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关于《阿房宫赋》教案三篇《阿房宫赋》教案篇1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学习时,可参照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对本文赋体特点的认识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铺陈排比、想象夸张、正反述说的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

本文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要结合字词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一、爱、取、族、霁、杳、妍、焉、而、夫等的意义和用法。

认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

作者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

因此,作者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

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

结构图: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结果 ------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借鉴 ------ 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疑难指津】本文在描写和议论中是如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的?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致。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优质优秀4篇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优质优秀4篇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优质优秀4篇初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走进杜牧,了解写作背景;2、了解“赋”这种文体;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4、概括各段段意并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同时体会课文精彩的描写艺术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最后能够基本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批判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劳民伤财的罪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一)解题:1、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旧读为ēpáng。

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

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

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

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5篇)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5篇)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5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枚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借古讽今的风格2、理解“华、兀、构、缦、霁、杳、逦迤、锱铢、负、族”等词语3、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而、夫”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题解:赋体特点,作者简介及本文目的2、熟读课文,理解“兀、构、缦、霁、杳、逦迤”等词语重点:理解词语难点:内容理解内容及步骤:一、解题:1、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

“铺采文,体物写志”。

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

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本文属于文赋。

2、阿房宫及作者:见课本注释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后,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牡牧也加入到其中来。

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1、正音:兀骊缦霁冥嫔媵嫱荧椒剽逦迤砾呕哑铛锱铢椽槛妍2、问题:①课后思考与练习一②本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A、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B、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C、用排比名式,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奢靡结果D、总结历史教训,发出警告三、指导、结合注释理解一二段。

补充注释:蜀山兀:形容词用如动词,指树木被砍光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骊山。

四海一:数词用如动词,统一。

盘盘焉:助词,形容词尾,的样子。

气候不齐:一样。

雷霆乍惊:突然。

梳晓鬟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燕赵之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

最新阿房宫赋教案设计(精选6篇)

最新阿房宫赋教案设计(精选6篇)

最新阿房宫赋教案设计(精选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阿房宫赋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阿房宫赋》教案范文集合10篇

《阿房宫赋》教案范文集合10篇

《阿房宫赋》教案范文集合10篇《阿房宫赋》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

学习__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2.学习__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__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__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__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两课时预习学案1.了解与写作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

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

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

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2、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高一上册《阿房宫赋》优秀教案(精选11篇)

高一上册《阿房宫赋》优秀教案(精选11篇)

高一上册《阿房宫赋》优秀教案(精选11篇)高一上册《阿房宫赋》优秀教案篇1【设计意图】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命意,具体感受赋体特点。

本设计突破"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传统教学程式,抓住中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针对本课教材集文言文与诗歌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诵读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设计提要】杜牧向来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樊川文集·答庄充书》),据之,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两步:(一)由比较分析引入第3、4段,体会作者命意;(二)诵读第1、2段,具体感受赋体特点。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银幕:大家读过这首诗吗?——读过(众)诗的题目?——《江南春绝句》(众)作者?——杜牧(众)明媚绚丽的江南春景,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其意境更加深远幽美。

诗人还写过一篇赋,同样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被人们称为"诗人之赋"的《阿房宫赋》(板书课题)[说明]联系旧知导入,帮助学生接通旧知与新知之间的信息通道,形成正向迁移。

同时,利用学生对旧知的兴趣来形成学习新知的动机,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学习活动的牵引。

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自读提示"中有:"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什么手法?——借古讽时。

高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运用这种写法的课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投影:二、比较分析,发现作者命意1。

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及其时代背景。

理解并背诵《阿房宫赋》全文。

分析《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通过对《阿房宫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阿房宫赋》的文本阅读和解析。

《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分析,如辞藻、比喻、象征等。

《阿房宫赋》的文学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文本内容。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写作来提高文学素养。

2.2 教学手段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阿房宫赋》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

文献: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供学生参考。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信息,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先讲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文本内容,分析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阿房宫赋》产生兴趣。

第二课时:阅读和解析《阿房宫赋》全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

第三课时:分析《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藻、比喻、象征等。

第四课时:讨论《阿房宫赋》的文学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总结本章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背诵《阿房宫赋》的情况。

学生对《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的理解程度。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文学素养的提高情况。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阿房宫赋》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相关资料。

《阿房宫赋》的文本及其注释。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作类似的赋文或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教学目标】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到了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1、杜牧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

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

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古文,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他的诗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2.关于“赋”“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

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关于“阿房宫”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

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

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4.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

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三、学生自读(一)学生自读注解,疏通课文大意。

(二)听录音,正音。

四、文章研析(一)明确结构问题一:《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可见赋就其内容看,主要包括几部分?明确:包括“体物”和“写志”两部分。

“体物”:摹写事物,“写志”:抒发情志。

“体物写志”即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问题二:由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哪些是“体物”,哪些是“写志”?明确:本文明显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是“体物”:描写阿房宫。

第二部分(3、4)是“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

(二)文章研析第一部分问题:描写阿房宫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由外到内,由物到人。

第一段是写阿房宫本身是什么样的,是外部。

第二段是写阿房宫内住的是什么人,是内部。

那么阿房宫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分析每一段。

研析第一段1、疏通文章(投影)2、思考赏析问题一:开头一句话写什么,有何特点?写阿房宫的来历。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

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

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贬)问题二:体会各句写阿房宫的什么特点?“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写阿房宫的“大”、“高”。

此句是总写。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阿房宫的地理位置。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写阿房宫的宫殿之“多”。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写阿房宫的宫殿的建筑之“巧”。

利用自然、巧夺天工。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写阿房宫的宫殿的建筑之外形与“多”。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写阿房宫的宫殿的建筑之“美”。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写阿房宫的宫殿的布局之复杂。

“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写阿房宫内的歌舞之盛,问题三:概括一下阿房宫的特点?宏伟壮丽研析第二段(一)引入本段:问题:第二段写阿房宫内部,主要写了哪几类?(二)那么,“人”和“物”具体各指什么?疏通文意。

(三)问题研讨问题一:本段写了阿房宫的什么“人”,有何特点和用意?写了阿房宫里的美人。

这些美人来自六国。

宫内的美人的特点是:“多”: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掠,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美”: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悲”: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里写了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

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淫无道。

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

问题二:本段写了阿房宫的什么“物”,有何特点?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

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四)总结:本段写阿房宫的美人、珍宝(五)学生集体朗读本段文字。

(六)总结第一部分:在这两小节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

第二部分研析第三段(一)疏通文意。

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二)解析结构本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用之如泥沙”,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第二层: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第三层:最后四句是,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

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三)总结:由描写转为议论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

“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四)学生自读研析第四段(一)疏通文意。

(二)问题问题一:“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

“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问题二:“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问题三:“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

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问题四: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四、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一)文章的结构特色1.问题一: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明确:两段之间不可对调。

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

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

“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2.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

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

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

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一)文章的语言特色1、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明确: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

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

充分体现了非诗非文,亦诗亦文的“赋”的跳跃性特点。

第二,“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可以想见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可以想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

2、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桥喻龙,复道喻虹,分别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