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苏轼(四)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整理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整理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系统地来学习我们中国的诗词,我感受很深,也有很大的触动。
这本书共分为十七讲,分别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晏殊、李璟、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吴文英等诗人的极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极高的诗词作品。
对这十五位诗人的讲解,作者都曾结合了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各个方面。
书中的每一讲都介绍了一到两位作者,从表面上看,好像每一讲都是一个单独的部分,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诗人在书中讲到的每一首诗词、每一位诗人,都会进行比较和联系,既有横向的比较,也有纵向的比较。
例如,冯延巳对于晏殊及欧阳修的影响,以及这三位诗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柳永的词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拓展,以及对苏轼和周邦彦的影响;苏轼词对辛弃疾的影响,以及苏轼和辛弃疾两人词的异同;周邦彦对姜夔以及吴文英等人的影响,周邦彦、姜夔和吴文英三人作品的异同。
通过叶先生的分析讲解,在不断的比较中建立联系,让一位位诗人,一篇篇诗词不再孤立,让文字重新焕发了活力,也让读者更加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我们灿烂的诗词文化,赋予了诗词新的生机,也让我这个二十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不得不去重新审视自己,以后该如何教孩子学好语文。
我觉得把诗人和作品比较联系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
这本书第二个特色就是讲解分析细致入微,对一个时期内的诗人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果你单单以为这本书只是向我们介绍了十几位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那就未免太草率了。
我觉得叶嘉莹先生这本书的立意很高,她把唐宋诗词放在了整个中国文学的角度,甚至是整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待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叶嘉莹先生曾说,她在书中也曾结合了一些西方的理论,在现在的开放政策下,青年们中间已经涌现了一股向西方追求新知的热潮,而古典文学的研讨和教学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不得不求新的地步,所以先生就是想要以世界文化历史的大坐标为背景,对我国古典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作一点反思性的尝试。
叶嘉莹诗歌欣赏观点

叶嘉莹诗歌欣赏观点1. 叶嘉莹先生讲啊,诗歌欣赏得有一颗细腻的心,就像品尝一杯好茶,要慢慢咂摸滋味。
你看她解读苏轼的,不是光看表面的词句,而是深入到苏轼当时那种思念亲人又感慨人生的细腻情感里。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可就像囫囵吞枣,品不出诗歌真正的好来。
哎呀,你能想象不细细品味苏轼在词里那种纠结又豁达的心情吗?那可就错失太多啦!2. 在叶嘉莹看来,诗歌欣赏要设身处地。
好比我们要走进诗人的那个小世界里。
就拿杜甫的诗来说吧。
杜甫写那些反映百姓疾苦的诗时,他心里得多难受啊。
如果我们欣赏的时候,不把自己当成杜甫,不去感受他对那些贫苦大众的同情,那读杜甫的诗就像看一幅没有色彩的画,干巴巴的。
哼,这样怎么能行呢?我们得像和杜甫做朋友一样,去体会他的喜怒哀乐。
3. 叶嘉莹强调诗歌欣赏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这就跟听音乐似的,要是旋律和你的心境对上了,那感觉就特别棒。
她在讲李商隐的诗时,就提到李商隐那种隐晦又深沉的爱情诗。
你要是有过暗恋或者思念一个人的经历,读他的诗就像有人在你心里挠痒痒,每一个字都能触动你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要是没有这种情感共鸣,那读李商隐的诗就如同对着一个空盒子,啥也感受不到,多可惜呀!4. 我觉得叶嘉莹的观点里,诗歌欣赏要注重文化底蕴的挖掘。
你想啊,诗歌就像一颗大树,文化底蕴就是它扎根的土壤。
比如说读屈原的,要是不了解楚国的文化、屈原的身世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那读起来就像雾里看花,迷迷糊糊的。
可一旦知道了这些,就像给你打开了一扇大门,你能看到里蕴含的爱国情怀、对美好品德的追求等好多好多东西呢。
你难道不想深入了解这背后的文化宝藏吗?5. 叶嘉莹说诗歌欣赏还得有点想象力。
这就好比你看一幅抽象画,得自己在脑海里把那些线条和色彩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拿李白的诗来说吧,他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如果没有想象力,那瀑布就是瀑布,可一旦有了想象力,哇塞,那瀑布就成了从天上倾泻而下的银河,多壮观啊。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唐宋词十七讲》是根据叶嘉莹先生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整体来说是偏白话的。
这跟先生的目的也极为相似,她的一生都致力于传承古典文学,不希望自己讲得太学术,因而让基础薄弱的人失去兴趣。
所以这本书是偏基础的,不过有些部分还是得多阅读两遍,才能领略其中的意思。
因为是演讲稿,所以书籍有一些部分稍显啰唆,知识或引用的部分前面提了后面再说,一是为了上下文连贯,二是读者也可以进行复习。
作者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辛弃疾、姜夔、王沂孙等词作者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
相对来说,个人更喜欢温庭筠、李煜和苏轼。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这些诗词和作者生平的具体描述,和对具体诗词的解析,带领我们走进了古典文学的世界。
作者对每一位词作者的作品特点都进行了阐述分析。
