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成《孟子传》中的君臣观及其对宋代疑孟思潮的回应

合集下载

论张载对《孟子·知言养气章》的诠释

论张载对《孟子·知言养气章》的诠释

①周淑萍的博士论文《两宋孟学研究》认为张载的“浩然之气”具有物质性因素,是通过变化气质之性养成,而且张载将与“气”相对的“志”提升到天道本体的高度。

白海鹏的硕士论文《张载孟子学研究》指出:“张载认为,在自觉变化气质的同时,又要根据个人立志的方向来逐渐培养浩然之气。

”均没有提到张载对“知言”的理解。

收稿日期:2019-08-15作者简介:高贵朋(1993-),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儒家哲学研究。

论张载对《孟子·知言养气章》的诠释高贵朋(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西安710119)“知言养气章”是《孟子》一书的重要章节,历代学者对于此章的论述不计其数,黄俊杰先生就指出:“《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知言养气章》,不仅是《孟子》全书中极为重要的一章,而且也是在孟子学解释史上最受到东亚儒者注意的一章。

东亚思想史上个别思想家之立场,以及时代思想氛围之变化,均可以其对《孟子·知言养气章》之解释作为观察点。

”[1]166由此可知,“知言养气章”在孟子一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张载就非常重视此章,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只关注张载的养气论,而没有完整地阐发张载对“知言养气章”的诠释。

①本文试图从“知言”与“养气”两个方面考察,旨在较为完整地分析张载对“知言养气章”的诠释,并揭示其诠释的意义。

一、以心知言“知言养气章”主要讨论心与言、气的关系,张载则将其表述为心与言、德与气的关系。

我们先看“知言”的部分,孟子解释“知言”说:“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2]5841从字面上看,孟子所谓的“知言”是指了解四种错误言辞的性质和危害。

但这只是表面的含义,从更深的层次上说,“知言”则涉及到心与言的关系问题。

而要想真正理解孟子“知言”的内涵,还须结合孟子与告子“不动心”的区别。

告子通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2]5840的方式达到“不动心”,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可以改写为一种肯定的表达,即“得于言,乃可求于心;得于心,乃可求于气。

王若虚的汉宋孟学批评管窥

王若虚的汉宋孟学批评管窥

王若虚的汉宋孟学批评管窥高俊【摘要】《孟子辨惑》是金代著名学者王若虚的重要著作.其对《孟子》的解读,包括两大方面.一大方面是从思想角度解读,并细分为两个小方面:第一,针对汉宋诸家对《孟子》的注解进行评论,因为诸家有思想上的汉学、宋学之分,所以王若虚的评论有平衡汉、宋的特点;第二,自己对《孟子》的解读.另一大方面是从文献学角度进行句读、训诂等考辨,并兼论诸家的得失.纵观《孟子辨惑》的内容,王若虚以对汉宋诸家注解《孟子》的批评为基础,进而从义理与考辨两个角度阐释他的《孟子》解读观.这对于了解孟学在金代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思想史意义.【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5)005【总页数】6页(P127-132)【关键词】王若虚;孟学;汉宋;批评【作者】高俊【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王若虚,字从之,号慵夫,晚年又自号滹南遗老,藁城人。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进士,历任管城县令、门山县令、国史馆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著作佐郎、平凉府判官、左司谏、延州刺史、直学士。

金代经学家、文献学家。

现存《滹南遗老集》四十六卷,《孟子辨惑》一卷便保留其中,然而与《论语辨惑》存有《序》和《总论》不同,《孟子辨惑》既无《序》,又无《总论》。

根据周春健《金人王若虚<孟子辨惑>考论》中提及《孟子辨惑》的刊刻与流传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随《滹南遗老集》全本的刊刻而流传,一种是随‘四书辨疑’或‘经史辨惑’之类形式而流传,一种则是以‘孟子辨惑’的单行本形式流传[1]。

”但周先生并没有具体论述《孟子辨惑》的文本存佚问题。

依据书籍的发展历史,序作为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我怀疑今本《滹南遗老集》中《孟子辨惑》并非足本。

