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与软岩大变形专项方案
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段径向收敛控制措施

在隧道工程中,软岩地层的变形和收敛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尤其是在高地应力地区,软岩隧道的大变形段径向收敛控制措施更加重要。
本文将从技术措施、监测手段和管理方法等方面探讨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段径向收敛的控制措施。
1. 技术措施在软岩地层的隧道施工中,为了控制大变形段径向收敛,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合理的支护结构: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对软岩地层进行支护,比如钢架加混凝土梁、喷锚网、锚喷等,以增加地层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减少变形和收敛。
- 合理的巷道布置:通过合理的巷道布置,使得地层受力均匀,减小高地应力对软岩地层的影响,从而减少变形和收敛的发生。
- 降低开挖面积:通过减小开挖面积和采用分段开挖的方式,减少软岩地层的受力范围,减小地层变形和收敛的情况。
2. 监测手段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及时发现软岩地层的变形和收敛情况,可以采用以下监测手段:- 地下水位监测:通过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及时了解软岩地层的湿度情况,从而判断软岩地层的稳定性和变形状况。
- 地表位移监测:采用地表位移监测仪器,对隧道周边地表位移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软岩地层的变形和收敛情况。
- 支护结构变形监测:通过监测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及时了解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软岩地层的变形情况,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 管理方法在施工管理方面,要加强对软岩地层大变形段径向收敛的管理,可以采用以下管理方法:- 强化监理管理:加强监理单位对软岩地层变形和收敛的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 强化施工队伍管理:加强施工队伍对软岩地层变形和收敛的认识和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施工质量和隧道安全。
- 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建立完善的软岩地层大变形段径向收敛的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处理流程,确保在发生问题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施工安全。
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段径向收敛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监测手段和管理方法三个方面。
铁路隧道双指标高地应力界定及岩爆大变形分级标准

铁路隧道双指标高地应力界定及岩爆大变形分级标准隧道工程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铁路运输的顺畅和乘客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隧道开挖和使用过程中,高地应力和岩爆大变形是两个关键指标,对隧道工程的设计和运营都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高地应力。
高地应力是指岩体内部承受的来自地层重力和地壳构造压力而引起的应力状态。
在开挖隧道时,如果隧道经过的地层中存在高应力区域,会对隧道的开挖和支护造成较大困难,并且可能引发岩体的破坏和塌陷。
因此,准确界定高地应力的范围和区域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地应力界定方面,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指标可以参考。