冯延巳,有执着的热情。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李后主这个人,不管是对于悲哀,不管是对于享乐,是个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他的那种真情的投注,带给我们强大的感发。
柳永的一生是两边都落空了。
当年听歌看舞的这种感情这种生活落空了,用世的志意也落空了。
苏东坡经过了多少忧患艰难,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从周邦彦开始,有了一点转变,他不是以感发取胜,变成了以思力取胜。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为创作者必须要有敢于在众人面前剖析自己的真诚,如果没有了这种真诚,那作品将没有生命。
而为什么这些大家可以创作出流传后世的诗词,是因为他们的诗词从自身出发,从真诚出发,最后写出了人类的共鸣。
尤其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和《虞美人》。
作者在介绍诗词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先生的知识面之广阔,几乎每一句诗词的来源典故都可以说得很清楚,这让我有了想去重新阅读那些史书的冲动。
比如其中于“寒食节’由来的介绍,对”蝉鬓“的介绍等。
都让我感受到这些历史典故的有趣。
很多时候,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一首诗,我觉得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这是感动2023年度人物为叶嘉莹先生书写的颁奖词。
我们在牙牙学语时就被家长教着学话“鹅鹅鹅”;在懵懂之时学习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于年少不解乡愁时背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古诗词,融入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伴随着我们成长,直到某天再读到这首诗(词),惊觉自己已然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一一我们,长大了。
作为一个典型的文科生,我在初中时就表现出了对古诗词的强烈兴趣。
把喜欢的诗词进行了大量摘抄,还在那个中二的年纪写过几首韵律不通、平仄不分的诗,现在读来有些可笑,却真实地记录了我的“文学”起步之路。
由于互联网的神通广大,在读《唐宋词十七讲》之前,我偶然间在B站刷到过叶嘉莹先生演讲的视频,深深为先生的见解叹服,又感到自己在对于词的认识上的浅薄。
叶嘉莹先生讲温庭筠时,开篇用了“野人献曝”的典故,她说:“我虽然是很浅薄的、很肤浅的,可是那至少是自己的一份诚意。
所以我讲得有错误的地方、有浅薄的地方,请诸位爱好诗词的朋友、前辈、国内的学者们多多地给我指教。
”而我这自然更加浅薄的话语,望一笑之余能不吝赐教。
在旧时的教育里,诗词的地位实际是有明显差距的。
诗从一开始就得了儒家圣人的正名,居于正统,“以诗言志”是为大多数人认可的。
而词却不是,它起源于歌女酒宴上的唱词小调,是为了助兴而作,并没有很深的主题在里面,在初始时是一些士大夫所不齿的,与诗相比,有点类同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与传统经典歌曲之分。
如书中:“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
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J但是正如如今流行歌曲精品众多一般,随着写的人多了,词人的感情与志向也开始在词中表露,题材和立意的升华促使着词向高远处走去,从思妇的“懒起画峨眉”走向了书生的''一蓑烟雨”里,由酒旗下“坤边人似月”转至深夜里“醉里挑灯看剑”。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资料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资料2023年暑假有幸读了叶嘉莹女士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叶女士用谈话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唐、宋词的前世今生。
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我们对诗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我对唐宋词的认知知识停留在高中时期学习的几首重点诗词。
经过老师的讲解并没有感觉多么的难以理解,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作者以及其他的作品。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
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初读这本书根本看不懂啊。
首先,不知道叶嘉莹先生在讲什么,东一会,西一会的。
让我摸不着头脑,感觉很难看进去。
然后,发现里面讲的唐宋词根本就没有见过,而且读不懂,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最后就是作者,很多作者都没有听说过。
这些给我的阅读带来很多的阻碍。
后来,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来读书,总算能读懂一点了。
下面我来讲下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诗词解诗词”的讲解方式。
这个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我仅举最初见到的一例。
谈温庭筠的《菩萨蛮》,单是讲到“懒起画蛾眉”一句,叶先生便提及了《诗经》中臻首峨眉”,这描绘出了女子外在形象上的美好;提到了《楚辞》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逐谓予以善淫”,提到了李商隐诗中的“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这语汇的关联使得原词自带一种典雅的气质品质。
这是给了我心灵和认知巨大震撼的。
以前虽然也读语文课本中的课下注释,但那些注释好像就只是单纯的注释,我只是匆匆读过一遍以后,了解了,知道了,除了考试要考的释义,它们并没有真的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什么鲜活的形象,更谈不上什么意义啊、想法啊。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分享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分享近段时间在学校“三人行”读书会的带领下,我有幸和同事们共读了《唐诗宋词十七讲》一书,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应辅仁大学校友会、中华诗词学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老干部协会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
