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背后的故事
二年级上册看图写话教案

二年级上册看图写话
教学内容
教科书94页看图写话
教学目标
学生表达欲望,让表达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2.观察图画,并用自己的话表达。
3.依据图片,合理想象故事的开展。
教学重点:观察图画,合理想象“图片〞背后的故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铺垫新知
教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有趣的表情包,你们想看吗?这是什么表情?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教师:刚刚我们看了这一组有趣的表情包,你能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他才会有这样的表情。
(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二.教授新知
教师:看,故事的主角来了,哎呀,这是谁呀?他怎么了?〔出示老鼠图片〕
教师:你从哪里看出来老鼠的害怕呢?
教师:请同学们接着往下看,这又是谁呀?你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下这只猫吗〔出示猫的图片〕
教师:那你们能知道为什么老鼠会有刚刚的表情吗?
教师:那这只猫在哪里呀?老师有个疑问了,老鼠为什么会在电脑屏幕前。
教师;谁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这个画面。
教师: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那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和同学交流。
三.写属于自己的“猫和老鼠〞的故事
教师;刚刚说了这么多,还等什么呢,赶快动笔写一写属于你的“猫和老鼠〞的故事吧。
1.学生当堂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2.现场交流,师生点评。
四.全课小结,拓展运用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教师:之后看图写话都能用上今天看图写话的方法,关键在于仔细观察图片。
关于毕加索的故事

关于毕加索的故事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画风,开创了整个艺术界的先河。
他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变幻无穷的想象力贯彻了他的一生。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毕加索成就故事,欢迎大家前来观看!毕加索成就故事毕加索(1881—1973),杰出的西班牙画家、艺术家。
他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市。
1881年10月25日黄昏,马拉加市中心的马尔塞德广场和往常一样,聚集着三三两两的人群。
一群群鸽子飞起又落下,引得市民和旅游者们纷纷赞美。
忽然,一位医生急匆匆地从广场穿过,惊得正在觅食的鸽子“轰”地一声飞上天空。
医生是急着去接生的。
显然这是个不愿意顺顺当当地来到人间的小生命。
经过几个小时的折腾,孩子终于安全降生,发出了洪亮的哭声。
这是当晚的11点15分。
婴儿的父亲是一所艺术学校的美术教师,名叫唐?若塞?路易斯?柏拉斯哥,当年31岁;母亲叫多妮亚?玛丽亚?毕加索?瑜?洛佩兹,26岁。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他们爱情的结晶。
孩子出生第三天,父母给儿子取了名字——巴柏罗?路易斯?毕加索。
让儿子姓母姓是父亲的主意,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姓在西班牙太普通了,所以在孩子的姓中又加上了母亲的姓:毕加索。
这就是响彻世界的画坛巨子毕加索名字的由来。
毕加索在母亲的辛勤抚育下幸福成长。
母亲是犹太血统的意大利人,生于美丽的热那亚,后随其父母迁移到西班牙南部,一直居住在安达卢西亚山区。
母亲不但供给他乳汁,也把自己的优点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例如,那炯炯发光的黑眼睛和始终充满活力、精神饱满的良好心态。
相反,父亲却像大多数艺术家那样,多愁善感,甚至还有点儿神经质。
小的时候,毕加索觉得父亲挺怪的,似乎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直到长大后,他才渐渐体会到父亲那威严目光后面的关怀和温暖,也开始崇拜父亲的尊严和才气。
如果说母亲传给了毕加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那么,父亲则在潜移默化中传给了他艺术细胞。
毕加索在成为画家后,曾深情地说:“每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想到父亲。
一幅图画的故事_小学六年级作文600字