首先是现场实测,通过钻孔和试验等手段获取地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如岩石的抗压强度、岩体的刚度等,从而推算出地层的应力状态。
其次是通过地质勘探,分析地层的构造和变形情况,结合地质构造图和构造应力场分析,来推测地层的应力状态。
此外,还可以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有限元等数值方法进行计算,模拟地层受力状态。
综合这些方法和指标,我们可以制定出适合具体隧道工程的高地应力界定标准。
其次是岩爆大变形。
这是指在隧道开挖和使用过程中,岩体因应力变化或其他影响导致的大规模破坏和变形现象。
岩石爆破会导致岩层的破碎和溃决,而岩爆大变形则是岩体内部应力不均匀引起的大规模塌陷现象。
岩爆大变形不仅对隧道工程造成直接的破坏,也会威胁到隧道的使用安全。
在岩爆大变形分级标准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
不同地区的隧道工程经验和地质条件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级和评估。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隧道的位置、地质条件、支护方式等因素来确定岩爆大变形的风险等级。
例如,隧道所处地质稳定的区域和采用了充分有效的支护措施的隧道可以确定为低风险等级;而处于地质不稳定区域且采取临时性或不足的支护措施的隧道可以确定为高风险等级。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可以制定相应的岩爆大变形分级标准,确定隧道工程的支护方案和安全措施。
雁门关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段施工方案

雁门关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段施工方案雁门关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段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雁门关隧道北起山阴县庙家窑村西,南止于代县太和岭村北。
起讫里程DK110+855~DK124+940,全长14085 m,为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最大埋深约820m。
我部承担雁门关隧道进口段8145m正洞及1#斜井1445m、2#斜井2385m的施工任务。
安排进口、1#斜井、2#斜井三个工区组织施工。
进口与1#斜井正洞、1#斜井正洞与2#斜井正洞已贯通。
二、地质情况DK118+645以后剩余段落位于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段,该地段通过古老变质岩地层和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岩脉穿插,岩体蚀变,软硬不均,地下水发育,隧道围岩稳定性极差。
三、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变形情况由于围岩地质条件复杂,围岩收敛变形量大。
自2011年11月以来,多次发生挤压性大变形,导致初期支护开裂、掉块、变形、侵限,初期支护多次拆换,二次衬砌局部开裂、压碎。
工程进展十分缓慢。
DK118+645~+675段采用单层I25b型钢钢架支护(间距0.6m),初期支护开裂变形严重,采用I18工字钢进行第二层钢架加固后仍开裂变形严重,初期支护全部侵入二次衬砌净空。
进行双层钢架换拱处理,第一层钢架采用I25b工字钢架支护,间距60cm,第二层钢架采用I18工字钢架,喷射砼厚60cm。
采用双层钢架换拱处理后,初期支护仍出现环、纵向裂缝,喷射砼开裂掉块,为确保施工安全,掌子面停工,施做二次衬砌。
DK118+675~+702段采用双层钢架支护,第一层钢架采用I25b工字钢架支护,间距60cm,第二层钢架采用I18工字钢架,喷射砼厚60cm。
采用双层钢架支护后,初期支护仍变形量大,DK118+682~+692段初期支护侵入二次衬砌净空进行换拱处理。
DK118+692~+702段采用双层拱架支护,第一层钢架采用I25b工字钢架支护,间距60cm,第二层钢架采用I18工字钢架,喷射砼厚60cm,初期支护仍变形量大,该段初期支护已侵入二次衬砌净空,目前掌子面停工。
隧道高应力区施工技术方案

隧道高应力区施工技术方案1.工程概况:第二合同段隧道共计11座,其中控制性隧道4座,其他隧道7座。
隧道群地处云南省境内,经过横断山脉、喀斯特地区等复杂地貌,其属于高应力区,根据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各个隧道地层岩性推断隧道有发生岩爆以及围岩大变形可能性。
