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 刘国平

合集下载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控制塌方变形施工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控制塌方变形施工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控制塌方变形施工技术摘要:文章以国内某在建铁路隧道的工程实践,介绍了该隧道在施工中受到高地应力软岩地质的影响,初期支护出现大变形的特点,从地质因素、施工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变形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在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方面采取的控制措施。

对今后类似隧道施工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隧道;软岩;高地应力;变形;施工技术Abstract: the article with a domestic railway tunnel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practic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in by high geostress soft rock geological effects, primary support appear large deformation of the feature from the ge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construction factors,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deform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ake control measures. To the next similar tunnel construction has a reference and guidance significance.Keywords: tunnel; Soft rock; High geostress; Deform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1工程概况隧道洞身穿越黄土高原的黄土梁峁区,全长13611m,为双线隧道,最大埋深295m。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NPR锚索施工工法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NPR锚索施工工法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NPR锚索施工工法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NPR锚索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多。

而软岩地区是地下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地质条件,其高地应力和大变形特点给隧道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NPR锚索施工工法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工法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等方面对该工法进行全面介绍。

二、工法特点1. 适应性强:NPR锚索施工工法适用于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的施工,具有较强的适应范围。

2. 灵活性高:该工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锚索类型和配置方式,以满足工程需要。

3. 施工速度快:NPR锚索施工工法可以实现快速施工,缩短工期,提高工程效率。

4. 施工质量高:该工法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稳定,减少变形和破坏。

三、适应范围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NPR锚索施工工法适用于软岩地层的隧道工程,尤其是在高地应力和大变形环境下的工程。

该工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隧道,如铁路隧道、公路隧道等。

四、工艺原理NPR锚索施工工法采用一定的锚索构设方式和施工工艺,对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和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释。

1. 锚索构设方式:根据软岩地质条件和工程需要,选择合适的锚索类型和布置方式。

2. 施工工艺:根据隧道的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确定施工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3. 技术措施:针对软岩地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确保施工过程的稳定和成功。

五、施工工艺NPR锚索施工工法包含以下施工阶段:锚索穿越、锚索锚固、锚索张拉、锚索固定、锚索检测和锚地排水等。

这些施工阶段需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确保施工工序的连续性和合理性。

六、劳动组织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需合理组织施工人员,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七、机具设备NPR锚索施工工法需要使用锚索设备、钻机、锚具、压力机等机具设备,这些设备具有一定的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配置。

雁门关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段施工方案

雁门关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段施工方案

雁门关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段施工方案雁门关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段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雁门关隧道北起山阴县庙家窑村西,南止于代县太和岭村北。

起讫里程DK110+855~DK124+940,全长14085 m,为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最大埋深约820m。

我部承担雁门关隧道进口段8145m正洞及1#斜井1445m、2#斜井2385m的施工任务。

安排进口、1#斜井、2#斜井三个工区组织施工。

进口与1#斜井正洞、1#斜井正洞与2#斜井正洞已贯通。

二、地质情况DK118+645以后剩余段落位于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段,该地段通过古老变质岩地层和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岩脉穿插,岩体蚀变,软硬不均,地下水发育,隧道围岩稳定性极差。

三、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变形情况由于围岩地质条件复杂,围岩收敛变形量大。

自2011年11月以来,多次发生挤压性大变形,导致初期支护开裂、掉块、变形、侵限,初期支护多次拆换,二次衬砌局部开裂、压碎。

工程进展十分缓慢。

DK118+645~+675段采用单层I25b型钢钢架支护(间距0.6m),初期支护开裂变形严重,采用I18工字钢进行第二层钢架加固后仍开裂变形严重,初期支护全部侵入二次衬砌净空。

进行双层钢架换拱处理,第一层钢架采用I25b工字钢架支护,间距60cm,第二层钢架采用I18工字钢架,喷射砼厚60cm。

采用双层钢架换拱处理后,初期支护仍出现环、纵向裂缝,喷射砼开裂掉块,为确保施工安全,掌子面停工,施做二次衬砌。

DK118+675~+702段采用双层钢架支护,第一层钢架采用I25b工字钢架支护,间距60cm,第二层钢架采用I18工字钢架,喷射砼厚60cm。

采用双层钢架支护后,初期支护仍变形量大,DK118+682~+692段初期支护侵入二次衬砌净空进行换拱处理。

DK118+692~+702段采用双层拱架支护,第一层钢架采用I25b工字钢架支护,间距60cm,第二层钢架采用I18工字钢架,喷射砼厚60cm,初期支护仍变形量大,该段初期支护已侵入二次衬砌净空,目前掌子面停工。

高地应力顺层偏压软岩长大隧道综合施工技术

高地应力顺层偏压软岩长大隧道综合施工技术
42 二 次衬砌 .