一幅图画的故事
这天,田雨正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她隐隐约约看见路边的一个不起眼的垃圾箱里有一个东西正在闪闪发光,强烈的好奇心使她不由自主地走向那个垃圾箱,果然发现垃圾箱里躺着一个长方形的发光的东西,田田雨把那东西拿出来。
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上面的灰尘,再定睛一看,竟是一幅样子很古老的画,只见上面画着一个正在哭的小女孩。
田雨为了更进一步地研究这幅画,就把这幅画卷起来装进了书包带回了家。
回到家,田雨便迫不急待地冲进自己的房间,锁上房门,从书包里拿出那幅从垃圾箱里捡来的画,放在床上,然后开始做那堆成山的家庭作业。
突然,她听到远处似乎传来了一阵阵的哭声,而且哭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她觉得非常奇怪,她想房间的门和窗都是关着的,哪来的哭声呢?她开始注意那幅画,哇!她惊呆了,画中的小女孩居然在动!
紧接着,田雨的身体象磁铁一样被吸进了那幅奇怪的画里,当她明白后,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一片花丛中,不远处就是那个哭泣的小女孩。
田雨走过去,看见小女孩正好转过头看见了她,便很有礼貌地向小女孩打招呼:“你好!”没想到小女孩非但没有应答竟转身走了,田雨便悄悄地跟着她,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她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镇,她跟着小女孩走进了一间木屋里,里面有很多人,田雨试着跟他们说话,但他们既看不见她,也听不到她的声音,她碰一下他们的头,也没有任何反应。
只是当她再往里走,再次试着和一个男孩子说话时,他被吓了一跳。
在耐心地听完田雨的自我介绍之后,那个男孩子才说:“我叫泰雷。
”接着,泰雷开始讲述他们国家的故事:。
图画里的故事

1
2
3
4
请 看 漫 画 , 说 说 你 看 懂 了 什 么 ?
这是“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的图片,说 说它们和这 篇《坐井观天》的续写一文,说说 文中的“多多”心情为何会有前后 的变化,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是 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划出作 者为了突出主题而特意进行的描写 语句。
从 表 象 看 到 本 质
衔接自然,挖掘深意,真情表达
动笔实践
下面是两幅漫画,请你认真观察这两幅图画,看懂之后再动笔。
课后作业
1、读P81-82《老鼠吱吱》、P85《决心》。
2、完成P77“课前准备”、P84“动笔实践”。
请读P82-83《争功》一文,说说作者 围绕着“争功”这个主题,在哪些地方发 挥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把你找到的语句 和段落划出来,和同桌交流一下。
请同学们熟记“笔墨纸砚”的表 现,根据文中的主题来进行个人发 挥,分小组来演一演。
看一看,说一说
仔细观察,读懂图画,理解主题 漫 画 作 文
围绕主题,展开联想,语言生动
图画书发展史 中国图画书简史(婴幼儿文学课件)

• 郑振铎先生的《河马幼稚园》 还被认为是“现代儿童文学史 上最早的长篇童话之一”。
• 20世纪 30 年代,赵景深先生 又成为继郑振铎先生之后创作 图画书最多的作家,一共创作 了包括《哭哭笑笑》等在内的 54 个儿童图画书。
• 作家许地山提供了部分儿童歌曲,他的哥哥许敦谷为 刊物画上插图。后来,经郑振铎的竭力动员,叶圣陶、 赵景深、顾颉刚、吴天月等青年作家纷纷为该刊供稿。 尤其是叶圣陶,越写越多,也越写越好,最后结集为 《稻草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影响很大。 鲁迅曾撰文称:“《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 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张乐平漫画《三毛流浪记》
• (三)改革开放至 20 世纪末(1978-1999)
• 1979 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小蝌蚪找妈妈》
• 1994 年新蕾出版社出版的郑春华文、沈苑苑绘画的 “大头儿子系列故事”(共 4 种),杨永清的《神笔 马良》、刘巨德的《九色鹿》
• 198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老虎外婆》,1982 年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好乖乖》,湖南少年儿童出 版和海南出版社共同推出的“黑眼睛丛书”(共 10 种),这些作品的绘法还是较“中国化”,一般采用 的工笔、素描、水彩、水墨等绘画手法展现
• 还出现了《连环画报》等刊物,由连环画出版社创办,是 画家的手绘作品。
• 华君武黑白画《大林和小林》
• 张光宇装饰画《神笔马良》
• 严折西钢笔画《小公鸡历险记》
• 20世纪50年代起,处于儿童图画书创作萌芽阶段的中国 也出现了朱成梁、俞理、何艳荣、王晓明、蔡皋、陈宗 耀、杨永青、岑龙、李娜等一批优秀的作家。
• 2001 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汤素兰撰文的“笨狼的故事”系列(共 6 种),
《幼儿文学实用教程 》第六章 幼儿图画故事done

