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阿房宫赋》教学参考
阿房宫赋(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及其创作背景。
2. 激发学生对《阿房宫赋》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杜牧及其文学地位。
2. 简介《阿房宫赋》的创作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杜牧简介:通过图片、文字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杜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创作背景介绍:简述《阿房宫赋》的创作背景,如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
3. 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阿房宫赋》的语言、构思、形象塑造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阿房宫赋》中的重点词汇。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列出《阿房宫赋》中的重点词汇。
2. 对重点词汇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教学活动:1. 重点词汇列举:列出《阿房宫赋》中的重点词汇。
2. 词汇解释:对重点词汇进行详细解释。
3. 例句演示:给出重点词汇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用法。
第三章:句子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阿房宫赋》中的复杂句子。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找出《阿房宫赋》中的复杂句子。
2. 对复杂句子进行分析和解释。
教学活动:1. 复杂句子筛选:找出《阿房宫赋》中的复杂句子。
2. 句子分析:对复杂句子进行结构和意义分析。
3. 句子解释:对复杂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第四章:篇章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阿房宫赋》的整体结构。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篇章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阿房宫赋》的篇章结构。
2. 探讨《阿房宫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教学活动:1. 篇章结构分析:分析《阿房宫赋》的篇章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2. 主题探讨:探讨《阿房宫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五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根据课堂讲解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目。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优质优秀4篇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优质优秀4篇初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走进杜牧,了解写作背景;2、了解“赋”这种文体;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4、概括各段段意并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同时体会课文精彩的描写艺术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最后能够基本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批判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劳民伤财的罪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一)解题:1、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旧读为ēpáng。
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
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
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
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下册《阿房宫赋》教案、教学设计

3.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感慨和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4.能够独立进行文本解读,提炼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理论述。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4.小组合作任务中,分工明确,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文言文基础知识、文本理解、翻译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和人生哲理。
2.分层教学:
-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采用“预习-讲解-练习”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逐步巩固。
-对于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如从对词句的解读到对段落大意的概括,再到对全文主题的提炼。
3.互动式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讨论和辩论,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及时反馈,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4.实践性活动:
-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古人,模拟古代文人赋诗论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文言文小短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文言文的实际应用能力。
5.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态度的引导,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背诵《阿房宫赋》全文。
1.2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
1.3分析并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
1.4能够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
2.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历史遗迹的赞美之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2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1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
1.2文章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
1.3对文章的鉴赏评价。
2.难点2.1理解并分析文章的象征手法。
2.2领悟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阿房宫的遗址,引发学生对历史遗迹的兴趣。
1.2提问:谁知道关于阿房宫的故事?引导学生分享所了解的阿房宫相关历史。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阿房宫赋》,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生僻字词,圈点勾画关键词句。
3.合作探讨3.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
4.课堂讲解4.1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
4.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
4.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哲理。
5.课堂讨论5.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挖掘文章的内涵。
6.小组活动6.1小组合作,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创意改编,以现代汉语表达。
6.2各小组展示改编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7.课堂小结7.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背诵《阿房宫赋》全文。
2.写一篇关于《阿房宫赋》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表达能力等。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

