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学校15—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学15—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江汉油田高级中学高一年级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考试顺利★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常年累月暗度陈仓一蹴.(cù)而就锲.(qì)而不舍B.攻城略地凭心而论鳞次栉.(jié)比韬.(tāo)光养晦C.必恭必敬唉声叹气挑.(tiǎo)灯夜战色厉内荏.(rěn)D.不甚感激惩前毖后掎.(jǐ)角之势弹.(tán)丸之地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娥眉枕藉文字因缘玉不琢,不成器B.意气黯然纨袴膏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C.笼统噩耗钟鸣鼎食百尺杆头,更进一步D.商榷悲摧责无旁待吃一堑,长一智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2010年5月富士康“N跳”事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有关部门要查明事故原因,严肃追究责任者,但是也要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B、“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C、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D、青藏铁路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雪域天路”被人们描绘成“商贸金桥、藏旅坦途、文化通衢”,它为青藏高原架起了通往祖国各地的桥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表示,逐渐..延长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
但对不同的劳动者,应该有不同的政策,不同岗位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B.不管..我国目前面临的海洋权益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但我们要坚信,随着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同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会得到圆满解决。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浙江省嘉兴市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册12月月考试题

2018届高一年级12月阶段性练习语文学科试卷一、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逃遁(dùn)祈(qǐ)祷通衢(qú)亘(gèn)古不变B.恣(zì)意缱绻(j uǎn))窈(yǎo)窕挟(xié)山超海C.按捺(nài)枕藉(jiè)追溯(sù)茕(qióng)茕孑立D.饿殍(p iǎo)艾蒿(hāo)熨(yùn)烫窗临远阜(fù)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蜇居异境。
B、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充满着生机!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草比花有时更能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和暇思。
C、祖国自有值得我们留恋、爱抚的自然画卷:有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
D、我还喜欢去想这棵树怎样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树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的大地上。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决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从而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
B.3月9日,在仁爱礁海域进行例行巡航的中国海警船编队向两艘装载着施工材料、企图登录仁爱礁的菲律宾船舶进行阻止执法,这种维护我国主权的正当行为是无可厚非的。
C.湖南卫视最新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开播后话题爆棚,几位萌翻了广大观众的明星宝贝一定会成为明日黄花。
D.截至1月26日,中国公安会同亚非有关国际组织倾巢出动,在全球范围内打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当今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20210521195619)

高一年级 2015-2016 学年度上学期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时间: 150 分钟分值150分第 I 卷(选择题)一、基础知识(本题共 5 道小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隽永( ju àn)粗暴( kuàng)吼怒( xi ào)公子王孙( wán)B .狙击( j ū)蓓蕾( l ěi )朱拓( t à)拾级而上( shí)C .阜盛( f ù)船棹( zhào)舒适( qia )自出机杼( zhù)D .粜米( ti ào)熨帖( yù)炽烈( chì)亘古不变 (g ang)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A.麻痹不人不辞辛苦耳儒目染亲力亲为B.披星带月虎视耽耽纵横驰骋出生入死C.百无聊赖鸦雀无声毛骨悚然交口称誉D.循规蹈矩别开生面层见迭出再接再厉3.挨次填入以下横线处的词语,最适合的一组是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不忍睹的南京大屠戮惨案,这是的反人类罪状,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历史不会因时代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言狡辩而消逝。
南京大屠戮惨案证据确凿、不客。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保护的。
只有人人都爱惜和平、保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凄惨教训,和平有希望的。
A.骇人听闻变迁窜改就是B.骇人听闻改革窜改才是C.骇人听闻变迁窜改才是D.骇人听闻改革窜改就是4.给以下句子排序,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①文章要感感人心,是应当带有感情的②好的理论文章何尝不可以够拥有抒怀的要素③但是,人们有一种偏见,认为既是理论文章,就不免乏味④梁启超的“新文体”在五四前有很大的影响,原由之一是“笔锋常带感情” ⑤其实不然A、①⑤③②④B、④①③⑤②C、③⑤①④②D、②④⑤③①5.以下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选项是()A.此次大会的任务是:拟订宪法;拟订几个重要法律;经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16学年上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附答案) (1)

四川省三台中学校15—16学年上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16分)一、基础知识题(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粘.贴/粘.连标识./识.别躯壳./甲壳.虫沽.酒/沽.名钓誉B.舌苔./青苔.劲.旅/干劲.胳.膊/胳.肢窝下载./千载.难逢C.模.板/模.样横.肉/横.财闷.热/闷.葫芦供.奉/供.不应求D.倾轧./轧.钢巷.道/小巷.露.脸/露.马脚着.陆/不着.痕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赋予孺子牛挈妇将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B.娇瞋敞篷车大有裨益失之毫厘,谬以千里C.宫阕一炷香礼尚往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D.编辑橘子洲力行节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苏轼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2)黄山之美绝无仅有。
