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天命观
儒家天命观对人生存真义的启示

儒家天命观对人生存真义的启示作者:阚丽丽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6期摘要古人对天的观念不仅是对一个独立的外在之天的机械描述,更是一种表达对生存最高理想的期盼与人生意义的探求,天所开启的是一个终极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天道生存真义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93-01一、儒家的天命观先秦哲学自孔子起“天”的蕴意丰富起来。
“天命”让这位思想家倾尽一生去追求,去体悟。
孔子十分重礼,但这礼不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规范或仪式,而是通过人的亲自体验而从内心中发出并表现于外的言行态度,在孔子这时,实行礼的目的不是去知“天时、天意”,而是去体认与领悟个体与天地相通的诚然状态,所以他讲“知天命”实质上是“通天命”“诚天命”。
儒者对人对天都讲求一种境界,既合乎至善至美之德,又超越一般伦理纲常框架的最高状态,这也就是“仁”的本然含义。
孔子在其诸多的论著中是少谈或避开“性命、天道”这些话题的,然而正是这种态度才体现出孔子的思想态度,即不囿于理论的机械描述,而是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亲身体会、揭示这些问题的终极内涵,它完全存在于人的领悟之中,这也是哲学的一大特色。
在孔子的思想中,他对天道的观点完全可以在他的“仁”学体系中得到理解。
“仁”不只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更是一种对待世间事物,追求终极理想的态度和方式、方法。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人没有既成之性,只有通过反身的比较或亲力亲为中才能达到合乎人性的状态,在与人相互对待的关系中升华出个人的准则与修养。
儒家的天道观所表现出的是进入了人的生命活动与意识活动之中的自觉性,它关乎着个体的生存境界与个体的修养境界,表达着人追求和谐,追求高尚的理想,人要超越现实中的自我,克除俗世之心,从生存意义的向度上完善主体品格,提高主体意识,豁达人与性命、天道的视域,不论从现实中,还是在理想上,人都能把握和理解自我,理解“天道”,以浑然正气立于天地之间。
论语中有关天的句子

论语中有关天的句子论语中关于天的句子:1. "天生万物之始也。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天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创造者。
2.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论语·为政》)这句话指出了天命是人性的本质,遵循本性就是遵循天道,修行遵循天道就是教化他人。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学而》)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礼仪,不要做违背礼仪的事情,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
4.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意味着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成功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决心。
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满足感和快乐。
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行事,而小人则以个人利益为先。
7. "学而优则仕,乐而优则娶。
"(《论语·学而》)这句话指出了通过优秀的学习成绩和品德可以获得较好的职位和婚姻。
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里仁》)这句话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朋友之间互相来往,互相帮助,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事情。
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颜渊》)这句话意味着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10. "君子不器。
"(《论语·述而》)这句话指出了君子不应该只追求功名利禄,而应该追求德行和品德修养。
以上是论语中关于天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论语中对于天的理解是天是万物之始,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准则,也是人类行动的限制和规范。
儒家的“天命观”

卷首语“民心即天心”是朱熹私淑弟子真德秀向宋理宗进谏的一句名言,出自真德秀所著的《大学衍义》,原句为:“始以天与民并言,而终独归之民者,民心即天心,能保小民则能保天命矣。
”(《大学衍义》卷二七,第28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儒家自尧舜开宗以来,强调心的重要性,他们提出天命观要以心为本,用心体察天命,著名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他们提出的十六字心法。
人心必须符合道心。
为此,他们还提出“天命”的概念,要求为政者要按照自然规律治理天下。