施工期间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及时掌握围岩情况。
2.岩爆施工方案:2.1岩爆现象辨识(1)岩爆现象:在极高地应力和高压力地段,坑壁岩石象炸弹一样突然飞出,并伴随着巨响,气浪和震动,破坏洞身工程设施或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轻微的岩爆仅剥落岩片,无弹射现象。
严重的可测到4.6级的震级,一般持续几天或几个月。
(2)岩爆辨识的观测方法:岩体在钻孔过程中或爆破后出现深部或浅部爆裂声或伴随着呈片状剥离掉块和岩体自行辟裂现象时,一般情况下,可先考虑有岩爆的可能性;整体性较好、弹性脆性层状岩层层面某部位突然出现呈贝壳凹穴状(片状剥落)以及岩块弹射的情况等可认定为岩爆现象。
(3)岩爆判断的简易技术方法——岩爆发生的最小埋深判据一般情况下,岩爆与隧道埋深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经验,一般埋深超过1000m 时,隧道一般会发生岩爆现象。
根据工程需要,对于岩爆的临界埋深需要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做好防范。
2.2岩爆分级注:σθ/σc与围岩强度比不同;其中,σθ为地下工程围岩最大切向应力,σc岩石单轴抗压强度。
2.3防治岩爆的施工方案及措施:根据隧洞实际情况,采用的防治岩爆的方法是在施工阶段中进行的,立足于减轻或避免岩爆伤人、毁机及导致围岩大面积失控的目标,按照“安全第一,稳扎稳打,不盲目冒进”的指导思想,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多种手段,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施工和防治岩爆,具体方法如下:(1)岩爆地段的防护措施1)在岩爆段开挖前,注意收集开挖过程中的岩爆地质资料,包括岩爆类型、规模、分布里程与岩爆具体位置,作到事先预报,提前做好岩爆防治的技术准备和施工准备工作。
2)给施工人员配戴钢盔、穿防弹背心,主要防止弹射型岩爆伤人。
隧道高应力、高温、岩爆施工方案

中铁十局XXXXFJ-2标XX隧道进口工区隧道高地应力、高温、岩爆施工方案编制:日期: 2008年11月25日审核:日期: 2008年11月25日审批:日期: 2008年11月25日生效日期:2008年11月25日XXXX股份有限公司二OO八年十一月一、编制依据1、根据目前已有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验标及现场实际情况。
2、XXXX股份有限公司XX隧道进口施工组织设计。
二、工程地质构造1、高地应力:XX隧址区断层构造发育,断层构造线主要为北东向~南西向,推测地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应为中等应力场区。
软质岩石段(DK323+892~DK324+414、DK324+670~DK325+245)属极高应力区,开挖过程中洞壁岩体有剥离,位移极为显著,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围岩大变形超前地质预报,采取设计相应的支护措施。
2、高温:根据隧址区埋深深度不同,据公式计算预测本区(DK324+080~DK326+400)存在地温危害,设计施工时应采用降温措施。
3、岩爆:隧道硬质脆性岩为志留系,根据参考资料,隧道埋深≥329m的地段(DK324+444~DK324+640、DK325+245~DK326+500)属高应力区,开挖过程可能出现岩爆;三、总体施工方案严格按“早预报、超前支护、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步步为营,稳步前进”的原则组织施工。
四、施工方法1、加强预测预报采用高地应力、岩石强度进行宏观预报预测。
结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用弹道地震仪对掌子面及掌子面前方15~20m的地段进行监测,用地震波速推算岩石强度,并根据岩石强度及有关经验公式判定存在岩爆的可能性;测试地温,准确确定地温地段,使得降温工作可提前准备。
2、开挖措施优化爆破设计,减少周边孔间距,使不大于50cm,采用小药卷间隔装药,增加起爆雷管数以减少同段起爆药量,提高光爆效果,尽量减少诱发岩爆的因素。
加强对开挖作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使隧道开挖周边圆顺,减少局部的应力集中。