该段原设计初期 支护采用 I1 钢钢架 , 6型 问距为 1榀/ 拱 m; 部 中空注浆锚杆 , 边墙砂浆 锚杆 , L=301, . I T 问距为 12m×10m; . .
网 喷} 凝 土厚 1 m; 留 变形 量 1 1。 昆 5c 预 5CI T
2施工情况 。 )
关 键 词 : 区划 分 , 工 总体 方 案 , 工 工 艺 施
中图 分 类 号 : 5 U4 5
文献标识码 : A
支护 。
1 工 程 概 况
堡镇隧道位于宜万 线 9标 段长 阳县 的贺 家坪镇 和榔 坪镇 之 4 施 工 工 艺 间, 隧道采用分离式方案 , 中左线隧道全长 1 6 I右线 隧道 4 1 开 挖 施 工 工 艺 其 15 31, T .
般情 况下在 围岩量 测稳定后施作 二次衬砌 , 软岩高地应 但
即便 量测 数据稳 定 , 但地 应力 该 段 按 三 台 阶 五部 开挖 法 施 工 。 由于 高 地 应 力 软 岩 变 形 , 导 力大变形 是一个缓 慢 的蠕变 过程 , 仍缓慢不 断向支护施加 , 因此除 了加 大初期 支护 的刚度 、 度和 强 致 初 期 支 护开 裂 , 缝 宽 度 约 3CI r, 右侧 边 墙 最 严 重 , 裂 1 ̄6c 以 T l f 喷 还应适 当加 大二 次衬砌 的强 度和厚 度 , 采取 钢筋混凝 土 混 凝土 发 生 翘 起 、 鼓 现 象 , 钢 钢 架 扭 曲。拱 顶 沉 降 最 大 厚度 外 , 空 型 施 工。根据 量测 和工程实 际 , 发现地 质异常 , 必要 时及时施 作二 1 1, 敛 最 大 3 . e l 过 预 留变 形 量 , 侵 人 二 次 衬 砌 。 5C I T收 2 5, , l超 T 并

强震区富水强风化软岩隧道施工大变形控制关键技术

强震区富水强风化软岩隧道施工大变形控制关键技术

强震区富水强风化软岩隧道施工大变形控制关键技术摘要:本文以在建成兰铁路松潘隧道为工程实例,文章分析了强震区富水强风化软岩隧道的变形破坏特点及成因。

通过施工实践,采用了系列针对性的大变形控制施工关键技术,有效的解决了施工中所遇到的工程难题,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和整体稳定性,同时,有效的提高了隧道施工的效率。

关键词: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微三台阶;长短锚杆;注浆1、工程概况成兰铁路松潘隧道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境内,起讫里程D4K239+630~D3K247+678,全长8048m,为双线铁路隧道,最大埋深270m;隧址区地处全新世岷江活动断裂带南段右侧170~600m(见图1),历史上曾发生过1748年61/2级地震和1960年63/4级地震,隧址区具备发生7级左右强震的能力。

隧址区地质条件极差,具有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风险的特点,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汶川地震效应极为显著。

松潘隧道穿越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T3x)炭质板岩夹板岩、砂岩(见图2),受岷江断裂影响,岩体破碎,次生小断层及柔皱较发育,层理产状变化较快,层间挤压严重,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砂岩、板岩等节理、裂隙发育,局部贯通性好,裂隙水发育,施工过程中,隧道最大涌水量1.5万方/天,原设计预判发生变形段落约2500m。

图2 松潘隧道地层岩性分布情况2、地质概况隧道开挖揭示岩性主要为炭质板岩夹千枚岩,薄层状,局部夹白色方解石岩脉,弱风化,岩质较软,岩层走向与线路呈大角度斜交,倾向掌子面左侧,倾角为50°~70°,局部层理扭曲,节理裂隙发育,围岩破碎,局部围岩手可捏碎,掌子面局部渗水,炭质板岩、千枚岩遇水易软化,掌子面及拱顶易掉块、溜坍,围岩整体稳定性差。

