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高地应力的特点分析以及处理建议
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段径向收敛控制措施

在隧道工程中,软岩地层的变形和收敛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尤其是在高地应力地区,软岩隧道的大变形段径向收敛控制措施更加重要。
本文将从技术措施、监测手段和管理方法等方面探讨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段径向收敛的控制措施。
1. 技术措施在软岩地层的隧道施工中,为了控制大变形段径向收敛,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合理的支护结构: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对软岩地层进行支护,比如钢架加混凝土梁、喷锚网、锚喷等,以增加地层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减少变形和收敛。
- 合理的巷道布置:通过合理的巷道布置,使得地层受力均匀,减小高地应力对软岩地层的影响,从而减少变形和收敛的发生。
- 降低开挖面积:通过减小开挖面积和采用分段开挖的方式,减少软岩地层的受力范围,减小地层变形和收敛的情况。
2. 监测手段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及时发现软岩地层的变形和收敛情况,可以采用以下监测手段:- 地下水位监测:通过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及时了解软岩地层的湿度情况,从而判断软岩地层的稳定性和变形状况。
- 地表位移监测:采用地表位移监测仪器,对隧道周边地表位移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软岩地层的变形和收敛情况。
- 支护结构变形监测:通过监测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及时了解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软岩地层的变形情况,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 管理方法在施工管理方面,要加强对软岩地层大变形段径向收敛的管理,可以采用以下管理方法:- 强化监理管理:加强监理单位对软岩地层变形和收敛的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 强化施工队伍管理:加强施工队伍对软岩地层变形和收敛的认识和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施工质量和隧道安全。
- 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建立完善的软岩地层大变形段径向收敛的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处理流程,确保在发生问题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施工安全。
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段径向收敛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监测手段和管理方法三个方面。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隧道工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隧道施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高地应力深埋隧道中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
随着隧道深埋深度的增加,围岩的应力状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对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高地应力深埋隧道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对于指导隧道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二、高地应力深埋隧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1.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的特点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是指位于地下深层,地应力较大的地区,隧道深埋深度一般超过300米。
在这种情况下,隧道围岩承受的应力主要包括自重应力和地应力两部分。
地应力的大小与深埋深度和地层性质有关,一般随着深埋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 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在高地应力深埋隧道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一方面,围岩受到的应力是非常大的,容易引起围岩的变形和开裂;围岩的应力状态随着深埋深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高地应力深埋隧道中,围岩的应力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受到地表负荷和自重负荷的作用,围岩会出现较大的变形和开裂。
了解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对于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至关重要。
三、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1. 数值模拟方法为了研究高地应力深埋隧道中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可以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数值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对复杂的物理现象进行模拟和分析的方法,可以辅助工程师研究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变形规律。
2. 模拟分析结果数值模拟分析还可以得到围岩的变形规律。
在高地应力深埋隧道中,围岩会出现较大的变形,这对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四、结论与展望高地应力深埋隧道中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可以得到围岩受力状态的详细分布情况,为隧道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数值模拟分析还可以为优化隧道设计和提高隧道施工安全性提供重要的支持。
铁路隧道双指标高地应力界定及岩爆大变形分级标准

