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赏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赏析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早期作品,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其剧改编自《妻妾成群》。
整个片子从头到尾都充斥着红色灯笼,可是这象征喜庆与温暖的红色并没有给人带来丝毫温暖,相反,却给人一种狰狞血腥之感,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鲜活命运将被封建主宰;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老爷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
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
黑暗封建势力操控这一切,女人们无处躲藏。
看完这片子,我感觉十分的压抑,不论是从色彩还是情节,高墙内就是一个大染缸,无论多么美好的女子,进入了那里,都会被污染。
于是乎,我为自己所处在新时代而感到庆幸,同时也为她们的不幸感到悲哀。
整个片子人物刻画的个性鲜明,大太太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性,她是善良的,在听到颂莲19岁时会说声阿弥陀佛,她也是无奈的,自己年老色衰,不能阻止丈夫纳妾,但她是正室,又有一子,所以,他的地位是稳固的,她也不用参与什么后庭斗争,可是儿子常年在外,丈夫也不陪她,她也是孤独的。
二太太是一个表面上是一个平易近人,实际却是一个阴险狡诈之人,因为没生下儿子,怕自己地位不稳,她陷害颂莲和三太太,害她最终疯了,暂时稳住了她的地位,可是五太太一进门势必又是一场你争我斗。
三太太是一个本性不坏,非常有特点的一个人物,她为了自己的生活选择了高医生,这种行为是像当时的封建制度,也就是所谓的规矩发起了挑战,然而其最终还是死了,死在了斗争之中,死在了封建制度之下。
四太太颂莲是一个有学问的大学生,在继母的劝说下嫁到陈家,她骨子里有一种骄傲和反叛,可是这最终也被大宅门内的斗争而同化,为了争宠,她假装怀孕,最终事情败露,酒后失言,她害死了三太太,在目睹三太太被杀的情景,她疯了。
可以说她是一个悲情的人物,是千百年来活在内宅女人的一个缩影。
雁儿可以说是影片中最惨的一个角色了,每天做着当四太太的梦,直到颂莲的到来,但是她并没有从梦中醒来。
雁儿对颂莲可谓是羡慕,嫉妒,恨,以至于帮助二太太。
庭院深深深几许——《大红灯笼高高挂》编导高分影评

庭院深深深几许——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题意蕴张艺谋导演创作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讲述了民国年间19岁的女大学生颂莲被迫嫁入陈府,卷入房太太们的明争暗斗之中,最终成为封建制度男权主义下的牺牲品。
在继承和发扬原著主旨基础之上,影片通过贯穿全篇的“红灯笼”以及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表达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影片通过叙事时间上的巧妙安排,以此象征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的生活毫无生机和希望。
酷似一张巨大的网,牢牢控制着影片的基调和主人公的命运。
以充满性欲色彩的“夏”开始,跨过秋,迎来冬。
再延续到第二年的夏结束。
四季轮回,却唯独没有春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夫权压抑下的女性悲剧命运,周而复始。
一脚踏进宅门就注定不会有第二种结局,庭院深深深几许,最后一刻的隐喻,在细密的锤脚声中,在高高挂起的红灯笼里,完成了对主题的遥相呼应。
陈家大院的女人们永远活在肃杀的季节里,没有阳光,似乎她们永无出头之日。
影片将这种压抑一直不断地延长和放大,把对人精神上的控制发展到对现实生命的扼杀。
陈家大院中森严的家规束缚,陈老爷无处不在的声音,以及众人在封建礼教束缚下麻木的思想状态,使影片基调压抑感倍增。
在这部影片中女性形象已成为时代的傀儡,没有思想和争取的权利,只有任凭封建制度摆弄和糟践的命运。
四太太颂莲,本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大学生,却在封建夫权的摧残下,灵魂逐渐走向灭亡。
电影中极具象征意味的镜头画面:穿着学生服的颂莲与接亲的轿子擦肩而过,于尘土飞扬中颂莲回望。
与之擦肩而过的是代表着婚姻的喜轿,那一身黑衣白裙,是颂莲单纯的象征,也是颂莲即将面对的残忍命运的死亡宣告。
颂莲这一女性角色是言行不协调的,她青春美丽,有文化计谋,但也正是因为她有文化,挣扎于不能放弃自己的本性,从而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在角色和自我的争斗中,颂莲疯了,她有理智时却不清醒,生活于算计;她喝醉后反而清醒,敢说真话。
醒中疯,醉中醒,疯时似人,不疯时似鬼,充斥着对于社会制度的无情控诉。
《大红灯笼高高挂》歌词 付娜 黄江琴

《大红灯笼高高挂》歌词付娜黄江琴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陈明真
作词:梁文福作曲:左宏元编曲:尤景仰
青春结在发上偷偷地笑
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
红红的灯火是她最初的心跳
只有她知道只有她知道
爱情站在窗外偷偷地笑
红红的灯火跳到她的脸上了
大红灯笼挂得那样高
春天还有多久可以燃烧
大红灯笼挂得那样牢
冬天就是这样冬天就是这样
挂上心头了
雪花飘在门外偷偷地笑
红红的灯火化成灰烬还在烧
以上就是关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赏析知识讲解

• 人物分析:
• 梅珊:自由的追求者,社会的反叛者,命运的悲剧者
• 一个曾经风靡的戏子,一个风情万种的名旦,模样俊俏,性情刁钻,但她却是一个反抗者, 一个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女子,她为了排解现实备受压迫的苦闷,只能日日唱戏,活在戏 里。
•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电影集民族文化、社会思考、文化寻根和电影创新 于一体。他执著挖掘电影语言的潜力、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 色彩的饱满,通过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独特 的艺术境界。
• 早期张艺谋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 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善于电影色彩学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 腻动人的事物。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 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 民俗的奇特景观,同时也饱含对女性反抗精神的讴歌和赞颂,他在强烈 的色彩、大胆的构图背后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和叙事的抒情。
