下的唯美文守,让我永久动了心。
一笔而下观之若脱僵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按所给拼音写出汉字,改正文中一个错别字。
(3分)腾挪._____;yùn一下神________;正确的字_________。
(2)文中横线处应填的标点和“绝尘而去”中的“绝”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冒号;断绝。
B.分号;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C.破折号;独一无二,好极的D.可不用标点;绝对,无论如何。
2020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二性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二模)答案

2020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二次阶段性学业评价语文答案一、积累(18分)1.(3分)①躬②功③攻2.(3分)D(注脚:即注解,指解释字句的文字,用作名词。
)3.(2分)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4.(7分)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③悠然见南山④《竹里馆》⑤报君黄金台上意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苏轼5.(3分)模块二不符合。
因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应该是爱国奉献、责任担当的体现,一个人的家国情怀应该在积极奋斗中体现,而“隐逸自然”带有消极色彩,其思想和家国情怀不符。
二、阅读(57分)(一)名著阅读(12分)6.(4分)A.江姐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时,毫不畏惧,即使最后面对行刑,也是穿着体面、英勇就义,表现出大义凛然的高度气质。
面对丈夫被害,虽说内心非常痛苦,但她忍痛坚决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她将党的任务放在个人情感之上,对党绝对忠诚,体现出浓浓的爱国之情。
B.傅雷在写给儿子的书信中,百般鼓励儿子,要“对得起祖国”,要“替新中国争取荣誉”,“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
在他看来,只有从文化上、艺术上认识而热爱一个国家,才是真正地认识和热爱一个国家。
他教导儿子要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
C.宋江招安后“征辽”以攘外,“平方腊”以安内,都是宋江等“与国家出力”之举。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夥受招安》写宋江传令:“……今日喜得朝廷招安,重见天日之面,早晚要去朝京,与国家出力。
”其欣喜之情,正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与爱戴。
临终遗言“宁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不顾一己之身,成为忠君爱国的典范。
7.(4分)艾青以“土地”为意象,将面对祖国处在深重的黑暗时,内心的忧愁困苦,融入其中,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表现的是他对下层人民困苦的悲悯,对祖国命运的忧伤,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信念。
2020年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阶段测试卷及答案(二套)

2020年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阶段测试卷及答案(二篇)目录:2020年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阶段测试卷及答案一2020年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卷及答案二2020年部编人教版年级语文上册单元阶段测试卷及答案一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读拼音,写词语。
(15分)bówùxìnɡɡé fènɡ xìjūn yúnqīnɡ xiéxùn chìhuái yífámù.二、比一比,再组词。
(10分)很(_________)劈(_________)衔(_________)既(_________)狠(_________)壁(_________)街(_________)即(_________)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15分)若(_____)若(_____)山(_____)地(_____)一声(_____)(_____)(_____)吹(_____)淋随遇(_____)(_____)(_____)(_____)力竭(1)当海潮奔腾涌来时,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我们就像一棵棵小树苗,只有经过_________才可以茁壮成长。
(3)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__________。
(4)我________地溜走了,谁也没有发现。
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0分)不仅…还… 既…也… 尽管…就是… 因为…所以…1.他(______)不能动弹,(______)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2.(_______)如此,普罗米修斯(_______)不向宙斯屈服。
3.从前,有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叫作燧明国,(_______)太阳和月亮都照不到那里,(_______)那里没有白天黑夜,更没有春夏秋冬。
2020年新课标二卷语文

2020年新课标二卷语文2020年新课标二卷语文一、题目介绍在2020年的新课标二卷语文题目中,我们将会遇到一系列丰富多样的题目类型。
通过这些题目,不仅能够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二、阅读题分析阅读题是语文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掌握阅读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2020年新课标二卷语文题中,我们会遇到一篇篇经典的文学作品,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同时要注意对作者的构思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写作题分析写作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新课标二卷语文中的写作题目通常会涉及学生生活、社会问题等现实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写作题也有可能与阅读理解题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四、阅读解答题分析阅读解答题是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入理解的一种方式。
在新课标二卷语文中,会有针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这类题目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五、综合性评价题分析综合性评价题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文学欣赏能力的一种形式。
在新课标二卷语文试卷中,综合性评价题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阅读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综合性的题目不仅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通过对2020年新课标二卷语文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套试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要熟悉文学作品之外,还需要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和训练,学生们一定能够在2020年的新课标二卷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0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阶段测试卷及答案(二套)

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旁敲侧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啧啧称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写两个和“耳聪目明、旁敲侧击”结构一样的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一比,再组词。(10分)
博(______)掏(________)据(________)炕(_______)
搏(______)陶(________)剧(________)坑(_______)
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15分)
来(______)去脉(______)飞(_____)舞 如(______)添翼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渔夫织网
有一个渔夫贪图省事,织的网只有一张桌子那么大。他出海一天也没有捕到一条鱼,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邻居对他说□你织的网实在太小了□哪能捕到鱼□还是把网织得大一点再出海捕鱼吧□
渔夫听了邻居的话,就认真地在家织网,几天下来,把网织得和邻居的一样大。渔夫带着他的大网出海捕鱼,一天下来,捕到了许多鱼,他唱着歌,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阶段检测及答案