形象:注意人物的面部表情,喜欢用夸张的手 法。 画面:需把主要内容放在中间,画面的背景 要简单 色彩:考虑到幼儿年龄,多用他们喜欢的鲜 艳色彩,精细把握画面上的各种事物。 一、对图画的要求 (一)富于儿童情趣 富于幼儿情趣的图画能触动幼儿感情,引起 共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有幼儿生活 气息,或是他们凭借生活经验就能想象、理 解的情景。这样的画,很容易唤起幼儿的记 忆,激发幼儿的感情。
以幼儿为主要读者的图画故事,必须具有浓 郁的趣味性,就是幼儿情趣视觉化的艺术表 现。
第四节 幼儿图画书的创作
文字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有文图画故事的中的文字, 一是无文图画故事中的构思。二者要求要符合幼儿的 兴趣、爱好和接受水平,符合幼儿文学语言的要求。 图画故事书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与图画故事书沟通、 对话、交流的过程,是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图画 故事,并从中获取信息丰富自己体验的过程。 。” ([日]松居直著) 图画故事的文字首先要有“可视感”,文字在图画中 易于表现。同时,文字还要富于动感
(六)有节奏感 图画书中图画结构线索的展开,同文字
的要求一样,要有开头、高潮、结尾的 连接与变化。表现这种连接与变化可以 有很多手法。多数图画书都有一个完整 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不重复。
这是一只蓝色贪吃的小小鹅。
早上,他吃米饭碗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说好
吃。
波波来看山羊,顺便把尖嘴戳进他的食槽里。
第三节 幼儿图画书的分类和特征
一、图画书的分类 幼儿图画书最早包括文学性图画故事,也包括非文 学性的知识型的图画故事,如幼儿识物画书、百科 知识画册等。根据文字的有无,可分为无文图画故 事和有文图画故事。
(一)无文图画书
关于绘画故事的介绍

关于绘画故事的介绍
绘画故事是一种通过绘画作品来讲述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
它
结合了视觉艺术和叙事艺术,通过绘画作品中的场景、人物、情节
等元素,向观众传达故事的情感和内涵。
绘画故事可以是通过一幅
单独的绘画作品来展现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一系列绘画作品组合
而成的故事集合。
从艺术角度来看,绘画故事是艺术家通过绘画作品来表达情感、探索主题、传达观点的一种方式。
艺术家可以通过绘画中的色彩、
构图、线条等元素来营造故事的氛围和情感,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
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绘画故事也可以是艺术家对某个事件、人
物或者历史故事的重新诠释和表达,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从传播角度来看,绘画故事是一种传统的叙事形式,它可以通
过绘画作品传达文化、价值观念和历史故事,成为文化传承和交流
的媒介。
绘画故事也可以被运用在儿童教育领域,通过图画故事的
形式,向孩子们传递知识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从观众角度来看,绘画故事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观众可以通过欣赏绘画作品来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感受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观众也可以通过绘画故事来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表达方式,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和文化视角。
总的来说,绘画故事是一种融合了艺术、传播和观众体验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绘画作品向观众传达情感、思想和故事,成为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藏在图画里的故事

