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_作者:叶嘉莹

合集下载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心得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心得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心得读了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感觉受益匪浅,读完之后感觉对唐诗宋词的认识更加深入,欣赏之余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启发。

这本书站在珍视祖国文化、发扬古典诗词的角度,以十七个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在介绍每一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

比如,在介绍冯延巳时,把他的作品与韦庄的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温庭筠作品的美感作比较。

他能像韦庄的词那样给人直接的、很强烈的感动,同时他还注重意境,较之韦庄,冯延巳的词更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与温庭筠相比,虽然他的词在题材上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但他的词在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他的词意境更加开阔。

书中对唐宋时期的词作背景做了介绍。

这个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正处于鼎盛时期,其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时期,名家百出。

叶嘉莹说:“中国的散文是要求文以载道,中国的诗歌也讲求师教”。

“诗言志”说的是它的思想内容、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价值。

时代不同,其作品风格就不同。

唐代的诗作以大多豪放、奔放,读了让人畅快淋漓,词作在唐代,就这个时代来说,它只是配合新兴的音乐的歌曲来唱歌歌词,并无深意。

后来一些读书人感觉到了词曲的优美,由于在民间流行歌词比较俚俗,所以士大夫等这些读书人便自己填写歌词,让这种新兴的音乐词作意境越来越美。

到了宋代,词便更加婉约、细腻。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它一个跟过去的“文以载道”的传统脱离,不被教化、伦理道德、政治所限制的一种文学形式,完全是唯美的艺术歌词。

后来,词学家、词学评论家,在评论时把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加在了这个本来不受伦理道德限制的歌词上去了。

由此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再自由的文学形势,都有时代的烙印。

通过读书,叶嘉莹对唐宋时期的社会现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让我对唐、宋词的创作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唐宋词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绍。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有人从表面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

但王国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堤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

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

这是他的词的成就。

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

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去生活过,但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

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

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

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

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

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

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

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

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词人,他唯一的一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

这是所谓以血书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要欣赏批评一首词,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织,一定都有它的作用。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苏轼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苏轼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苏轼(四)我们再看一首他在黄州写的小词《满庭芳》。

刚才那首写得很飞扬,很跳荡,线索就是自己跟周瑜的对比。

他的神情踪迹都不是很明显的,是跳荡飞扬的,是不易掌握的。

可是《满庭芳》词,其中感情的转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比较有一个线索可以追寻的。

他在黄州连头带尾住了有五年之久,从元丰二年到元丰七年(1079~1084),他要离开黄州去汝州,你看他写的《满庭芳》词从悲苦之中是怎样挣扎解脱出来的,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氓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开端写得非常悲哀,我苏东坡想要回到故乡眉山去。

可是一旦仕宦了,而且贬官了,身不由己,那时苏东坡四十八岁了,已经是百年强半,未来还有多少日子?已经不多了。

我谪居黄州经过了五年两次闰月,我的小孩子说了一口的黄州话。

这不是我的故乡,我怀念我的故乡,归去来兮。

但黄州也有黄州可爱的地方,虽不是家乡眉山,可是我也爱黄州的江山,我也爱黄州的人民,我也爱黄州的邻里。

这黄州山中的朋友,每当春社秋社的节日,他们杀了鸡,杀了猪,酿了酒,相劝老东坡,请我和他们一同过节,我也心甘情愿在这里终老了。

可是诏书下来要移往汝州,为什么我当离此而他去?柳永说的“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

可是柳永只是悲哀。

而苏东坡则不然,他说这里也不能留,我还要走,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他说去汝州,要奔波途路,但我想汝州一定也有汝州的好处。

这真的是苏东坡!他说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汝州的洛水一定也是很美的。

但是我舍不得黄州,“好在堂前细柳”,你们怀念我老东坡的时候,你们就不要伤害我所种的这棵柳树,不要剪那柳树柔软的枝柯(这里他用了《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导读:柳永平生都是不幸的,不得意的。

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他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而由于这样的原因,使中国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开阔的境界。

】北宋社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唱词写词。

可是,专力写歌词的柳永,却是平生落拓不得志的。

因为他生活浪漫,不检点,就被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会所摈弃了。

有一天柳永见晏殊,晏殊就说,贤俊作曲子吗?他的意思是说,你的品格不太好,怎么总作那些歌曲呢?柳永不服气说宰相先生你不是也写歌词吗?晏殊说某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呀。

