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综述
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研究综述——以95 后、00后大学生为例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学术交流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研究综述———以95后、00后大学生为例沈书鑫(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1121)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对婚姻的观念也呈多元化发展,由此引发了新现象。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5后、0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的认识与了解,对近五年来国内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文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即使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收获,对该方面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规范化的趋势,然而当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整体与系统的特点。
由于当下只有首批00后成为大学生,所以对于0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的数据还不足够。
加上如今大学生的婚恋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所以需要进一步收集更多的数据,并及时更新收纳新观念新思想,由此能够准确地掌握情况,更深入的了解问题,为大学生婚恋观建议提供重要的根据。
关键词:婚恋观;当代大学生;95后;00后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5-0261-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5.126一、开展研究综述的背景当代大学生主要为95后、00后为主。
“90后、00后”大学生是指在1995-2010年出生的大学生。
而当代大学生群体主要出生时间集中在1995-2003年。
这个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具有开放的观念、比较强烈的平等意识、对网络信息网络语言嗅觉敏感、有较强的好奇心。
与此同时,部分人也存在着自我意识较强、受压能力较弱的特点。
[1]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价值多元化,大学生对于婚姻恋爱的认识与看法与从前相比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以往未曾有过的新现象,例如恋爱逐渐普遍化,谈恋爱不向大家隐瞒;高校师范类男女比例失调,很多专业大多为女生;女孩子谈恋爱的比例高于男生;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很多情侣抱着游戏的态度,发现对方的缺点就选择分手;逃避问题等等,这些都引起社会和高等学校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江湖传言,大学生恋爱是纯情青春的代名词,他们时而相爱,时而分手,饱经爱情滋味。
然而,恋爱在大学生的心理世界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引发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影响因素和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首先表现在其主体性。
与青春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认识更为清晰,有着更强烈的意识。
恋爱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涉及到个体对爱情的期待、对异性的评价、对恋爱过程的把握等心理因素。
因此,大学生在面对恋爱时更加强调个体主体性,更加注重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认知。
其次,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还表现在非理性方面。
在大学生的爱情观念中,感情和理性并存,但普遍情况下,感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情感的主导使大学生们很容易在恋爱过程中产生冲动和盲目行为,对于爱情的理性思考相对不足。
大学生恋爱中的片刻迷糊或心情激动常常让他们容易受外界因素、他人建议的影响,难以做出理性决策。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不同于社会成年人的恋爱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观念和人际交往方式还处于发展阶段,恋爱中的心理特征更有其个体差异性和特殊性。
那么,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受到哪些影响因素的制约呢?首先是家庭背景。
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接受了教育和成长,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念和恋爱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父母对孩子爱情观的灌输、家庭的财务状况、父母的婚姻状况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对爱情的认知和态度。
其次,同伴关系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产生着重要影响。
大学生身处一个以同龄人为主的社交圈子,朋友的言行举止、社交模式、恋爱观念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分享、互相影响,为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添加了新的因素。
第三,社会文化也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大学生的恋爱观念和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大学生的恋爱行为。
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恋爱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特别是在大学这个阶段,很多人开始了他们的恋爱生活。
在这个年纪,大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么,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是怎样的呢?这篇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为大家探究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一、爱情观的变化大学生的爱情观与之前的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青春期,孩子们的爱情观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可能因为名利、外貌等因素而选择异性。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们逐渐会明确自己所想要的,对爱情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开始追求真正的灵魂伴侣。
二、恋爱中的心理变化大学生的爱情是一种模糊的情感,具有很高的弹性。
因此,情感挫折或冲突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当遇到问题时,大学生们可能会陷入困惑、疑惑和失落。