岩爆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一、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2)2、隧道地质 (2)二、施工流程 (6)三、岩爆类型 (6)1、弹射型岩爆 (7)2、爆炸抛射型岩爆 (7)3、破裂剥落型岩爆 (7)4、冲击地压型岩爆 (8)四、岩爆地段施工技术处理措施: (8)1、岩爆地段的防护措施 (8)2、开挖措施 (9)3、支护措施 (9)五、岩爆地段施工注意事项: (10)高地应力(岩爆)地段专项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1、工程简介中缅油气管道隧道及跨越工程第一合同段第一合同项一分部包含8座隧道,总长约8231.58m,伴行道路总长约19690m。
各隧道及伴行道路情况如下:表1-1 隧道情况一览表2、隧道地质(1)回龙山隧道场区地层主要为碎石、强风化砂岩及灰岩、褐煤、中风化灰岩及砂岩等,围岩级别Ⅴ~Ⅵ级。
场区无大的构造形迹,无活动断裂、断层等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无差异性升、降。
场区属于低地应力区,无岩溶、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
(2)雷震山隧道场区地层主要为含砾石粉质粘土、强风化砂质泥岩及泥质砂岩、中风化泥质砂岩及灰岩等,围岩级别Ⅴ~Ⅵ级。
龙陵—瑞丽大断裂(F1)距雷震山隧道出口桩约81m,与线路走向夹角约20°,受其影响,隧道穿越地段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
其影响区域约295m,分别为K0+679.6~K0+759.6段、K1+237.7~K1+354.0段和K1+545.0~K1+643.0段。
场区属于高地应力区。
隧道进口地段发育小型崩塌体。
坡脚分布崩塌堆积物,长约41m,高约24m,厚度约2~5m,呈倒石堆状分布,主要由强风化砂岩、砂质泥岩夹板岩碎块组成,松散;(3)老团坡隧道场区地层主要为坡积碎石、灰岩、断层角砾及断层碎裂岩等,围岩级别Ⅲ~Ⅴ级。
隧址区发育3条断层,且层间破碎带在整个隧道都有所发育,因此,地层产状在整个隧道都有所变化。
场区属于低地应力区。
老团坡隧道距龙陵—瑞丽断裂带南支(AF3)断裂带及影响带较近,AF3断裂为晚更新世以来至全新世活动断裂。
第二讲 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洞室群围岩的变形机制

关键块体三维分布
无锚杆支护工况
有锚杆支护工况
实际开挖过程围岩未出现由块体控制的稳定问题
施工期间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围岩局部破裂问题 围岩局部大变形问题
主厂房下游拱脚
2#母线洞外 侧顶拱岩层 弯折破坏
主变室下游拱脚
母线洞外侧拱脚
围岩破裂的分布规律: 早期的破裂基本上出现在开挖面与层面接近平行的部位,即与 岩体结构有关。
09/3/1
开挖结束后变形呈现出较强的时效特 征。
2. 硬岩大变形产生的机制
基于岩体结构控制论锦屏一级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评价与分析 分别采用石根华博士的关键块体理论和二维DDA评价了锦屏一级地下厂房的稳定 性。结果表明: 锦屏一级地下厂房的关键块体规模很小,系统锚杆可以有效控制块体的稳定性。 岩体结构不是控制锦屏一级地下厂房洞室群变形与稳定的最主要因素。
山 体 一 侧
河 谷 一 侧
绿片 岩
下层联系洞裂缝展布图
主 厂 房
左边墙 顶拱
主 变 室
右边墙
17m
10m
上层联系洞 下层联系洞
新生围岩结构面
经检测隔墙部位裂缝是岩 石在开挖扰动条件下发生 劈裂破坏的结果。
围岩变形的分布规律: 围岩破裂部位与围岩大变形部位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洞壁位移等值线 30mm 50mm 30mm
2. 地应力问题
• 根据卢文波教授的结论:20MPa就属于高应 力,爆破诱发震动对围岩变形作用显著。 • 可考虑使用σc /σmax标准来界定。 • 爆破诱发震动可用开挖进度近似表示。M3/ 月。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5.0 -10.0
结构面AC处水平位移:
隧道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与软岩大变形专项方案