“天命”是主谓结构词语,也是拟人化的词语:“天”是主语,是天子帝王;“命”是命令,即天子发出的命令。
(《朱子语类》卷五八)在原始儒家看来,天之所命不偏不倚、至公至善。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孔子《易大传》),即使是石缝里的小草也会萌芽,在一年四季中成始成终。
“天命”于人类社会同样如此。
天地生人,一世百年,生而长,长而衰,衰而终,是人百年的过程。
天子治理天下,必须奉天之所命致治。
为此,儒家不仅提出百姓要修身,而且帝王也不能例外,因为“人君是天所子”(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二八,第302页),是天下之表彰。
理学家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天命观,强调物我同体、天人合一。
他们以理代道,提出“天即理也,命即性也,性即理也”(《朱子语类》卷五)的主张。
同时,他们认为天地之心必须发挥人的主观作用,但这个主观不是任意作为,而是必须符合天之所命,天之命就是天之心。
他们认为,“天”是最高的准则,也是最普遍的准则,百姓的愿望就是天的愿望,天的愿望代表百姓的愿望,违反百姓的愿望就是违反天的愿望。
《尚书》之所以成为儒家的“大经大法”,就在于其历述数千年来的祖宗故事,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凡顺承天命者,国家安宁、天下和谐;违反天命者,国家消亡、百姓失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天下国家归于人之身,人之身归于人之心。
反过来说,心是身之本,身是家之本,家是国之本,国是天下之本。
孔子的天道观及其思想背景

孔子的天道观及其思想背景作者:张苓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天命论的产生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人文思想。
孔子通过对传统鬼神观的内涵及其象征意义予以新的诠释,使得宗教意义上的鬼神具有了人文意义,从而在先秦时期进行了一次文化启蒙。
关键词:天;命;鬼神;论语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78-01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孔子的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天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学术以及世俗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天道观包含了他的天命鬼神思想,并阐释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其中心内容就是以天道释人道,最终将其天命思想归结到现实社会。
在天道观上,继承传统的孔子从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他的天命观是对从殷至周“敬天事鬼神”传统思想的承认。
所谓“天命”,是周王朝的统治者树立起的一个概念。
孔子周游列国时,“子围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上天要不要消灭这个文化,文化传承与否,是由天来决定,这种意义的天属于时命时运的。
又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是啊!与天作对,与神作对,能有什么好结果呢?等到天神的惩罚到来,再祷告求饶已无济于事了。
这些地方,孔子虽没有把天描绘成能直接发号施令的最高主宰,却保留了天具有最高意志能主宰一切的权威。
但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具有创新精神的孔子在经过思考之后,也将天的概念扩展至自然、理性而客观的范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这里所指的“天”,不再是超越一切的至上神,而是落回到自然界,是“四时”、是“百物”。
在孔子这时代,天命是不能认识的,只知道有天命在,人的命运是由天的安排,孔子认为人的福祸遭遇与能力没有绝对关系,在鲁国,国君被赶走,说:「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命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孔子把他不能解释的问题归之于命,我们却不能断定他宿命。
下学 上达,与天相知——孔子的“天命观”

中国科教 创新导刊 C i d c t n In v t n H r l h a E u a i n o a i e ad n o o
1 2
之 深 沉 自觉 , 而 谨 慎 敬 畏 地 承 担 起 一 切 从 外 在 的偶 然 , 不 怨 天 不尤 人 ” 在经 历各 种 “ ,
后 , 进 而 可 能 “ 达 天 德 ” 知 天 。 果 才 上 以 如 说 , 仁 智双 彰 ” “ ” “ 乃 圣 的境 界 , 么 通过 自 那 可 以说 是 到 了“ 而 化 之 ” 过 的境 界 。
另一 方 面 , 孔子 也 相 信 , 也 必 然 与 他 天 为 人 所 了解 的 时 候 , 想 到 了 天 , 曾经 感 他 他 叹地说 :不怨人 , 尤 人 , 学而上达 , “ 不 下 知
望 , 独 曾 点 的 志 向令 孔 子 体 会 到 了一 种 选 择 了 虚 无 与 混 沌 。 唯
在西方 天人 对立 的“ 个世界 ” , 两 中 人 微 的奴 仆 , 西 方 人 心 中 天 或 上 帝 至 高 无 在 上 , 载 人的命运 。 世之中人的软弱 、 主 俗 无
了 “ 仁 ” 自觉 , 行 的 同时 也具 备 了智 慧 上 的
“ 惑 ”, 不 即达 到 了 “ 智 双 彰 ” 圣 者 境 界 仁 的