因此,他们需要积累恋爱经验以适应和解决问题。
三、恋爱带来的正面影响大学生的爱情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它能够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生活的动力。
其次,它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社交技巧和交往能力。
此外,恋爱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四、恋爱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恋爱生活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恋爱关系的不稳定可能会导致情感波动,使人产生焦虑、烦恼等负面情绪。
此外,在学业和学习时间上的优先级可能会受到影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
五、恋爱中的全面发展科学的恋爱观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
合理的恋爱观需要大学生学会正确的恋爱态度、恋爱方式以及情感管理技巧。
通过这些方法,大学生可以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全面发展。
六、如何应对恋爱问题?当遇到恋爱问题时,大学生们需要有一个理智的态度,从而解决各种问题。
首先,他们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理性地沟通,消除误会。
其次,他们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增强心理素质。
最后,他们应该在恋爱中坚持自我原则,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和提高整体品质。
总之,大学生的恋爱生活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但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
大学生恋爱与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大学生恋爱与心理问题研究综述***(*******,***,*****)摘要:从当代大学生恋爱中的特征,恋爱的心理偏差,恋爱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原因探究,以及相应对策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恋爱与心理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与分析,阐述了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并提出了对现有研究的评价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一、前言Hazan和Shaver第一次提出成人爱情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确立了爱情的依恋模型。
他们认为,爱情关系与母婴依恋的情绪及行为动力为同一生物系统所控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以提高生存的机率及安全性,并列举了两者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寻求与情侣的亲近,当与情侣相处的时候会觉得安全和舒适,当与情侣分离的时候会感到焦虑(Hazan.C&Shaver.P,1989)。
P.Skolinck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由情感、想法和文化表征建立起来的建构的体验验(Donna.M.C,1990)。
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元论(动机,认知,情绪)也很受重视,同时也得到了后继研究的支持(Sternberg RJ,1986)。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恋爱的方式,动机,心理,和发生的问题出现复杂化趋势,因为恋爱所产生的问题会引起人的心理问题,近来很多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关系对心理的影响做了相关的研究。
本文拟对近年来中国大学生恋爱与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成果及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消解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纠正恋爱心理偏差、培养积极的恋爱心理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二、大学生恋爱的特征恋爱的心理特征有好奇心理,焦虑心理,游戏心理,依赖心理(吴萍霞,范晨霞,郑娟,高静,2010),而且在恋爱过程中具有天真性、易变性、多元性、突然性的基础上,认为大学生恋爱的心理行为具有直觉性、冲动性、波动性、排外性、隐蔽性等特征。
现在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有所变化,网恋有增多趋势,大学生网上恋爱成为互联网新特点(沈明泓,李文,贺继宗,2005)。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综述

文/李燚杨阳恋爱观是指人们对待择偶和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近年来,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伴随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大学生恋爱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和择偶态度,是一个国家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国内大学生恋爱观研究现状(一)大学生恋爱现状有资料表明,2000年有56.4%的大学生谈过恋爱。
[1]2003年熊吕茂等的调查显示,曾经谈过恋爱以及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2.58%。
[2]2004年郑长波与李晓毅的调查显示有69.95%的学生曾经或现有男(女)朋友。
[3](二)大学生恋爱普遍性的主要原因1.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大学生大都处于17-24岁,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欲望强烈,积极构思配偶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恋爱实践。
这是大学生恋爱的生理因素。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满足、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等。
进入自由的大学校园中,对曾因学业而压抑的情感需求大部分通过恋爱的方式得到满足。
一些男女大学生虽暂时没有谈恋爱,但仍会对恋爱有所期待,从而产生价值感的缺失,孤独感、失落感也会涌现,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2.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学生恋爱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观念变化、大众媒体宣传、高校环境等。
当代社会,西式的恋爱观通过报纸、影视、网络等手段冲刷着中国人传统的恋爱与性观念,而走在社会前端的大学生自然也成为受其影响的弄潮儿。
并且大学阶段脱离家庭独立生活,急需情感上的依托,而自由民主的高校又为此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大学生的恋爱观(一)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2003年熊吕茂等人对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62.58%的调查学生曾经或正在谈恋爱,支持谈恋爱的占总人数的22.22%,认为无所谓的占67.95%,而持反对态度的仅为1.28%。