铁路隧道双指标高地应力界定及岩爆大变形分级标准隧道工程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铁路运输的顺畅和乘客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隧道开挖和使用过程中,高地应力和岩爆大变形是两个关键指标,对隧道工程的设计和运营都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高地应力。
高地应力是指岩体内部承受的来自地层重力和地壳构造压力而引起的应力状态。
在开挖隧道时,如果隧道经过的地层中存在高应力区域,会对隧道的开挖和支护造成较大困难,并且可能引发岩体的破坏和塌陷。
因此,准确界定高地应力的范围和区域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地应力界定方面,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指标可以参考。
首先是现场实测,通过钻孔和试验等手段获取地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如岩石的抗压强度、岩体的刚度等,从而推算出地层的应力状态。
其次是通过地质勘探,分析地层的构造和变形情况,结合地质构造图和构造应力场分析,来推测地层的应力状态。
此外,还可以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有限元等数值方法进行计算,模拟地层受力状态。
综合这些方法和指标,我们可以制定出适合具体隧道工程的高地应力界定标准。
其次是岩爆大变形。
这是指在隧道开挖和使用过程中,岩体因应力变化或其他影响导致的大规模破坏和变形现象。
岩石爆破会导致岩层的破碎和溃决,而岩爆大变形则是岩体内部应力不均匀引起的大规模塌陷现象。
岩爆大变形不仅对隧道工程造成直接的破坏,也会威胁到隧道的使用安全。
在岩爆大变形分级标准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
不同地区的隧道工程经验和地质条件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级和评估。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隧道的位置、地质条件、支护方式等因素来确定岩爆大变形的风险等级。
例如,隧道所处地质稳定的区域和采用了充分有效的支护措施的隧道可以确定为低风险等级;而处于地质不稳定区域且采取临时性或不足的支护措施的隧道可以确定为高风险等级。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可以制定相应的岩爆大变形分级标准,确定隧道工程的支护方案和安全措施。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发生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发生机理及控制技
术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指的是处于高地应力环境下的软岩地层中开挖
的隧道。
由于所处的高地应力环境导致了软岩地层的高地应力状态,
因此开挖隧道时会导致地层变形和破坏,特别是隧道大变形。
因此,
对于这种隧道,需要研究其发生机理和控制技术。
隧道大变形的发生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层原有结构的破坏:隧道开挖会破坏地层原有的结构,导致
地层松动和变形。
2. 地层的应力状态改变:隧道开挖会导致地层应力状态的改变,
特别是高应力地区的地层应力状态,从而引起地层的变形和破坏。
3. 近似于松散垫层的软岩:这种软岩原本就具有不易承受应力的
特点,因此在高应力环境下更加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4. 地层水文特征:地下水会影响地层的应力状态和稳定性,因此
隧道开挖时需要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针对以上机理,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技术:
1. 实施一定的支护措施:在隧道开挖时需要实施适当的支护措施,如喷锚、加固网等,以保证隧道的安全稳定。
2. 降低地层应力状态:采用降水、减载等措施来降低地层应力状态,从而减小隧道的变形和破坏。
3. 优化隧道设计方案:通过优化隧道设计方案,如采用浅埋式隧道、采用适当的半圆形、梯形等断面形式等,来减小隧道变形和破坏。
4. 做好隧道施工管理:严格控制隧道施工期间的工程质量和安全
管理,确保隧道的安全稳定。
综上所述,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的发生机理和控制技术是一
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隧道的安全稳定。
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施工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

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施工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一、引言盾构隧道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地质、工程结构、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
在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施工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与挑战。
因此,本文将就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施工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展开讨论。
二、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施工的风险评估1. 高地应力地质条件的特点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岩石的固结应力较高,岩体的变形和破坏潜力增大。
因此,盾构隧道施工面临着地质灾害风险、坍塌风险、地震风险等多种风险。
2. 风险评估方法针对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施工的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其中,定性分析可通过地质调查、岩土力学测试和地质构造分析等手段,对地质风险进行评估。
定量分析可以采用有限元模拟、数值计算等方法,对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应力与变形进行分析。
3. 风险评估指标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施工的风险评估指标包括地应力值、岩石应力释放、岩体变形、岩层破坏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实地观测和监测来获取,并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风险等级。
