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

合集下载

_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_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温庭筠篇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唐宋词。

讲到唐宋词我就想起来,我是出生在北京一个很古老的旧传统的家庭。

我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小朋友那样上什么托儿所啦、幼儿园啦、小学啦,对这些我都没有机会。

我是在家里受的旧式的教育。

我小的时候是念的“四书”“五经”一类,像《论语》、《孟子》等古书。

我伯父、我父亲都喜欢古典诗词,所以从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诗,就像唱歌一样地背一些诗。

我十一二岁以后,他们就教我学习作诗。

我说作诗,没有说作词,因为中国旧传统有一个观念,认为诗里边所讲的是“诗言志”,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

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哪?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

所以我想我的家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只教我读诗、作诗,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但是有些个美好的文学,它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被它吸引了,就被它感动了。

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给同学写的纪念册上,就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词句。

我觉得这话说得很美,我们分别以后,相隔千里之远,但是我们共同对着天上的明月,借着月光我们就有一份感情交流,彼此怀念的这一种相联系的感觉。

所以我小时候喜欢读词,但是没有人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后来我上了辅仁大学以后,开始读词了,那个时候我曾经跟随孙人和,即孙蜀丞老师学过词,也跟随顾羡季老师学过词。

两位老师他们不但是教词,他们也创作、也填词。

而我上大学的年代1941一1945年,那是北平(北京当时叫北平)沦陷的时期。

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写作的词里边,常常流露有一份爱国的情思。

所以前几年我回国来,见到我同班的老同学,曾经写了一首诗,里边有这样两句:“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

”我说我记得我们当年同班的同学,读书的时候正是乱离的战争的时候,北平沦陷的年代,所以说“读书曾值乱离年”。

“学写新词比兴先”,我们学写新词,而新词里边表面虽然写的是爱情,可是它们也寄托了爱国的感情在其中,有比兴的思想在里边。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唐宋词十七讲》是根据叶嘉莹先生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整体来说是偏白话的。

这跟先生的目的也极为相似,她的一生都致力于传承古典文学,不希望自己讲得太学术,因而让基础薄弱的人失去兴趣。

所以这本书是偏基础的,不过有些部分还是得多阅读两遍,才能领略其中的意思。

因为是演讲稿,所以书籍有一些部分稍显啰唆,知识或引用的部分前面提了后面再说,一是为了上下文连贯,二是读者也可以进行复习。

作者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辛弃疾、姜夔、王沂孙等词作者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

相对来说,个人更喜欢温庭筠、李煜和苏轼。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这些诗词和作者生平的具体描述,和对具体诗词的解析,带领我们走进了古典文学的世界。

作者对每一位词作者的作品特点都进行了阐述分析。

冯延巳,有执着的热情。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李后主这个人,不管是对于悲哀,不管是对于享乐,是个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他的那种真情的投注,带给我们强大的感发。

柳永的一生是两边都落空了。

当年听歌看舞的这种感情这种生活落空了,用世的志意也落空了。

苏东坡经过了多少忧患艰难,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从周邦彦开始,有了一点转变,他不是以感发取胜,变成了以思力取胜。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为创作者必须要有敢于在众人面前剖析自己的真诚,如果没有了这种真诚,那作品将没有生命。

而为什么这些大家可以创作出流传后世的诗词,是因为他们的诗词从自身出发,从真诚出发,最后写出了人类的共鸣。

尤其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和《虞美人》。

作者在介绍诗词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先生的知识面之广阔,几乎每一句诗词的来源典故都可以说得很清楚,这让我有了想去重新阅读那些史书的冲动。

比如其中于“寒食节’由来的介绍,对”蝉鬓“的介绍等。

都让我感受到这些历史典故的有趣。

很多时候,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一首诗,我觉得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_《唐宋词十七讲》读书笔记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_《唐宋词十七讲》读书笔记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_《唐宋词十七讲》读书笔记去年,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就被先生“兴发感动”的讲词方式所吸引。

