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文预测8曹刿论战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中考题答案及考点分析

《曹刿论战》中考题答案及考点分析

战争背景
古代战争策略
介绍长勺之战的时代背景和战争原因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概述古代战争中的一些常见策略和战 术,帮助学生理解曹刿的军事思想。
曹刿身份
简要介绍曹刿的身份和经历,有助于 学生理解其言论的权威性。
类似文章阅读推荐
《孙子兵法》
推荐学生阅读《孙子兵法》等古 代兵书,了解古代军事思想和战
论战过程
文章重点描述了曹刿与鲁庄公 之间的论战过程,包括双方的
观点、论据和论证方式。
战争结果
最后,文章交代了战争的结果 和曹刿的结局,以及这一事件
对鲁国的影响和意义。
02
中考题答案解析
历年中考题回顾
01
02
03
2018年中考题
解释文中“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的含义,并分析 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019年中考题
答题技巧指导
01
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 章大意和中心思想。
02
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句子和段落,特别是 与考题相关的内容。
03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 和人物形象塑造,理解 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04
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归 纳。
03
考点分析与归纳
文学常识类考点
作家作品
了解《曹刿论战》的作者左丘明及其代表作品《左传》的相 关文学常识。
熟悉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题型,如选 择题、简答题等,了解各题型的答题 技巧。
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理解文章主旨
把握《曹刿论战》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
善于分析文本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和写作特点,理解作 者的表达方式。
掌握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以《曹刿论战》为例

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以《曹刿论战》为例

《曹刿论战》中考考题荟萃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西校区贾艳霞【2016·海南卷】Ⅱ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 11~14题。

(12分)曹刿论战《左传》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 又何间..(j i ān)焉B. 牺牲玉帛..(bó)C. 下视其辙..(zhé)D. 望其旗靡..(mǐ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⑴小大之狱.()⑵遂逐.齐师()⑶公问其故.()⑷夫大国,难测.也()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14.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分)答:【2016·湖南省娄底卷】(一)曹刿论战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大之狱.(案件)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2020初中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2020年7月整理).pdf

2020初中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2020年7月整理).pdf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背诵古诗文篇目1.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中考语文一轮题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曹刿论战》课件

中考语文一轮题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曹刿论战》课件
写长勺之战的经过。鲁庄 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
公之“鄙”与曹刿的“远谋” 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形成鲜明对比。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
战胜齐军后(既:已经),鲁庄公 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 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 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 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 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 了他们。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可以击鼓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 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驱
(shì)而望之,曰:“可矣。” 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
遂逐齐师。 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主要讨论了战争胜负的五种基本因素—— 道、天、地、将、法,孙子认为这五种因素对战争胜负具有重要影响:
【丙】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 事,校①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不畏危也;天者,阴 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 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②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 不知者不胜。
【注释】①校(jiào):比较,较量。②曲制:指军队编制。官道:指设官 分职之道。主用:指掌管军需用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攻亲戚之所畔
畔:同同““叛叛””,,背背叛叛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专项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21篇 《曹刿论战》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专项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21篇  《曹刿论战》
第21篇曹刿论战拓展细梳理虚词通关第21篇曹刿论战细梳理虚词通关第21篇曹刿论战1不以物喜岳阳楼记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3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4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6可以一战曹刿论战7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细梳理虚词通关第21篇曹刿论战1不以物喜岳阳楼记介词因为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介词拿用3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连词用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4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介词因为介词按照依照6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介词依靠7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细梳理虚词通关第21篇曹刿论战4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5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6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7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细梳理虚词通关第21篇曹刿论战连词用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介词依靠4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介词拿用5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6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认为7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介词拿用细梳理虚词通关第21篇曹刿论战3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5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6以为顺流下矣河中石兽细梳理虚词通关第21篇曹刿论战1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介词拿用3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介词拿用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介词把5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连词表示结果有因而的意思6以为顺流下矣河中石兽动词认为细梳理虚词通关第21篇曹刿论战1以顺为正者富贵不能淫2可以以师矣论语十二章3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5策之不以其道马说6受命以来出师表细梳理虚词通关第21篇曹刿论战1以顺为正者富贵不能淫介词把2可以以师矣论语十二章介词依靠3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助词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方位和时间介词因为5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介词按照依照6受命以来出师表助词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方位和时间细梳理虚词通关第21篇曹刿论战1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2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3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4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细梳理虚词通关第21篇曹刿论战1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2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连词用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3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介词凭借??身份4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动词认为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介词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写人叙事类第7篇曹刿论战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写人叙事类第7篇曹刿论战