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阿房宫赋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阿房宫赋(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阿房宫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能够准确地背诵和默写课文;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阿房宫的壮丽景象,体会作者对秦始皇的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阿房宫赋》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2.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长句和难点句子。
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斯及其《阿房宫赋》的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翻译长句和难点句子。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阿房宫赋》。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深入研读课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4. 结合历史背景,思考阿房宫的兴衰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的课文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互动性。
5. 运用比较法,将《阿房宫赋》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一上册《阿房宫赋》优秀教案(精选11篇)

高一上册《阿房宫赋》优秀教案(精选11篇)高一上册《阿房宫赋》优秀教案篇1【设计意图】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命意,具体感受赋体特点。
本设计突破"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传统教学程式,抓住中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针对本课教材集文言文与诗歌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诵读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设计提要】杜牧向来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樊川文集·答庄充书》),据之,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两步:(一)由比较分析引入第3、4段,体会作者命意;(二)诵读第1、2段,具体感受赋体特点。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银幕:大家读过这首诗吗?——读过(众)诗的题目?——《江南春绝句》(众)作者?——杜牧(众)明媚绚丽的江南春景,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其意境更加深远幽美。
诗人还写过一篇赋,同样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被人们称为"诗人之赋"的《阿房宫赋》(板书课题)[说明]联系旧知导入,帮助学生接通旧知与新知之间的信息通道,形成正向迁移。
同时,利用学生对旧知的兴趣来形成学习新知的动机,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学习活动的牵引。
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自读提示"中有:"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什么手法?——借古讽时。
高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运用这种写法的课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投影:二、比较分析,发现作者命意1。
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阿房宫赋》教案3篇 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3篇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下面是分享的精选《阿房宫赋》教案3篇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精选《阿房宫赋》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六王毕:完了、结束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不霁何虹雨止初晴(2)特殊用法四海一“一”数→动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未云何龙“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未霁何虹“虹”名→动出现虹歌台暖响“响”动→名歌声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教学参考教学参考0326 1027《阿房宫赋》教学参考整体感知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
“文赋”是“赋”的一类,始于唐代,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结果。
“文赋”是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是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
《阿房宫赋》就是文赋的典型代表。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关于写作缘由,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这篇赋借古讽今,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
文章的第一段写阿房宫的建筑风貌。
首先对阿房宫的全貌进行总体性地描述。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这四句话用非常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秦统一天下的气势和阿房宫的建成。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交代了阿房宫的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出了阿房宫在地理上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
以上语句勾勒出阿房宫整个建筑群宏伟壮观的气势,接下来,又对阿房宫的局部进行细腻地描绘。
写到了楼阁的密集程度,走廊和屋檐的形状,楼阁之间互相钩连、互相环绕的气势,还写到了像蛟龙一样的长桥,像彩虹一样的复道。
甚至写到人置身其中都会迷失方向,来突出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还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写出阿房宫中的歌舞效果。
这一段对阿房宫全局的描写笔法简练,对阿房宫局部的描写细腻周到,充分描绘出阿房宫这一宏伟建筑群的精致豪华、富丽堂皇。
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奢侈铺张的生活。
又从两个方面来写。
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奢靡生活,连用了五个夸张兼比喻句描写她们梳妆打扮以及出行的盛况,妆镜如星,乌发如云,香气如雾,车过如雷,以自然界的星云雷雾作为喻体,可见宫人数量之多,追求靡丽的风气之盛。
然后写她们极力展示自己的娇媚,以等待皇帝的宠幸。
写宫人就是写皇帝,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把六国的美女都集中到阿房宫中,满足他一个人的声色欲求,可见秦皇的荒淫生活。
另一方面写秦人对珍宝毫不爱惜,到处丢弃。
仅仅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就描写出秦人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
第一段写宫室建筑也好,第二段写美女珍宝也好,都是为了表现秦始皇的穷奢极欲,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铺垫。
第三段将秦始皇和老百姓之间天壤之别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又自然写到暴秦的灭亡。
首先提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接着语意一转,再次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侈。
连续用了六个排比句,极力写阿房宫的柱子、椽子、钉子、瓦缝、栏槛、乐声之多,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豪华气派,这组排比句中的每一句都以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为比较对象。
农夫、织女、谷粒、帛缕、城郭、市井言语,这些人和事物的数量竟然不如阿房宫中微不足道的部件的数量多。
一方面是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辛苦的劳作,这种巨大的反差已经预示了秦王朝的危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四句话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的灭亡,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一段是的议论,阐明了论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对于历史发出无限感慨,“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并且思及未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意在言外,很显然也是在警示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的危机,提醒他要爱惜民力,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
