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二,未完待续)【刘希国】
(全国卷)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常考题型大通关13 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不分版本

(全国卷)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 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不分版本古代诗歌鉴赏2〔1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①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
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
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
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被迫从故土山东济南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
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情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2.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
〞试结合李清照人生经历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秦观①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
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表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高中会考诗歌赏析详解【刘希国】

高中会考诗歌赏析详解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P38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补充注释】⑴苕溪(tiáo xī):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⑵西庵:智老所居。
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⑶北栅:天经所居。
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儒先:形容天经精于儒学。
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⑷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
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作者介绍】陈与义(1090—1138)宋代文学家。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
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任太学博士、著作佐郎。
后贬为监陈留酒税。
北宋灭亡后,避乱在襄阳、汉阳和湖南一带。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召为兵部员外郎。
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
拜吏部侍郎,后任礼部侍郎。
公元1134年任湖州知府,第二年召为给事中,因病告辞后,提举江州太平观,不久复任中书舍人。
后来又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并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任湖州知府,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
解析:“光阴诗卷”,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二子,重友情;“试春风”,飘逸。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2)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2016高频考点十三.诗歌鉴赏(定稿二)【刘希国】

高频考点十三.诗歌鉴赏(二)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1)此诗标题为‚野泊对月有感‛,结合全诗, 说说诗人之‚感‛是什么。 (1)在江中飘荡暂泊的诗人,听到凄切的角声, 联想到为躲避战乱,不但自己逃难在外,连朝廷 都居无定所,可是眼下侵略者仍然猖獗,让诗人 对眼前感到困苦,对未来感到迷茫。
客 怀【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 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 雁声远过夕阳楼。
‚梧桐更兼细雨‛‚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 苦场面,怎不令人备感寂寞、空虚、无聊和 无奈。在孤单寂寞的秋日里,能有亲人的一 言半语,或许也宽慰孤独的灵魂,然而却又 ‚故人无字到‛,‚无字到‛便更加重了孤 独,无疑是愁上加愁了。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 简要分析。(5分) 8.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②前一 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 空北斗横斜;(1分)③后一句写动景(听觉), 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 (1分) ④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1分)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9.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 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 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 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 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 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
2016年高考语文诗歌赏析最新练习.(全部定稿)doc【刘希国】祥解

2016年诗歌赏析最新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8-9题。
清明呈馆中诸公高启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
③白下:金陵。
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
⑤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8.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8.高诗开篇描写了一幅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清明图景:御柳笼烟,禁垣垂杨,被软软的春风,吹得柳枝横斜,拂水依水,青山白水环绕金陵;官人们都捣了杏仁,做了醴酪;宫女们都分得名香,佩上香囊,在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清明。
(2分)杜诗开篇描写一幅凄迷哀伤的清明图景:春寒料峭,细雨纷飞,绵绵不绝,行人冒雨赶路,雨湿衣衫,心情凄哀。
(2分)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征均不同,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所蕴含的情感也截然不同(1分)。
9.这首诗脉络明接暗转,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
(6分)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问――请问。
【评析】本诗写帝都清明节光景透露出思乡的一缕深情。
微婉从容,接近盛唐一些诗人的风格。
9.第一联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清明时节禁垣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景象,作者身处其中,愉悦欢欣(2分)。
第二联以“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回归清明的主题,不言己情而言众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悼亡之情和身在异地的思乡之情(2分)。
第三联运用卞侯和莫愁的典故,即使忠如卞侯,美如莫愁,也只留一堆芳草,供人凭吊,陡然生发“人生如朝露”的慨叹,悲从中来(2分)。
鉴赏诗歌形象专项训练【刘希国】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1.①双关。
“蜡烛有心”谐音双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
②拟人。
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
③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注] 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
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
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2. (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
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2)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③想以山水自娱;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与痛苦。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
(5分)3.(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
“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
2016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赏析【刘希国】

