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秋鲁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童区寄传》word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九上《18童区寄传》word教案 (3).doc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九上《18童区寄传》word教案 (3).doc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柳宗元和《柳河东全集》的文学常识。

2、借助词典和文中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掌握常用文言实词。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区寄机智勇敢性格的写法。

4、进一步学会写简短的人物性格评析。

教学重点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区寄的反映所起的作用。

教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柳宗元和《柳河东全集》的文学常识。

2、导语“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少年英雄——区寄。

二、掌握字词,疏通文义。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读停顿;借助工具书和文中的注释自读课文,质疑。

(说明:目的是让学生自己疏通课文,学会自读古文;只有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选择典型语句作一些朗读指导。

)2、重点字词、语句释义(1)、二豪贼劫持: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

豪,强横。

贼,古代指强盗(2)、布囊其口:用布蒙住他的嘴。

囊,原意是口袋,这里作动词(3)、植刃道上:把刀插在路上。

植,立。

刃,刀(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做两个郎的仆人,哪如做一个郎的仆人呢?郎,当时仆人称主人为郎。

僮,仆。

孰若,何如,哪里比得上(5)、郎诚见完与恩:你果真能保全我(不杀我),好好待我(6)、持童抵主人所:带区寄到主人那里。

主人,指墟所窝藏豪贼的人3、参考译文区寄是郴州一个打柴放牛的孩子。

(有一天)在放牛打柴的路上,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又用布蒙住他的嘴,带到四十里外的集市上去卖。

区寄假装哭鼻子,害怕得发抖,表现出一副小孩的常态。

强盗满不在乎,对着喝酒,喝醉了。

一个强盗离开去谈生意;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

区寄偷偷地看他睡着了,把手上的绳子靠在刀刃上,一上一下用力地磨,把绳子磨断了,趁机拿起刀,杀死了那个睡觉的强盗。

区寄还没有跑出多远,谈生意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大吃一惊,打算杀死他。

区寄连忙说:“做两位郎君的僮仆,怎能比得上做一位郎君的僮仆呢?他对我不好嘛(所以我杀了他);您果真能保全我,好好待我,无论怎么办都行。

初中语文(鲁教版)九年级-童区寄传_教学设计_教案

初中语文(鲁教版)九年级-童区寄传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掌握课文大意,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品味本文简洁传神的表达特点。

(三)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难点: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表现主人公形象、性格所起的作用。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悬念导入。

“传”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一般只为有声名、有地位的人立传。

而区寄只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为什么要给他做传呢?请大家认真学习柳宗元的《童区寄传》,一探作者用心之究竟。

二、作者简介。

介绍柳宗元和他的文章特色。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

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与韩愈、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极善用笔,丰富的故事情节,只用简洁的笔墨点画勾勒,就能处处动人心魄。

三、掌握字词,疏通文义。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读停顿。

2、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自读课文,质疑。

3、落实重点字词、语句。

荛布囊逾恒状易之为市植刃微伺缚因得童恩专即虚二豪贼劫持布囊其口植刃道上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之虚所卖之郎诚见完与恩持童抵主人所疮手勿惮4、依据关键词句合作释疑,通译全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关键词句:为儿恒状以缚背刃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大号愿以闻于官留为小吏,不肯侧目莫敢过其门四、自由读课文。

1、找出本文通假字、多义字并做上标记。

2、找出仍难读、难解的地方,并做好标记。

3、边读边做出批注即阅读时的初步感受。

五、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把握停顿。

六、相互质疑,合作探究。

1.与坏人周旋时,区寄哪些方面处于劣势?2.他利用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哪些特点和对手的哪些弱点?3.区寄在自救过程过程中表现了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4.获救后又有什么难能可贵的选择?5.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于表现区寄起了什么作用?6.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启发?7.通过本文,作者还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七、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小学语文阅读《童区寄传》教案

小学语文阅读《童区寄传》教案

小学语文阅读《童区寄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童区寄传》。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背景,了解作者区寄传及其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善良的品质。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掌握。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准确运用。

2. 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3. 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童区寄传》及相关背景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课堂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区寄传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童区寄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准确发音。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分组朗读,互评互学。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3)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组内讨论。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题。

5. 品析课文(1)学生欣赏课文优美语句,感受作者写作风格。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模仿优美语句。

(3)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评互学。

6. 小结课堂(1)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课文理解。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为课后复习做好准备。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课内讨论:邀请同学分享对课文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的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童区寄传》这篇文章。

(2)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关键词汇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特殊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2)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童区寄传》的背景知识。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自主探究,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并进行简要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展示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他们对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情况。

教师也应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和场景。

3. 文化导入:引入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

小学语文阅读《童区寄传》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阅读《童区寄传》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阅读《童区寄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积累的好习惯。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儿童的敬仰之情。

(2)懂得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团结友爱。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礼仪和文化习俗。

(2)如何理解区寄传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品质。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童区寄传》。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童区寄传》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学习工具,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区寄传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品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调查了解身边的朋友,学习他们的优点,做一个勇敢、聪明的孩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拼写、语法和内容理解等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童区寄传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童区寄传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童区寄传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理解并背诵《童区寄传》全文。

b.掌握文章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

c.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

b.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感受文章中所传递的勇敢、智慧、正义的品质。

b.培养学生热爱文言文,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文章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的理解。

b.文章主题思想的概括。

2.教学难点:a.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b.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a.教师简要介绍《童区寄传》的作者及背景。

b.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阅读兴趣。

2.自主学习a.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及重点句子。

b.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

3.合作探究a.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4.背诵课文a.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注意停顿、语气等。

b.学生展示背诵成果,教师评价。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a.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及重点句子的掌握情况。

b.回顾上节课的合作探究内容。

2.深入分析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所传递的勇敢、智慧、正义的品质。

b.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相关内容。

3.拓展延伸a.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课堂小结b.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评价。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a.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b.回顾上节课的分析内容。