2020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阶段检测及答案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读拼音,写词语。
(10分)huó miàn gē dā shōu liǎn táng cíyē zhù qīng kē chān fú zhān yǎng二、比一比,再组词。
(10分)拙(_______)溜(_______)豁(______)迷(______)屉(______)础(_______)榴(_______)割(______)谜(______)泄(______)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15分)完璧(_____)(_____)(_____)(_____)绰绰(____)(_____)应当理直(_____)(_____)攻(_____)不(____)(____)(_____)之宝(____)(____)协力战无(_____)(_____)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0分)只要……就……无论……都……如果……就……只有……才能……①小时候,我________对什么花,________不懂得欣赏。
②开花时,________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________看到那些小花。
③________不来台风,我________可以收几大箩。
④________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________差多了。
五、按要求写句子。
(15分)(1)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们的操场很小,怎能踢球呢?(改成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鸟儿放开嗓子鸣叫起来,好听极了。
2020学年部编版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阶段性检测试卷含答案

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阶段性检测含答案一、积累(18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I)(2)题。
精神富足,能使人在困顿(wǎng) A然中保持内心宁静。
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①,勇者不惧。
”即使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②”的无奈,精神富足的人也会将目光转向自然,(jí) B 取一份安宁适意,“槲叶落山路,③ ",是温庭筠看见的初春乡野的鲜妍;“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④”,是张岱寻得的寒冬西湖的清雅。
精神富足,能使人把失意悲苦(tiáo) C 和成一种诗意。
他们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成笔,写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诗词,李白忘却行路之难,唱出了“⑤,”的自信豪迈;刘禹锡酒后唱和“⑦,⑧”,把身世浮沉变“⑨,⑩”的祝福,更见词人诗意情怀的丰盛博大。
(1)根据拼音,在A、B、C、D处填写相应汉字。
(4 分)(2)古诗文默写。
(10分)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1)去国怀乡▲ (2)属予作文以记之▲(3)太守之乐其乐也▲ (4)焉得更有此人▲二、阅读(67分)(一)古今诗册(13分)(二)经典名著(4分)4.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水浒传》名著阅读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4(三)古典趣味(16分)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苏辙清河张君梦得①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盂德、孙仲谋之所睥睨②,周瑜、陆逊之所骋骛③,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人有遇和不遇之变。
士生于世,使④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⑤?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⑥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⑦,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⑧睹其为快也哉!(节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释]①张君梦得:即张怀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检测试卷(二)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温馨提示:本卷共22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书写(3分)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
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积累运用(23分)1、读下列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把尘封的心胸敞开,让狭(ài)(1)自私淡去;把自由的心灵放飞,让(huò)(2)达宽容回归。
这样,一个开朗的世界就会在你的眼前层层叠叠打开:蓝天,白云,小桥,流水……(xi āo)(3)洒快活地一路过去,鲜花的芳香就会在你的鼻边醉人地(y íng)(4)绕,华丽的彩蝶就会在你身边曼妙地起舞。
2、结合语境选择词语填空,恰当的一项是()(2分)这里有一座高塔,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
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但越往上走,攀登越,所以我们要学会坚持。
A、扣人心弦只要依恋流连快乐B、扣人心弦既然望而生畏困难C、赏心悦目无论依恋流连困难D、赏心悦目如果望而生畏快乐3、谦辞和敬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下列归类正确的是()(2分)A、敬辞:令堂、垂爱、高就、舍妹B、谦辞:贤弟、家君、小女、鄙人C、敬辞:令郎、奉陪、劳驾、赐教D、谦辞:家慈、惠顾、愚兄、寒舍4、名胜古迹对联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请你为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找出合适的下联。
()(2分)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A、三月春雨春妩媚B、一味清凉上月时C、二分明月万梅花D、半入江风半入云5、诗文填空(13分)(1)“”,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3),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将明月拟人化,表达对远方友人的牵挂的诗句是,。
(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着新事物开始在旧事物中萌芽的诗句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检测试卷(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李白和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
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
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
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
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
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的。
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答案 C解析“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引领全文。
首先概括李白和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第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论述了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第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论证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第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论证,说明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答案 D解析第④段是从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并无对比之意。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D.李杜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答案 A解析B项不是任何诗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
C项“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D项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青山[注]行季宇①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
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
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
②这都是因为李白啊!③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
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
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
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倍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④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
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
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
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
⑤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
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
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
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
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⑥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
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
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
⑦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
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
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
⑧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
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
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
⑨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
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
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
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⑩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
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
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
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
⑪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
“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
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
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
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
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
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
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
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
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
注青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境内,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享誉中外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墓园位于景区内。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中作者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是因为宁静的青山埋葬着千古诗人,这里留下了诗人众多的足迹,同时也暗含了作者对这种喧嚣环境的不满。
B.文章第⑤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青山墓园”,是作者青山行的主要目的地,引起下文对李白多次来到当涂生活创作情况的叙述。
C.李白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是因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于此,这里布满了他的足迹,文学成就达到最高峰。
D.第⑪段中作者引用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的演讲,是为了说明李白和巴尔扎克在文坛上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答案 B解析A项“暗含了作者对这种喧嚣环境的不满”错,应是表达了对李白仰慕和敬挽的情怀。
C项“文学成就达到最高峰”无中生有。
D项“为了说明李白和巴尔扎克在文坛上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错。
5.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请概括作答。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李白的诗歌成就登峰造极不可逾越,他的一生是与诗歌相伴的一生,所以他是幸福的;李白虽才高出众,但时运不济,没有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他又是不幸的。
(言之成理即可)6.本文在运用艺术手法方面特点鲜明,请指出两种,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虚实结合。
文章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描写了眼前所见的“青山墓园”,也写到了由现实的景物触发的联想,如李白在当涂的经历以及这里昔日的景物等。
这使得文章内容丰富,使得李白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
(2)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中既有对当涂秋景的生动描绘,也有对李白一生的概括和评价,还抒发了对李白的缅怀、仰慕、叹息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