己的 主体 性 。 果 我 们 承接 天命 , 是 选择 如 就 创化 与生 生 不 已 , 果 我 们拒 斥 它 , 们就 如 我 我认 为不论 对个体 还是 对社会来 说 , 以 预 测 的 偶 然性 。 我 们 而 言 , 对 上帝 的 缺 失 让 我 们 回 归 自身 , 说 假 设 一 个 “ ” 存 或 天 的
敬天、知命、畏天命——孔子“天命观”详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1期2017年1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Soc.Sci.Edit. )Vol.37 No.1Jan.2017•哲学研究. D01:10.3969/j.i n.l003-0964.2017.01.007敬天、知命、畏天命—孔子“天命观”详析赵婧(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 “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
孔子的“天命观”是相 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
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 “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 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
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
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
可以说 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关键词:孔子;《论语》;天命观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964 (2017) 01-0030-04“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 一,也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作为儒学的 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 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
据统计, 《论语》言“仁”04次,言“礼”4次,言“天”9次,言 “命”1次。
可以说,仁义”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而“天命观”思想则是他儒学理论的基点。
因此,关注 并探讨孔子的“天命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事实上,学界对于孔子“天命观”的探讨分歧很 大,并且一直未曾停歇。
许多学者专注于孔子“天命 观”性质的探讨:有的认为是唯物,有的认为是唯心,还有认为唯心中包含唯物的成分,或者唯心中包含唯 物的成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①。
试析《论语》中孔子的生死观

21 0 2年 8月
惠州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UR NAL OF HUI H0U UNI ERS .Y Z V I r
V L3 . . o 2 No 4
Aug 01 .2 2
试析 《 语 》 论 中孔 子 的 生 死观
葛彬超
( 中山大学 摘 社会科学教育 学院 , 广东 广州 50 7 ) 12 5
“ 道之将行 也与 , 也 ; 命 道之将废也 与, 命也 。公伯 察其如命何? ( 论语 ・ ”《 宪问》 )
基 金 项 目 : 山 大 学 青 年 教 师 培 育项 目( 2 P 6 ) 中 1 WK Y 9
作者简介 : 葛彬超 ( 9 3一) 女 , 18 , 黑龙江鹤岗人 , 师, 士 , 讲 博 研究方 向为价值论和文化哲学 。
关键词 : 子 ; 孔 生死 观 ; 值 价 中 图 分 类 号 :2 2 2 B 2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9 4 2 1 )4— 0 9— 17 —53 (0 2 0 0 9 0 4
世 间万物莫 不有其 生长 消亡 的过程 , 如 日升 月 恰 落、 四季 轮 回。死 , 同生 一样 , 是生 命过 程 中 的必 然 现 象 , 和生都代 表一种价值 , 死 而并不是什么特 殊的不 可
“ ” 天 在人 的头脑 中失去 了其 自然属性 。 随着历史 的推移 , 周朝统 治者为控 制 民心 , 制造 取 代殷 商 的理 论依据 , 将商朝 的天命 观 的内容进行 了改 革, 在敬天敬神 的同时 , 对天命提 出质疑 。这表 明了周
研究孔子 的生 死观 , 要剖 析孔 子 的天命 观。孔 先 子 的天命观分为 “ ” 命 ” 天 和“ 两个 层面 。《 论语 》 中孔 子所讲 的“ 有两层含义 : 天” 是指 自然之天 , : 如 “ 天何 言哉 ?四 时行 焉 , 物 生 焉 , 何 言 哉? 百 天 ”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

3、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在封建 社会中的实践应用
3、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在封建社会中的实践应用
儒家天命观在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统治者看来,天命代表着上天 对人类的眷顾和保护。因此,他们常常借助天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强调自己的 统治是合法的。同时,儒家天命观也成为士大夫们维护社会秩序、安邦治国的重 要思想武器。