3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松潘隧道围岩较破碎,属于散体结构软岩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极差,变形方向不固定,掌子面极易发生失稳情况。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及防治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及防治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及防治研究摘要:总结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成因,比较各种大变形预测技术,归纳大变形防治措施。

分析表明:大变形形成机制、变形模式与一般围岩变形破坏不同,需要加强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和易于推广应用的现场地质分析、监测试验、分析评价预测体系;在支护参数方面,需要一套预测预报方法体系和相应工程对策;针对不同机制、不同等级的大变形,需制定合理大变形防治措施。

以期为今后软岩大变形稳定性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隧道稳定性高地应力大变形预测与防治高地应力下软弱围岩挤压大变形,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隧道难题之一,其变形机理及结构受力特征复杂,目前尚未得到完整的解决。

首例严重的交通隧道围岩大变形是1906年竣工的长19,8km辛普伦I线隧道;我国南昆铁路线家竹箐隧道390m(IDK579+170~+560)洞段发生大变形:日本艾那山I线400m大变形路段用36个月才得以通过。

总之,目前在围岩大变形机制、围岩大变形的预测理论和控制技术方法体系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科学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大变形成因分析1.1地质方面的原因根据我国大量隧道统计,大变形隧道多发生在泥岩、页岩、千枚岩等软岩,在构造及风化影响显著时变形更大,同时伴有地下水渗流和高地应力时更易产生大变形。

1.2施工方面的原因隧道围岩变形量的大小除受地质条件客观因素影响外,与施工方法及手段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喷锚支护施做不到位、仰拱和二次衬砌距离掌子面距离过长、开挖后无法及时封闭成环,而重点放在施工进度,施工单位变形监控量测不规范或不及时、钢架底部悬空或长期积水浸泡,得不到及时处理等因素都对大变形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促进了大变形发生。

1.3设计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对地质条件了解不够,根据有限的探孔了解地质情况,对变形程度估计不足,以致支护措施不到位。

如果设计的锚杆不够长,就无法穿过松动圈,对围岩加固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b)高地应力作用下的软岩隧道挤压变形
研究表明,当强度应力比小于0.3~0.5时,即 能产生比正常隧道开挖大一倍以上的变形。此时 洞周将出现大范围的塑性区,随着开挖引起围岩 质点的移动,加上塑性区的“剪胀”作用,洞周 将产生很大位移。圆形隧道弹塑性解析解也表明, 当强度应力比小于2时洞周将产生塑性区,强度 应力比越小则塑性区越大。高地应力是大变形的 一个重要原因。这又称为高地应力的挤压作用。
位移/mm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拱顶竖向位移 墙腰水平位移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R
2 p
图2-5 洞壁位移与塑性区半径关系
2.4.4 洞壁位移的影响因素
(1)埋深 当仅考虑自重应力场时,隧道埋深与地应力成正比。
图2-6为各区段洞壁位 1.8
图2-2为乌鞘岭隧道分区段塑性区半径与围岩抗 压强度及强度应力比的关系,塑性区半径随围岩强 度及强度应力比的增加而减小。
3300 2255
2200
Rp/ m
R p/m
1155
1100
55
00
0
0
0
5
0.5
0.5
10
15
1
强度1应.0 力比
20
1.5
1.5
25 Rb/MPa
2
2.0 强度应力比
F7断层区段 图2-2 塑性区半径与抗压强度及强度应力比的关系
图1-3 F7断层圆形断面
其他地段根据围岩性质隧道采用椭圆形(图1-4)。
图1-4 椭圆形断面
第二章 大变形机理
2.1 高地应力、软岩的概念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摘要:根据国内外隧道施工的实践总结,在一定高地应力条件下的软弱围岩,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大变形现象,是必然的。

目前对于围岩大变形的控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地质情况较差地段的施工工艺和支护方法上。

对于围岩大变形比较轻微的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支护体的刚度或者强度,增大隧道预留的变形位移,同时及时地施工二衬以承担荷载,这样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围岩大变形的发生与发展。