• 创作背景:
• 1990年,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发表在刊物《收获》上。张艺 谋在他人的介绍下读了苏童的这部作品后,萌生了要把它拍摄成 电影的灵感。于是张艺谋给苏童打电话,要求买版权[1] 。1991 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且更名为《大红灯笼 高高挂》,张艺谋将原作小说中氤氲着雾气的江南背景更改为凄 艳壮烈的陕西院落。为了符合影像化呈现,张艺谋在影片中自创
导演:张艺谋
导演:张艺谋 编剧:苏童、倪震 主演:
巩俐(颂莲) 马精武(老爷) 何赛飞(三太太) 曹翠芬(二太太) 孔琳(雁儿) 类型:剧情 语言:汉语普通话 片长:125min 上映时间:1991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一)从这部影片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灯笼,本是驱散黑暗的明亮,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家庭,本是和睦温馨的栖息之所,却成了勾心斗角的杀戮之地;雪地,本是纯洁祥和的平静,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戏子,本是优雅唯美的象征,却成了世俗宗法的牺牲。
所有的反差,度量了一个深渊,一如片中“老爷”的面目身影,难见其形。
影片开头,就讲述了颂莲的家世,父亲已亡。
继母巴不得把她嫁给有钱人,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
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
在进入陈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这让我想起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对话,经典的一塌糊涂,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
后来的二太太与三太太之间,她与雁儿之间,与大少爷之间,雁儿是个重要的角儿,在她刚出场时就知道她不简单,在听到颂莲是四太太时,脸上充满了气愤,就知道她和老爷有一腿,当太太的幻想也就此破灭,颂莲在与她相处时也是针锋相对,两个倔强的女人是很有故事发生的,也就导致了最后两人的悲惨命运。
其实他们都有对命运的反抗,只是都建立在男人上,靠男人的宠爱来获得权利和快乐,这不能不说是旧中国时期女人的悲哀。
四个太太之间的微妙关系造就了这部精彩的电影,不得不说,张艺谋对这四个人物的描写有血有肉。
大太太看似老态龙钟,其实是最清楚的人,二太太的外表温柔贤淑,内心狡诈嫉妒,是一个十足的披着羊皮的狼,而且还是一头母狼,这已经注定了在这张无烟的战场中,她占了上风,而且最终会完胜。
,大红灯笼高高挂--构图分析

颂莲默默站在大少爷身后聆听笛声。
这是一个对角线和围框式构图相结合的远景画面。对角线的构图将颂莲与大少爷处理 在一条对角线上的位置,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互相吸引。而这幅画面中,颂莲和大少爷 各处于一个围框中,这实则也是暗示了他们各自的身份束缚。颂莲做为四太太,大少 爷做为老爷的儿子,两个人都无法摆脱自己的身份,却偏偏又相遇。因而这种对角线 和围框式结合的构图方式充分表现了他们既相惜又难以接近的的矛盾与纠结。
两个人同时深情转身回望?和上一幅画面同样的构图只是人物从背道而行转为深情回望这样使得残酷的现实与人物内心的感情冲突更强烈更激发观众内心的对封建礼教的愤懑也更强烈的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大红灯笼高高挂》
----影视构图分析 12 戏剧影视文学三班 孟望舒
这部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对称式的以及围框式的封闭式构 图,整体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大俯拍机位营造的屋 檐相连的封闭构图,更是将这种死气沉沉的静止气氛外 化到了一种极致。表现了旧时代的封建传统对人的迫害 这一主题。下面我想要具体分析一下颂莲和大少爷初次 见面的影片片段的构图。
颂莲向吹笛的大少爷走去的画面
这个远景画画面中,依然是个围框式构图,吹笛的大少爷坐在围框式 的窗台上,颂莲朝向他的方向走去。这个画面中人物成了非常渺小的 两个点,宅院层层叠叠的建筑做为前景依然占据了绝大数的面积,这 也预示着两个人 的感情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重重阻碍。两个人的 力量微弱,无力反抗命运。
大少爷回身发现颂莲
这里一个特写镜头,表现颂莲被发现时的 微微慌乱。
这个远景画面中,大少爷离开围框式窗台回身 望向颂莲,此时两人关系较之之前稍稍拉近。
颂莲和大少爷之间对话 用正反打的特写镜头表现人物
大少爷要离去 颂莲一瞬间的黯然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来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张艺谋坚持以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象征性的视觉造型)来刻画人物与传达情感。
其间透露出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的挖掘与探究的渴望.影片以一个长镜头开始,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在进入高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然后,就进入了这种深墙大院的斗争之中--——-—这不影片还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是,首先是在视听和剧作的结构上的处理.创作者将本片分为了四个大段,即院子里的夏、秋、冬和第二年夏天,张艺谋导演及其他主创刻意地使这高墙大院里“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本片的外延,即批判封建社会的体现。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夏、秋、冬在生活中各自的猛烈、艳丽和清冷的视觉特点将颂莲在院中争斗的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二年夏天”的使用使结局与开头“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本片难得地拥有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宿命感,促使了影片主题的升华,也就是从对封建的批判上升到对其中人物宿命的探讨。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恰当的景别选取和景别内的适当取景让本片升华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质感。