柳永所写的是勾栏瓦舍之中的阶级层次比较低的歌伎酒女。

所以他的词,曾经被很多人讥讽诋毁。

那些文人诗客不喜欢他,说是市井的人,不读书的人才喜欢他。

说他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

认为他写的是俗滥。

这是大家共同看到的柳词的缺点。

一般看到柳词的长处在那里呢?因为他既然写的是长调,就不能够像冯延巳,李后主把感情凝聚在一起的,他要铺排叙述,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发为主.关于长调的铺叙,我们要看《夜半乐》这首词: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他有时间,有地点,出发了。

因为他要铺排,一段一段地写下去。

他是扁舟一叶,渡过了万壑千岩,经过了越溪深处.。

听到有商人旅客彼此在在船上相呼。

片帆高举,乘着有画的船翩翩过南浦。

从江水中经过,来到了一处村庄,看见岸边浣纱的游女。

“到此因念。

"后边是他的感想.他说我怀念起我离别了的可爱的女子,像水面上的浮萍,没有办法留下来.我叹息临行时有一个以后见面的约言,叮咛嘱咐.可是,将来是不是真的能见面呢?以前一般词人所写的相思离别是从女子的角度写,柳永是从男子的角度写的;而且,因为是在外的游子,所以他看到高远的景物,结合了志意的追寻。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1冯延巳(三)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1冯延巳(三)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1冯延巳(三)下面我们将再看几首冯延巳的词。

我们现在接下来看他的《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我要说明冯延巳的《鹊踏枝》词在《阳春集》中收录有十四首。

我还要说,每一个词人有他特别喜爱的牌调,有他填写的特别好的一个牌调。

冯延巳这十四首《鹊踏枝》词写得最好。

所以,清朝的另外一个词学批评家王鹏运就说,冯正中词《鹊踏枝》十四首,是“蒙嗜诵焉”。

他说他从小的时候,就非常喜爱冯延巳的这十四首《鹊踏枝》。

在冯煦《阳春集·序》中所说“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伊怆怳之所为”,指的也就是冯正中的这十四首《鹊踏枝》。

饶宗颐所说“沉郁顿挫”的也是指《鹊踏枝》这些个词。

就可见在冯正中词里《鹊踏枝》词牌是他喜爱用的,而且填写的特别好,能够代表他的这种郁抑怆怳特色的作品。

所以我们就多看他一首另外的《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阑人不见,绞绡掩泪,思量遍。

我们说冯正中总是盘旋沉郁地这样说出来的,不是一首词如此,这是他的风格。

所以我们在这第二首小词里边,同样可以看到他盘旋郁结的风格。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这真是冯正中用情的态度。

我们常常总是以为一定要说些道德了、伦理了、教育了、教化了,以为这些词就都是写感情的有什么深义?可是,正是这些只写这种感情的小词,我们就看到每一个作者有他不同的用情的态度。

而他不同的用情的态度,就正反映了他这个作者的品格修养和性格。

他说“梅落繁枝千万片”,冯正中写梅花的落就已经表现了他的特色。

我们只是说梅花的落就落了,其实,每个人写花落都不同的。

像李后主说“林花谢了春红”,非常简洁,但六个字这么有力量。

可是冯正中说“梅落繁枝千万片”,那种曲折,那种盘旋。

所以讲词就要注意这一点,他用那幽微的字句所表现的深隐的心灵深处的,甚至是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他本身那种心灵深处感情的一种本质。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6柳永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6柳永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6柳永(三)我们昨天曾经谈到柳永,说柳永这个人性格有两方面的表现。

一个是有浪漫的天性,有音乐的才能。

从很年轻的时候,他就从事于当时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了。

而且,他所从事的流行歌曲的创作,还与当日那些个达官显宦,像晏殊、欧阳修这些人不十分一样,因为晏殊、欧阳修所写的词,是他们这些个高级的达官贵人聚会的场合所演唱的歌词。

而柳永,因为他当时年轻,也没有什么身份地位,往来的都是市井之间的乐工和歌女。

而且,因为他对于音乐有特别的才能,特别的爱好,他就填写了一些被那些达官贵人们认为是比较浅俗的市井曲调、流行的慢词曲调。

我上次曾经讲过,有一次柳永来见当时身为宰相的晏殊。

我现在还要谈到,我以为在柳永的内心之中有一个想法,他认为当时的歌曲这样流行,而且这些个达官贵人像晏殊、欧阳修、范仲淹都填写歌词,便自以为他有填写歌词这样的才能,是可以得到那些人的赏识的。

根据宋人笔记记载,柳永的一生与他填写歌词的事情结合了很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人和他的作品结合了这样密切的关系,柳永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人。

