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 总复习
九年级数学第17讲 期末总复习_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怎样解一元二次方程?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怎样的?3、旋转是什么?如何利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几何问题?4、圆的基础知识和圆中的定理以及圆的计算5、概率是什么?如何计算生活中的概率?二、复习预习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般形式:ax+b=0(a、b为常数,a≠0)。
一元一次方程标准形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即“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即“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即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经整理都能得到的形式)是ax+b=0(a,b为常数,x为未知数,且a ≠0)。
其中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是未知数。
未知数一般设为x,y,z。
三、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先把方程的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进一步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来求出它的解.1.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2.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一半的平方;3.变形: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右边合并同类项;4.开方:5.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6.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由上面的探究过程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确定. 当b2-4ac≥0时,x=;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把方程左边的二次三项式分解成两个一次式的积;(用初一学过的分解方法)(3)使每个一次因式等于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4)解所得的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原方程的两个根列一元二次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设、列、解、答”五步,即:(1)审:是指读懂题意,弄清题意,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设:是指设未知数;(3)列:就是列方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般先找出能够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等量关系,然后列代数式表示等量关系中的各个量,就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4)解:解这个方程,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
四年级数学专题讲义第十七讲 行程问题

第十七讲行程问题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问题,总称为行程问题.在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行程应用题,行程问题主要涉及时间(t)、速度(v)和路程(s)这三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1)速度×时间=路程可简记为:s = vt(2)路程÷速度=时间可简记为:t = s÷v(3)路程÷时间=速度可简记为:v = s÷t显然,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运动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S V t=⨯和和追及问题: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S V t=差差对于上面的公式大家已经不陌生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和小朋友们一起复习回顾以前的相关知识,而后拓展提高!〖经典例题〗例1、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如果两人按原来的速度前进,那么4小时后相遇;如果两人各自都比原定速度提高1千米/小时,那么他们经过3小时就相遇,则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分析:加速后3小时多走了2×3=6(千米),这正好是加速前第四小时走的路程,所以按原速度两人1小时共走6千米,A、B两地相距6×4=24(千米).例2、A、B两村相距2800米,小明从A村出发步行5分钟后,小军骑车从B村出发,又经过10分钟两人相遇,已知小军骑车比小明步行每分钟多行130米,小明每分钟行多少米?分析:相遇时,小明行驶了5+10=15分钟,小军行驶了10分钟.小军骑车比小明步行每分钟多行130米,那么10分钟小军就比小明多行驶了130×10=1300米,也就是如果小军和小明的速度一样的话,小明和小军可以行驶2800-1300=1500米,相当于小明行驶了15+10=25分钟,从而可以求出小明的速度:1500÷25=60米/分。
第十七课复习

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我们应怎样认识和评价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行为?
识记关键词
心灵品德修养
不良诱惑良好的社会风尚
社会
个人
未成年人
人生目标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正直的人。
明确正确的判断标准
不断提高辨别能力
增强自控能力
板书设计
真善美的积极影响
假恶丑的消极影响。
明辨是非善恶对我们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影响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教学难点:懂得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影响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修改意见
知识梳理
典型题例分析
怎样明辨是非善恶
作业设置
单元测试卷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第十七课复习