2.课堂讨论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3.实践活动a.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言文创作。

b.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4.课堂小结b.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评价。

四、课后作业1.背诵《童区寄传》全文。

2.熟练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童区寄传》的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童区寄传》教案

小学语文阅读《童区寄传》教案

小学语文阅读《童区寄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会通过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及学习收获。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沟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状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 准备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状况。

小学语文阅读《童区寄传》教案

小学语文阅读《童区寄传》教案

小学语文阅读《童区寄传》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文中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童区寄传》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2 课文分析:分析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解释文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确定文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引发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查找生词和短语的含义,解决自己的问题。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解释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3.5 巩固练习: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通过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口语表达展示,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4.2 评价标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问题。

准确使用词汇和短语,表达清晰。

句子结构合理,表达准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小学生的语文教材,提供课文内容和学习指导。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提供词汇卡片和语法图表,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四上册第16课《童区寄传》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虚实词。

2.整体把握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区寄临危不惧、沉着自救、智斗歹徒的精神
一、初读文章
1.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区.寄()郴.州()荛.牧()去逾.()伺.()遽.()疮.()惮.()2.用一句话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疏通文意
1.借助工具书,解释划线的词语。

郴州荛牧儿行牧且荛
二豪贼劫持布囊其口
去逾四十里
寄伪儿啼
贼易之,对饮酒
植刃道上
以缚背刃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郎诚见完与恩
疮手勿惮
虚吏白州
侧目莫敢过其门而讨杀二豪
2.翻译下列的句子。

(1)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2)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3)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5)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6)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
(7)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三、深入探究
1.从区寄手刃二豪贼的故事中,可看出区寄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方法链接:分析人物的方法:(1)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情境中去分析;(2)看别人对人物的反应;(3)看作者的概括评价;(4)分析时可以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心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

2.“贼易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3.从原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区寄机智和勇敢的两个句子?
4.文中这个去谈买卖的强盗之所以没有杀区寄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5.区寄杀死第二个强盗后为何“因大号”“愿以闻于官”?
6.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文中哪些地方属于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7.区寄的故事让人称“奇”,文中主要写了他的哪“三奇”?
8、读完全文,你认为区寄是一个怎样的人?
方法链接:分析人物的方法:(1)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情境中去分析;(2)看别人对人物的反应;(3)看作者的概括评价;(4)分析时可以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心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一、1.ōu chēn ráo yú lì sì jù chuāng dàn
2.本文叙述了一位少年遭到绑架后临危不惧,沉着自救,最后成功逃脱的故事。

二、1.郴州荛牧儿打柴行牧且荛行:从事且:连词连接同时做的两个动作。

二豪贼劫持豪:强横贼:强盗布囊其口布:用布囊:蒙住
去逾四十里去:离开逾:超过之虚所卖之之:到虚所:集市寄伪儿啼假装恐栗,为儿恒状。

栗:发抖恒状:常有的样子
贼易之轻视,这里是“不以为意“的意思一人去为市谈交易
植刃道上立童微伺其睡窥察
以缚背刃背对着力上下,得绝获得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潼:仆孰若:何如,哪里比的上彼不我恩也施恩郎诚见完与恩果真即炉火烧绝之就着
疮手勿惮烧伤一虚皆惊全
虚吏白州报告幼愿耳老实
侧目莫敢过其门不敢正视,形容畏惧而讨杀二豪杀
2.
(1)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

(2)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幅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

(3)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

(4)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
(5)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

(6)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好极了!
(7)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
三、
1.从区寄手刃二豪贼的故事中,可看出区寄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区寄沉着、聪明过人、果敢决断、不畏强暴,是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反映了唐朝部分地区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官员在其位不谋其职的社会现实。

2.“贼易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3.从原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区寄机智和勇敢的两个句子?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4.文中这个去谈买卖的强盗之所以没有杀区寄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为了能独自占有区寄,卖了以后多得钱(为了钱财)
5.区寄杀死第二个强盗后为何“因大号”“愿以闻于官”?
区寄杀死强盗后不逃跑而是大声呼喊,唤醒镇民,并愿意把这件事报告给官府,说明杀贼杀得有理,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这就表明区寄不仅机智勇敢,而且知法明理。

6..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文中哪些地方属于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段正面描写区寄的机智勇敢,而第三、四两段则是侧面描写区寄的英勇无畏,进一步突出人物性格,把一个小英雄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最后两段侧面描写作用:一.借官府的眼光侧面表现出他纯朴憨厚的性格.二.借强盗们的反应侧面表现出他惊人的勇敢.
7.区寄的故事让人称“奇”,文中主要写了他的哪“三奇”?
一奇:区寄只有11岁,是个牧童,竟然手刃两豪贼;二奇:他不肯当小吏,只愿回乡当牧童;三奇:“乡之行劫缚者”害怕区寄。

8、本文充分体现了区寄的机智勇敢。

区寄遇到强盗,能够临危不惧,有自我保护意识,并凭借机智勇敢杀死了两个强盗,表现了超越常人和自身年龄的大智大勇。

而且辞官还乡又表现了他的纯朴憨厚。

以上这些都是为人所赞赏的,也正体现了这篇小传所突出的一个“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