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孟子》中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中国古代之生死观2008-05-20 07:541、儒家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
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
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
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
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
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
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
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
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
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①畎(quan)亩:田间,田地。
②傅说(yue):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
④胶鬲(ge):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⑤管夷吾:管仲。
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
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6)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
(7)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
(8)曾:同“增”。
(9)衡:通“横”,指横塞。
(10)征:表征,表现。
(11)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孟子之生死观

孟子之生死观作者:杨爱琼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5期儒家的生死观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因此将人之生死统御于人生道德价值的追求之中。
儒家甚少谈死,更多的是谈生,谈如何活着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达到儒家所期望的理想的道德人格。
即使是谈到死亡,也是将之纳入到一定的道德义务之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重生不重死,只不过儒家的重死表现在注重丧葬祭祀上。
在儒家看来,人的生或死不是纯粹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族,乃至整个国家的事,注重生死的社会性和伦理意义。
可以说,在儒家那里,生死全不由己,道德义务决定了人的生死,尤其是人的生。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从“仁”、“义”、“孝”的角度来谈论人的生死。
本文通过对孟子生死观的初步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孟子思想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儒家思想,尤其是对儒家生死观所表现出的生勤勉、死安息的人生态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正命”孟子认为,人的寿命是由天命决定的,人只需要懂得天命,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待天命就可以安身立命了。
也就是说要“知天”、“事天”,然后才能“正命”,否则就是“非正命”。
孟子说“尽其心,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心章句上》301页)在孟子看来,所谓“知天”就是懂得人的本性,懂得人的向善的本心。
所谓“事天”就是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
人心、人性来自天心,若人们能尽心尽力,存善心,养正气,以人心事奉天心,便能知悉天心的真谛,获悉生命的真谛。
人的寿命,或长或短,都是源于天命,都是有定数的,面对这种定数,人们无法逃避和变更,唯有勇敢面对,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安身立命。
在孟子看来,不仅人的生死是由命决定的,而且其他所有的一切均是由命决定。
尽管人的生死是由“命”决定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在“命”的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生的追求,人所要做的是什么呢?是“顺受其正”。
汉外文化关键概念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永辉
79 万方数据
点什么,对种族繁衍,家族血脉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然 而西方人却将生命看成是一种权利,是人活在当下追求 个体幸福的权利,把人生当作追求快乐的场所。
中国人关心死后整个家族、整个民族的延续,将个 人死亡作为向群体过渡的环节。自己死后,还有子子孙 孙,希望自己死后能为世人留些什么;西方人关心的是 灵魂不朽,相信生命会以另外的形式延续。他们只会考 虑灵魂归处,上帝如何审判。
华夏民族又是一个重视群体利益的民族,只有保存 集体,个体生命才能保存。孑L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谓 “杀身成仁”;孟子在《孟子·告子上》日“舍生取义”。在 儒家看来,生命的道德价值比生命更为重要。在个体生 命与群体的利益之间,要牺牲个体小我的生命,维护社 会“大我”的尊严。
中国人认为“死”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所谓万事皆 休、万念俱灰。佛教认为,人死以后会进入新的轮回,但 前世今生已经面目全非。如果下了地狱,又是何等的恐 怖和孤苦无依。所以,中国人向来忌谈死亡。医生往往 对病人隐瞒病情,以免其承受不住这个打击。这反映出 中国文化回避死亡的特点。
(二)西方文化关于“生死”的看法 西方文化认为,“生”是上帝的造化。挪威、波斯、古 巴比伦、古希腊都有上帝造人的传说。上帝给了94-)k 生命,生命就属于自己。我们有权利及义务尊重和爱护 上帝所给的宝贵财富,为自己创造幸福。实现个体的愿 望,顺应个体的需要,这是谁也无法剥夺的权利。所以, 人们要感恩的对象是超越了血亲的。 同样是生命,西方人眼中生命的价值与道义的价值 之间,是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即使是那些为了国家和民 族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也并不认为道义价值更高。只 是面临灾难时必须做的选择。这体现了西方文化注重 主体幸福价值的倾向。 西方人并不回避死亡。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有关于 “永生”的内容。信仰上帝即能永生。一旦信仰了上帝, 就能与上帝同在,既然能够永生,就不会惧怕死亡。这 一点与重视生命价值并不矛盾。为了能够与上帝不相 隔,就要过好活着的每一天。死亡无论如何都不能回 避,不如坦然面对。在西方国家,有关死亡的教育很普 遍,人们可以毫不避讳地谈论死亡。 直面死亡并且相信“永生”,还与“灵魂”观有关。很 多古希腊的哲人都相信人是灵魂与生命体的结合,相比 肉体生命,灵魂更纯洁。肉体泯灭了,灵魂却永不泯 灭。基督教文化是原罪文化。上帝造人,并不是要人死 亡。因为人犯了罪,所以才会死亡。只要不断追随上 帝,就能获得生命的超越。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也是人 生的目的地。 二、中西方文化中“生死观’’的对比 (一)中西方文化生死观的相通之处 重生的观念。二者都重视生命的价值与幸福。以 “生”为主,“生”是人存在的形式,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们都期望好好活着,延年益寿。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 生,爱惜人的生命。在中西方生死观里,都有精神不朽 的概念,为追求真理而选择死亡,为人类普遍价值而牺 牲自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二)中西方文化生死观的相异之处 中国人把生命看成是一种手段,一种义务。中国人 生命的目的性很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世留下