主备人:郭正确的是非善恶观,了解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不同影响。
明确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懂得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
能力: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注意观察社会生活,从中分辨是非善恶;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能够初步全面、客观地评价人和事。
1、真善美的积极影响。
1)净化人们心灵2)促使人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觉抵制不良诱惑,3)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假恶丑的消极影响。
①危害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
②会使一些人价值观发生扭曲,铤而走险,违法犯罪。
③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导致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初中毕业道德与法治总复习精练 板块二 法律 第十七讲 建设法治中国(九上第四课)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1.(易错点)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 。(要求)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治本方略。(高频考点)
3.政府的宗旨是 为人民服。 4.(易错点) 依法务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某些 APP 在“偷听”有可能侵犯我们什么权利?怎样才能规范 APP 的使
用?(6 分) 隐私权或人格尊严权。 做法:①国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②政 府:加大对APP平台的管理和监督,对违规的APP平 台加大处罚的力度;③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对 违规APP平台进行曝光,加大舆论监督等;④企业: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查自纠;⑤公民:要提高自 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正确使用APP,提高辨别信 息的能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认识类)请你运用法治的相关知识,谈谈对这幅漫画的认识。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作为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不徇私情。(3)依法治国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才能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新方针
要求
科学立法 (前提)
要求继续立法,有许多重点领 域还需加强立法;要求所立之 法必须符合“科学性”,符合正 义性、规律性和可行性
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 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惩 严格执法 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 (关键)
解读:宪法和法律规范权力运行,监督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政府及其工 作人员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 权益。
七年级上册第17讲期末复习

第十七讲 期末复习教学目标1、理解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2、理解分类讨论思想,能够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3、理解整体思想,能够利用整体思想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知识点1、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往往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2、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对象确定、标准统一、不重不漏、分清主次;3、整体思想:善于观察,发现整体的结构特征,善于用“集成”的眼光,进行有目的、有意思的整体处理。
经典例题例1、有理数a ,b 满足a >0,b <0且b a <,用“>”将a ,b ,-a ,-b 排列起来。
举一反三1、如图,M,N,P,R 分别是数轴上四个整数所对应的点,其中有一点是原点,并且MN=NP=PR=1,数a 所对应的点在M 与N 之间,数b 对应的点在P 与R 之间,若3=+b a ,则原点可能是( )A 、M 或RB 、N 或PC 、M 或ND 、P 或R2、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那么化简()2a b b a -++的结果是____________3、如图,数轴上表示1,2的对应点为A,B,点B 关于点A 的对称点为点C,则点C 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4、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试化简c b a b c b a c a ++--++-+。
5、如图,已知B,C 是线段AD 上的两点,M 是AB 的中点,N 是CD 的中点,MN=a ,BC=b ,则线段AD=___________6、如图,C 为射线AB 上一点,AB=30,AC 比BC 的41多5,P 、Q 两点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分别以2单位/秒和1单位/秒的速度在射线AB 上沿AB 方向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M 为BP 的中点,N 为QM 的中点,以下结论:①BC=2AC ; ②AB=4NQ ; ③当PB=21BQ 时,t=12 其中正确结论是____________例2、有三个有理数z y x ,,满足0>xyz ,则__________=++z z y y x x举一反三1、计算x x -++312、某超市推出如下优惠方案:(1)一次性购物不超过100元不享受优惠;(2)一次性购物超过100元但不超过300元一律9折;(3)一次性购物超过300元一律8折.小李两次购物分别付款80元,252元,如果他一次性购买以上两次相同的商品,应付款______元3、方程b ax =,当a 取何值时,方程无解?当a 取何值时,方程有无数解?当a 取何值时,方程有唯一解?4、已知线段AB=10cm ,直线AB 上有一点C ,BC=6cm ,M 为线段AB 的中点,N 为线段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
