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四个自信”的理论内涵与实践逻辑
“四个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

“四个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作者:袁卓暴文婷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11期摘要:“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
“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实践前提和心理保障,实现中国梦是“四个自信”的终极目标、应然结果和价值旨归。
“四个自信”与实现中国梦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关键词:“四个自信”;中国梦;内在逻辑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18-0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定“四个自信”,是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历史夙愿。
其中,“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持续性保障。
同时,中国梦的实现充分彰显“四个自信”。
离开“四个自信”,中国梦就只是憧憬、蓝图,缺乏心理基础和行动效力,最终将难以实现;没有中国梦这一伟大奋斗目标,“四个自信”就缺少价值方向和目的归属。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背景和历史场域之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成为助推中国梦如期实现的重要一维,中国梦的实现则是充分彰显“四个自信”的最佳例证。
“四个自信”与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一、“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持续性保障“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和心理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7。
“四个自信”与中国梦的实现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四个自信”认同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保障。
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

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个自信的具体内容,欢迎参考~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
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的逻辑关联

12【摘要】“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者指向的都是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但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同时落脚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从而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当前,“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统一并共同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 “四个意识” “四个自信” 逻辑关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 是党内政治生活中一些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突出问题,以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制造谣言、收买人心、封官许愿、阳奉阴违、妄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是重要的创新性阐释,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正确认识“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的内在关联,对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的互补性“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直面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思想认识领域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但关注的重点不同、回应的问题各异、达成的目标有别。
二者互相补充、互为支撑,共同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出发点看,“四个意识”强调的是党的建设的方向性、原则性问题,凸显作为党员的根本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要求,为党员守好政治规矩、增强政治定力,在政治言论和政治行为上“不走岔”“不走偏”确立了基本政治规范,提供了根本政治遵循。
“四个自信”的核心是解决党员干部思想、行动的“总开关”和“总阀门”问题,通过强化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筑牢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滋养政治灵魂,坚守精神支柱,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信心,勇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进而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广泛价值共识。
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的题

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的题一、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增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体系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本文旨在阐述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以期进一步提高全体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四个自信的含义与内涵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利益的发展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我国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活。
三、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1.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四个自信有助于全体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四个自信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文化影响力。
3.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四个自信有助于坚定全体人民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四个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有助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四、四个自信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2.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个自信的理解

四个自信的理解
一、文化自信
从文化层面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和的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中国人奠定了人生观和伦理观基础,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科学体系为中国人带来了现代的科学精神、政治思想和方法论体系。
二、制度自信
从制度层面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上建立起完整的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制度格局,并且这些制度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
而提倡“大市场,小政府”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当甩手掌柜的状态,美其名曰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实际上是逃避自身的责任。
三、理论自信
下面我们再从理论层面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
从理论层面看,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或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所以理论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体现为“自由主义或社会达尔文主义vs马克思主义”,对此我们在“三观与意识形态”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四、道路自信
道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方向和旗帜,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的性质和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讲,道路是制度中的制度,根基下的根基,是在政治分岔路口作出的最重要的选择,是决定一切的重中之重。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区别,必然决定了它们所遵循的理论、制
度和文化上的区别。
四个自信是指什么内容

四个自信是指什么内容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
四个自信的主要内容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
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就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
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
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四个自信的来源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
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即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观点。
这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创新,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历史经验和人民意愿,探索出来的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道路自信意味着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这一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我国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模式。
理论自信体现在坚定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
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
这一制度体系既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保障。
制度自信意味着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四、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自信。
文化自信意味着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激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创新。
坚定四个自信,有利于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个自信论文