读书心得——论《孟子》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论《孟子》的生命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孟子·告子上),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死亡,太史公说人固有一死,德国哲学家云格尔提出,只有死亡是确定的。
作为哲学的终极问题,如果洞悉了生命,看透了死亡,哲学上很多争论都会迎刃而解。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正所谓“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的思想透彻着对他人的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己生命的敢于牺牲,这就是守死善道的超越性,更体现出舍生取义的崇高价值。
这奠定了后世的儒家生命观:人之生固然可贵,但是比生命更可贵的是道,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和儒家的道都有高于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不是碌碌无为,也不是行尸走肉,而是为了维护基本的价值而死而后已。
将自己的全部生命献身于永恒之道,尽管孟子这种只关注永恒真理的思想让他在诸侯争霸中无用武之地,但是孟子的生命观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哲学的突破,让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本质认识进一步提高,将人类文化建立在理性和道德之上。
概括之,孔子将生死之问和日常伦理联系在一起,平实中无处不渗透着智慧,体现着深刻的人道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超越自己和阶层、关怀天下”的道德良知,在孔子士志于道理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身殉道的践行原则。
孟子的一个重大哲学贡献就是将孔子的士志于道思想上升到舍生取义的高度,建立了影响东亚历史几千年的道德价值。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儒家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伦理,尽管国外很多对中华传统缺乏了解学者认为儒家思想的伦理学多于哲学,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深入研究儒家的生命观,他们就会发现儒家哲学之深奥和超越程度之高。
孟子生命观的价值并不在于将穿裤子还是饿肚子的问题用鱼和熊掌的无与伦比的绝佳文采和对答如流的超高辩才表达出来,更在于他给后世提供了一个在历史抉择面前的选项原则。
每当国家危亡,百姓涂炭,山河破碎,那些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人就会挺身而出,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孟子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观念。
论孟子的生命价值观

论孟子的生命价值观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性善论”的始祖。
他的哲学思想极为深刻,关于生命价值观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仁”的价值和追求道德伦理的完善,而这两者的实现都源于人性的本善。
以下就孟子的生命价值观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说明。
1. 人性的本善与生命的尊重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本性是有一定的好与恶之分的。
因此对于生命的尊重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人性的体现。
要让人性的本善得以发扬,必须尊重每一个生命。
在《孟子·满》中,孟子曾这样说:“生为本好,死为本恶,恶之所归,非人而谁。
”可以看出,在孟子看来,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性的本真,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
2. 实现“仁”与道德伦理的完善对孟子而言,“仁”是人最高的道德追求。
实现仁,需要顺应人性的本善,用“仁”来支配个人的善与恶,转化为全体的善。
在实现“仁”的过程中,个人的利益会被相应遵从。
孟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仁”,因为只有在实现“仁”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达到我们生命最应有的价值。
3. 实践与行动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与行动,才能够真正理解并理解规律并达到目标。
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实践与行动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孟子·尽心》中,孟子曾经说过:“尽心者,知之谓也;行之谓也。
”言下之意即是,只有通过行动去实践自己的信仰,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自己的信仰和观念,达到真正的价值。
4. 敬畏天命,追求人生的意义孟子认为,敬畏天命是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追求意义和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孟子·益梁》中,孟子曾经说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Articles,功名在人。
”言下之意即是,个人的命运和造访已经注定,我们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寄托了自己一生的世界中尽力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智的健康对于孟子而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智的健康也是人生的重要价值之一。
在《孟子·离娄上》中,他曾经说过:“无欲则刚,士之谓也。
浅析儒家生死观

浅析儒家生死观作者:张珊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6期摘要:生命是我们生而有之、生而存之、生而伴之的。
对于生命的探讨从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入世态度来说,其生命观更是中国人民立身存世的根本向导。
本文从尊重生命、死而不朽、存顺没宁三个维度来浅谈儒家的生死观,审视生命的价值,积极入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尊重生命《易大传》里面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义”天下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这就是所谓《周易》之道,《周易》的一本一体,它就是变动不居、生生不息,不断地繁衍出新的东西,所以,天是乾元,它有大生之德;地是坤元,它有广生之德,这种广大悉备的生命创造精神,它其实赋予了我们人类。
所以我们人如何的和天地精神相匹配、相配合、相媲美,我们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全面地发挥天地赋给人的秉性和潜能,那就是我们就有一种刚健自强,自强不息的一种精神,这就是儒家的尊生、重生,主动的一个传统,所以《中庸》里面说,圣人可以做到“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和天地鼎足而参,和天地相参。