因此,本文对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1木寨岭隧道工程概况木寨岭隧道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和岷县交界处,为双洞单线分离式特长隧道,全长19.02km,洞身地质条件非常复杂,隧道洞身共发育11个断裂带,穿过3个背斜及2个向斜构造,属高地应力区,极易变形。

隧道洞身穿越的板岩及炭质板岩区,占全隧的46.53%,总计各类软岩段长约16.1km,占隧道长度84.47%,极易发生围岩滑坍,施工难度很高。

2木寨岭隧道围岩及变形情况2.1开挖揭示围岩情况大部分围岩开挖揭示地层岩性为二叠系板岩夹炭质板岩,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极发育,岩体极破碎,层间结合差,整体稳定性差。

2.2变形情况受围岩地质的影响,自隧道施工至F14-1断层带时围岩极其破碎,现场每循环开挖进尺不大于0.7m,采用人工进行开挖,1d只能施作1循环;当初期支护完成后经常出现喷射混凝土开裂、掉块、拱架扭曲变形等情况,量测数据显示拱顶下沉速率平均能达到90mm/d,累计平均能达到800mm,收敛速率平均能达到160mm/d,单侧收敛累计值能达到1800mm;当二次衬砌施作后,部分地方还出现开裂、甚至出现砼脱落、钢筋扭曲等现象。

3高地应力释放设计理念根据“先柔后刚、先放后抗”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要将围岩本身蕴藏的高地应力进行释放,可怎么释放,释放到何种程度,是关键所在。

目前有2种理论的施工,国内外都获得了比较成功的案例,一种是先行释放理论,意思就是采用先行导坑法释放部分围岩应力,释放稳定后扩挖成型,进行抵抗;另外一种就是边放边抗理论,意思就是预留适当预留变形量,让围岩应力得到相应释放,但在释放一定程度时,即预留变形量可控范围之内,开始加强支护,抵抗剩余围岩应力,使支护结构趋于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刘国平
发表时间:2018-02-26T10:12:45.2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8期作者:刘国平[导读] 不断加强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软岩大变形对隧道施工产生的影响。

中铁隧道局集团二处有限公司河北燕郊 065201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

在进行铁路建设时,受到各种地形的影响,隧道施工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高地应力软岩的大变形,会导致初期支护的开裂,甚至发生塌方,更严重的会造成永久性支护破坏。

本论文以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为基本出发点,详细论述了高地应力软岩变形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隧道施工的控制措施,为业内人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铁路、公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国的铁路、隧道建设中,不断要提高其建设质量,还要增加建设数量。

然而在隧道工程的进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

其中,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就是隧道工程施工中,最大的障碍,只有提升隧道施工技术,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隧道工程的工程质量。

一、软岩概况
软岩,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具有显著塑性变形的复杂的岩石力学介质。

通常,软岩可分为地质软岩与工程软岩两大类。

其中,地质软岩,包括泥岩、粉砂岩、泥质矿岩和页岩这四大类,主要是在大自然的作用下,而天然形成的复杂地质。

这类地质软岩具有强度低、空隙大、胶结程度差、受构造面切割及风化影响显著等特点;而工程软岩,则强调了软岩所承受的工程力,主要是在工程力的作用下,而使得岩石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

软岩,由于其特性不同,以及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的机理不同,可将其分为膨胀性软岩、节理化软岩、复合型软岩和高应力软岩四大类。

其中,高应力软岩根据高应力的类型,又可细分为自重应力软岩和构造应力软岩;而根据高应力的水平,又可分为三个等级,即高应力软岩、超高应力软岩和极高应力软岩。

(如表1)
表1:高应力软岩分级
级别应力水平/MPa
高应力软岩 25-50
超高应力软岩 50-75
极高应力软岩 >75
二、软岩变形以及破坏特性
(一)软岩变形特征
在隧道工程的作用下,软岩承受了一定的工程力,从而使得岩石发生变形,产生巨大的变化。

在隧道施工工程中,软岩变形是评价软岩稳定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工程设计人员在进行隧道工程设计时,而遵循的基本准则之一。