今年,读她的《人间词话七讲》,又一次跟随先生进入诗词的世界里,真的是“沉醉不知归路了。

”《人间词话七讲》是叶嘉莹以晚清著名词评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的一些重要条目为纲,来讲述词的发展历史及重要特质。

在这本书里,她以王国维词话的条目为起点,撷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人的词作,结合词作者的经历,对词的解读深刻、透彻、易懂。

叶嘉莹从小接受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她还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

成年后,到国外教书,又接触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这样贯通中西的深厚文学修养,让她的诗词解读不仅是一己的感受,还有一种理论的深度。

所以,她的讲述,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王国维是晚清学者,他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词的理论作品。

他言说的方式,具有时代的特征:即注重观点的阐述,而缺乏严谨的论证。

而王国维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深受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思想的影响,所以,解读他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叶嘉莹巧妙地把王国维词话中的核心条目进行分类,选其中最重要的为出发点进行阐述。

在阐述的过程中,她又回溯到中国诗词的“圣地”——《诗经》《离骚》,从中找出读者需要的知识点,进行诗词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

然后她又把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作为线,串起了词的发展脉络。

叶嘉莹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选取的词话条目主要涉及“境界”、“词的特质”以及对唐五代、宋时期几位重要词人作品的评定。

“境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但他并没有用非常准确的语言来解释“境界” 的含义。

叶嘉莹拈出了书中讲“境界”的相关九条词话,给读者介绍了构成词“境界” 的主要因素,虽然她也没有给出准确的概念(因为无法正确揣摩出王国维的原意),但读者结合着她介绍的词,对“境界”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

关于词的特质,叶先生主要介绍了“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等方面。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

“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

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

”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出生于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

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

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

《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

”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

《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

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

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

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

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十七讲中简记:冯正中,冯延已,有执着的热情。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自号“六一”即为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逸文,一位老翁老于此五物之中。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想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想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想初读“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一句时,莫名的震撼,这需要多少的风雨历程、苦难相随,才有这样的诗句!于是,带着些许的好奇,些许的惊诧,些许的伤感,走进了叶嘉莹!后来读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看到了他们的一脉相承,更有叶先生的独到视角。

这些,对我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有着莫大的帮助,受益匪浅在这本书里,叶嘉莹先生为我们系统讲了词的发展过程。

以前光知道词的题材,认为宋词里面就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知道那么几个词人: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

其他的都是无名小卒。

对于文学常识,我们随口就能说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而我们对于词的认识,也多是积累于宋词。

读叶先生著作,让我对读词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词起源于酒宴上的唱词小调,是为了喝酒助兴而作,很多的是浓词艳曲的格调,有的是无病呻吟,并没有很深的主题在里面,是一些主士大夫所不耻的。

及至后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词作者,词作品中有着词人的生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词的主题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词句更为精美流畅,慢慢地词的地位得以提升,得到主流文人的认可。

很多时候,很喜欢词的韵律美,但实在难以读懂。

读词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自身身世来理解。

词一般用典故很多,如果不细看注解,很难明白那几个简单的字面下所饱含的内容。

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对每位词人的分析讲评精到,无论是词人风格特色的演变与形成,还是相同风格词人词作的点滴不同,都能有所顾及。

这方面对于我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的。

仅以辛弃疾和苏轼为例谈。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和苏轼都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二者并称为苏辛,人们常把他们称为豪放派,与婉约派相对立。

“苏辛词虽然外表看似豪放,好像与一般婉约派的作品不同,但是他们的词在豪放之中也仍然有一种婉约的意致”。

初读此句,着实震惊,再看实例分析,果真如此。

虽然苏辛二人的词都是摆脱了那种绮罗香泽剪红刻翠的作风,而抒写自己襟怀志意的。

但是两者的态度是不同的。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一、作者介绍叶嘉莹,字迦陵。

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

早年因政治动乱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

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

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

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

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

‛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

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89年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

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

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材料最近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以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十五位词人为代表,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及发展过程。

以前我对词的了解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对本书的研读让我了解了词的演进、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让我对词有了一个更系统的了解。