人类的理性,所可以设想的天道,那是宇宙万物,人类生命的本源,那时我们人的价值源头,一旦我们充分的护持,我们自己的生命理性,我们就能够全面地发挥,天赋给我们的潜能,我们以平等的精神,接纳宇宙间一切的存在,万事万物,我们尊重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价值,尊重他物,尊重他人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各说其信,我们最终可以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奋勇拼搏,在现世,在凡俗的生活中,来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意义,所以儒家的仁学,儒家的志士仁人,他是用仁爱的仁,来界定我们天地人的人,所以,“仁者仁也”所以人在一定意义上他就是生命的感通,宋儒把它讲成像桃仁、杏仁这样的一个生命,中医讲麻痺不仁,那是不能感通,所以儒家他是要和天地人物我相互地感通。
《孟子》中的思想观念

《孟子》中的思想观念如下是有关《孟子》中的思想观念:(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①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
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
另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人生来就具备仁义之心,对仁义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仁义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时,孟子反对人们自暴自弃。
在孟子看来,仁、义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弃仁义便是毁生命,毁生命便是弃仁义。
在个体生命与个人理想二者之间,孟子并没有偏废任何一方的取向,相反,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②孟子天命观中的生命意识孟子继承了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
他一方面重视天命的作用,认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安顺天命;但另一方面,这种安顺天命是有条件的。
在孟子看来,天命的实现离不开人力的配合,虽然失败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顺天命的同时,孟子更强调人事的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
只有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尽心”、“知性”才能“知天”,去“存心”、“养性”才能“事天”,至于寿命的长短不必去顾及,君子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而已。
(2)《孟子》中的民本思想①民贵君轻论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这段论述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大总结、大升华。
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要在贵民。
轻民、贱民、残民,便无王道可言,亦无仁政可言。
所以,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一国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偕乐;在治国时不能耽误民事。
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现。
②养民富民说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严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尧舜所定的税法来办事,“事取其中”,不轻也不重,不能重得让人民生活不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孟子》中的生死观摘要:《孟子》一书中蕴含着孟子系统的生死观,表现为善待所有生命的生命态度,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孟子》;生死观;善待生命;舍生取义;创业垂统《孟子》是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重要代表之一孟子各方面的思想,包括他的生死观。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生死观,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善待所有的生命,在生死抉择时强调舍生取义,追求创业垂统,超越死亡。
一、善待所有的生命孟子作为孔子后学最重要的一位代表,继承了孔子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思想并且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孟子生死观的特点是提出了更广泛的善待生命的观念。
孟子首先提出了善待自身的具体主张,认为对于身体每部分都要爱护和保养。
他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
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无尺寸之肤不爱也,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
”(《孟子·告子上》)对身体每部分都爱护是孝道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又加以保养则是对生命本身的珍爱。
其次,孟子将善待生命扩大到自然万物。
在与梁惠王交谈时,他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生命哲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将善待生命的思想发展成关爱人民的“仁政”学说。
他认为“仁政”就是使天下百姓有“菽粟如水火”:“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只有百姓丰衣足食了,才可能实现相互仁爱的人际关系,从而体验到生命的乐趣。
沿着同样的思想逻辑,孟子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而造成普通百姓生命受到摧残的行为进行了揭露:“庖有肥肉,厩有肥马,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滕文公下》)对于统治阶级发动战争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指出“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下》)梁惠王驱使百姓和所爱子弟去作战,孟子咒骂他:“不仁哉梁惠王也!”(同上)接着告之公孙丑:“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
”(同上)梁惠王为了个人的私利而草菅人命,在孟子看来是毫无仁义可言,这样的人想要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梁襄王问他谁能统一天下时,他毫不讳言地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梁惠王上》)认为不好杀人的国君,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谴责那些喜欢战争的人罪大恶极:“´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
”(《孟子·尽心下》)“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应该给作恶者量不同等级的刑罚,尤其对为了争夺土地和权力而残害人的生命的人判处死刑都不为过。