该书中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家。
本书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
当代红学家冯其庸评曰:“叶先生不仅精于传统的诗词学,而且能置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叶先生是更切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叶老不仅接受了系统的中式教育,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长期海外教学为她将现代西方文论与中国古典诗词科学对接提供了沃土,不仅展示了她作为一个学者的包容与严谨,更体现出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精湛的驾驭能力。
这也正是《唐宋词十七讲》一书中有较多西方文学理论引言的重要原因。
叶老结合西方文论对中国传统词学不断反思,将词分成歌词、诗化、赋化之词三大类别;虽是三种不同风格的词,但都具有一种属于词体之美感特质;她对于这种美感特质在词体的演进,对于不同体式的词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做了推源说明。
叶嘉莹先生在论著中倾注了她作为一位学者与国学大家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旁征博引的能力以及高妙精的释词功底,让我钦佩不已。
其中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
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
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他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面对春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一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读完温庭筠和韦庄,再读冯延巳,似乎有点集二者之长的感觉。
尔雅中华诗词之美.答案(叶嘉莹)

2.“诗言志”出自古书:【尚书】3.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大学】4.《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民间的且大多是无名诗人的作品。
:【对】5.关于词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来源于现实生活】6.古人所说的“志”,是泛指人内心的一切情志:【错】7.《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Book of Documents】8.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称为:【清乐】9.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
【对】10.“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
【对】11.《花间集》中大部分的作品是描写【美女,爱情】12.宴乐的构成要素不包括【雅乐】13.关于市井俗曲,描述不正确的是【当时传唱度低】14.小词源于当时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
【对】15.《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对】16.晚唐五代时期,“山”可代表的事物不包括【发型】17.“弄妆梳洗迟”中对“弄”解释正确的是【赏弄,观赏】18.“衣锦尚褧”出自古书【诗经】19.《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
【对】20.《诗经》中描述最美的女人“庄姜夫人”的“庄”是指她的父姓。
【错】21.词被称为“小词”的原因是【不是言志,载道的】22.《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文人编著的【昭明文选】24.长门宫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冷宫”。
【对】25.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只有两三首是写美女追求爱情的【错】26.《史记》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是司马迁对()的描述。
【屈原】27.词学家刘永济在晚年的号是【知秋翁】28.对石声汉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去世于文化大革命结束的那一年】29.小词都是写的怨妇和思妇。
【对】30.《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的“离”是指预见、遭遇。
【对】31.《花间集》集中收录了晚唐至五代()位词人的作品。
【18.0】32.关于词的理解,错误的是【词本来是一个文学体式】33.南唐词的代表词人有一冯二李,其中不包括【李昪】34.《花间集》中的作品并不都是由男性写作的。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
“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
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
”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出生于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
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
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
《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
”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
《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
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