在描写黄山的作品中,《黄山记》是一篇的佳作。
(3)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短跑冠军比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A.独出心裁自出机杼独树一帜B.自出机杼独树一帜独出心裁C.独树一帜自出机杼独出心裁D.独树一帜独出心裁自出机杼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就是要把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变成栩栩如生....的“活语文”,就是要把语文学习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B.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留传..的叙事名篇。
C.目前,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开始了又一轮运动式突击检查治理“地沟油”的行动,这种“围剿式”的集中整治,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却难以走出“一管就见效,一松就泛滥”的怪圈。
D.为纪念宋美龄逝世10周年而设计的一枚邮票发行后,不止..台湾民众提前排队购买,不少大陆集邮爱好者也前来抢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日前,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在江南造船厂完成了为期5个多月的维修改造任务,并顺利通过了各种调试,各项指标均达到远航要求。
2016级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上)高2016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卷(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今,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临解体,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说到底,是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变。
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可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新信息。
然而,当电子阅读变得如此轻松、愉悦、便捷时,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忧虑:既然有如此直观和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纸质阅读将何以安顿?是否会成为明日黄花?其实,“中国阅读”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若把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算进来的话,现在读书人的总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少,只是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
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这当然值得忧虑,但忧虑是没有用的。
冷静下来想,电子阅读并非没有好处。
首先,对阅读的概念应该有所改变,不是抱着一本书看才叫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应该是阅读的一部分,且汲取方法简便、迅速,知识含量巨大。
第二,当下的纸质媒体的文章质量不令人满意。
纸媒的文章,显得规范、严谨,想象力不足;而个人空间、文学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发表渠道便捷,显得活泼、生动,也更接地气,当然也难免芜杂。
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作者互动,甚至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成为“再创作者”;客体转变成了主体。
网络文学、网络阅读正以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纸媒的生存。
但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
这是一种挑战。
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
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20210521234151)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2 月)高一语文试题时间 150 分钟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民谣谚语,是人们子子孙孙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优秀智慧的长久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沉的内涵,是极富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期间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议廉洁、歌颂勤政的内容。
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
岳飞更是坦直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升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地更高。
他提出: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当官,莫营私利。
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变为歌谣民谚。
此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
比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
不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公众希望政界廉洁、官员廉洁、不豪华、莫敛财的优秀梦想。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一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诗歌中既有劝人好学苦读的意图,也将念书、当官、发达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理解。
但无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谋利钻营和贪污腐化要好。
所以,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须为官去贪污;且荣华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期间,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赃官污吏的恼恨,特别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
如赃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此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
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拥有嘲讽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讹诈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得手后,又被高价转卖,进而大获其利。
所以,人们对贪污腐化之徒气愤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即是人间好世界” 。
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5-2016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 月月考试题第 I 卷(18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苏轼的故土观综览苏轼对于故土、他乡的众多文字表达, 能够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重怀乡情结的人。