三、论据支持
三、论据支持
本部分将引用《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的相关论述, 以支持上述观点。例如,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死生有命,富贵在 天”等言论,表明他将天命与人的道德行为在一起;孟子的“四端之心”、“良 知良能”等理论,证明他继承了孔子的天命观并进行了发展;荀子的“化性起 伪”、“以性为本”等思想,则体现了他对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独特见解。
内容摘要
先秦儒家的天命观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强调天命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将 其视为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其次,儒家将天命与道德在一起,认为天命是道德 的来源和基础,人类必须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体认天命;最后,先秦儒家强调 天命与人事的关系,认为天命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但同时也认 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总结评价
本次演示从背景介绍、主要观点阐述、论据支持、分析解释等方面探讨了孔 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天命观在历史长 河中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儒家天命观 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但其价值与意义并不仅限于历史,对于当代社会仍然 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内容摘要
为了支撑以上论点,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的一段话:“君子有三畏:畏 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段话表明了先秦儒家对于天命的敬畏和重视, 同时也强调了天命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另外,《孟子》中也提到了“性善 论”,认为人性本善,但是需要通过教化和修养来保持和完善这种善性。荀子则 提出了“性恶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天命观
阳 淼
内容提要:“天命”思想于中国哲学思想,有始基性的意义,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周人对“天”进行的新的意义建构,贯注“天”以道德的内涵,成为儒家天命思想的重要源头;第二部分,着重讲述儒家经典文献〈〈论语〉〉中的天命观,目的在于阐明在孔子那儿“天命”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将天命在人心中牢牢的矗立起来;第三部分论述了人之为人对天命应有的三个态度:体认、敬畏、持守,人应该在道德的行为中确定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关 键 词:孔子 天命 体认 敬畏 持守 道德
近代以来,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场地震,中国的“天”在下降,“天命”在陨落,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一夜之间坍塌了大半。灾难之后,如何在原有的废墟之上,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之家,这不仅是精神建筑师的重担,也是故土之子的责任。我写这篇文章并非出于“整理国故”的目的,而是想找回一些我们已经失落的“家”的感觉。
一.“天命”梳理
“天”字,在殷商时代早就有之,但并非有作为至上人格神的意义。《尚书·商书·盘庚》中有:“先王有服,克谨天命。罔之天之断命,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1] 在殷商时帝是最高的人格神,它主宰人间的一切。天是在周时才受到格外的重视。<>里说:“(殷商)卜辞的天没有作为上天之意的,天之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2] 天的本意是“颠”,即指人的头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对其的注释是:“……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于民事皆曰天是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二也。故从一大。”[3] 许慎在说及天的本意时无外乎人的头顶,而天的注释却显得深厚凝重。在注释的底层有一种建构,即对天的一种意义建构,在周时便赋予天与“帝”不同的内涵。周人的这番努力为未来的新天进行了新的意义奠基。周人的新构建与其重视天文学,重筮占,重农业的传统息息相关,共同养成了对天的考查,思考,认识和崇拜,同时又塑造了周人深厚的理性精神。他们对天的新构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天的权威重点放在“命哲,命吉凶,命历年” (<>)三个方面,突出了至上神在社会人事方面的特殊作用。 周人特别把这三方面突出出来,说明他们对至上神的把握和认识是紧紧围绕社会政治这个中心进行的。这就不同程度的摆脱了殷人帝观念中表先出来的神话崇拜的特征,为进一步为至上神以理性的内涵打下基础。 