他一生的很多的遭遇,都与他填写的歌词有密切的关系。

他自己心里想,他可以因为填写歌曲而得到上边的欣赏,他过去果然也填写过一首歌词,甚至得到过皇帝的欣赏,像他的《倾杯乐》。

我现在还要附带说明一点,在词的牌调里边,有的时候后边常常有这个“乐”二字。

“乐”有两个读音,像《齐天乐》、《清平乐)、《中兴乐》,读如月(yuè),但是,《抛球乐》、《倾杯乐》读如勒(lè)。

我所根据的是清朝万树(字红友)的《词律》。

因为《词律)是以牌调最后一个字的韵目为标准来编排的。

《词律》把《齐天乐》、《中兴乐)编在乐(yuè)的韵目里边。

《倾杯乐》、《抛球乐》编在乐(lè)韵目里边。

我们来看柳永写的《倾杯乐》: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4李璟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4李璟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4李璟 (二)我们现在要说了,他究竟是怎么样好。

“菡萏香销翠叶残”,很多人要学诗歌的创作方法,什么是诗歌创作的方法?我常常说欣赏没有教条,每个作者风格不同内容不一样,如果你要欣赏这些风格不同的作品,正如要去拜访不同的人,每一户人家他门前的小路都是不同的。

你不能老走一条路,就把每个人家都走到了,天下没有这么方便的事情。

你要到不同的人家,就要走不同的道路。

创作也是,没有一个死板的教条的方法。

什么样就是好诗?王国维不是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吗?所以第一,称先要对于景物感情有一种真诚的感发,能感之还不够,还要能写之。

我们把中主李璟《山花子》举出来加以分析。

我刚才说没有一个死板的方法,就是你真的要有“情动于中”的内心的感动和感发,而且你要找到最适当的语言。

你不是抄袭人家的话,你要说你自己真诚的话。

所以,我刚才举的王国维那段话,你不要忽略前边的两个字,就是“能写’”两个字。

我们看中主是怎么写的。

“菡萏香销翠叶残”,菡萏是什么呢?菡萏就是荷花,就是莲花,见于《尔雅》。

《尔雅》曾经讲过荷花有多少别名,说:“荷,……其花菡萏。

”大家可能觉得我刚才一小时没有讲词,都是讲的理论。

可是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不但因为王国维欣赏词的这种方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而且,我个人以为张惠言所用的“比”的说词的方式,其实是更近于西方的。

虽然张惠言所说的屈子《离骚》之意,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

可是,他用这种语码,用这种联想,有一个可以掌握的可以抓住的东西。

用这个东西来比附,说这个形象、这个语汇就是这样的意思。

这种方式是更近于西方的方式。

而王国维的这种解释词的衍生义的方式,这种注重兴发感动的方式,不是可以在文字之间抓到一个字,也不是说在事件之中可以抓到一个事件来互相比附,完全是依靠你读者的心灵想像的那种自由感发的能力的。

这是更近于中国传统的“兴”的方式。

而“比”的方式则是更近于西方传统的,“兴”的方式是更近于中国传统的。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言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言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言泱泱大国,悠悠五千年,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如浩瀚的星空,而唐诗宋词便是那片星空里最夺目的一颗,只一眼,便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唐宋词十七讲》是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最为经典的一本书。

我有幸跟随淇县太行小学“三人行”读书会,阅读唐诗宋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解读中华经典。

在读这本书时,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同时解决问题之后,带来的是无尽的喜悦与收获。

在读书之初,我接到的读书任务是录制讲解视频。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的短板还有很多。

可以说,我对视频讲解制作是一窍不通。

但轮到我讲解时,我只能硬着头皮,搜索怎样录制,怎样使用剪映,怎样用画中画,看别人录制的讲解视频,不断询问,摸索。

只是制作视频,就花费了两天。

虽然制作的效果不如别人那么好,过程很痛苦,但是我也很庆幸,我因此学会了一项新技能。

这大概是我从中收获最大的。

以前对唐宋词的理解,还停留在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题材,派系等比较简单的认知当中。

在读完《唐宋词十七讲》之后,我深深地被唐宋词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其中蕴含的情感所打动。

唐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唐宋词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艺术手法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也更加懂得如何欣赏和品味唐宋词的美。

《唐宋词十七讲》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唐宋词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还让我更加懂得如何欣赏和品味唐宋词的美,从而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我认为,既然阅读唐宋词,那么在学习古诗词中,要欣赏诗词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