可见,依据孟子的思想逻辑,生命是高于政治需要的。
正是以关爱生命、善待生命为宗旨,孟子极度反对战争,提出了“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的主张,他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国与国之间相互仁爱、谦让,就不至于残害生命。
可见,在孟子看来,有“仁”才有“爱”,有“爱”才有“人”,有“人”才有“天下”。
孟子在反对统治阶级残害人民生命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施行仁政、保障人民生命的措施。
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这些主张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舍生取义孟子与孔子一样充分肯定了人之自然生命的重要性,但他也看到了人的生命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可能存在矛盾的。
在面对这种矛盾时,他与孔子一样更强调了社会道德的优先性。
不同的是孔子侧重于“仁”,而孟子则侧重于“义”,即“仁”的外在表现。
义者宜也,也就是符合仁的行为表现。
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价值,而孟子认为“义”是最高的价值。
按照孟子的解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仁,是指人的善良之心;义,则是指人在行动上所应走的正路,也就是在行动上去实践善良之心。
孟子主张在义和利之间,要舍利取义。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他:“´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孟子则明确提出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
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面临在两者中作出选择的情况,这时人们往往权衡利弊大小,得失多少来取其一。
“鱼与熊掌”明显是熊掌更难得,选熊掌而舍鱼是得多失少,所以人们一般会选熊掌。
在生死抉择中,选择生比死获利大,因为“生”就意味着有希望,“死”则相反,但在孟子看来,当生命的存在有违“义”的价值时,应弃“生”而取“义”。
他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吾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上)孟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以得失多寡来作选择,他所谓“欲甚于生”就是仁义,而“恶甚于死者”就是背弃仁义的言行。
这种“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显然是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发展,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达。
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是以他提倡“尚志”的人生价值观作为前提的。
他呼吁以仁义为志、以居仁由义为人生的价值目标和生存意义。
《孟子·尽心上》载:“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所谓尚志,就是志行高尚,做事依仁义之道,不杀一个无辜的人,不取一件不义之财,就是使自己的动机和行为都必须遵循“仁义”的准则。
孟子认为,要成就道德,修身养性,必须以“仁义”为本,居仁由义。
一个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辞让之心”,从而做到行事仁义,待人以礼。
与“尚志”相联系,孟子提出“养气”说即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倡人活着要有志气,要“配义与道”,“集义”以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指的是受义指导的意志和力气,是一种无往而不克的大义凛然之气,是“舍生取义”实现的意志力保证。
孟子主张要舍生取义,但强调不能作无谓的牺牲。
他说:“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孟子·离娄下》)在可死可不死的情况下,如果选择死就损害了勇敢。
《孟子·离娄上》篇中有一个事例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态度:“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男女授受不亲虽然是儒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但是当嫂子处于生命有危险的情况下,就应该灵活地看待这种规范,所以孟子认为应该有权变思想。
男女授受亲固然失礼,但见死不救则不仁义,所以宁可失礼,也不该不仁义。
礼节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很重要,但在救人生命的情况下,要“舍礼取生”,这显示了孟子在生死选择情况下也持慎重态度。
他认为仁义之人不仅不应该作无谓的牺牲,还应该爱惜生命,他说“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孟子·尽心上》)懂得命运的人是不会站在危墙之下,被倒下来的墙压死将死得毫无价值。
要死,也应该是“尽道而死”,这样的死才是死得其所。
为此,孟子对死作出了区分:“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尽心上》)三、“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与孔子一脉相承,认为人可以超越死亡实现不朽的价值,而他终身所忧也正是此事,他说:“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忧则有之。
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孟子·离娄下》)“舜”能成为天下人的模范,声名传于后世,此正为“不朽”;君子之“忧”在于自己能否完成道德上的修养和建功立业,为民谋幸福,能否像舜那样死而不朽。
如何消除这一忧患呢?孟子认为,只能向舜学习,要有垂创之举,“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孟子·梁惠王下》)不论孔子还是孟子,在认识到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后,都不主张自然无为,而强调人在生前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创立功业,传于后代,从而实现死而不朽。
孔孟的这一思想对后辈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孟子曾盛赞伯夷的高尚道德情操,他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
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孟子·万章下》)可见,伯夷虽穷苦潦倒,但其有“尚志”,绝不做不合仁义之事,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可效仿的楷模,所以死后也活在人们心中,为人所称颂。
总之,孟子的生死观主要出自孔子的生死观,重生而轻死,重义而轻生,强调“舍生取义”,但又辩证地看待生死,对民生也格外看重;孟子很注重社会生命,主张以仁义为志,养浩然之气,因而具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大丈夫豪气;孟子最终追求“创业垂统”,死而不朽。
参考文献:[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郭鲁兵.儒家的生死观论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3]苏俊霞.孔孟的生死观浅论[J].齐鲁学刊,2008,(4).[4]张英.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看儒家生命价值观[J].理论探讨,2007,(2).[5]刘明.论先秦儒家死亡价值观的内在理路[J].学术论坛,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