二,赋予天以道德的意义,作为“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的客观依据。 《尚书·周书》中有“天德”一词,《吕刑》说:“惟克天德。”“天德”是指上天立下的道德准则。上天监察世间统治的好坏,就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周人赋予天以至善和赏罚明辨的特性,使天成为人世间王权的监督者。一个明德的君王,上天会把大命交给他。周康王时代的《大孟鼎》,《麦尊》等铭文中,已经出现“天子”一词,表明西周初期或稍晚天子观念开始形成。《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为怀。”天,在这儿不是作为纯粹自然的法则,而是体现为道德意义的法则和秩序。 三,抛弃殷人帝信仰中的盲从性,以理性的态度提出天不可信,“惟人”的观点。 在《尚书·君奭》中,周公认为周的基业能否长久,在人不在天。商王朝的覆灭在于失德,违背了上天的旨意。天虽然降大命给我们,诚心的帮助我们,但我们千万不可以忽视它的威罚,让民众产生不满的情绪,一切都在人为。此时,天在周公的眼中开始失去其神圣的位格性了,这是天至上观念转变的第一步,但依然有至上神的影子,在新的理解中,天已经有了确定的道德内涵。周人在对天的构建过程中,产生了“以德为本”、“以天为宗”,使人与天靠着德行统一起来了。“‘天’的神性的渐趋淡化和‘人’与‘民’的相对于‘神’的地位的上升,是周代思想的发展方向。”[4] 不仅使至上神的天威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且人的力量也在德教的自我约束中参与了天命的运作。从帝到天,由殷人猜度(卜)的对象,变成了可以认识可以理解的对象。人作为上天旨意的执行者,也从对天的盲目信从中解脱出来,靠着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主宰着自我(“惟人”),以企与天命永远合一。迨至春秋战国时期,天的人格神意味进一步淡化。天由盘旋在我们头顶上的超越物,不仅成为先哲们思考的对象,而且开始与他们最敏感的神经相勾连。天的意义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一而朗现。 一般说来,天有三重含义:1、指人头顶上苍苍然的天空,自然之天。2、超自然至高无上的人格神,有意志能创造万物,并主宰一切,亦称为帝,超越之天。3、宇宙的本源已没有作为意志主宰之天的意义。被看作自然的是人性的依据,道德的依据,根源之天。 所谓命者,天之令也,以天开命。“命”一般有三个含义:1、宿命,命运。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2、天命,性命。“子罕言利与命。”(《论语·子罕》)3、命令,辞命。“厥党童子将命”,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 “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一指必然性或命运。二指先天的自然禀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善,都是先天的赋予。天命意义的凸显在于西周以降天人意义的突显。
二、《论语》中的“天命”
在西周初形成的天命思想是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如果说孔子是先秦文明的集大成者,那么周公便是开启者,周孔思想一脉相承,孔子在周公的天命思想上有所损益,形成了早期的儒家天命观。 在《论语》中,由孔子直接讲“天”的有12处,分别出现在《八佾》、《雍也》、《泰伯》、《子罕》、《先进》、《宪问》、《颜渊》、《子张》、《尧曰》、《阳货》章中。除去天命外,与天相关的有15处:《八佾》、《里仁》、《泰伯》、《颜渊》、《季氏》、《宪问》、《微子》、《子张》中的“天下”,《公冶长》中的“天道”,《季氏》中的“天子”。其中,“天下”多有四海八方六合之意,“天子”是指承运上天而享有王命的人。 《论语》中与“命”有关的有《雍也》、《泰伯》、《子罕》、《先进》、《宪问》、《季氏》。“天命”在《论语》中正式出现过的只有两处:一是《为政》篇中的“五十而知天命”,二是《季氏》篇中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此外还有四处值得一提:1、《雍也》篇中的:“亡之,命矣夫!”2、《先进》篇中的:“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朱子对这儿的“命”明确指出:“命,谓天命。”3、《宪问》中的:“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4、《尧曰》中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我个人认为,这儿的“命”也作“天命”解。但这并非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入手处仍在《为政》和《季氏》两章中的“天命”。 正如孔子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所谓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并非确数,只是表示进境过程而已。“天命,即天道流行而赋予物者也,乃事物所以当然只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5] 于此首先表明了天命是天道所赋予物的,是可赋予物的,是此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根据的。如前所述,孔子把知命作为为君子、立、知人的前提,可见知天命在孔子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知,既是志于学、立于学、不惑所要达到的的目的,亦是进入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的起点。 