[2]2005年袁立的调查发现,在其调查的大学生中81%想谈恋爱,46%正在谈恋爱,只有18%的学生不想谈恋爱。
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综述

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综述恋爱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而大学生阶段是恋爱的主要时期之一。
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指他们在恋爱中产生的心理需求和动力。
研究大学生恋爱的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为大学生的恋爱指导和教育提供依据。
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主要包括情感需求、生理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我需求。
情感需求是指大学生对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的需求。
大学生身处一个从家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他们需要和伴侣一起度过这个阶段,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生理需求是指大学生出于生理欲望和性需求而选择恋爱。
大学生的身体和性发育正处在一个成熟的阶段,他们渴望体验恋爱所带来的情感和身体上的满足。
社会需求是指大学生为了获得社交关系、社会认可和支持而恋爱。
大学生通常希望通过恋爱来拓展社交圈子,交流和结交不同的朋友和关系网络。
大学生还渴望通过恋爱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自我需求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选择恋爱。
大学生渴望通过恋爱成长和锻炼自己的社交技能、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个体的恋爱动机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特点、价值观和经历。
内向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恋爱来满足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而外向的学生可能更重视恋爱对自我需求的满足。
个体的恋爱动机还可以受到家庭背景、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学生恋爱动机对他们的恋爱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满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可以提高他们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为了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和幸福的恋爱关系,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恋爱动机,提供积极的恋爱指导和支持。
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综述

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综述恋爱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状态,而在大学阶段,正是青春年华,充满憧憬和激情的时期。
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
大学生恋爱动机既受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体的性格、经历、价值观等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相关研究综述,旨在探究大学生恋爱的动机因素,为了解大学生恋爱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文化因素对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研究表明,具有个体主义文化倾向的国家,大学生更倾向于将恋爱视为自我实现和追求幸福的手段,而在集体主义文化倾向的国家,大学生更注重恋爱带来的亲密关系和相互支持。
文化因素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有着显著的影响。
社会因素是指周围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恋爱动机产生的影响。
家庭、同龄人、社会认可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恋爱的动机。
家庭对大学生的期望、同龄人的恋爱状态、社会对恋爱行为的态度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情感需要、认知特点等。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与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密切关系。
外向、爱冒险的人更容易受到新鲜感和刺激的吸引而主动追求恋爱关系。
情感需要也是大学生恋爱动机的重要因素,例如寻求安全感、依恋需求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在当下社会,经济因素也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恋爱动机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在经济独立能力上的提高,使得他们更加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和恋爱模式,而不再仅仅受限于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风俗。
经济因素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受到了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研究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仅仅是了解他们恋爱行为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为青少年恋爱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对大学生恋爱动机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动态变化,以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综述

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综述恋爱是每个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说,恋爱不仅是情感的交流和情感的满足,更是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
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研究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以及指导大学生恋爱和情感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揭示大学生在恋爱中的真实动机和心理状态。
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主要包括情感需求满足、社会适应和个人成长等方面。
在情感需求满足方面,大学生在恋爱中寻求的是情感的交流与温暖,需要有人给予关心和支持,希望在异性的陪伴中找到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社会适应方面,大学生恋爱是对社会交往能力的一种锻炼,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在个人成长方面,大学生恋爱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完善。