三、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的盾构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策略1. 前期工程准备在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前期的工程准备至关重要。
包括详细的地质调查、岩土力学试验、地质构造分析等,以了解地下环境的特点和潜在风险。
2. 施工技术与工艺优化选择合适的盾构机和掘进工艺,以适应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的施工要求。
采用合理的刀盘压力和推进速度,控制地应力的释放,减小岩体变形和破坏的潜力。
3. 支护结构设计与安全监测针对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的盾构隧道,应根据地质特点设计合理的支护结构,如混凝土衬砌、锚喷等。
同时,进行实时的安全监测,包括地震监测、应力监测、变形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风险。
4. 紧急预案与救援措施在高地应力地质条件下,随时准备好紧急预案和救援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坍塌等紧急情况。
提前组织好应急救援队伍,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作者:覃子秀林志严远方冯万林吴秋军来源:《西部交通科技》2023年第11期摘要:文章結合依托工程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展开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变形灾害严重程度与地应力等级、围岩软弱程度高度相关,地应力越高、围岩越软弱,大变形越严重;(2)大变形灾害具有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以及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3)大变形灾害处治应遵循“抗放结合、共同承载、动态控制”的原则,采取多项主动支护措施,降低灾害影响。
关键词:高地应力;隧道;大变形;施工技术;灾害处治0引言近年来,我国公路路网向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更为复杂的中西部延伸,配套的隧道工程也因地质条件等因素逐渐向大埋深、地质因素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的工程条件带来诸多影响隧道结构稳定性的问题。
目前,学者们针对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灾害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深入地认识了大变形特征与变形控制技术。
赵瑜等[1-2]结合数值模拟手段,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
朱朝佐等[3]结合分段施工工艺,提出了采用格栅纵向连接形式以提高支护结构纵向整体性的方法。
张宏亮等[4]分析比对了武都西隧道大变形多种施工方案,认为应力释放至一定程度后及时施作二衬可有效解决大变形问题。
卢阳[5]结合文笔山隧道大变形处治成功案例,提出了“因隧制策,动态调整”的施工原则。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应采取“强支护”措施对抗围岩变形,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等级的大变形灾害,容易对现场施工产生误导。
本文根据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结合依托工程,对变形控制技术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以期形成成套处治技术,解决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难题。
1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1.1 工程背景木寨岭特长隧道全长15 km,最大埋深为629.1 m,穿越木寨岭,沟通西南地区与甘肃及西北地区。
隧址区地质环境极其复杂,地处秦岭构造带,工程开展极具挑战,在建设期间发生了强烈的大变形灾害。
高地应力隧道的预判及应对

高地应力隧道的预判及应对摘要: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不确定性,给隧道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超前地质预报,提前预判岩爆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保证人身安全和施工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隧道;岩爆;超前地质预报。
1.前言目前,我国公路、铁路隧道均在朝长大、深埋的方向发展,随之,伴随深埋隧道的是较大的地应力,高地应力引起的岩爆,是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不仅影响人身、设备的安全,影响施工进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超挖、破坏初期支护等。
因而,对岩爆有准确的预判,同时根据地质预报及试验室得出的相关岩体数据,计算得出岩爆深度,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应对措施尤为重要。
1.岩爆预测方法岩爆是较为复杂的地质灾害问题,影响的因素较多,在表现形式上为多样性、复杂性。
国内外很多学者已针对隧道岩爆深度做进行过相对较多地研究,预判的方法已较多,但仍在一些实际地下隧道建设施工设计中,多次建议使用隧道岩爆临界深度预报法。
此研究方法也是第一个由我国侯发亮教授研究组在1989年所提出来的,即使隧道在完全不需考虑地质构造应力变化的地质条件情况下,因隧道围岩埋入深度过大,上覆的岩体自重增大仍不可避免引起隧道岩爆。
式中:H—岩爆临界深度;cr—岩石饱和抗压强度;Rbμ—泊松比;γ—岩石的容重。
1.岩石单轴抗压强度R测定方法b用饱和状态下形成的岩石立方体试件的相对抗压强度进行试验,进一步分析或评定该岩石单轴相对的相对抗压强度。
选择压力试验机、钻石机、切石机、磨石机、抛光游标卡尺机及试验水池等测试仪器设备。
立方体的试件,边长一般要求为70mm。
每一小组的被试件数量6个。
用游标卡尺量取试件尺寸边长(精确至0.1mm)时,对其中每个立方体试件可分别在各立方体顶面的下面和从其两个底面上再分别对各面向下量取其任何两个底面边长,以计算立方体的各个顶面在上下底面相互的平行的方向内的其任意的两个面边长及其和的任何两个面算术平均值时即可进行计算而求得的其承压面积A。
王明年教授-高地应力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措施

5-10
0.25-0.5 15-35
3-6
较大
洞周位移明显, 喷混凝土层严 弯曲型、软岩 中等 洞底局部有隆 重开裂,掉块, 塑流型、膨胀 10-15 (Ⅱ级) 起现象,变形 局部钢架变形, 型 持续时间长 锚杆垫板凹陷
0.150.25
35-50
6-10
大
现象同上,但 洞周变形强烈, 大面积发生, 强烈 洞底有明显隆 且产生锚杆拉 (Ⅲ级) 起现象,流变 断及钢架变形 特征很明显 扭曲现象
大变形是相对正常变形而言,正常支护位移上限取为预留变形量的0.8倍,即单线 隧道13cm、双线隧道25cm,高地应力隧道位移上限取为正常支护位移上限的2倍, 即单线隧道25cm、双线隧道50cm。
…………..