故土第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 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他乡流浪, 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 , 故土是宗族意义的聚会地。
在异地他乡, 碰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土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土的村夫。
“我家峨眉阴 , 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 , 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他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土去当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土的山川、风光等: “胶西高处望西川 , 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 , 故土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他乡 , 苏轼常用故土的山川、风光、典故来对比 , 在黄州见到漂亮的海棠 , 他不由发出能否来自故土的疑问: “陋邦哪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 ”不单这样 , 他还将故土的文化移植到他乡 , 让他乡充满故土的气味。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土的符号。
不断故土的苏轼 , 事实上倒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 , 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 , 长久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 , 不得不忘掉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土, 认他乡为故土。
但要认他乡为故土,又要经历几个必需的思想阶段。
第一将故土具化 ,与他乡对峙。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川、云月来代表故土, 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土的具化必定程度上就是迁徙人对他乡的排挤,这既可发生在迁徙早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徙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土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 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回去”等泛化字眼, 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觉。
高一语文12月考试卷和答案

2015—2016学年上学期十二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本试卷考生自己保存。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了有目的的诗创作活动,作为这种集体创作的记录,即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众多的生活场面和生活希望,题材广泛,笔法多样,情调各异,涉及到劳动、祭祀、爱情、战争、阶级对立等诸多领域,深刻宽阔地显示出我们先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既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在世界文学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几乎与《诗经》的同时,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创作了一种体裁的诗——楚辞(楚地之诗)。
与《诗经》基本上四行一句的格式不同,楚辞的写法较为灵活,句式参差多变,且注重想象,虚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经由伟大诗人屈原之手,楚辞得以发挥和完善,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交相辉映,代表着中国诗的两大文学传统。
两汉时代,是我国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诗总的风尚,是对质朴的写实主义的推崇,不重华丽,反对空洞,因而,诗的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
这一时期,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转折。
多了一个字,既加大了容量,又多了一种表现形式,诗作的技巧也有了更多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诗进入了另一个重要阶段。
一方面,魏晋诗人继承了汉诗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产生了曹操那样慷慨悲歌的豪气诗人。
另一方面,由于魏晋时的阶级斗争更加剧烈,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更为无情,稍有不慎,性命不保,因而,文人们表面上只谈玄学,从空到空,实则是痛不欲生,对现实极为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高一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上个世纪初那种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年代,当时中华民族的精英人士,对家国恨铁不成钢,骂几句祖传典籍,说点“砸烂”、“打倒”之类的话,也确实是出于一种责任情怀和担当意识。
不过有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在今天看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家道衰落了,不定全是那些祖传典籍惹的祸嘛。
历史,是一个复杂得不能用任何单一方式注解的复合体,任何企图用简单话语归纳历史的做法都是粗暴的和捉襟见肘的。
同样,在今天这个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华家邦兴盛期,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什么典藏翻出来都能“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恐怕又是另一种“夜郎自大”式的“笑傲江湖”。
因此,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更需要悉心阅读,理性梳理,全息认知,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美好、持续地活在一个既不自失,也不盲从的精神家园中。
在当下,要想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必须从触摸原典开始。
曾几何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地“花开遍地”,大小书摊,琳琅满目。
几千字的原典,能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你方抡罢我方拍,其中有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者,也有“文抄公”、“瞎蒙公”之流,更有“膨化酥”、“注水肉”之类。
总之,借经典的灵堂,哭自己恓惶者居多,如果一味地想从这些被彻底稀释的“软阅读”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味汁液,多半会倒掉胃口,甚至完全看轻典籍的价值,直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其实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这样的开始。
孔子是一种开始,他从周文化原典开始,孟子也是一种开始,他由孔子开始,董仲舒、朱熹、王阳明是又一种开始。
这种开始都有从原典出发的特征,梳着梳着,后面越来越粗的辫子,就未必还是原来的那缕头发了。
今人梳出的一些“花辫子”,更是焗、烫得油汪水亮,再硬接到孔、孟者的发髻上,文化的庄严感顿失,想要发扬光大,岂不贻笑大方。
尤其是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更是牛头不对马面,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实用性”,而惨遭阉割,生生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让人读后哭笑不得。
问题都出在我们总是怀疑别人的判断力,总是想给人一个现成的思想让人“就范”。
因而,便搞出了许多非驴非马的“精心”篡改。