通常,当隧道工程开始施工之后,其周围的软岩会发生一些重要的改变,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1、弹性应变阶段,2、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个阶段共同的阶段,3、蠕变为主,蠕变、塑性变形共存阶段。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软岩所经历的三个变化阶段中,具有以下三种显著的特点:第一,变形量大
主要是指在隧道工程开始施工之后,就会产生显著的塑性应变,这是软岩在隧道施工中最主要的特征。

据相关的检测数据表明,在隧道施工的作用下,软岩的洞壁可出现数百、乃至一千毫米的位移。

在软岩塑性应变的作用下,在隧道施工中就会表现出初期支护严重破裂,如混凝土开裂脱落、钢架扭曲等。

第二,变形速度快
在隧道施工开始之后,原本坚硬的围岩会迅速发生变形,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形之后,又会迅速走向稳定的状态,其变形速率非常小;而软若的围岩在隧道施工开始之后,其变形速率又会迅速增加,特别是在初期变形速率会增大。

第三,变形时间长
软岩不仅初期的变形速率快,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具有明显的入变形特征。

第四,围岩变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据某隧道工程施工检测的数据分析,在施工中,随着施工阶段的不同,围岩的变形也各有不同。

当上台阶开挖时,拱顶出现下沉,且下沉量约占总下沉量的45%左右,而引起的水平收敛约为50%;当中台阶开挖时,拱顶下沉总量约为总下沉总量的35%;而引起的水平收敛约为40%。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有明显的阶段性。

同时,可看出,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隧道开挖的上、中台阶时,加强对其控制十分有必要。

(二)软岩破坏特征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随着爆破、中台阶和下台阶的落地、以及仰拱开挖时会导致岩体大变形,同时,在岩体大变形的情况下,也会对隧道工程带来严重的影响。

岩体大变形,就会导致隧道工程施工出现初期支护的开裂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初期支护变形侵限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给围岩造成更大的影响,从而产生失稳、甚至坍塌的现象。

三、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案例非常多,例如:中缅油气管道的博南山隧道、兰渝铁道的木寨岭隧道等。

可以说,在所有的高地应力软岩的隧道施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软岩大变形,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初期支护开裂现象,甚至塌方。

这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的隧道施工技术。

(一)加强支护
针对软岩大变形引起的初期支护开裂现象,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隧道施工的初期支护。

在施工前,要调整隧道初期支护参数,不断提高整个工程支护系统的的刚度。

在隧道施工开始后,就要即使支护,可采用全环布设工资钢架的方式,进行型钢钢架预支护。

并且在隧道施工中,还要充分利用围岩的自身承载力、改围岩的松动圈变为承载拱,并要采用加长的中空锚杆和系统锚杆进行支护,使其控制围岩大变形;不断增大初期支护的预留变形量,不断提高二次衬砌的结构强度,从而达到确保隧道结构的安全。

(二)做好地质预测预报
在隧道施工中,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软岩大变形而产生的隧道初期支护开裂现象,就要在施工之前做好地址预测的预报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李彤超前水平钻孔、地应力测试等手段,,建立大变形时空预测系统,进而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地质和水文变化情况进行随时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即使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三)调整施工工艺
在隧道施工中,还要及时调整施工工艺,以达到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初期支护开裂现象。

例如,传统的隧道施工中,都是采用原三台阶开挖平行作业方法,通常需要50天左右才会完成整个工期,然后还要进行二次浇筑。

如此,过长的施工时期,就会加大初期支护开裂的现象。

如果在施工中,对施工工艺进行调整,采用单工序的方式进行作业,不仅会大大缩短工期,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初期支护开裂的现象。

(四)加强对隧道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要有效控制初期支护开裂的现象,就要加强对隧道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只有加强对施工过程中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整个隧道工程高质量的完成。

例如:确保钢架质量、加强对锁脚锚杆和锁固锚杆的质量控制、加强对锚杆注浆的质量控制、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厚度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隧道施工称过程中,会对软岩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围岩大变形的作用下,隧道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初期支护开裂的现象,甚至出现塌方的现象,进而影响到隧道工程的质量安全。

这就要求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不断加强隧道支护技术、做好地质预测预报、调整施工工艺、以及对施工质量控制等手段,不断加强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软岩大变形对隧道施工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廷春.毛羽山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J].现代隧道技术,2011,48(2)
[2]吴广明.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J].现代隧道技术,2012,49(4)
[3]谢亮.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