【6年级奥数详解(下)】第17讲_小升初总复习模拟测试四

小学奥数创新体系6年级(下册授课课本)最 新 讲 义小学奥数第十七讲 小升初总复习模拟测试四1. 答案:120.解答:原式=11111111111135881111141417172020⎡⎤⎛⎫⎛⎫⎛⎫⎛⎫⎛⎫⨯-+-+-+-+-= ⎪ ⎪ ⎪ ⎪ ⎪⎢⎥⎝⎭⎝⎭⎝⎭⎝⎭⎝⎭⎣⎦. 2.答案:78.解答:要使a b c ++最小,a 、b 、c 三个自然数之间必须尽量接近.201023567=⨯⨯⨯,当三个自然数取5、6、67时,有最小和数78.3.答案:21.解答:三角形ABF 的面积是524304⨯=,三角形DEF 的面积是1330925⨯⨯=,所以四边形ABDE 的面积是30921-=.4.答案:1.解答:假设第一个人是老实人,则余下两人都是骗子,而此时第二人回答“1个”说的是真话,矛盾,所以第一个人是骗子.假设第二个人是骗子,由“1个”得第三个人也应该是骗子,从而第一个人说的“0个”是真话,矛盾,所以第二个人是老实人,第三个人也是老实人,第三个人将回答“1个”.5.答案:77;63;81;99.解答:最后四个组的书都是320480÷=本.甲拿出了35本,拿进了38本之后变为80本,说明甲组原来有80383577-+=本.其余三组按同样方法可求得分别有63、81、99本.6. 答案:6.解答:出席一天的钱可以被扣4天,说明工人最多出席了15的时间,即13065⨯=天. 7.答案:5.解答:大牛和逗逗猴共用时5831010⨯-⨯=秒.由于大牛和逗逗猴的速度比是2:3,因而时间比为3:2,大牛跑完全程花了31065⨯=秒,大牛速度为3065÷=米/秒. 8.答案:24.解答:是210的倍数,说明至少有四种质因数2、3、5、7;有210个约数,说明这个数只能是246x y z w ⨯⨯⨯的形式,其中x 、y 、z 、w 恰好是2、3、5、7的一个排列.故符合要求的自然数个数是4!24=.9. 答案:3.2.解答:利用移项要变号的性质倒推.10.答案:240;120.解答:事实上,按第一种方式,相当于“打八折后再减2080%16⨯=元”.两件商品一起购买,相当于打八折后,再减162036+=元,所以两件商品的原价之和是()252360.8360+÷=元.进一步可以推断出两商品原价分别为240元和120元.11.答案:39.解答:如图,1y =,55x x y z z z +=++=++,得4z =、8x =.于是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41,:41:1641:4AB AE ==,所以3BE AB =,每个正方形的面积是()3539x ⨯+=.12.答案:12;9.解答:(1)每行最多有3个平庸的方格,所以5 1 155 xy x z z y ABCD E16 1 2 3 4 15 5 6 7 814910 11 12 13 图1 16 1 2 3 4 15 5 6 7 814910 11 12 13图2最多有12个平庸的方格,如图1所示;(2)每行、每列最多有一个方格不“平庸”,且行与列之间最少有一个公共的不平庸的方格,所以最多有4417+-=个不平庸,最少有9个平庸的方格.如图2所示.13.答案:416.解答:水的体积是2217126π612864π126π738π38⨯-⨯⨯⨯=-=立方厘米,放入圆柱体后,底面积变为2212π6π108π-=平方厘米,所以最后水面高度为738π41108π6=厘米.14.答案:5.解答:依题意,得1116m n m n mn+=+=,1112511125m n m n +=+==,所以1251506mn =÷=.于是()()22425m n m n mn -=+-=,m 和n 的差是5.15.答案:2188;第二个“子”.解答:(1)标数法,如图,有2188种;(2)事实上,去掉一个汉字,少掉的读法数恰好是从左读到这个汉字,以及从右读到这个汉字的读法数乘积,如去掉第一行中的“寒”,则少掉2323646⨯=种读法.去掉第一行中的“子”,少掉的读法数是2121441⨯=.题中去掉一个汉字,要少掉21881288900-=种读法,这个汉字只能是第二个“子”.1 12 4 9 21 51 127 323 835 2188 1 2 5 12 30 76 196 512 13531 3 9 25 69 189 5181 4 14 44 133 1 5 201。
2024届高中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七讲:牛顿第二定律中的瞬时性问题

第十七讲:牛顿第二定律中的瞬时性问题一、单选题1.如图,质量相等的小球A 和小球B 通过轻弹簧相连,A 通过轻质绳系于天花板上,系统静止,重力加速度为g 。
则当剪断轻绳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B 的加速度大小为g B .小球B 的加速度大小为2gC .小球A 的加速度大小为gD .小球A 的加速度大小为2g2.如图所示,质量为m 小球a 和质量为2m 的小球b 用轻弹簧A 、B 连接并悬挂在天花板上保持静止,水平力F 作用在a 上并缓慢拉a ,当B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o 60时,A 、B 伸长量刚好相同。
若A 、B 的劲度系数分别为1k 、2k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12:1:3k k =B .12:1:2k k =C .撤去F 的瞬间,b 球处于完全失重状态D .撤去F 的瞬间,a 球的加速度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g3.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 的物块a 、b 之间用竖直轻弹簧相连,系在a 上的细线竖直悬挂于固定点O ,a 、b 与竖直粗糙墙壁接触,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 )A .弹簧弹力小于mgB .细线的拉力可能等于mgC .剪断细线瞬间物块b 的加速度大小为gD .剪断细线瞬间物块a 的加速度大小为2gA .两个小球的加速度均沿斜面向下,大小均为sin g θB .B 球所受弹簧的弹力发生突变,加速度不为零C .A 球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2sin g θD .B 球的加速度向上,A 球的加速度向下,加速度都不为零11.如下图所示,质量为1.5kg 的物体A 静止在竖直固定的轻弹簧上,质量为0.5kg 的物体B 由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B 与A 刚好接触但不挤压。
现突然将细线剪断,则剪断细线瞬间( )(g 取210m/s )A .A 对B 的支持力为0 B .A 与B 的瞬间加速度均为22.5m/sC .弹簧的弹力为20ND .A 的加速度为012.如图所示,在图1、2、3中的小球a 、b 和c 完全相同,轻弹簧1S 和2S 完全相同,连接的轻绳1l 和2l 也完全相同,通过轻弹簧或轻绳悬挂于固定点O ,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1篇考点聚焦模块五科学探究第17讲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D CuSO4溶液
质
第九页,共二十六页。
【解答】盐酸(yán suān)和氯化镁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盐酸和氢氧化钠先反应。
A.加入锌粉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盐酸,则氯化镁没有参加反应,故一定含有氯化镁,
正确;
B.加入氧化铜粉末没有现象,说明不含有盐酸,则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钠,若是氢氧化 钠与氯化镁恰好反应,则不含有氯化镁,只含有氯化钠,错误;