这种篡改的结果是:传统的似乎很现代,现代的似乎很传统,让人更加难以对这些典籍有好感。
至于各类与当下经济社会直接“对号入座”的“演义”读本,就更是远不止“三俗”,读后只会让人对这些被阉割的传统经典敬而远之。
读中华原典,不仅是对文本原义的回归,更是对历史人文图谱的还原。
如果不读原典,就难以还原出一位先哲的生命质感。
任何学术,远离了人性温度,就变得枯燥乏味,形同僵尸了。
无论读老子、庄子,还是孔子、孟子,性情的无处不在,也是他们能沧海桑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触摸原典,其实更是触摸先哲们性情深处的本来温度,从而准确把握精神光源对现实世界的可能照耀。
如果直接用现代话语进行勾兑,这些可以穿越历史隧道进行触摸的人性温度,便荡然无存了。
1.下列各项中,属于正面阐释“对经典须怀温情和敬意”的一项是()A.对自己的文化认知,将典藏夸大为“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不能用粗暴的、捉襟见肘的简单话语归纳历史。
B.要从触摸原典开始全面地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尤其要用尽所有的精力阅读,理性地梳理,全面地认识、了解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
C.若是一味地想借经典来为自己的惊慌和烦恼哭泣,从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汁原味,大多会倒掉胃口,甚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D.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令人啼笑皆非。
《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实用性”而惨遭阉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上个世纪初的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情况下,精英人士面对祖传典籍痛骂几句,是出于一种责任和担当。
B.本可穿越历史隧道进行触摸的人性温度,一旦直接添加进现代话语的元素,那么这可触摸的人性温度也许不复存在了。
C.一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却被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想用一个现成的思想去束缚人。
D.触摸原典是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必要途径。
文章用“注水肉”之喻,批评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的不正确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多非驴非马的所谓精心篡改,使得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模糊起来,让人难以对被篡改的典籍有什么好感,相反的只会令人对典籍敬而远之。
B.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的从原典出发的“开始”,后来逐渐地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文化的庄严,想要发扬光大之,简直是贻笑大方。
C.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应持理性态度。
把几千字的原典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不免令人产生“瞎蒙公”、“膨化酥”等嫌疑。
D.读原典就是对文本原义的回归和对历史人文图谱的还原,也就是把握先哲们的精神及其影响;不读,则很难还原出先哲的生命质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
父畅,为博士。
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
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
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
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
由此益知名。
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
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
谒咨毕,辞归家。
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
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
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就:到任。
B.诏书切让.。
让:责备。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
D.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干:干预。
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
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帝迎候而未加停留。
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
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
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5分)(2)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8.本诗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6分)9.全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现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________ ,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_________ 。
(《诗经·氓》)(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3)民生各有所乐兮,。
,岂余心之可惩?(《离骚》)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在选做题号后面的括号内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分)手机羊肠子似的山道上,一辆长途客车蛇样地爬来绕去。
远远望去,倒像一只蜗牛在蠕动。
这是一辆从省城开往乡下的客车,车内座无虚席。
乘客当中,有不少人在“玩弄”着各自手中的手机:一个把头发染成一缕黄一缕红的小伙子捧着手机在认真地打游戏;一个红光满面大腹便便怀里抱着公文包的秃顶男人把手机贴在耳边,颐指气使地说“办公室吗?……”;一个西装革履一只手上戴着两个金光闪闪戒指的中年汉子对着手机吆喝,说“老大……”;一个抱着书包的中学生在用手机播放流行音乐,听得出正在播放的是周华健的《真心英雄》:“……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他们的脸上或幸福或甜蜜或陶醉或灿烂。
车厢最后面的角落里蜷曲着一个乡下汉子,大约三十岁左右,他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身边塞着一个饱满的蛇皮袋。
他是在城里打工今天回家的。
他伸着脖子羡慕地看看这个的手机,瞧瞧那个的手机,偶尔咽一下口水。
他的上衣口袋里也有一只手机,那是他在城里刚刚买来的。
看到大家都在纷纷打电话,他忍不住掏出手机打起来:“梅花吗?我在回家的车上。
嘿嘿,没事,我不是想你们吗?我天黑就到家了……”他的声音不大,生怕大家听见似的。
当客车吭哧着爬到半山腰时,车厢里有了骚动。
有两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把一个小姑娘挤到窗边,动手动脚地猥亵她,一个黑胡子青年去拽小姑娘的衣服……小姑娘发出惊恐的尖叫,她一边挣扎一边用求救的目光望着周围的乘客。
遗憾的是,周围的乘客都闭上眼睛睡着了,那些打手机的乘客不知什么时侯悄悄地关了手机也闭上了眼睛。
这时,只见那个乡下汉子迅速站起来:“住手!你们干啥?”那两个流氓吓了一跳,当看清管闲事的人是谁时,不约而同地冷笑了一下,旋即放过小姑娘朝车厢后面走去。
黑胡青年阴着脸,也不说话,走到跟前,从腰里摸出一把匕首猛地扎向乡下汉子的肚子……看到血流如注的乡下汉子,车上的其他乘客被激怒了,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出手相救。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把两个流氓给捆绑起来。
这当中,有人再次拨打了110,还有人拨打了120。
110把两个歹徒带走了!120把乡下汉子拉走了!乡下汉子失血过多,最终没抢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