根据李定乾、胡传志校注的《滹南遗老集》,《孟子辨惑》分为十四节。

可以从思想与文献考辨两个方面解读,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名句默写(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老子》)(2)非不喝然大也,。

(《庄子》(3)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庄子》)(4)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无衣》)(5)江流宛转绕芳甸,。

(《春江花月夜》)(6)人生得意须尽欢,。

(《将进酒》)(7)纵使相逢应不识,。

(《江城子》)(8)天之将丧斯文也,。

(《论语》)(9)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论语》)(10)为仁由己,?(《论语》)2.疫情防控需要,各大公共场所都贴出“戴口罩”的提醒,但是很多地方都错写成“带口罩”,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不久前发布了“2021 年十大语文差错”。

请选出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A.奥运会赛场上的激烈比赛令观众血脉偾张。

B.赓续伟大的文化传统,弘扬社会的正能量。

C.志愿者们为封闭小区群众送上生活必须品。

D.某知名人物因为违法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3.将下列语句连接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入下文画线处,正确的一项是()在研究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乡土中国文学中的根本性问题。

众多的农民形象群体的审美塑造显现了一种独异的乡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张丽军《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文学想象·后记》①各个农民形象群体之间有什么样的审美嬗变?②现代文学何以出现那么多的农民形象群体?③作家在现代文化思潮中形成了怎样的农民观,是如何进行审美想象的?④在乡土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认识乡土中国的?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④①D.④②③①(6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我们无意也无须夸大任何一部经典在历史进程中的真实作用,但对于“四书”这样的典而言,最为可怕的反倒不是“推明”和“阐扬”,而是“低估”和“歪曲”。

《宋史·张方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方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方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张方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张方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张方平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

少颖悟绝伦。

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

夏赵元昊且叛,为嫚①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

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修器,必胜之道也。

”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

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

”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

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

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②,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

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

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

”时韪其谋。

徙益州。

未至,或煽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

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

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

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

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水为主,利尽南海。

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

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

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③士马,声言出塞。

巳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

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

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注】①嫚:轻慢。

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讲义

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讲义

《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讲义一、主人公——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

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二、官职【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屈原列传》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

三、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犹离忧也(通“罹”,遭受)2.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人穷则反本(通“返”,返回 ||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

)4.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无不透彻明白。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自动地远离污浊。

)6.屈原既绌(通“黜”,被罢免官职)7.齐与楚从亲(通“纵”,合纵 ||联合抗秦)8.乃令张仪详去秦(通“佯”,假装)9.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

委,呈现)10.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 || 亡走,逃跑)(二)一词多义1.闻:(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学识 ||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2)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宰,泛指地方官吏。

)(3)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何况乡间没有名气的人呢?草野,乡野,民间。

与“朝廷”相对。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3)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4)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在一篇诗词中再三流露这种意愿。

山东省齐鲁名师联盟2025届高三年级一诊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齐鲁名师联盟2025届高三年级一诊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齐鲁名师联盟2025届高三年级一诊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

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

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

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

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

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

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

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

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

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

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

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

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

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陈天祥《四书辨疑·孟子辨疑》

陈天祥《四书辨疑·孟子辨疑》

2023-11-10•四书辨疑•孟子辨疑•四书辨疑与孟子辨疑的比较•四书辨疑与孟子辨疑的影响与贡献•四书辨疑与孟子辨疑的局限与不足目•四书辨疑与孟子辨疑的现实意义与启示录01四书辨疑陈天祥,字达之,号介庵,江西奉新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作者介绍明朝中叶,朱子学因学术僵化及王学末流的空疏流弊,逐渐衰微。

为了挽救朱子学的衰微,陈天祥作《四书辨疑》应运而生。

创作背景背景介绍该书主要对《四书》中的一些难点和疑点进行了考辨和注释,涉及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辨析。

主要内容内容概述陈天祥在考据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对《四书》中的名物制度、地理沿革、草木虫鱼等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考据研究除了考据之外,陈天祥还对《四书》中的义理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独到见解。

义理探讨文献价值《四书辨疑》保存了明中期朱子学的原貌,为研究明中期朱子学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