向固体中加入(jiārù)过量稀盐酸时,无气泡产生(或在步骤Ⅰ中未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第十八页,共二十六页。
Na2SO4+Ba(NO3)2===2NaNO3+BaSO4↓
(3)步骤Ⅱ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硝__酸__(x_i_ā_o_s_u_ān_)_、__硝__酸__(。xiāo suān)钠、硝酸(xiāo s
第十五页,共二十六页。
【例5】(2015,巴中)某校举行了一次化学实验技能比赛,某参赛同学抽到的题目是:现
有A、B、C、D四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盐酸、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钾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
,要求不使用任何试剂将它们鉴别出来。该同学采用(cǎiyòng)两两相互反应方法进行实验,其相互
反应实验现象如下表:(“↑”表示气体,“↓”表示沉淀,“-”表示无明显现象)。
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
A
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BHale Waihona Puke 鉴别CO和CO2分别通过灼热的CuO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酒精和水
验证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
C
,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
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刻
D 除去CaCl2溶液中少量的盐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待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讲调研测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Na—23 Al—27 Cu—64
第I卷
本卷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运送硫酸的车辆上所贴化学品的标志是
A B C D
2、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水后会形成酸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酸雨的pH为5.7 B.酸雨的主要成分为H2SO3和HNO3
C.汽车尾气中所指NO x的化学式为NO2D.将燃料脱硫可减少酸雨的产生
3、生活中常应用化学知识,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袋装食品中可装入硅胶作干燥剂B.饮用水中混入有异味的杂质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C.常温下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D.SO2可用于杀菌、消毒,但不可用来加工食品
4、根据氧化物的常见分类方法,下列物质中与另外三个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Al2O3B.Na2O C.Fe2O3D.CaO
5、将5—6滴饱和FeCl3溶液加入盛有25mL沸水的烧杯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该操作中,FeCl3溶液应逐滴加入B.从外观上看烧杯中的液体透明澄清
C.上述过程属于化学变化D.该实验制得了一种不同于FeCl3溶液的新溶液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6.02×023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大小与分子大小无关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
7、右图为NaCl加入水中溶解并电离的示意图,观察该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A.该过程通常表示为NaCl=Na+ + Cl—B.NaCl只有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才能
形成Na+
C.NaCl的水溶液是电解质D.NaCl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导电
8、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是混合物B.有丁达尔效应
C.属于介稳体系D.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
9、某小组辨析以下说法:①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既有化合态存在,又有游离态存在②硅可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③铝合金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④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
其中不正确的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④
10、下列各种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右通常只可作为氧化剂使用的是
A.SO2B.H2SO4C.Cl2D.FeCl2
11、下列由实验或已有知识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二氧化硅与水不反,说明二氧化硅不是酸性氧化物
C.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热,因此氨常用作制冷剂
D.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熔化但不滴落,说明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
12、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A.CaCO3与稀盐酸反应:CO32— + 2H+ = CO2↑+ H2O
B.将过氧化钠加入水中:Na2O2 +H2O = 2Na+ + 2OH— + O2↑
C.向稀盐酸溶液中加铁:3Fe + 6H+ = 3Fe3+ + 3H2↑
D.硫酸铝溶液与氨水反应:Al3+ 3NH3·H2O = Al(OH)3 + 3NH4+
13、上课时老师列出如下试剂保存的方法,其中不用从氧化还原角度解释的是
A.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B.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
C.保存FeSO4溶液需加入少量铁粉D.氯水保存在棕色的试剂瓶中
14、某同学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水中(如右下图)研究钠与水的反应,下