在本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中景以上景别及画面左右极对称的取景方式相结合,例如颂莲第一次进入陈家大院时,张艺谋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象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高墙取景,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这种镜头拍摄方式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极明显地表现出这高墙之内的封建与争斗带给颂莲等人的压迫,也让观众觉出了几丝冷酷的意味。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来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张艺谋坚持以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象征性的视觉造型)来刻画人物与传达情感。
其间透露出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的挖掘与探究的渴望。
影片以一个长镜头开始,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在进入高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
然后,就进入了这种深墙大院的斗争之中——----这不影片还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是,首先是在视听和剧作的结构上的处理。
创作者将本片分为了四个大段,即院子里的夏、秋、冬和第二年夏天,张艺谋导演及其他主创刻意地使这高墙大院里“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本片的外延,即批判封建社会的体现.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夏、秋、冬在生活中各自的猛烈、艳丽和清冷的视觉特点将颂莲在院中争斗的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二年夏天”的使用使结局与开头“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本片难得地拥有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宿命感,促使了影片主题的升华,也就是从对封建的批判上升到对其中人物宿命的探讨。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恰当的景别选取和景别内的适当取景让本片升华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质感.在本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中景以上景别及画面左右极对称的取景方式相结合,例如颂莲第一次进入陈家大院时,张艺谋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象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高墙取景,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这种镜头拍摄方式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极明显地表现出这高墙之内的封建与争斗带给颂莲等人的压迫,也让观众觉出了几丝冷酷的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红灯笼高高挂》
影片中,我们可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镜头,一个四合院,或者是一扇门,再或者是床四边的帷幔,但无一例外的,它们的形状都是一个“口”字型,口,加之处于其中的人,则组成了这样的一个字!“囚”!颂莲在其中,雁儿在其中,陈家上上下下都在其中,它囚禁的不仅是人,不仅是人的肉体,更是人的精
神灵魂与自由。
其次,再说说镜头方面,影片在拍摄人物时候,多使用中近景,人物只占画面的小部分,而后景则是那高大的陈家围墙,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到深处其中的人物的渺小,彷佛人物被湮没在高大的建筑中,给人一种沉重的,不可抗拒的宿命感。
在画面的构图上,画面多为幽闭的四方形,人物至于画面中心,具有意喻之意,意为:囚!
影片的开头只让女主角占用了整个画面,这样的构图突出了主体,而且在影片中,那老爷从露过面这样使影片制造画面的隐喻效果,突出了这个老爷是封建思想的象征性代表。
再次,影片在色彩方面,也颇为出彩,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色彩,每种色彩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三种色彩分别为:红、灰、白。
红的主要物品有高高悬起的灯笼,有颂莲身上穿的袍子,红色,在中国常喻为喜庆之色,除了结婚时两次时候的红灯笼外,影片中红色具有其他的意义,我把它理解为一种欲望,一种被压抑着的欲望,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女人眼里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
我认为,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命运将被封建主宰的征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
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
黑暗封建势力操控这一切,女人们无处躲藏。
在灰黑色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那诡秘的死人屋里,都是显得那么得恐怖。
冬天,白雪皑皑,乔氏院落,女人们的勾心斗角愈加强烈。
一切的是是非非在铺天盖地的白雪中显得如此凄凉可笑。
白色掩埋了一段段可悲的故事,但却掩埋不了女人们心头的凄凉和恐惧!
灰色,灰色是陈家大院的主基调,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是一种冷色调,厚重的高墙大院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意为压着众人身上的诸多规矩,意喻封建牢笼坚不可摧。
白色,说到白色,影片中的白色主要是血的颜色,片中下过几次雪,雁儿跪在雪地里一次,梅珊死后一次,还有结尾处一次。
说到雪,这让我联想起一个事物,那就是死人后那惨白的冥钱和白幡;雪,是来送葬的,第一次,它送走了雁儿,第二次,送走了梅珊,最后一次是颂莲穿着学生装走在雪地里,那时,她已经疯了,这一次送掉的是什么,除了颂莲的一切外,还有新娶的五太太的幸福。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影片最后的结局,陈老爷又娶了一个五太太,依旧是夏天,依然没有春天,娶五太太的那天,又下起了雪,这是一个隐喻,预示着延续,是悲剧的延续,同时又是封建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