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
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
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十七讲中简记:冯正中,冯延已,有执着的热情。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自号“六一”即为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逸文,一位老翁老于此五物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 苏轼(四)我们再看一首他在黄州写的小词《满庭芳》。
刚才那首写得很飞扬,很跳荡,线索就是自己跟周瑜的对比。
他的神情踪迹都不是很明显的,是跳荡飞扬的,是不易掌握的。
可是《满庭芳》词,其中感情的转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比较有一个线索可以追寻的。
他在黄州连头带尾住了有五年之久,从元丰二年到元丰七年(1079〜1084),他要离开黄州去汝州,你看他写的《满庭芳》词从悲苦之中是怎样挣扎解脱出来的,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氓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 《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开端写得非常悲哀,我苏东坡想要回到故乡眉山去。
可是一旦仕宦了,而且贬官了,身不由己,那时苏东坡四十八岁了,已经是百年强半,未来还有多少日子?已经不多了。
我谪居黄州经过了五年两次闰月,我的小孩子说了一口的黄州话。
这不是我的故乡,我怀念我的故乡,归去来兮。
但黄州也有黄州可爱的地方,虽不是家乡眉山,可是我也爱黄州的江山,我也爱黄州的人民,我也爱黄州的邻里。
这黄州山中的朋友,每当春社秋社的节日,他们杀了鸡,杀了猪,酿了酒,相劝老东坡,请我和他们一同过节,我也心甘情愿在这里终老了。
可是诏书下来要移往汝州,为什么我当离此而他去?柳永说的“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
可是柳永只是悲哀。
而苏东坡则不然,他说这里也不能留,我还要走,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他说去汝州,要奔波途路,但我想汝州一定也有汝州的好处。
这真的是苏东坡!他说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汝州的洛水一定也是很美的。
但是我舍不得黄州,“好在堂前细柳”,你们怀念我老东坡的时候,你们就不要伤害我所种的这棵柳树,不要剪那柳树柔软的枝柯(这里他用了《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的诗意)。
你不要忘记,苏东坡曾通判杭州,获罪是在湖州,都是江南的地方。
苏东坡写这首词,就是送给当时一个从江南来看他的姓李的朋友的,他说我怀念故乡,也爱黄州。
我还没到汝州,我想我也会喜爱汝州。
而我曾经在杭州、湖州生活过,我何尝不怀念。
他最后对姓李的朋友说,希望你带一个话到杭州、湖州,我希望我曾经停留过的地方,无论是杭州,无论是湖州,你告诉当地父老,旧日的亲友,旧日我治理过的人民百姓,希望他们生活安定快乐,“时与晒渔蓑”。
你看苏东坡,他把他的悲慨和他的旷达这么美好的结合在一起了。
他一方面对自己的苦难能够放达超脱,而一方面是如此的多情,他对所有经过的地方,所有来往的人物念念不忘。
要从这样的多方面来认识苏东坡。
现在来看我论苏东坡词的第三首绝句。
我主要是谈的夏敬观(1875〜1953)对于东坡词的批评,我要拿苏东坡一首词来证实这个批评。
夏敬观将苏东坡词分为两类,他说: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
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乃其第二乘也。
- 《唐宋各家词选》引《吷庵手批东坡词》他说苏东坡有一种词,如同春花散空、这类词不像刚才讲的《满庭芳》。
《满庭芳》容易懂,但是那一首词不是苏东坡成就最高的词。
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我们要欣赏古人的词,一定要欣赏他最好的作品。
可是,最好的词有时不容易懂,一般人所称赞的,有的时候是他第二等的作品。
《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是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的。
夏敬观说若使柳枝歌之,柳枝是在李商隐诗中的一个人物。
李商隐写过《燕台四首》,也写过题为《柳枝》的诗。
《柳枝》与《燕台四首》有一点渊源的关系,我的论文《旧诗新演- 李义山〈燕台四首〉》(见《迦陵论诗丛稿》)也谈到过《柳枝》。
这是一个很美丽动人的故事。
李商隐说柳枝是洛中女子,平常梳妆挽髻未及竟,从来不完全化好妆,家人担心她嫁不出去了。
她喜欢唱歌,常常唱天风海涛之曲,而中间有幽咽怨断的声音,在飞扬的天风海涛的歌曲之中,传出来一种深幽的呜咽的哀怨的使人肠断的声音。
有一天,李商隐一个堂兄弟骑马经过柳枝家门的附近,口中吟诵李商隐的诗《燕台四首》。
这是李商隐写的非常奇妙的四首诗,非常现代化的四首诗,朦胧的四首诗。
这四首诗写得很美,柳枝一听就注意了,问:“谁能有此?”“谁能为是?”就是谁能有此情?谁能为此诗?什么人有这样细致幽微美好的感情?什么人能把这种细致幽微的感情写成这么美好动人的诗篇?所以,柳枝就与李商隐的堂弟说,希望见作者一面。
李商隐跟她见了一面,那一天她丫鬟毕妆,等待李商隐从门前经过。
风障一袖,约定过三天修禊时水边再相见。
可是,李商隐有事,就先离开了,没有再能见面。
总之,夏敬观以为苏东坡有一类词,是天风海涛之曲,而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那是他最好的词。
至于苏东坡有一些豪放的激荡的词,夏敬观以为乃其第二乘也。
这我们就要讲到中国词的发展与对于苏东坡词评价的问题了。
苏东坡的词摆脱绸缪婉转之态,举首高歌,写了浩气逸怀,这对于词是很大的开拓。
可是,在苏东坡的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说他好像是教坊雷大使之舞,虽然跳得很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雷大使是男的,跳得虽好,但不是舞的本色。
因为词自五代《花间集》以来,都是写闺房儿女的,而苏东坡所写的是“大江东去”之类的词,因此被认为不是本色。
从北宋到南宋,一直到经过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她仍说苏东坡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耳” (《苕溪渔隐丛话》)。
我也说过,苏东坡的词是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了的一个高峰。