2016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赏析2016年新课标Ⅰ卷《金陵望汉江》赏析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全诗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词语注释】⑴派:河的支流。
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
盘:盘踞。
⑵横溃:泛滥。
豁:打开。
中国:中南地区。
⑶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用长,J-i皮涛的汹涌来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
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
⑷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
⑸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
⑹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
混:混合,统一。
区宇:全国的范围。
⑺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
指天下太平的景象。
众流安: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⑻任公子:《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
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钧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
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
⑼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
这句是说江流平静,天下安宁,用不着有所作为,暗中抒发壮志未酬的遗憾。
【白话译文】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创作背景】此诗作年未详,或谓作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或谓作于天宝十五载至至德二载(756—757)之间。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2-1含解析

2-2-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对点练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解析】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
由此可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诗歌后面的注释,“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花李商隐【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解析】诗的前四句依次对应色美、味香、品高。
一方面从菊花本身的特征入手,另一方面联系人物的德行揭示菊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
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3.(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解析】一、二句中“回万里”“九龙盘”写汉江水势浩渺,一泻万里,支流众多,流域广大;第三、四句中,“豁中国”“飞迅湍”写其气势磅礴,景象阔大。
鉴赏诗歌的形象(刘希国)

2014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以下几个趋势: 1.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2.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对诗歌的形象把握 以及观点评价也会偶尔出现在试卷中。 3.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不失为一大热点。 4.答案长度将进一步增加。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为 适应这一考查动向,小论文性质的答案预计将在未来的考试中 应运而生。这样的答案能够很好地体现考生诗歌阅读的审美素 养,字数可能在100字左右。 5.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 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 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给你技巧
答 案 一 般 有 三 部 分 构 成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 (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 依据;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 作者的情感)。
常见答题失误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 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矢志报 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以“万 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 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 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 “身老沧州”,但仍“心在天山”,胸 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 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感慨。 指出意义(情感)
