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房宫赋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目录: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五、作业布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房宫赋》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领会作者对秦始皇及阿房宫的批判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骄奢淫逸的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阿房宫赋》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批判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阿房宫赋》的内容,了解文章的背景。

(2)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阿房宫赋》,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秦始皇和阿房宫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秦始皇和阿房宫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指导文言文阅读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分析作者批判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骄奢淫逸的危害。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五、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阿房宫赋》。

2. 写一篇关于《阿房宫赋》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历史知识,分析秦始皇和阿房宫的关联,不少于200字。

六、教学延伸1. 对比阅读(1)推荐阅读其他描写秦始皇和阿房宫的文章,如《史记·秦始皇本纪》。

精选《阿房宫赋》教案4篇

精选《阿房宫赋》教案4篇

精选《阿房宫赋》教案4篇《阿房宫赋》教案篇1教学目的1.领会__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__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__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

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

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1.文体“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

《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

__属于文赋。

2.背景__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一)第1段: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两课时预习学案1.了解与写作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

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

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

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2、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

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阿房宫赋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房宫赋》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2)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文章的结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阿房宫赋》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2. 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文章的结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斯及《阿房宫赋》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阅字典,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古代文化知识,如宫殿、服饰、礼仪等。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5. 课堂小结(2)强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阿房宫赋》,巩固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拓展阅读,了解李斯的其它作品,对比分析其文学特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合作探讨表现等。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对关键字词掌握情况、文章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

3. 单元测试评估: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阿房宫赋》教案四篇

《阿房宫赋》教案四篇

《阿房宫赋》教案四篇《阿房宫赋》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阿房宫赋教案。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学习__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__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是明确__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是文字较艰深。

解决以上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读、背课文。

2.学生自我理解课文内容,疑难词、句、意,课堂向老师、同学质疑。

3。

讨论__的立论与《过秦论》有何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正音。

回màn 囷焉qūn 不何虹jì妃 pín yìng qiáng 焚兰jiāo lù不知其所之也yǎo 尽态极 yán 掠piāo鼎 chēng lǐ yǐ zīzhū贺梁之 chuán 在之粒yǔ sù横 jiànōu yā cēncī2.学生大声地自读。

《阿房宫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房宫赋》的文意,掌握其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并评价《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阿房宫的赞美之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之意。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阿房宫赋》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

2. 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查阅资料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和艺术特色。

5. 鉴赏与评价:(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评价课文的审美价值。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扮演杜牧或其他历史人物,展现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初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六王毕:完了、结束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不霁何虹雨止初晴(2)特殊用法四海一“一”数→动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未云何龙“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未霁何虹“虹”名→动出现虹歌台暖响“响”动→名歌声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析文章议论部分的内容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内容
(板书:秦奢亡国)
2鉴赏下列语句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
⑵戍族叫,函古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板书: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阿房宫赋》的现实意义?
感受秦始皇的奢靡
回答问题,检验预习质量
讨论并回答
速读、思考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
概括第三段主要内容
分析
根据老师的方法独立鉴赏
总结特点,得出经验
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宫殿→美人→财宝 铺采摛文
秦奢亡国→唐勿蹈覆辙 体物写志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课前提问
三.分析全文
四.总结赋的特点
五.总结全文
六.思考
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录像导入。
多媒体显示:1、作者杜牧资料
2、已学习的文言知识
(一)分析本文描写部分
1.学生速度全文,回答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阿房宫?
(板书:宫殿美人财宝)
2.鉴赏描写宫殿的句子
多媒体显示:
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⑵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运用比喻手法,以桥喻龙,复道喻虹)
⑶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体现赋的特点:铺陈夸张,联想,想象。运用通感手法)
3.鉴赏描写美人的句子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3阅读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
(板书:唐勿蹈覆辙)
4鉴赏语句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体会几个“后人”是什么意思)
(三)总结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好处。
(四)1、2段与3、4段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由1、2段秦宫的奢华,始皇的荒淫引出秦必灭忘的教训,寄托对后世统治者的讽喻。本文结构充分体现赋的特点:体物写志,即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题
阿房宫赋
授课时间
2012.4.10
单位
呼兰一中
授课教师
赵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杜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体会赋这种文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进而分析文章内容,总结全文,体会“赋”的特点。
诵读、讨论、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重要文言语句。
鉴赏文章结构美、语言美。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鉴赏本文结构美、语言美,通过学习本文,掌握“赋”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