列是他对实验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A.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B.反应放出的热使钠熔成一个小球
C.钠溶解后,在烧杯中投入小苏打,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D.钠溶解后,在烧杯中投入少量铝片,铝片可能全部溶解
15、实验室需配制一种符合下列条件的溶液:①无色且仅含四种溶质离子
②四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
则符合该项条件的是
A.NH4+、Na+、NO3—、OH—B.Cu2+、NH4+、NO3—、SO42—
C.Na+、K+、Cl—、CO32—D.K+、Mg2+、SO42—、Cl—
16、海水提溴过程中,将溴吹入吸收塔,使溴蒸气和吸收剂SO2发生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反应方程式为Br2 + SO2 + 2H2O = 2HBr + H2SO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r2在反应中被氧化B.SO2在反应中表现还原性
C.Br2是还原剂D.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失去2mol电子
17、铁不能与冷、热水反应,但能与水蒸气反应。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组装该实验装置用到的下班仪器可仅为一个酒精灯、一支大试管和导气管B.可通过加热湿棉花产生水蒸气
C.可将产物之一通入肥皂液中用燃烧法检验D.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后,可立即用磁铁将剩余铁粉分离出来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摩尔是一个便于化学计算的新学习的物理量B.5.3g碳酸钠中含有Na+的数目是3.01×1022
个
C.瓦斯中甲烷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4时极易爆炸,此时甲烷与氧气的体积比是1:2
D.相同质量的铝粉,分别放入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放出的氢气在同温同压的体积比是1:3
19、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铝和硫酸铁五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NaOH溶液B.氨水C.AgNO3溶液D.BaCl2溶液
20、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实验(部分仪器已省略),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B C D
第II卷
21、(7分)氯碱工业是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制取NaOH、Cl2和H2,并以它们为原料生产一系列化工产品。
总反应为:
2NaCl + 2H2O
2NaOH + Cl2↑+ H2↑
(1)用线桥表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NaCl + 2H2O 2NaOH + Cl2↑+ H2↑
该反应中氧剂是,还原剂是。
(2)NaOH、Cl2和H2都是重要的化工生产原料,工业上可用它们中的两种物质生产漂白液,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此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
22、(7分)Na2CO3和NaHCO3是工业和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1)从组成上看,Na2CO3和NaHCO3都属于盐类,其共同特点使它们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如:都能与(填化学式)反应。
(2)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某同学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人各约1g Na2CO3和NaHCO3,仅用
23、(8分)将6.4 g铜与100g 98%H2SO4在烧瓶中加热发生反应。
(1)铜完全溶解后,计算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
(2)将反应后烧瓶中的物质配成500mL溶液。
①在配制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配制溶液时,若稀释后立即转移并定容,则所配得的溶液浓度(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②求所配得溶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电解
电解
24、(14)甲、乙、丙、丁为四种常见单质,常温下,乙、丙、丁为气体。
丙常用于自来水消毒,甲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A 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液体,B 、C 在溶液中反应。
(1)D 的化学式为 ;闻气体丙的正确方法是 ;取少量长期放置的丙水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甲+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F+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该项反应中,证明甲适量或过量的方法是 。
(4)A+D+E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该反应能顺利进行,是利用了D 的 的性质;若反应在试管中进行,则其现象为 。
5、(12分)粗盐中一般含有CaCl 2、MgCl 2、CaSO 4和MgSO 4杂质。
(1)化学学习中分类的方法是无可替代的。
右图是对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一种分类,
请将粗盐中的杂质CaCl 2、MgCl 2、CaSO 4
和MgSO 4的化学式填入下列的方框中, 根据分类方法将镁盐、氯化物填入右列的方框中。
(2)从粗盐制得精盐的过程如下:
①各操作分别是:操作a 、操作c 。
②各试剂分别是:试剂I 、试剂II 、试剂III 。
③加入试剂II 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
④操作b 与试剂III 的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
26、(12分)某小组设计实验,探究NO 2被水吸收,力求达到:
①NO 2尽可能全部吸收②集气瓶中残留的气体尽可能少。
A 试剂I 过量NaOH 溶液 试剂II 操作b 精盐 溶液
B 试剂III 操作c
(1)实验室常用Cu和浓HNO3反应来制取NO2,其化学方程式为。
(2)下图虚线框内是某同学设计的装置简图,请你补充画出其中缺少的一种仪器(含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