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教给学生,才是我们读书的真正意义。

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

怎样更好地组织教学,让孩子们也能领略古诗词的美?首先要让孩子们反复吟诵,感受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炼。

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古诗词的形,读出古诗词读的神,读出古诗词的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供学习如何营造多种意境用,供涵养诗心诗情诗意用)叶吟按:《唐宋词十七讲》的书,保留了大量的讲课口语,更为生动形象,并且前有三篇序等等,很厚实。

现在网上流传的,是缩写本,理性上是说清了,但是感觉上差多了。

诗,以及真正讲诗,应当象古人吟唱诗词一样,大有语感,可供沉浸流连。

诗本来是合乐之唱辞么。

现在也没其他办法,把缩写版一篇一篇发上来,供我们熟习。

另外,我认为讲的最好的是“韦庄、冯延巳、南唐中主、后主,晏殊,欧阳修,辛弃疾”共七人。

推荐重点阅读。

当然,是从造境的角度选取的。

强调:此书用来学意境,而非考据讲解。

学习如何体会和创造数种不同的意境。

可得诗心。

诗的心灵。

涵养诗心诗情诗意。

【图书目录】 - 唐宋词十七讲总序叙论自序第一讲温庭筠(上)第二讲温庭筠(下)第三讲韦庄第四讲冯延巳(上)第五讲冯延巳(下)李璟李煜(上)第六讲李煜(下)晏殊欧阳修(上)第七讲欧阳修(下)晏几道柳永(上)第八讲柳永(下)苏轼(上)第九讲苏轼(下)秦观(上)第十讲秦观(下)周邦彦第十一讲辛弃疾(上)第十二讲辛弃疾(下)第十三讲姜夔(上)第十四讲姜夔(下)吴文英第十五讲王沂孙(上)第十六讲王沂孙(中)第十七讲王沂孙(下)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2008-05-12 18:25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

先看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可以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象山。

在这首词里面,它指的是不是眉呢?我以为不是的。

词中说小山重叠,眉毛可以象小山,但如何重叠呢?还有,词中第三句有"懒起画蛾眉",又提到蛾眉。

就文学的感动的情意上说来,这种重复显得凌乱,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

小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山枕。

五代时"山"是可以形容"枕"的。

顾?写的两首"甘州子"里,就有"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和"山枕上,几点泪痕新"的句子。

但我以为,温词中的小山,不指山枕。

因为他说小山重叠,现在软的枕头可以两个重叠,山枕是无法重叠的。

剩下的一个可能,是山屏。

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

有人以为这说法不对。

说下边将"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鬓边如云的头发要从脸上遮掩过去的样子。

屏风离得老远,女子在床上,两者不能衔接。

可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屏风来理解古人的词。

古人所说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

我们可以用温庭筠自己的词来证明。

他在一首"菩萨蛮"中写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把屏山和睡脸结合在一起来写。

我们上面讲的"鬓云欲度香腮雪",指的是睡脸,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小山重叠金明灭","金明灭"是什么呢?他所写的应该是早晨,阳光从门窗的空隙照射进来,照在这个女子枕畔的屏山上,而屏山上是有一种金碧螺钿的美丽装饰的。

所以当日光照在上面,就显出金光闪烁的样子。

有了光线人就容易惊醒。

"鬓云欲度香腮雪",晚上卸了妆,头发是披散的。

鬓云欲度,度是度过的意思。

当她在枕上一转头,那鬓云就欲度---流动过来,要掩过去没有掩过去的样子。

腮就是指面颊,以"香腮雪"说明她的腮上有脂粉,是香的,皮肤是白的。

他把"云 "放在前边,把"雪"放在后边,说香腮的雪白,鬓发的乌云,这是温飞卿的特色。

到后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就跟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了。

屈原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其中的"蛾眉"是指一种才德志意的美好。

李商隐写的"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是代表一个有才学,有志意,有理想的人,对于自己的才能志意的珍重爱惜。

可是温庭筠说的不只是画蛾眉,他说的是"懒起画蛾眉",这懒起有道理吗?欣赏诗词不能从表面上来看,我们读诗词要超出外表所说的情事,看出一种精神上的本质才行。

你要从屈原的爱美要好,看出一种在精神品质上爱美要好的心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培养读者一种爱美要好的感情。

下半首说"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这女子戴上花是前后镜都照一照,从每一个角度看这花的位置是不是适合,是不是美好。

"华严经"上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之间的关系,你不要以为你一个人是渺小的,是微弱的。

每一个人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在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反应。