藏在图画里的故事作者:陈红杰来源:《七彩语文·习作》2012年第09期亲爱的小朋友,我们一起读了那么多的图画书,你现在是不是已经很喜欢这种书了呢?简简单单的文字,读了一遍又一遍,总是那么有趣;精致美妙的图画,看了一回又一回,总是那么吸引你。
图画书的文字就像你可爱的脸庞,图画书的图画就像你美丽的眼睛。
当你微笑的时候,眼睛就会流露出快乐;当你伤心的时候,眼睛也会跟着一起难过……你的眼睛悄悄地讲述着你心里的秘密,而一幅幅图画,就是在讲述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去图画里寻找那些故事吧。
画中画凯文•亨克斯是美国的一位插画家,他画的小老鼠非常可爱。
在他的老鼠世界里,有一个叫阿文的小老鼠。
阿文有一条小毯子,这条小毯子一直陪伴阿文长大,阿文走到哪里都带着它。
可是,带着小毯子去上学,老师一定不会答应啊。
阿文伤心地哭了,爸爸妈妈下决心要想出好办法来。
看,不能随身带着小毯子,阿文好难过啊!如果你想知道阿文的心里有多么难过,就看看墙上那幅画吧。
这是挪威画家蒙克(1863-1944)的油画《呐喊》,画中的那个人听到了一声恐怖的尖叫,感觉非常害怕。
你能感受到画里的恐惧感吗?如果你能感受到,那么你就一定能懂得,阿文没有小毯子,心里会有多么害怕呀!原来,图画书中的画里,竟然可以藏着那么多的秘密呢。
你要是愿意寻找这些秘密的话,可以去读读凯文•亨克斯的另外一个故事《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
那个故事里面,有一只美丽的小老鼠,她的名字很长,她的烦恼也很长……图画里面藏着许多小秘密呢。
画中人英国插画家安东尼•布朗的书,你已经读过一本,还记得吗,《我爸爸》?“我爸爸,他真的很棒!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想起来了吗?看,站在大树旁边的是谁?躲在树后面的又是谁?这几个人物是不是让你想到了《小红帽》那个童话故事呢?原来,在图画里面加上另外一个故事里的人物,可以让故事变得那么有趣好玩呢!这简直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着一个,让你不断地、惊奇地发现,故事一个套着一个,没完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图画背后的故事
作者:应红芬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4期
按说,在低年级的语文测试中,遇到看图写话的题目,并不奇怪,因为这是一个最能考查低年级学生想象、表达等能力的题型。
不过,本学期的一次看图写话却不仅是考查了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还让我看到了背后所隐藏着的家庭教育问题。
这是本学期单元测试六中出现的一道看图写话题。
图上画着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坐在电脑前,头上冒着汗,一个小男孩端着一个茶杯正向他走来。
我以为,这对于一个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上学期学过类似的一篇课文——《在家里》。
我想,学生触类旁通,一定能写出令我满意的答案来的。
试卷收上来后,我才知道,一切都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
图中的“爸爸”在干什么?学生们的说法不一。
我统计了一下,全班73名学生的答案大概可以分为三类:说在修电脑的有1人,不到1% ;说在上网查资料的有12人,约占 16% ;说在玩游戏的有60人,约占82%。
有的学生在文中写道:“早上,爸爸在玩电脑,爸爸说:‘明明,给我倒一杯茶。
’”还有的学生这样写:“我帮爸爸倒了一杯茶,说:‘爸爸,您喝水吧。
’爸爸说:‘不用,我不喝,要喝你喝。
’”
看完这些小作文,我有点生气。
这些小作文在字词、事理、标点方面都没什么大问题,我却不想给它高分:电脑只是用来游戏的吗?确实,我们当中有许多家庭就是这样,花几千元钱买个电脑,然后把它当游戏机,而不是为了工作、学习。
家长在游戏时还要命令孩子为其倒水。
孩子送上了水,得到的竟然是冷冰冰的回复:“不用,要喝你喝。
”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家长吗?难怪有那么多孩子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难怪有那么多孩子一出校门就理所当然地把书包扔给家长,难怪有那么多孩子因不能理解别人的好意而总是不合群。
可是,不给高分又觉得有点对不起孩子。
孩子们说的是真话、实话。
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如实写了下来,又有什么错?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我忽然想起了课程标准多次提及的“语文素养”一词。
何谓“素养”呢?是指平日的修养。
而“修养”是指养成的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这样一来,这道看图写话题所折射出来的就应该是家长平日待人处事的态度了。
给学生讲讲如何正确待人处事,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