温庭筠词的一大特色就是常常不用理性来说明而是给人一种感官的印象,叶嘉莹先生用西方的符号学对温庭筠的词进行解说,让我们感受了温庭筠词的风雅、委婉,带给人的美好联想。

温庭筠的词多以女子的角度去写,委婉表达感情;韦庄多以男子的口吻,主观地书写自己的感情带给人强烈的感动,书中结合了韦庄的历史背景介绍了这位词人,让我们了解了韦庄词真正的内容情义。

冯延巳的词既像温庭筠的词一样给人丰富的联想,又像韦庄的词一样给人直接的,强烈的感动。

这也是叶嘉莹先生讲词的一个特色,讲一位词人不仅仅是介绍这一个词人,还会串联其他的词人进行讲解,这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词人与词人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系统的了解词的发展。

晏殊和欧阳修受冯延巳词风的影响,通常以小词来传达自己心灵感情的意境。

晏殊词的特色是表现一种圆融关照,他与李煜的“以血书者”是不同的。

欧阳修的词则是有一种遣玩的意兴,虽然多次被贬,却懂得在苦难中寻求美好,他的这种豁达让我们为之钦佩。

辛弃疾和苏轼并称为“苏辛”,被人们称为豪放派。

辛弃疾喜用典故,他的词里面通常表现了自己的志向,而且他是用生命去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自己的诗篇。

叶嘉莹先生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介绍了他当年冲入金营,活做张安国的壮举,但是他收复失地的志向总没有实现,因为当时的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醉生梦死。

他的词《过南剑双溪楼》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想收复失地的壮志。

叶嘉莹先生对辛弃疾壮举的介绍让我更加了解辛弃疾这一人物,使我们对他的词有更深刻的体会。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摘要:I.引言- 介绍叶嘉莹及《唐诗宋词十七讲》- 阐述本书的主题和结构II.唐诗概述-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唐诗的特点和影响III.宋词概述- 宋词的起源和发展- 宋代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 宋词的特点和影响IV.叶嘉莹的唐诗宋词研究- 叶嘉莹的学术背景和成就- 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的研究成果- 叶嘉莹的研究方法和特点V.结论- 总结叶嘉莹的《唐诗宋词十七讲》- 评价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研究的贡献- 展望唐诗宋词研究的未来发展正文:I.引言叶嘉莹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唐诗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分为十七讲,详细地讲述了唐诗和宋词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特点及其影响。

II.唐诗概述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诗歌。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时期,唐诗仍处于摸索阶段,盛唐时期,唐诗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许多著名的诗人。

中唐时期,唐诗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白居易、刘禹锡等大批杰出的诗人。

晚唐时期,唐诗逐渐衰落,但仍有杜牧、李商隐等优秀的诗人。

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有:杜甫的《春望》、《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李白的《将进酒》、《庐山谣》等。

唐诗的特点是: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注重形式美,追求韵律和谐;表达直接,感情真挚。

唐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III.宋词概述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唐代的曲子词。

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宋词逐渐成熟,出现了苏轼、李清照等著名的词人。

南宋时期,宋词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杰出的词人。

宋代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柳永是失败了的一生。

而苏东坡平生历尽苦难,是完成了自我的这样一个诗人。

不管他平生在宦海波澜之中经过了多少挫伤,在他自己的品格修养这一方面,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

我现在要说,你把你的平生放在什么地方了,“许身一何愚?”柳永是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天性,跟他音乐的才能,中间有矛盾。

他少年不得意的时候,他说“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可是到了他老年的时候,怎样了呢?且看他的这阕《少年游》。

长安,一向被认为是首都的代称,也代表追求功名利禄,柳永也曾在首都追求过功名事业,但是他说“马迟迟”,我的马不能够捷足先登。

柳永事实上也到过长安,但我们要提出来,它同时也有某一种象征首都的意味,而且听到高柳上秋蝉悲哀的嘶鸣,夕阳沉没在飞鸟外,秋风吹起在郊原之上,哪里是我柳永的归宿?“目断四天垂”。