目录1编制依据 (3)2程概况 (3)2.1概况 (3)2.2地形、地貌 (3)2.3工程地质 (4)2.4水文地质 (4)2.5高、极高地应力分部 (4)2.5.1软岩高、极高地应力 (4)2.5.2硬岩高、极高地应力 (5)3施工部署及生产组织机构 (5)4施工计划 (6)5施工准备 (6)6隧道高、极高地应力段施工方案 (6)6.1硬岩高地应力段施工方案 (6)6.1.1岩爆的特征 (6)6.1.2防治岩爆的施工方案及措施 (8)6.2软岩大变形段施工方案 (13)6.2.1软岩大变形具有以下地质特征 (13)6.2.2软岩段施工方案及措施 (13)7洞内作业救援逃生措施 (17)8 应急预案 (18)8.1应急预案准备措施 (18)8.2抢险领导组织机构及责任 (18)中铁航空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8.2.1抢险领导组织机构 (18)8.2.2人员岗位职责 (19)8.3应急响应 (20)8.3.1应急处理办法 (20)8.3.2响应程序 (21)8.3.3应急结束 (21)9质量保证措施 (21)9.1质量管理目标 (21)9.2质量保证体系 (21)9.3措施 (22)10安全保证措施 (22)10.1安全管理目标 (22)10.2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23)10.3高、极高地应力区施工安全措施 (23)11文明施工措施 (24)11.1文明施工目标 (24)11.2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24)11.3文明施工措施 (24)12环境保护、水土保护措施 (25)12.1环保、水保目标 (25)12.2环保水保管理机构 (25)12.3环保水保管理体系 (26)12.4环境保护措施 (27)中铁航空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1编制依据(1)本项目招标文件及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
(2)本项目招标补遗书和答疑书。
(3)蒙西华中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项目管理规定》。
(4)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现行铁路技术标准,设计规范,施工规范,施工指南,验收标准和相关规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台山隧道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与软岩大变形专项方案一、工程概况1、概况城口至万源快速公路通道工程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12米。
城口至万源快速公路通道CW10合同段位于四川万源堰塘乡布袋溪村,里程为K46+000~K48+640,全长2.640km。
本合同段主要工程内容为八台山隧道主洞2480m/0.5座,避难通道2450m/0.5座,1-4*3m 钢筋砼盖板涵一座,路基土石方5115m3。
八台山隧道主洞起止里程K43+205~K48+480,全长5275m,避难通道起止里程YK43+206~YK48+450,全长5244m。
属特长隧道。
其中主洞K46+000~K46+480段、避难通道起止里程YK46+000~YK48+450,位于CW10合同段内,是本合同段的控制性工程。
2、地形地貌八台山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城口县双河乡干坝子河村、出口位于四川万源堰塘乡布袋溪村。
隧道穿越的八台山,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脊由东向西横亘,山脊两侧为面积较小的山湾。
形成山丘、山脊与沟谷相间形态,以山丘为中心形成向四周发育的“爪”状山沟;隧道轴线地面最高点位于洞身段K44+610的山脊顶部,标高为1797.74m,一般地面标高740.0~1596.2m,最低点位于隧道进口的溪沟底部,标高731.50m左右,相对高差856.2m.隧道区地貌形态为构造剥蚀、溶蚀中山地貌单元区。
3、工程地质八台山隧道地质复杂,裂隙倾角大,多为陡倾裂隙,节理面较平直,呈微张~张开状,宽1-50㎜不等,裂隙面附褐色铁质膜,局部为泥质充填。
由洞口向洞身地质条件依次为:(1)出口段位于一斜坡上,地表覆盖有第四系崩坡积块石土,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的盐溶角砾岩。
角砾状结构、岩溶发育。
(2)本隧道洞身段主要为III~V级围岩,构成III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以灰岩为主,呈中厚层状。
跨度5米,跨度5~10米,可稳定数月,可发生局部块状位移及小~中塌方;构成IV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以大冶组、栖霞组灰岩为主,呈薄~中厚层状。