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一个多维的构成,不仅包括对情感需求的追求,还包括对社会适应和个人成长的追求。
大学生恋爱动机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不同个体由于性别、年龄、性格、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其恋爱动机也会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女大学生更注重恋爱中的情感沟通和支持,而男大学生更注重恋爱中的性和性别角色。
个体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其恋爱动机,外向、开放的个体更容易追求新的恋爱关系,而内向、谨慎的个体则更注重稳定和安全感。
了解大学生个体的特点对于理解其恋爱动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指导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人际交往。
大学生恋爱动机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也受到了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异性,从而加剧了大学生的恋爱需求。
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情感追求也更加重视,这也促使大学生更加注重恋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男女角色观念也会影响大学生对于恋爱的动机和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李燚杨阳恋爱观是指人们对待择偶和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近年来,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伴随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大学生恋爱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和择偶态度,是一个国家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国内大学生恋爱观研究现状(一)大学生恋爱现状有资料表明,2000年有56.4%的大学生谈过恋爱。
[1]2003年熊吕茂等的调查显示,曾经谈过恋爱以及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2.58%。
[2]2004年郑长波与李晓毅的调查显示有69.95%的学生曾经或现有男(女)朋友。
[3](二)大学生恋爱普遍性的主要原因1.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大学生大都处于17-24岁,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欲望强烈,积极构思配偶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恋爱实践。
这是大学生恋爱的生理因素。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满足、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等。
进入自由的大学校园中,对曾因学业而压抑的情感需求大部分通过恋爱的方式得到满足。
一些男女大学生虽暂时没有谈恋爱,但仍会对恋爱有所期待,从而产生价值感的缺失,孤独感、失落感也会涌现,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2.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学生恋爱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观念变化、大众媒体宣传、高校环境等。
当代社会,西式的恋爱观通过报纸、影视、网络等手段冲刷着中国人传统的恋爱与性观念,而走在社会前端的大学生自然也成为受其影响的弄潮儿。
并且大学阶段脱离家庭独立生活,急需情感上的依托,而自由民主的高校又为此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大学生的恋爱观(一)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2003年熊吕茂等人对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62.58%的调查学生曾经或正在谈恋爱,支持谈恋爱的占总人数的22.22%,认为无所谓的占67.95%,而持反对态度的仅为1.28%。
[2]2005年袁立的调查发现,在其调查的大学生中81%想谈恋爱,46%正在谈恋爱,只有18%的学生不想谈恋爱。
[4]2006年潘昕、赵凯等人的调查显示,其所在学校的大学生恋爱人数达到了1/3,对于恋爱问题的支持度达到了75%,持反对态度的甚至为0。
[5]可见,大学生恋爱的倾向非常明显,爱与被爱的需求十分强烈。
(二)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在2003年熊吕茂等人对于恋爱原因的调查中,45.63%的大学生选择“寻找情投意合的伴侣”,16.5%选择“为了丰富精神生活”,4.12%选择“为未来积累经验”,1.03%认为“有人爱可以证明自己有魅力”,还有32.99%选择了“其他”。
[2]从这些数据上看,大学生恋爱的动机还是很高尚的。
但也有调查显示不同情况。
2002年肖莉的调查显示,51.3%的学生谈恋爱是为了消除空虚和寂寞,16%认为是互相攀比,15.1%是寻求刺激。
[6]2005年袁立的调查显示,在恋爱的主要目的上58.40%的大学生选择了“感情寄托”,20.3%选择“学业上的帮助”,而“尽早确立婚姻关系”的仅占0.7%,还有0.55%是为了炫耀自己。
[4]2004年张运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指向“体验爱情”和“充实生活”的共占了65.9%,而指向婚姻的只有11.0%。
[7]同年张跃的调查得到了和张运生相似的结果。
[8]这说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够端正,只重过程不重质量,甚至出现攀比、从众等心理。
(三)大学生的择偶心理调查显示,对于择偶标准,女生选择男生以责任感强、善解人意、才华出众、幽默健谈居前4位。
而男性选择女友的标准则是善良、温柔可爱、善解人意、漂亮、有才华。
由此可见女生最重视恋人的责任感,而男生最重视女友的品性。
这也充分说明传统的择偶观仍然影响着现代的大学生,但家庭财富、门当户对已不再为现代知识女性所看重。
(四)大学生的两性观念大学生的两性观念是一个敏感区域,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2003年熊吕茂等人调查了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选择“只要有爱情就可以”的占36.67%,选择“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48.67%,“应受道德谴责”的占10%,“应受行政处分”的占1.33%,还有3.33%的学生选择“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人类爱情的必然结果”。
[2]如此看来,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宽容,在对待两性关系上表现得过于随意。
2004年廖迎春、陈志衡、周爱云等也得出类似结论。
[9]但2005年袁立的调查却得出不同的结果。
在其调查中,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综述[摘要]为了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恋爱心理的规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文献,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恋爱动因、恋爱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调查及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恋爱观/社会68大多数同对于“大学生发生婚前行为”持否定态度,农村大学生表现更为突出。