概括特点
分析依据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分析人物的外貌、 动作、语言、神态、 心理等,把握人物 特征。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 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二)【高频考点】故地重游金·元好问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注】:1.调(tiǎo)舌:等于说调嘴,耍嘴皮子。
2. 题诗客:本指唐代的崔护,崔氏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翻译】:杨柳的枝叶青青,沟水潺潺地淌流;黄莺在调舌歌唱,卖弄着娇美轻柔。
桃花似记得当日,题诗的客人来游。
斜倚和煦的春风,咯咯地笑个不休。
(1)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4分)(2)诗眼多是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且能带起全篇或全句的词语,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1)拟人。
(1分)将黄莺、桃花人格化,它们都好似与诗人相识一般,一个逞弄着美妙娇柔的歌喉,一个在春风中如从前一样灼灼盛开,(1分)它们的娇美如昔和“题诗客”错失美好而且重拾不得相映衬,这样写使得诗歌写景生动,情韵深长。
(2分)(2)诗眼是“记得”。
(1分)昔日题诗客,旧地又重游,“记得”二字借桃花勾起往事,又将诗歌推进到一个深沉的人生主题,感叹世上有多少像自己一样的(崔护式的)“题诗客”来寻找自己那遗落的青春梦想,而错失的人生又多么可笑可悲。
“记得”二字正是诗歌由景生情的关键处,可称“诗眼”。
(3分)(意思对即可)所谓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它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
学生大多将“笑”或“笑不休”当作了此诗的诗眼,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标题和注释所隐含的关键性信息,只是想当然地选取了看似颇有“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笑不休”,而没能从诗歌的主旨和写作意图角度去思考。
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此诗的诗眼。
首先从解读题目入手。
“故地重游”,我们不仅要问,重游和首次游览有何不同?作者为何要“重游”?“重游”之后有什么新的感想?从题目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抒怀诗,“重游”二字肯定蕴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
次从景情关系角度解读。
前两句写景,杨柳青青,沟水潺潺,黄莺鸣唱,一派春意盎然的早春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后两句则即景抒情,桃花有情,斜倚春风笑不休。
很多学生之所以将“笑不休”误当作了诗眼,是因为认为“笑”的动作发出者是“题诗客”,自然也就推导出了“诗人沉醉于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的论调。
那“题诗客”哪里去了?作者没有明说,只以桃花之“笑”带过。
但我们却笑不出来,“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和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草木之无情衬托人有情,至少也有种淡淡的伤感在其中吧。
再看引用崔护典故的作用。
学生对《题都城南庄》一诗的写作背景大多不熟悉。
据孟棨《本事诗·情感》记载,崔护曾在清明日独游长安城南,到一庄户人家求饮,一少女端水至,眉眼间对崔颇有情意,在桃花掩映下娇羞无比。
次年清明,崔护又前往寻觅,却见门户紧闭,杳无一人,只有桃花依旧,顿感无限惆怅。
于是崔护在门扇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诗表达的应该是对美好事物的回忆以及那种怅然若失后的落寞。
既然作者以“题诗客”自比,那作者自然和崔护有些情感共鸣吧。
桃花为何笑“题诗客”,作者是借桃花之“笑”,讥笑世人总是在美好的事物失去之后才知道找寻,才懂得珍惜。
那反躬自问,我们不也是那个“题诗客”吗?生活中的多少美好事物,人世间的多少青春岁月只有离我们远去时,我们才感觉到它的匆匆。
每念及此,岂不痛哉!那此诗又是如何完成了由景到情的华丽转身呢?又是如何从踏春赏景而生发人生哲思的呢?毫无疑问,就是靠“记得”二字完成了惊艳的一转。
诗眼就是这么炼成的。
后记:诗歌赏析贵在知人论世,读懂作者;重在体己察人,读出自我。
学诗、考试概莫能外。
【赏析】:元好问的《杨柳》,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曼妙的春光:沟水清清,杨柳依依,莺语嘤嘤,桃花艳艳,风儿软软。
诗人是多情的,故而他笔下的春色才这样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诗人就是那题诗客,多么幸福啊,造化是如此多情。
昔日题诗客,旧地又重游,“记得”二字借桃花勾起往事,又将诗歌推进到一个深沉的人生主题,感叹世上有多少像自己一样的(崔护式的)“题诗客”来寻找自己那遗落的青春梦想,而错失的人生又多么可笑可悲。
抒情诗多是缘情之作,在唐人孟棨的《本事诗。
情感第一》中,详细描述了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传奇故事。
诗人崔护,进士不第。
清明日独游城南,来到一处花木掩映的庄院,但见花木丛萃,寂寂无人,扣门久之,有一妙龄女子自门隙窥之,崔护“酒渴求饮”,女子赠以杯水,“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女子不以言对而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旧地重游,门墙如故,大门紧锁。
崔护失望之余,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显然,元好问这首《杨柳》隐括着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中故事。