四个自信论文“四个自信论文”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旨在加强党在新时代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这篇论文介绍了“四个自信”的核心内容,分析了其重要意义,并阐述了实现“四个自信”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一、“四个自信”的内涵“四个自信”包括政治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中,政治自信是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是指坚定马克思主义自信、制度自信是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则是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政治自信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这种自信是党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后,不断探索实践中形成的,对我们取得的各种成就和进步的基本判断。
靠的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所形成的丰富经验和实践积累。
理论自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
坚持全面、准确、立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须坚持的理论路线。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是坚持理论自信的根本措施。
制度自信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一系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措施,是必须坚决推进的。
制度建设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不断进步实现制度自信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源泉。
我们必须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加强文化创新,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优秀品质。
全面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须之路。
二、“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得新发展、新成就最重要的政治观。
有了“四个自信”,才能够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正能量。
通过贯彻执行“四个自信”方针,可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从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从扶持民营经济和加强社会治理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合作到严厉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和谐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个自信”是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也是基于历史经验、现实探索的理性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价值。
一、为人民服务是“四个自信”的价值核心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为了谁”的问题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需要时刻铭记,不忘初心的题中之义。
无论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的自信,其本质都来源于“为了谁”的问题。
为人民打江山、谋利益,而不是为资本家服务,这就是我们无论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无论国力强弱都坚定自信的本源所在。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我们拥有自信的源泉,更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法国空论派的学说就曾指出,“他们宣布理想至上来同人民至上相对立,为的是排斥群众而单独的实现统治。
”[1](P291-292),而实际上,“在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
[2](P325)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
任何社会形态的更迭,人类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贡献。
其次,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本质内涵和核心价值。
列宁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新时代“四个自信”的理论内涵与实践逻辑郭根1吴婧2(1.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209;2.上海自贸试验区综合党委上海200137)2019年1月社科纵横Jan ,2019总第34卷第1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34NO.1【内容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坚持“四个自信”就是要确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中国特色”的价值核心和实践内容,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敢于探索、勇于试错的重要政治优势和历史经验。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四个全面”的要求,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四个自信”价值核心实践内容政治优势历史经验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9)01-0001-04*本文为2018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8-D-1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根(1983—),男,法学博士、博士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从事政治文明与基层治理研究;吴婧(1986—),女,法学硕士,上海自贸试验区综合党委,从事基层党建研究。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1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
”[3](P103)。
真实关切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所在。
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改革开放新时期,习近平同志也重申我们共产党人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所在,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根本指向。
最后,共产党要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
要理解群众的生活,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创造者,更是建设者、共享者。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根本在于坚持“人民自信”,“如果党的劝告同人民自身的生活经验所教给他们的东西不相一致的话,干百万人是决不会听从这种劝告的。
”[4](P147)因此,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真正坚持“四个自信”。
因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5](P57)二、中国特色是“四个自信”的实践内容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再次告诫全党,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老路已被历史抛弃,邪路更是不符合中国国情。
因而,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今天,我们的自信从内容上来看,就是“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其一,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特色”。
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理论。
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的普遍性,更要注重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那种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教条,在历史上都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甚至一度给党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6](P691)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方法论原则,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创立了指导革命胜利的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指导我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理论、思想、观点和战略,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正在形成,实践仍在继续,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不止一次地提醒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指导我们的实践,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特色”,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其二,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
理论是否符合真理,道路是否趋向正确,这并非一个经院哲学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实践的问题。
因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7](P192)。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而不是某一个圣人的主观臆测。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曾一度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模板,但实践证明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的国情,特别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
于是,痛定思痛,在尊重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征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在实践中做出了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
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我们结合国情,摒弃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探索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多层次、制度化发展,全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其三,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时指出,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的性质,我们开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于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我们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2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并一起构成了适合我国国情,能够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其四,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色”。
一方面,我们的文化需要继承优秀传统。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更要延续现代文明。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表达。
三、勇于试错是“四个自信”的历史经验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全党同志要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地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95年来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经验表述,更是在历史前进过程中不屈不挠、勇于探索、敢于试错的实践表达。
其一,勇于试错是“四个自信”的经验表述。
邓小平同志在考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到证券、股市时曾指出,“这些东西到底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8](P373)正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我们建设经济特区,渐次开放沿海、沿边、沿江以及内陆城市,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基础上,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征程。
实践证明,没有这股闯的精神,没有这股试的勇气,改革开放就不会实现,现代化建设更无从谈起。
其二,勇于试错是“四个自信”的实践表达。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任务更重,阻力更大,我们依然重新拾起“勇于试错”的法宝,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的航程。
李克强同志在谈到上海自贸区的定位时指出,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
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试验这件事。
在考察上海自贸区行政服务中心时,他又一次重申,自贸区要勇于承担先行先试的职责,当好推进改革的掘进机、扩大开放的破冰船,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
要砍掉束缚发展的荆棘,继续努力跑出改革开放加速度。
由此可见,我们的自信,来源于敢于尝试的决心,更来源于我们勇于试错的探索。
勇于试错不是莽夫的盲目之举,而是智者的神来之笔,勇于试错是“四个自信”的历史经验,更是“四个自信”的实践表达。
四、党的领导是“四个自信”的政治优势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