对于校园内出售避孕套的问题上,有52.58%的学生认为“这样会助长大学生性行为风气”,7.61%认为“伤风败俗,不能理解”,只有39.71%持肯定态度。
在对同居看法的调查中,有53.68%的学生持否定态度,47.53%认为高校禁止大学生同居的规定很有必要。
[4]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的两性观念还是严谨和保守的。
(五)对于失恋的态度大学生中“有情人”虽多,但失恋问题也显得格外严重。
失恋带来的焦虑、抑郁、悲伤等情绪会导致当事人身心受到伤害,不及时引导将带来严重后果。
在诸多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正确、理智地面对分手。
2004年巴方调查得出,对于搁浅的爱情,90%的学生明确选择理性分手。
[10]同年张运生调查大学生失恋后的做法,主张“不成恋人做朋友”的为49.0%,“发奋学习驱散失恋痛苦”的为36.5%,“寻找新的朋友抚平创伤”的为10.6%,“报复对方”为2.4%,“悲观厌世”为1.6%。
[7]2005年袁立的调查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2]但仍有部分学生的思想极端化、易冲动,应加以注意。
三、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问题(一)恋爱年纪低龄化受社会上的早恋现象及校园内高年级同学恋爱行为的影响,大学生刚进大学就谈恋爱的比例飞速上升,初恋年纪也逐年下降,身心不够成熟。
(二)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待恋爱问题有着不成熟的方面,表现在择偶标准上重外表、轻内在,恋爱方式上重形式、轻内容,恋爱行为上重享乐、轻责任。
(三)恋爱动机不端正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虑、孤独或从众心理。
部分学生把恋爱当作证明自己美丽的重要途径,不与婚姻人生相联系,缺乏责任感。
(四)爱情与友谊尚未泾渭分明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
友谊则是同学、同志或朋友之间不分性别的一种真挚高尚的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往往忽视异性间的真挚友谊,有时误把异性间的正常交往过早贴上“爱情”的标签,在概念的区分上存在很大问题。
(五)失恋失恋所带来的焦虑、悲伤、痛苦等情绪致使当事人身心遭受极大伤害,造成严重的心理挫折。
如不及时引导、化解失恋学生的消极情绪,会导致学生的身心疾病,甚至带来严重后果。
(六)网恋网恋的虚幻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它的不确定性、隐蔽性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导致社会恶性事件的发生。
网恋费时费钱,引发学业危机、经济危机,并导致其现实人际、兴趣、生活环境的疏离关系的疏离。
网恋还极易造成不健康的恋爱观、人生观,对他人不信任,喜欢幻想,不务实,不负责。
四、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建议(一)净化大众传媒,调控主流文化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它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社会上的部分书籍、报刊、影视、网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因此,国家应进一步作好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治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向不良的社会现象宣战,以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治理高校周边环境,还校园一方净土高校周边环境理应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强屏障。
但是,伴随着学校周边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协调一致,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与惩治力度,还校园一方净土。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校园文化在学生发展方面可以起到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开启智慧的作用。
但现今社会一些非主流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了不良影响。
教育工作者应站在一定的高度,予以重视和引导,以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提倡建立志同道合的爱情,要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言谈文雅,举止大方,恋爱中要平等对待。
还要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学会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来保证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郝文斌,冯丹娃.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最新动态和对策研究———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和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2]熊吕茂,肖瑛,祁淑静.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4).[3]郑长波,李晓毅.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与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5]潘昕,赵凯,吴薇薇.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J].中国地质教育, 2006,(2).[6]肖莉.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及恋爱观教育探析[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7]张运生.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与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4,(8).[8]张跃.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J].中国校医,2005,(6).[9]廖迎春,陈志衡,周爱云.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引导[J].心理健康教育,2004,(2).[10]巴方.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04,(4).[11]马忠丽,张玉堂.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成因及对策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2,(4).[作者简介]1.李燚(1986-),男,回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金明校区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2.杨阳(1983-),女,回族,河南漯河人,河南大学金明校区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河南开封475004。
【责任编辑/韦丹丹】/社会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