“杨柳青青沟水流”,在桃红柳绿的春天,沟边杨柳青青,沟边流水汩汩,杨柳傍着野外沟渠而生,自是郊野之景。
“莺儿调舌弄娇柔”,这里绿柳成行,柳丛中黄莺呖呖啼转,好似与诗人相识一般,有意在调转着它那如簧巧舌、逞弄着美妙娇柔的歌喉。
在这春天的郊野大自然里,与诗人似曾相识的何止莺儿,作为当年故事的见证物桃花,对旧地重游的昔日题诗客可记得很清楚,“桃花记得题诗客”,“记得”二字仍这首《杨柳》诗的“诗眼”,它把我们从时间的遂道中带到一个令人难忘的一幕: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与一位面若桃花的女子相遇,却又失之交臂。
那女子脉脉含情地“斜倚小桃柯伫立”,可时不我待,机不再来,人面桃花不知何处去?门上题诗又有何用!“斜倚春风笑不休”,是直接从崔护的“桃花依旧笑春风”中脱化而出的,只是情绪、意蕴更显深沉了。
诗人在借此感叹世上有多少崔护式的题诗客呀?连通晓世情的桃花也感到这些人太可笑了,每当我们年复一年的前来寻找自己那遗落的青春梦想时,不由得“斜倚春风笑不休”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时我们会在偶然的、不经意中遇到一些美好事物,好像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当自己清醒过来有意去追寻时,却再也不可复得了。
自怨自艾的我们总是在人生的舞台上重复地出演着一幕又一幕相同的戏剧,什么时候才能超越社会、超越时代的局限,找寻真正的自我呢?元好问这首诗的意蕴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完全一样,只是诗中描写的主角换了,崔护的诗突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女子,而元好问的《杨柳》让我们看到的却是男主角“题诗客”,这样的变换显然在表明今日的题诗客已不同于唐代的崔护,他更多地在思考人生,有更多的觉醒与自责,因而在心灵深处也就有了一种更深沉的终生遗恨。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其一)卢照邻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
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
唯馀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作者简介】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
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十岁,从曹宪,王义方授苍雅,调邓王府典签。
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
王爱重,比之相如。
调新都尉,染风疾。
去官,居太白山,以服饵为事。
又客东龙门山,疾甚,足挛,一手又废。
乃去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颖水周舍,复豫为墓。
偃卧其中,后不甚其苦,与亲属诀,自投颖水死,年四十。
尝著《五悲文》以自明。
有集二十卷,又《幽忧子》三卷,会编诗二卷。
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2.诗歌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第二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日里昆虫活动的状态:吐丝的蚕儿自由自在地爬行,飞舞嬉戏的蝴蝶停歇在草丛间。
一个“惹”字,一个“乱”字,生动地展现了春日里小动物活跃、繁忙又各得其所的自在场面。
(意对即可)2.诗人赋诗离不开酒,并决心以此终了自己的一生,表达了诗人面对逍遥自在各得其所的万物,却因自己怀才不遇,而产生伤感与失落之情。
(意对即可)【鉴赏】诗的头两句“顾步三春晚”,点明正是暮春三月,诗人不正面刻划春天的美丽,而用“顾步”两字,似乎春亦有灵性,顾影自怜,不忍离去,两个字将春天刻划得栩栩如生,新颖逼真。
次句“田园四望通”,放眼四望,通达辽阔。
这质朴的诗句,简洁地勾勒出一个平坦、畅达的山村背景。
这种幽远宁静的小山村,最是为诗人们向往的。
“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写的是昆虫活动的状态:那浮游的丝缕悬挂在树间,吐丝的蚕儿自由自在地爬行。
那飞舞嬉戏的蝴蝶逍遥地停歇在草丛间,无拘无束。
一个“惹”字、一个“乱”字,拟人化地表现出那些小动物的活跃、繁忙,而又各得其所的自在场面。
这几句具体描写山村风光。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写的是植物的绚丽多彩的姿态。
那慵懒的修竹在绿水旁舒展,那狂放的花心如痴如醉。
“懒”字、“狂”字,生动地表现了竹、花的繁茂与恣肆。
这里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而只是山村常见的虫蝶竹花。
诗人却将它们刻划得精灵可爱。
这四句诗紧扣“春晚”,将山村生机勃勃、恣态万千、逍遥自在的田园风光美。
面对自然美景,多愁善感的诗人却发出了迟暮的感慨:“唯余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诗人赋诗离不开酒,“当了”二字抒发心中愤懑之情。
诗人在《释疾文·序》里曾说:“先朝(高宗)好吏,予方学于孔、墨;今上(武则天)好法,予晚受乎老、庄。
彼圆凿而方枘,吾知龃龉而无当。
故吾甘栖栖以赴蜀,分默默以从梁”。
万物都逍遥自在各得其所,诗人却怀才不遇,未能展其志,这当然令人感伤与失落了。
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注释】①这首诗选自《道光中卫县志》。
陈七,未详,当为行七。
西军,约指驻安西(今新疆一带)的军队。
②非常者:非凡的人。
和下句的意思说,我看那些非凡的人物,如今却碌碌无为。
③鸿鹄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
④蹉跎:耽误失时。
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
书剑,指文武之事。
⑤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
烽,烽火。
⑥京国:国都。
⑦何当:何时。
献凯:凯旋而归后,进献俘虏和战利品。
【翻译】:我看一些非凡之人,被眼前的小事纠缠。
你颇具有远大志向,文武才华耽误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