过去的年华,过去的往事,像消逝的浮云永远不再回来了,“归云一去无踪迹”。

我以前的期待,我今天得到了什么?“何处是前期?”不用说我的用世的志意落空了,我当年听歌饮酒,现在“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再有少年时在狎邪之间跟这些歌伎酒女们交往的意兴了。

当年的狂朋怪侣都老大了,或者有的人已不在人世,“酒徒萧索”。

“不似去年时”,有的版本作“不似少年时”。

他完全落空了。

因为他所追求的全是向外的,是“有待”,然后才能够完成的。

苏东坡就不同,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于外的完成。

中国道家的思想,要无待于外,自我完成。

其实不但道家这样说,韩愈讲儒家的道理也说过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原道》)一生是落空还是不落空?你可以不落空的。

苏东坡虽然在仕宦上失败了,但他不落空。

“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

道家也讲无待,说列子乘风而行还要有待于风,能够不待乘风而行吗?《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无待于外”,这正是中国结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

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所以了不起的地方。

至于柳永所追求的功名则是有待的,是向外追求、封建社会不给他一个机会,他就没有了。

他听歌看舞,也是向外追求,当“狎兴生疏,酒徒萧索”的时候,他就落空了。

所以,柳永的一生是两边都落空了。

当年听歌看舞的这种感情这种生活落空了,用世的志意也落空了。

不错,他给我们留下了几百首词。

可是,柳永对他自己本身的想法,则是认为他的生命是:“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是落空无成的。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

我们先讲苏词的特色,再讲他在词的写作上怎样受到过柳永的启发和影响。

我们看苏东坡的生平,据传记和有关记载,发现他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别的特色。

一个特色是儒家用世的志意,这是中国一般读书人好的传统,就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

“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美好的传统。

这是所有读书人都有的,柳永、苏东坡也不例外。

而苏东坡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喜欢到外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

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

范滂有用世的志意,当他被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他要作一番事业。

他登车揽辔,乘车上任,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意。

当他遇到迫害灾难,他不逃避,不委曲求全,不逢迎苟合,宁可付上了生命。

苏东坡读到范滂传,内心激动感发,问他母亲说:他日儿做范谤,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涝传)记载着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作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

他母亲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可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

当苏东坡读到这里,就问他的母亲是否也能如此。

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所以,中国历史上出了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由于母亲的教育和影响。

岳母教子是很有名的。

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还有苏东坡的母亲,都是母教的仪范。

这是苏东坡志意的一面。

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

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是回到朝廷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不盲从那当权一派的人物。

所以,他平生才遭遇到这么多的贬逐,而他的志意理想操守一直不曾改变。

这是从他小的时候读书就表现了这种志意。

苏东坡还更有另一面修养,他很小的时候读到《庄子》,《庄子》有个比喻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庄子·逍遥游》)这是什么样的修养!这是《庄子》上的寓言,说在那藐姑射的山上,有一个得道的神人,肌肉皮肤像冰雪洁白,姿态的美好像处女一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早使金石熔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

―这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你怎么样在那患难、在那间隙之中度过来的,这是一种修养。

而另外《庄子·逍遥游》篇,还讲了个故事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这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讲了很多。

苏东坡小时读到《庄子》,他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宋史·苏轼传》)说他从前内心也有一些见解,自己不能说出来,现在一看见《庄子》,他说的正是我心中所想的。

这是非常奇妙的,苏东坡在幼小读书的时候,就能够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这只是最简单的介绍,现在我们就要说苏东坡怎样学词了。

你要看一看据朱彊邨编年、龙榆生校笺之《东坡乐府笺》所收的词,他最早的作品是他通判杭州以后写的。

他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通判杭州,时年37岁。

苏东坡早年为什么不写词?为什么通判杭州才写?他早年对于词一直不感兴趣吗?《东坡续集》卷五(书简)中《与族兄子明书》说:“记得应举时,见兄能讴歌,甚妙。

弟虽不会,然常令人唱为何词。

”(会文堂黄始《苏黄尺犊》笺辑出此句作“然常令人唱,为何词”)东坡当时21岁,那么年轻的时候已经注意歌词了。

那时流行的是柳永的歌词,这是所以苏东坡后来心心念念不忘柳永,总把自己和柳永作比较的缘故,因为柳永的歌词当年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是,当时苏东坡没有写歌词,因为那时他是儒家的用世的志意。