"众镜相照 ",就会重重现影,就"成其无尽复无尽"了。

所以照花要前后镜,就看到花面交相映。

花是美丽的,人也是美丽的。

女子从起床梳妆到梳妆的完成,最后自己的这种衡量,写的是一个美好的完成的高峰。

"交相"二字表现了一种重重无尽,精力饱满的样子。

而且这种修容自饰的精神,也与屈原"离骚"之以衣饰之美为喻托的传统有相合之处,这正是张惠言说"照花"四句是"离骚"初服之意的缘故。

最后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帖"字通"贴"字。

"帖"字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熨贴的意思。

襦是短袄,罗是材料的质地,绣是罗上花纹。

另外一个可能是"贴绣"的意思。

贴绣和补花差不多,剪一块材料补贴上去,然后在剪贴的花样周围,把它用针线缝起来,缝绣上去。

帖绣的是一对一对的金色鹧鸪鸟。

中国常常用鱼鸟---比目鱼,鸳鸯鸟,代表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代表一个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和归宿。

而这一首词,是写一个孤独的女子没有人赏爱的寂寞的心情。

所以最后一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一个反衬,是点醒她所追求的,正是一个双双对对的理想,衣服上双双对对的鹧鸪,正是对她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反衬。

用西方的话来说,是irony,是一个反讽。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词的美,不仅是感官的形象,还有声音的美。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把中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得最精致最美好的。

枕,锦,都是上声的字,都是曲折而向上扬起的声音,有一种飘扬悠远的感觉,这都在词的声调中表现出来了。

烟,天,两个非常轻快的韵,显得轻倩而空灵。

还有个特色,就是前后用跳接的承接。

前面是在有"水精帘","颇黎枕",而且还有"鸳鸯锦"的卧房,还有做梦,忽然间就到了"江上柳如烟"。

这就是跳接。

下半首"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都是齿头的声音,不用说出来人胜的形状是参差错落,而是在读的声音之中,就表现出来了。

颇黎枕和水精帘两个形象是互相映衬的。

都是玲珑的,都是晶莹的,都是皎洁的,都是寒冷的。

在这样的境界中,该是什么样的人物?古人写美女的时候,往往先不说这个美女本身形象怎么美,而先写这个美女的环境的背景是怎么样美。

如同李商隐的诗:"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她屋里焚香,屋里是暖的而且有香炉的香气,被褥上也有薰香,在这种温暖有香气的感官刺激之下,所引起的梦境那种香甜美好,是可以想见的。

“江上柳如烟”写的是江边早春的景色。

早春二月杨柳刚刚发芽,那个嫩绿的颜色,"草色遥看近却无"。

柳色有时也遥看近却无,像一片烟霭的笼罩。

在这样的情景之中,"雁飞残月天",春天了,鸿雁开始北飞了,天上有雁飞过时,一轮残月西斜了。

俞平伯先生"诗词偶得"中说:"帘内之清穠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

千载以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

"正如电影讲究蒙太奇的手法,把两个镜头一重叠,马上一个新的意义新的境界就出现了。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藕丝,指的是一种很纤细的丝织品,一种衣料,藕丝上染的是秋色,我以为是黄绿之间的一种颜色。

藕丝是材料,秋色是颜色。

这又是温庭筠的特色了。

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裙了吗?没有。

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裳了吗?也没有。

它只是一个直接诉之于感官的叙述。

人胜是什么呢?《荆楚岁时记》记载:“人日剪采为幡胜”。

就是女子在人日剪了五彩的花样插戴在头上。

后边说“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是温庭筠常常被人讥讽,说他不通的句子。

香红是花朵。

红是花之颜色,香是花之气味。

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

你可以把花插在头发中间,双鬓被花朵隔开了。

另一可能,是把花插在两边,花被头发隔开了,两边都是鲜红的花朵。

总而言之,是“花面交相映”的感觉。

而下句“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是温庭筠常常被人讥讽,说他不通的句子。

香红是花朵。

红是花之颜色,香是花之气味。

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

你可以把花插在头发中间,双鬓被花朵隔开了。

另一可能,是把花插在两边,花被头发隔开了,两边都是鲜红的花朵。

总而言之,是“花面交相映”的感觉。

而下句“玉钗头上风”,就是这“风”字,使整个形象活动起来了。

玉钗头上有风丝的撩动,幡活起来了,花也活起来了。

---------------------------------------------------------------------------------- 作者:叶吟-- 发布时间:2010-8-2 2:29:07--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韦庄2008-05-12 18:26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

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

他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我所爱的女子。

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感情,主观的感情。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

“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

我跟这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呢?前一首《女冠子》说: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