志于学—立于学—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我们可以说这是圣人求学问学的近进之路,也是其人格与心灵培养的历程。知天命需要一系列的历程奠基,既是为“知”这一行为奠定深厚的基础,更是为进入下一历程作好准备。由开始的志于学,通过立志而确立毕生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到三十而立于学,立于所学的主脉,由所学所得为自己对目标的寻求提供深厚的积累。再到不惑时,心中一片明朗,找到所学于心中所一以贯之的东西,明辨于内外之分,内心已确立起来的原则使自己不迷惑于外物,进而达到知天命的境界。天命与自己的内心已然相沟通,神圣的天命与自己的内心之旨贯通起来,便知何为天命。与天命沟通,这是一种自由意志的大化流行,用一颗与天命相得莹然的心去体贴世界,这就是耳顺。与天命亦趋亦随,心中的自由外化为自然[6],所行所为无所拘束,不为外物所束缚。这便是圣人知天命后的境界。知是心灵旅程的里程碑,而非终点站。由“知天命”而后打开的是更加美妙的风光。 孔子在《季氏》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在行为上多作检讨,小人不知天命也就是不畏天命,因而行无忌惮了。“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7] 在天命处识得义理,于义理处仰视天命。“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矣。”[8]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君子三畏这个层面上,天命、大人、圣人之言,是放在同一平台上的,或者说三者之间是相通的。大人,圣人之言是天命的另一表现形式,君子可以在大人或圣人之言处聆听天命,那么大人或圣人之言便是天命意志的人间使者。天命是君子识得自己,识得义理,甚至于识得他人,识得万物的前提与保障。比《论语》稍后的《中庸》开篇便指出“天命之谓性”,“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此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9]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与人是息息相通融为一体的,人与世界不是主体-客体的二分式关系,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正因为如此,人性与天是相贯通的,人性是由创化不已,生生不息的天命,赋予到不同的个体生命中形成的。天命至高无上,不偏不倚,留驻在人身上的天命具有同一性,普遍性,由于前面所提,天命已被赋予至上的道德性,所以,天命天道内在于主体,形成具有道德本体的人性,人性就是道德的善本身。由此可见,天命既是人性的超越性原则,又内在于人性,二者是合二而一的。(此即近来人们常说的“内在超越”?)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天命所赋予的与禽兽的那一点点区别。天命是人性的保障与见证。 天命既然内在于人性之中,在人的本性中就形成了善的道德本体。天命不在心性之外,只要尽心尽性便能知天。所以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章句上》)既然,天所赋予的“性”就是道德的善的本身,尽善便是尽性,尽性便是知天命、体天命。这是中国儒家“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绝佳展现。要与天命相契合,就必须成德,成就道德,德性是通向天命的唯一途径。天命的普遍性表明了成德并非某一群出身高贵的人所独享的专利,任何天之子民都有成圣成贤的可能。成德不仅仅是落实到一个善行本身就就足够了,而是一个无限的渐进的过程与境界。大人,圣人便是体现了天命之性的人,这是一个成德的功夫境界,随处体验天命的心灵成就。这一境界的到达需要不断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小到在家庭里的一言一行,大到在乡里社会的选择担当。如此便是孔子所提倡的“践仁”,不仅是善性的流动,更是智慧认知的涵养,这一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理想中的天命固然至善至美,但作为现实中的践履者,是不能用有限的一生为其划上句号的,他只有用毕生的心血与智慧,一步步的向最高目标接近。这恰恰表明,人性的最大光辉就在于,有天生的道德资质,以及在此基础上经修养而能自我提升的能力。 对志于学者,立于学者而言,注重对至上存在的体悟与注重对现世道德的实践,构成了孔子天命思想的双翼。君子的行为若能在天命处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据,这是对他最高的褒奖与安慰。真正的“知天命”者,并非那些冷静分析天命辞句的人,而是一些真真切切感受到天命脉搏与血液的人。只有对真实领会了天命的虔诚者,才能给他提供有力的心理和精神支持。君子将天命铭刻于心,处处坚持天命信念。当孔子被困于匡时,他泰然处之,并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当桓魋欲杀他时,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君子处处坚信上天对有德者的眷顾。当他的行为面对打击和怀疑时,始终不动摇,坚守天命所赋予自己的正当性,甚至以鲜血和生命来捍卫。正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富贵荣辱生死皆置之度外,君子的所行所为已不被肉身所束缚,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超越,一种自由的极致。天命已深深根植于人心,成为圣者、贤者、君子践履行为的本身。已由一时善行流露的偶然,成为汩汩而出的必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