他所写的是《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和他的《制策集》里那些策论,这些都是讲到治国安邦之大计的。

他曾经前后两次上书,这是很有名的。

所以,那个时候,他把他所有的精力,全投注到儒家用世的理想上去了,他没有闲暇来写这种被当时认为只是歌筵酒席之间歌唱的小词。

他是在政治上受到挫伤,受到打击,通判杭州后才开始写词的,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

就是说,他是在政治失意以后,才以闲情闲笔来写小词的。

苏东坡在诗歌、书法、散文等多方面都有成就,他的小词是以余力为之,而以余力写词的态度。

影响了他的词的风格,表现了超旷的特色。

因为儒道两家的修养,对于旧日中国的读书人来说,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

显达的时候我有儒家的“兼济天下”的理想,穷困的时候我有道家的超旷襟怀,而不为这种忧患艰难所打败。

这是中国过去读书人的两种修养。

而在挫伤失意之后,容易走上超旷的道路。

人总要活下去,总要能自解,如不然,那就是屈原之所以最后只落到自沉汨罗江的悲剧结果了。

而欧阳修、苏东坡这些个人,在挫折苦难中都是有以自处的,就是说在忧患艰难之间怎样处理自己的感情。

所以苏东坡的词比较说起来是属于超旷的一派,这正因为苏东坡曾受过道家庄子之影响的缘故。

此外,苏东坡的词气象高远,却也未尝没有柳永的影响,另外也受了欧阳修的影响。

柳永词影响了苏东坡,是我在前面明白提出来的,至于欧阳修对苏东坡的影响,冯煦曾说:“欧阳文忠词与晏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

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蒿庵论词》)所以,我们讲词,既要注重每一个词人的特殊成就、特殊的风格,也要注重词史的发展和词人彼此之间继承、发展和影响。

他说欧阳修有疏隽的一面,影响了子瞻。

欧阳修两方面影响了苏东坡,一个是疏隽的这一面。

欧阳修有的时候写词,像《采桑子》:“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一点沧州白鹭飞。

”他有飞扬高举的一面,有疏阔高远的一面。

苏东坡的超旷与欧阳修有暗合之处,“疏隽开子瞻”。

其实另外还有一点影响,就是欧阳修对于自己悲哀忧苦能够排遣,能够对于宇宙万物取一种赏爱的态度。

这也是苏东坡的好处。

苏东坡常常富于一种赏玩的心情。

至于苏东坡受到柳永的影响,我以前已经说过,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这种开阔博大高远的兴象,曾被苏东坡称赞过,说柳永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在小词里边表现了开阔博大的气象。

早期五代的李后主只是一个暗露的端倪,柳永才是一个真正表现了高远气象的作者,苏东坡正是从他这里得到的启发。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写得这样的开阔博大,苏东坡也写了一首《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这种开阔博大,写的那种高山远水的风光景象,正是从柳永词得到的启发。

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的。

他是既看到了柳词的缺点,也看到了柳词的成就,他对柳永所取的是两种观点,不喜欢柳永的淫靡的给市井歌妓酒女写的词,但是他欣赏柳永的这种兴象高远的成就。

这是我们说柳永影响了苏东坡的一个原因。

我们现在只是对于苏东坡为人的基本的两点特点,和欧阳修、柳永对他的继承影响的关系,作一个简单的叙述。

以下我们看苏东坡的几首词。

我们的教材上附有前人的批评,选词选一个选本,跟摘录前人的批评,要加以抉择,哪些词是真正能代表作者特色的,哪些个评语是真正能够掌握作者的特色的。

附录中的评语很多,大概都说的是苏东坡在词里的开拓,如: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碧鸡漫志)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自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胡寅《酒边词·序》这都是说的苏东坡的开拓。

你看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干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里边没有写过去所有的词人都写的男女的爱情相思离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