一般无自稳能力,数日~数月内可发生松动变形及小塌方,进而发展为中~大塌方,有明显的塑性流动变形和挤压破坏;构成V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以页岩、炭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呈薄~中厚层状。
岩体受地质构造及风化作用影响较重,裂隙较发育,呈碎、裂状,松散结构,易坍塌,围岩无自稳能力,跨度5米或更小时,可稳定数日。
(3)不良地质:①岩溶八台山隧道主洞K46+560~K47+990段、避难通道K46+560~K47+990段为富水地段且岩溶特别发育,极易发生突水、突泥情况。
②煤层、煤线与瓦斯隧道穿越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含煤地层,该区域煤层厚0.3~0.6m,但煤层变化大,不稳定,没有工业储量。
八台山隧道主洞K43+840~K43+882、K44+354~K44+400 、K45+300~K45+349 、K45+752~K45+797段属于瓦斯隧道,避难通道YK43+851~YK43+892、YK44+365~YK44+411 、YK45+319~YK45+369 、YK45+770~YK45+812段属于瓦斯隧道,瓦斯防护等级二级。
③破碎地段隧道在洞身深埋K47+150~K47+857段Ⅲ级围岩中考虑部分破碎带,避免塌方,确保施工安全。
局部破碎地段采用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应严格按照局部破碎带动态设计程序执行。
④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与软岩大变形深埋隧道高地应力下的硬岩岩爆与软岩大变形:八台山隧道最大深埋约为856m,隧道深埋段主要岩性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下统茅口组、二迭系上统长兴组灰岩、页岩、煤层。
其中灰岩为较坚硬岩,炭质页岩、煤层为极软岩~软岩。
本次勘察施工的所有钻孔,孔底岩心仍主要呈柱状、长柱状,未见高初始应力释放的饼状化岩芯,故证明隧道区地应力较低,但从隧址区周边在建和已建的隧道情况来看,软质岩大变形和高应力的情况可能存在,但不会很严重。
因此可能存在岩爆与软质大变形情况的可能,施工时需加强监测。
重点注意:主洞K43+950~K45+830段可能会发生岩爆,主洞K43+840~K43+882、K44+354~K44+400、K45+300~K45+349 、K45+752~K45+797段可能会发生大变形,避难通道与之对应段落也可能发生岩爆或者大变形。
⑤膏盐膏盐(石膏):八台山隧道在里程K46+563~K46+589、K46+954~K47+148段分布三叠系嘉陵江二段的膏盐(石膏)矿;K48+287~K46+480段分布三叠系嘉陵江二段的少量膏盐(石膏)矿。
隧道走廊区分布的膏盐(石膏)矿主要为三叠系嘉陵江四段地层,在隧道里程K46+785处地面有揭露。
膏盐(石膏)段地下水对砼具有弱腐蚀性。
施工时对三叠系嘉陵江组各段的地下水的腐蚀性进行化验和判定,对具有腐蚀性地段的砼需采取防腐蚀措施。
4、气象本标段属北亚热带温和、多雨、多雾湿润气候区。
具四季分明,冬冷有雪、夏热、秋凉的季节特征。
年平均气温15.7度,极端最高气温39.2度,极端最低气温-9.42度。
多年平均降雨量1246mm,最大年降雨量1546.9mm,最小年降雨量771.2mm,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其降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
5、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隧址区属北亚热带温和、多雨、多雾湿润气候区,区内立体气候显著,具有四季分明,冬冷有寒雪、夏热、秋凉的季节特征。
多年平均降雨量1246 mm,最大雨量1546.9 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其降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
(1)、地表水隧址区内无常年性河流,隧道岩体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表水流主要由地表坡向两侧低洼溪沟处排泄,部分沿地表发育的层间面、构造裂隙向地下渗透。
新庄石峡沟和东水泉沟十多年前在雨期常暴发洪水,近年来未发生过。
(2)、地下水隧址区内无膏盐段地下水对砼无结晶级、分解级、结晶分解复合级腐蚀,但膏盐段地下水对砼具有弱腐蚀性。
采用径流模数法和水动力法分段计算隧道涌水量,主线隧道涌水量总计为44081m3/d,右线隧道涌水量总计为44081m3/d。
6、隧址区地应力场隧址区地质构造形迹反映了由东西向的地应力的主动作用,据区域资料,本区的地应力并不高,仅局部可能存在构造应力集中带。