思想价值《四书辨疑》体现了陈天祥的理学思想,对研究明中期朱子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术价值02孟子辨疑作者介绍陈天祥,南宋官员、学者,著作有《四书辨疑》等。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儒家思想盛行,对《孟子》的解读和研究也较为丰富。

背景介绍主要内容对《孟子》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辨析和解释,如“性善论”、“仁政论”等。

对《孟子》中的一些文句进行了考据和注释,以纠正前人对《孟子》的误解和曲解。

对《孟子》中一些思想进行了阐述和发挥,如“民本思想”、“道德修养”等。

学术价值对《孟子》的研究和解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陈天祥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见解具有独创性和启发性,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哲学研究和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03四书辨疑与孟子辨疑的比较作者异同两部作品的作者不同,但都是儒家学者。

内容异同《四书辨疑》和《孟子辨疑》虽然都是对儒家经典的辨伪,但前者涵盖了四书,后者专注于《孟子》的辨伪。

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九省专用)专题03文言文阅读2

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九省专用)专题03文言文阅读2

专题3 文言文阅读一、(2024届安徽合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材:明代人物传记】材料一: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A.目,指条目、纲目,在文中的意思与成语“巧立名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外,指向外,“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遮道,指阻挡道路,文中是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A.太公建议武王在选任将帅前,要从“五材十过”等方面对这些人进行综合考察,这对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都至关重要。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从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题型:句子翻译】(1)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来看,他符合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二、(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材:先秦子书+儒家】〔注〕①曾西,曾参的孙子。

②镃基:耕田农具。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题型:断句】地未有过A千里者也B而齐C有其地矣D鸡鸣狗吠相闻E而达乎F四境G而齐有H其民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A.诏,文中指告诫,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诏”意思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李春颖 ( 1 9 8 5 一
) , 女, 河北 承德人 , 中国政法 大学国际儒学 院讲师 , 博 士, 主要从事儒家哲学 、 宋明理学研究 。
①“ 多种学说并立” , 既包 括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对立交流 , 也包括儒学内部不同学派的并存 , 如涑水学派 、 蜀学 、 湖湘学派等 。
现存《 孟子传》 残本 , 与历史 记录 书名 、 卷数 差异 较大 。《 家传》 称《 孟子说》 十 四卷 , 陈振孙 《 直斋书 录
解题》 卷三 、 《 文献通考 ・ 经籍 考》 卷十一 、 焦 兹《 国史
居士 , 《 宋元学 案》 中立 《 横 浦学 案》 。张九 成一 生著 作颇丰 , 尤其是 因为 反对 与金议 和遭 秦桧 一党 陷害 , 谪 居南安十 四年 间, 闭门读 书 , 潜 心著述 , 对诸经 多有 训解 。横浦著作 在其 身后不 久 即刊行 , 并 广为 流传 。 但 遗憾 的是 , 由于横浦 之学 被朱 子斥 为杂禅 , 其 学说 随着朱子学 的兴起 而迅速 衰微 , 同时其著作也渐 渐散 佚 。由宋乾道年 间到 明万历 年 间 , 其 间不 过 四百 年 , 横浦 著作竟 已佚失大半 , 所存 书 目也 多残缺 。其 著作 中《 孟 子传》 被 认 为是 儒学 思 想最 为 醇厚 的著 作 , 如
子传 》 , 与滂喜 斋 潘 氏藏 宋 刊本 卷数 相 同 , 但 行 字 不 合 。其 间有 滂喜斋 本残 缺 , 而此 本有 存 , 或 为后 来 传
抄者臆补 。
收稿 日期 : 2 0 1 4~1 1— 2 8
基金项 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张九成心学思想研究 ” ( 1 4 Z X C 0 2 3 ) ; 中国政法大学校级项 目“ 张九成心学思想研究”
经籍志》 卷二 , 三书均 称 《 孟子 解》 十 四卷。《 郡 斋读 书附志》 卷上则 称《 孟 子解 》 三 十六卷 , 季振 宜 《 季 沧 苇书 目》 中称宋版《 孟子解 》 三 十二卷 。以卷 数推测 , 现存《 孟子传》 残本最有可能 为《 郡斋读 书附志》 所记 《 孟子解》 三 十六卷 。就 书名 而言 , 历史 记 录横 浦注