杜牧的这篇史论性质的赋最终想说明的道理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但是,他并没有用多少篇幅来抽象地说理,而是用相当多的笔墨渲染阿房宫的宫室之华美、生活之奢靡。
对于阿房宫建筑群的描写和美女梳妆的描写可谓不厌其烦,细腻精致。
仿佛复原了秦代阿房宫的生活,非常形象,如在目前。
这些形象化的描写都是有用意的,通过铺张的笔墨写出了秦始皇铺张的生活,把阿房宫写得越穷奢极丽,越能更有力地显示秦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因此,最终的结论水到渠成。
这篇文章文采焕然,使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段,如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建筑之高就用了夸张的手法:“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描写楼阁之间的钩连环绕的形势用了比喻:“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描写桥和复道的形态用诘喻(以反诘句的形式来表现比喻内容的修辞方法):“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描写宫中歌舞的感受使用通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描写宫人梳妆和出行盛况的句子既是排比,又是比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描述六国的宝藏使用互文:“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描写秦人弃置珍宝用比喻:“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述说秦王奢靡的六个句子既是排比,又是对比:“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语言品味一、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一段话描写阿房宫中宫人梳妆以及出行的盛大场面。
这是一组排比句,气势非凡。
同时,这组排比句中的每一分句又是比喻,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众多喻体又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明星闪烁,绿云扰扰,渭水涨腻,烟雾蒙蒙,雷声乍起,这些自然界的天象变化给人以新奇惊讶的视听感受,有一种盛大的气势;然后,作为本体的事物出现了,原来是美丽妖娆的宫人们打开了梳妆镜、梳理鬓发、洗去脸上的脂粉、焚香熏衣服、乘坐宫车出行。
排比兼比喻的写法,有力地突出了宫人生活的奢华靡丽。
二、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这段话写阿房宫的构件之多,又以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作为比较对象,每一句话都构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秦始皇和阿房宫的奢侈铺张,另一方面是百姓和他们生存环境的穷困艰难,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同时,这种对比又是不平衡的,阿房宫中的柱子、椽子、钉子、瓦缝、栏槛、乐声比农夫、织女、谷粒、帛缕、城郭、市井言语还要多,阿房宫中构建的数量处于强势,和百姓相关的事物的数量处于劣势,阿房宫越是豪华气派,百姓的生活就越发困苦。
六个排比句铺张开来,气势流畅,对比双方的悬殊更加明显,的讽喻之意也更加突出了。
关于练习一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2.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靡的?3.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4.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
这一段的哪些话是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设题意图本题让学生掌握是如何运用铺叙手法证明论点的,体会形象描写对说理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只用十二个字就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阿房宫的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
2.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靡。
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秦人对珍宝毫不爱惜,到处丢弃。
3.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
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在辛勤劳作。
老百姓的怒气已经积压在心中了,只是不敢说罢了。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二铺叙、夸张、渲染是赋体的特征。
就本文而言,把阿房宫写得越穷奢极丽,才能更有力地显示秦王朝崩溃的必然性。
反复诵读本文,结合学过的《赤壁赋》等文章,仔细体会赋体的特征。
设题意图通过诵读,体会赋体在句式、声律、结构方面的特征。
参考答案“赋”这种文体以楚辞为滥觞。
荀况《赋篇》第一次以赋名篇。
“赋”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关于赋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特征,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铺采摛文”指赋的形式特征,即注重铺叙,词藻华美,浓墨重彩。
另外,赋把散文的章法与诗歌的韵律结合在一起,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和对偶。
既适合铺陈事理,又保存了诗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
骚赋指楚辞体的作品,体制未定,是诗向赋的过渡,如屈原的《离骚》。
汉赋也称古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韵散夹杂,喜用典故难字,被视为赋体正宗,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骈赋又称俳赋,是东汉抒情小赋在六朝的变体,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辞藻绮丽,体格渐卑,如江淹的《恨赋》《别赋》。
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
文赋是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不刻意追求对偶、声律、辞采、典故,句式参差错落,押韵比较自由,通篇贯穿着散文的气息,重视清新流畅,苏轼的《赤壁赋》是文赋的典型作品。
杜牧《阿房宫赋》是开文赋先声的作品。
赋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得很鲜明。
文章通过华美的辞采对阿房宫的建筑和宫中的奢靡生活都进行了详尽地铺叙和渲染,文末言志,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并委婉地讽喻唐敬宗,希望他不要让“后人而复哀后人”。
同时,本文和《赤壁赋》,都体现了文赋的典型特征。
文中句式灵活多变,骈散相间,错落有致,气势畅达,末段全为散体,流动着一股清新质朴之风。
三背诵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赋体的语感;设计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活用的习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文言词汇的使用规律,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参考答案1.解释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代词,它们,指六国的珍宝)燕赵之收藏(结构助词,的)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去)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代词,他们的,指百姓)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语气副词,应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示反问,难道)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活用情况。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活用为动词,成为一体,统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向西)(3)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乘辇,为“来”的方式)(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词用作名词,“收藏”指收藏的珍宝,“经营”指聚敛的金玉)(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哀;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有关资料一、参考译文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山上的树木被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