八台山—大宁厂向斜构造运动年代较早,两侧均有沟谷切割,构造应力得以释放,隧址区属于自重应力为主的应力场,对洞顶围岩的稳定不利,隧道在深埋段施工中可能产生局部洞顶掉块、剥离、洞壁片帮现象。
本次初勘施工的所有钻孔,孔底岩心仍主要呈柱状,长柱状,未见高初始应力释放的饼状化软岩芯,故证明隧道区地应力是低的,但也不排除由构造应力集中产生的岩爆及软岩大变形的可能性,施工时应加强监测量测。
7、地震烈度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 年)资料,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8、交通、运输条件及服务设施本合同段接八台山至堰塘乡公路,交通条件相对方便。
但施工现场要跨越小河,需做便桥,以便施工机械进入。
本合同段堰塘乡可通过移动电话网络和固定电话直接进行国际、国内的电话服务。
本合同段地处山区,筑路材料虽较为丰富,但线路附近的无生产料场不能满足工程需要;沿线水量较小不能满足工程用水要求,需远距离抽水。
二、本隧道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与软岩大变形分布情况深埋隧道高地应力下的硬岩岩爆与软岩大变形:八台山隧道最大深埋约为856m,隧道深埋段主要岩性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下统茅口组、二迭系上统长兴组灰岩、页岩、煤层。
其中灰岩为较坚硬岩,炭质页岩、煤层为极软岩~软岩。
本次勘察施工的所有钻孔,孔底岩心仍主要呈柱状、长柱状,未见高初始应力释放的饼状化岩芯,故证明隧道区地应力较低,但从隧址区周边在建和已建的隧道情况来看,软质岩大变形和高应力的情况可能存在,但不会很严重。
因此可能存在岩爆与软质大变形情况的可能,施工时需加强监测。
重点注意:主洞K43+950~K45+830段可能会发生岩爆,主洞K43+840~K43+882、K44+354~K44+400、K45+300~K45+349、K45+752~K45+797段可能会发生大变形,避难通道与之对应段落也可能发生岩爆或者大变形。
1、硬岩岩爆段施工方案①岩爆的特征从爆落的岩体看,有体积较大的块体和体积较小的薄片,体积较小俱多,形状呈中间厚四周薄的贝壳状,其长与宽方向尺寸相差不悬殊,但周边厚度方向参差不齐。
块体的形状多为有一至两组的平行裂面,其余的一组破裂面呈刀刃状。
岩块几何尺寸均较小,一般在40cm ×50cm×(5~20)cm范围内,弹射程度不等。
②防治岩爆的施工方案及措施根据本隧洞实际情况,所采用的防治岩爆的方法是在施工阶段中进行的,立足于减轻或避免岩爆伤人、毁机及导致围岩大面积失控的目标,按照“安全第一,稳扎稳打,不盲目冒进”的指导思想,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多种手段,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施工和防治岩爆,具体方法如下:a、岩爆地段的防护措施在岩爆段开挖前,注意收集开挖过程中的岩爆地质资料,包括岩爆类型、规模、分布里程与岩爆具体位置,作到事先预报,提前做好岩爆防治的技术准备和施工准备工作。
给施工人员配戴钢盔、穿防弹背心,主要防止弹射型岩爆伤人。
在支护区设专职安全员,随时观察围岩状态。
如发现险情,及时向带班干部汇报,作到及时支护或组织人、机暂时躲避。
在岩爆地段,开挖后及时向掌子面及洞壁进行喷洒高压水,降温除尘,润湿岩面,提高围岩的塑性,这在一定程度可以减轻岩爆的强烈程度。
对施工打眼台车进行改造,在台车上方及侧面设立钢筋防护网。
在进行钻眼施工时必要在掌子面处也设立钢筋防护网,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b、开挖措施加强光面爆破,保证开挖洞室轮廓圆顺,避免造成局部应力集中而加剧岩爆。
在中等岩爆、强烈岩爆地段采取短进尺、多循环、弱爆破措施。
针对岩爆类型及大小,提前打应力释放孔或超前缝管式锚杆(壁厚3 mm)支护。
,安设的位置主要在拱顶及左右边墙的上部,间距2.0 m。
并在岩爆地段的洞壁上打应力释放孔以达到减弱岩爆的强度。
改变开挖方式,预留岩爆层。
施工中采用短进尺循环,预留2m 厚的岩爆处理层,岩爆过后再进行二次扩挖爆破、支护,较好地通过强烈了岩爆段。
c、支护措施为减轻岩爆的危害,很重要一条就是在洞内开挖前和开挖后对围岩进行支护措施,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而且还能使洞室周边的岩体从平面应力状态变为空间三向应力状态,从而达到减轻岩爆危害的目的,并且还能起到防护作用,防止岩石弹射和剥落造成事故。
发生轻微岩爆时,仔细对洞壁及掌子面进行危岩清撬后,及时喷3cm厚混凝土进行封闭围岩。
初喷完后进行锚杆挂网支护,锚杆为Φ22,长度2.0~3.0m,间距0.8—1.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