可是,词毕竟是词,苏东坡跟辛弃疾的最好的词,不管他写了多少浩气逸怀,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他们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或豪杰的志意结合了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点,这才是他们的第一等的作品。
《念奴桥》赤壁怀古有一点点近似,不过豪放的地方比较多,幽微的地方还是少。
虽然有飞扬跳荡的错综,而不像《满庭芳》离黄去汝这样的踪迹显明,但毕竟幽微隐约之处少,而开阔发扬之处多。
我们现在就要看一看真的像夏敬观所说的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苏东坡的词: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一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沽衣。
-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东坡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下过乌台狱,几乎被处死,被迁谪到黄州。
后来,新党失败了,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
这正是由于苏东坡有旷达的一面,也有他严正的一面。
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不是说不分黑白,不关痛痒,也不是什么都认真起来跟人家斤斤计较,该放过去的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这是苏东坡。
苏东坡后来写过这样一封信:昔之君子,惟荆是师。
今之君子,惟温是随。
所随不同,其随一也。
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
致此烦言,盖始于此。
然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
- (与杨元素书》他说从前那些做官的人,大家都异口同声尊崇王荆公(王安石),现在这些做官的人,又异口同声地附合司马光。
他们所追随的虽然不一样,当初是王安石,现在是司马光,但他们的依附苟且,随声附和,拍马逢迎没有改变。
司马温公与我是好朋友,中间没有什么隔阂,可是,我是不肯盲从的,不苟且附和,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攻击、议论。
但是,他们无论对我怎么样,我不在乎,对于进退、功名利禄的得失,我早就等量齐观了。
苏轼还写有一首《定风波》,我们看了这首小词,再返回来看《八声甘州》。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其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巳而遂暗。
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箫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在黄州作的。
说得很好,用字很好。
穿、打有力量,不是毛毛细雨,是大雨,声音也大。
苏东坡说,如果你是有修养的人,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有些人不是被雨打败了,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了。
“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真是通达的看法。
衣服打湿了,却没有东窜西跑,我唱着歌,吟着诗(关于“啸”请参看《文选•啸赋》),慢慢向前走,没有停下来。
有竹杖芒鞋比骑马还轻快,我不怕外边一切风雨的变化,我是准备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准备冲冒着风雨过我这一生。
寒冷的春风把酒吹醒,雨后一阵风来,觉得有一点冷,而山头却现出来一轮西沉的斜日的光亮迎面照射过来。
回头看一下刚才走过的道路,“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为风雨没有改变我苏东坡,我回头看我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的萧瑟的遭遇,但是,对我而言,“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苏东坡说的“于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再有打击我也不怕。
风雨阴晴得失,对我是一样,这是他的一种旷达的态度。
他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于是出官到杭州。
他有一个好朋友是和尚,就是参寥子。
后来苏东坡又被召回作京,这首《八声甘州》就是离杭回汴京时写的。
回到朝廷以后的结果如何,将来的得失祸福如何,不可逆知。
你看他这首词:“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
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又无情地送潮归去,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的,潮去潮来。
在写潮水之中已经寓含了悲慨。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这是苏东坡的通古今而观之的眼光。
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我仍不用说今古的变化,就是宋朝党争之中,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谁像我东坡一生一世,现在年岁已经老大了,而我把这一切都置之度外了。
皆不足道,白首忘机。
忘机见于(列子•黄帝》,说海上有一个人喜欢鸥鸟,每天坐船到海上,鸥鸟下来跟他一起游玩,在他手中吃食。
一天他父亲对他说:“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他就存了捉鸟的心,这鸥鸟就飞而不下,因为那个人存了“机心”,就是别人要捉它的机心。
而“忘机”,则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都忘记了。
前半首,先不用说钱塘江万里卷潮来的气象开阔,从李后主的气象,到柳永的气象,到苏东坡的气象,是小词的开拓。
而气象的阔大之中,也隐含着他的悲慨而却又出之以旷逸。
后边你看他的转折。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他说我现在难以忘怀的是,当春天在美丽的春山之中,当空蒙的晴翠的山峦烟霭的霏微之中,我在西湖跟你在一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