主要包括3种类型:
①高地应力作用下的挤压变形;②膨胀性围岩的膨胀变形;③断层破碎带的松弛变形
隧道塑性区、洞壁位移的3个影响因素 围岩强度应力比、围岩强度
塑性区半径与强度应力比、围岩强度的关系(朱永全)
强度应力比与隧道洞壁变形的关系(朱永全)
兰渝铁路毛羽山隧道
双线铁路隧道 薄层状碳质板岩地层,区域原岩应力较 大且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 最大水平主应力近22MPa
(李廷春,毛羽山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
最大收敛值1200 mm 成因4点: ① 区域原岩应力较大,且与隧道线路走向大 角度相交 ② 围岩岩质软弱 ③ 支护强度不足 ④ 施工方法不当
西南交通大学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高地应力隧道大变形机理及 控制措施
主讲人:王明年 教授、博导 电 话:13808029798 E-mail:16533257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高地应力的特点分析以及处理建议摘要:针对工程施工中的隧道高地应力的力学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针对隧道高地应力的挤压变形之特性,对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高地应力引起的隧道变形进行了详细分析。
介绍了大变形的机理,另外,对典型的地段也进行了清晰的研究,并确定出了大变形地段合理、安全、经济的支护参数。
以宜巴高速公路的峡口隧道段为例,详细的介绍了应对隧道高地应力特点的有效的施工措施和技术对策等,可确切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峡口隧道高地应力的施工实践给隧道高地应力区域的施工保留了有意义和价值的技术经验,可供类似的隧道工程借鉴。
关键词:隧道高地应力力学分析大变形施工技术abstract: based 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of high geostress mechanical study and analysi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tunnel of high geostress extru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nnel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high ground stress caused by the deformation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troduces the mechanism of the large deformation, in addition, the typical area were also clear research, and determine the large deformation area the reasonable, safe and economic support parameters. with appropriate and highway tunnel segment of the throat for example, detailed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 geostress tunnel to effective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technical countermeasures, and so on, can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he exact tunnel construction. the throat tunnel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high geostress for tunnel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high geostress have retained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echnical experience, the reference for similar tunnel engineering.keywords: tunnel high geostress large deformation mechanics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峡口隧道是瓦斯、高地应力隧道,这种隧道的构造应力容易引起对隧道的挤压使之大变形,因此,高地应力隧道施工过程中相关的特殊技术的使用尤为重要。
在隧道施工阶段,一方面要注意工程的进度,确保工程如期完工,另一方面必须确保施工过程中隧道大变形地段施工的有效性以及整个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一、工程基本情况峡口隧道是宜巴高速公路中的一段区域,其左、右线长分别为3163米和3177米,都属于长大隧道类型。
该隧道项目位于鄂西山区,地处秦岭山脉山麓,所处区域的地形起伏很大,最大的埋深约有1848米,另外,隧道区域的构造作用使之形成了一系列的断裂和类型相似的褶皱。
隧道的地层岩性大多数都是以碳质叶岩、深灰的薄或中厚层状的泥质灰岩和片麻岩等为主,并夹有大量层状的煤线、薄煤层及黑色的薄层碳质型泥岩,可溶性碳酸盐岩(岩溶)现象发育。
围岩的特殊性使使之稳定性和整体性都很差。
峡口隧道施工的过程中,穿越的高地应力大变形地段累计约1600多米。
此外,工程施工过程中,围岩曾发生坍塌事件,初期的支护侵限也多次发生变形,以及拱顶也严重下沉等问题,这些事件的发生对隧道的施工都有很强的破坏性。
针对隧道高地应力的一些特点,本文结合峡口隧道的施工探究,介绍了解决相应问题的技术对策。
二、隧道松软围岩地段大变形的施工分析在宜巴高速公路的峡口隧道段的原设计中,对于隧道高地应力部分的认识和预测都存在有较大的偏差,因此导致在隧道的施工中出现塌方现象,而且拱部的塌腔部分随着开挖的进行,不断地向前延伸。
由于隧道拱顶过大的压力,初期的支护已失去作用。