3 8・
平顶 山学 院学报
2 0 1 5矩
为他注释和解读《 孟 子》 的思 想背景及 问题 意识。这

点并非 同属一个 层 面, 对 君尊 臣卑绝 对性 的否认 , 是
思想背景 中, 北宋 以来的疑孟非孟思潮无疑是 横浦
孟子 以身体不适为借 口拒绝齐宣王召见的理论基础 。
经名字为“ 说” 或“ 解” , 未见“ 传” , 而现在所见两种宋 刊本均题名 《 张状 元孟 子传 》 , 可能是 后 来 刊印 时作
了修改 。
《 四库提要 》 中言 : “ 其 言亦 切 近事 理 , 无 由旁 涉 于空
寂, 在九成诸 著作 中此 为最 醇 。 ” ( 《 四库全 书经 部 ・ 孟子 传提要》 )
横浦倾十数年之 力 注 释《 孟子 》 , 不拘 于笺 诂 文
句, 采取 “ 以意逆 志 ” “ 以 时考 之 ” 的解 经 方法 , 阐 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孟子传》 又名《 张状元孟 子传》 , 现存 两个版 本 。 最早 为宋 刊 本 《 张 状元 孟 子 传》 残 二 十 九卷 , 缺《 尽
心》 上 下篇 , 收入 四部丛刊三编经部 , 张元济据 苏州滂 喜斋潘 氏藏宋刊本影 印, 原本 即有残 缺。文渊 阁四库
的质疑 。 关 键 词: 孟子传 ; 君 臣观 ; 疑 孟
中图分类 号 : B 2 4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1 6 7 0 ( 2 0 1 5 ) O 1 — 0 0 3 7— 0 4
张九成 ( 1 O 9 2 —1 1 5 9 ) , 字子韶 , 号横浦 居士 、 无垢
下篇 , 提要称 其底 本 为 “ 南宋 旧椠 ” 。据张元 济 校 勘

注释《 孟子》 的思想 背景
记所 言 , 四库全书底本 乃今南 京 图书馆 藏《 张状元 孟
横浦作《 孟子传》 , 除了 以理 学思想 重新挖 掘《 孟 子》 深 意这样 的哲学考 虑之外 , 我们从 其气 势恢宏 的 行文 中, 还能处处看 出他 对现 实问题 的思 索和 回应 。 政治现实 中的 困境和 思想界 的多种学 说并 立 , 这成
第3 O卷第 1期
2 0 1 5年 2月
平 顶山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P i n g d i n g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0 No . 1
F e b . 2 0 l 5
张九成《 孟 子传 》 中的 君 臣观
及 其 对 宋 代 疑 孟 思 潮 的 回 应
李春颖
( 中 国政 法 大学 , 北京 1 0 0 0 8 8 )
摘 要: 张九成《 孟子传》 被誉 为- g , -  ̄ 家思想最为醇厚的作品 。考察 了《 孟子传》 一 书的流传及版 本 , 并
从君 臣观入手 , 分析 了张 九成 的解经特点。张九成倾十数年之 力注释《 孟子》, 不拘 于笺诂 文 句, 而是采取 “ 以意 逆志…‘ 以时考之” 的解经方法 , 意在探 求孟子深意 , 并借 孟子 阐发理 学思想 。《 孟子传 》 的 注释 独具特 色, 既有 宋 代理 学家重 于义理 阐发的特点 , 又 自觉地贯彻和强调 自己的注释 方法 , 并且 时时回应 着宋代 以来学者对《 孟子》
《 孟子》 中的义利 、 经权 、 王 霸之 辨。他对《 孟子 》 的注
释独具特色 , 既有宋 代 理学家 重于义 理 阐发 的特 点 , 又 自觉地贯彻和强调 自己的注释方法 , 并且 时时 回应
着宋代 以来学者对《 孟子》 的质疑 。

全 书本 《 张状 元孟 子传 》 残二 十九 卷 , 同缺 《 尽 心》 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