使悉其铁骑 遣;②致使,让;③支配,
·
(1)使:__假__使__,__假__如__
夜袭吾军 使用;④连词,假使,假如[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1
2
34Leabharlann 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
今日进退 等· 死 则危矣
·
关联教材。等死,死国可乎
·
(2)等:_同__样___
(《陈涉世家》)
关联成语。转危为安
文言文阅读 一、写人叙事类 (二)治国劝谏篇 第7篇 曹刿论战
• (类文练习)
•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 :“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 从羸卒十余人。磁①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 徙,帑廪枵然②。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 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 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 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 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 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 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 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注释:①磁:磁• 州。(节②选帑廪自枵《然宋:钱史库·宗与粮泽仓传空》虚。,有删改)
• 这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 全都借故推诿不肯前往。宗泽说:“食国家 俸禄却躲避国难,这不行啊。”当天就独自 骑马上大道赴任,只带了十多个瘦弱的士兵 。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之后,百姓都逃跑 搬家了,钱库与粮仓空虚。宗泽到任后,修 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 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
·
(3)危:_危__险___
1
2
34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3分)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判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导,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判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注释】①众寡:指兵力多少。

②同欲:意愿一致,指齐心协力。

③虞:有准备。

④御:原意为驾御,这里指牵制、制约、控制、干预。

1.解释不面句中加粗的词。

(1)又荷间焉________(2)彼竭我盈________(3)知胜之道________(4)每战必殆________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4.简要说明甲文中的鲁国为什么能够战胜齐国,并从乙文中找出依据。

六、答案:1.(1)参与(2)尽,穷尽(3)方法(4)失败、危险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2)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曹刿论战
一、趣文导读
好乌龟
时值大比,一人缘科举一名,命卜者占龟,颇得佳像,稳许今科奏捷。

其人大喜,将龟壳谨带随身。

至期点名入场,主试出题,旨解茫然,终日不成一字。

因抚龟叹息曰:“不信这样一个好乌龟,如何竟不会做文字!”
【译文】
时逢科举考试,有个人想中第一名,让卜人用龟壳占卜,颇得佳像,许愿这次科举稳中无疑。

那人十分高兴,将龟壳小心地带在身上。

等到考试那天点名入场,主考官出题,那人对其题旨茫然不解,终日也没写成一个字。

于是抚摸龟壳叹息道:“不信这样一个好乌龟,怎么竟不会做文章?”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记载了春秋时期200多年间的重要史实。

《左传》描述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都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和散文创作影响很大。

【文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古今对碰】
判断。

军作战
于是就追击敌军
(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
【作品赏析】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

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划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

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

写战役经过,作者虽
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

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知识梳理】
三、强化训练(共32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9分)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肉食者谋.之()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4分)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9分)
1. 牺牲玉帛古义:今义:
2. 忠之属也古义:今义:
3. 可以一战古义:今义:
4. 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5. 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6. 虽不能察古义:今义:
7. 再而衰古义:今义:
8. 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9. 必以情:古义:今义:
(四)翻译句子(6分)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4分)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分)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讨伐,攻打(2)大败(3)虚报夸大(4)案件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
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四)翻译句子
1.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 (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五)(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真题预测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5题。

(共10分)
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 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品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忠君报国的思想
B. 勇于牺牲的决心
C. 急切取胜的心理
D. 卓越的指挥才能
3.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 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 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 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4. 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 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 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 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5. 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2分)
A.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B.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参考答案】
1. A
2. D
3. A
4. D 1.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