针对此情况进行探究,分析后得到高地应力隧道的变形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高地应力隧道的变形非常严重,变形量可达数十厘米,且收敛增长缓慢,没有稳定的趋势;第二,隧道的大变形不是在其埋深在700米时才发生的,而是在其上覆掩体约200米到300米之间的时候就发生了;第三,施工过程中原设计的支护形势不能满足要求,过大的地应力常常会造成拱部由于被压溃损、严重侵限造成支护严重变形或加剧等问题。
左侧的拱腰部分明显的挤压变形,工字钢拱架也屈服并发生变形;第四,在峡口隧道施工中,经过实地测量的数据表明,隧道在埋深仅为300米到500米之间便出现有大的变形现象,而且还是非常严重的变形。
当然,借此也可判断出这是高地应力,而不是垂直应力。
另外,对于峡口隧道高地应力区域施工的稳定性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分析中必须先选取合适的数值分析模型,以zk104+898到k104+938段为例,结合该地段的变形破坏的特点,对其进行数值的模拟分析,也便于后续的施工借鉴参考之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其进行数值的模拟分析时,必须把保证能够正视的反应出实际施工的过程,并在适当的时候有效的进行假定与简化。
分析的过程包含有开挖过程荷载释放和支护过程模拟。
1、开挖过程中的荷载释放该模拟中先用有限元得出要开挖面边界处的各结点的荷载,然后把开挖释放的相同的结点力反加到开外边界,并对赋予已经挖去的单元一小值,构成所谓的空单元,此时,开挖过程模拟便结束。
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空单元代替开挖单元时出现刚度的矩阵病态,必须赋予已挖去结点零位移,还要在总刚度方程中消去与这些结点相对应的方程。
2、模拟支护的过程由于支护的工程和地下工程开挖都是相互交替和分期进行的,所以在对数值的分析过程中对这种过程的模拟也是必不可少的。
必须考虑过整个的施工程序后再对隧道内部的单元进行划分,而且所有浇注与开挖区域的边线必须都是所处单元的边线,绝不能在单元的内部进行。
一般情况下,支护的过程模拟都是比较简单的。
即在开挖后相应规定分期内,重新赋予所谓支护部分中相应的空单元衬砌材料的参数,然后进行计算。
根据结果分析,比较围岩的应力与变形的情况,再对支护和开挖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便最后确定最优的施工程序。
三、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对策在对峡口隧道的变形的特点及其数值模拟分析后,可初步确定隧道变形的原因,即是由高地应力造成的破坏。
通过应力解除法来测定高地应力的具体数值,测量得出,峡口隧道的岩体是位于三向不相等压应力场之中,并分别得出了其最小的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力的数值。
对于这样的情况,分析探究后确定了可采用的技术对策等。
1、支护设计参数支护参数的设计,其实也是对支护的过程模拟,在模拟比对中,对其相关数据进行改进和保留,使之能够更好地配合工程的开展。
支护参数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详细记录各不同支护的信息,以便施工之用。
除此之外,必须认真对待该项程序的实施,确保每个数据的误差达到最小,这样,也可尽量避免或减少以后施工过程中不良事故的发生或影响。
2、二次衬砌的施工通常情况下,在围岩测量稳定后需要作二次衬砌,然而,软岩高地应力的大变形却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即使所测量的数据非常稳定,但是地应力仍旧是在缓慢不断的向支护施加,故此除了需要加大初期支护的强度、厚度和刚度以外,还需要合理的加大二次衬砌中的厚度和强度等,使用钢筋混凝土的施工策略。
另外,根据实际的测量和工程的实际情况等,如果发现地质有异常现象,在需要的情况下必须及时的进行二次衬砌。
这样的过程,可确保工程顺利的进行。
3、仰拱施工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地应力区域,根据其围岩和监控测量的具体情况,及时的施作仰拱和矮边墙,以便尽早形成闭合环。
开发仰拱混凝土施工利用了支墩式的栈桥抗干扰的仰拱施工法,实现了仰拱全断面的施作,防止了纵向的施工缝的产生,使仰拱的整体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4、部分针对性措施第一,加强超前支护的措施,尽早对软弱岩体段施行预处理,以保证对开挖后的隧道松动圈的发展的有效控制;第二,利用柔性的支护来吸收围岩有限的变形,然后在施行超常规的刚性支护体系,以抵御另外的挤压变形;第三,初期的支护中,用钢纤维的混凝土代替喷射混凝土,可提高抗剪切能力和结构的强度;第四,对沉降的变形量进行合理的预留,这样可有效吸收残余的变形外力,进而防止初期支护侵限引起的衬砌的厚度不足等问题。
四、结束语高地应力环境中的隧道施工工程,其过程中需要应对较多的问题。
其中,构造应力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挤压变形,需要采取台阶法施工,另外,在施工的时候,上台阶挤压变形的程度较大。
在其软变形区域,由于所承受的形变压力较大,初期支护的结构容易遭到破坏,所以通常二次衬砌都会被预先考虑。
高地应力环境中的隧道施工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文中一些施工措施为该类型的工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相关技术等,这些都可供相类似的工程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1]何满潮,中国煤矿软岩巷道支护理论与实践[m],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6.[2]孙均,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于书翰,隧道施工[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4]周玉宏, 赵燕明, 程崇国. 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的优化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5]李晓红,隧道新奥法及其量测技术[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