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08头
头痛中医内科学

④《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引经药
的使用。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
“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 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经脉:阳明、少阳、厥阴、太阳
二、文献摘要
【概述】
①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称之“首风”、“脑风”。
②《伤寒论》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
见证。
③《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根据病因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 “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 “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 少阴头痛。
邪扰清空,壅滞经络, 络脉不通或清窍失养
【病因病机】
外感内伤
病因
病机
病理
病位
风火痰瘀
头,但与肝脾 肾密切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主症 部位 性质 发作形式 持续时间 病史
一、诊断依据
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 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 昏痛、隐痛等。 可突然发作,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或缓 慢起病。
少阳头痛——侧头痛
太阳头痛——后枕痛
厥阴头痛——巅顶痛
三、证治分类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2、风热头痛 3、风湿头痛
中医内科学 脑系病证

脑系病证第一节头痛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连及项背,呈掣痛样,时有拘急收紧感,常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头痛喜裹,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头部,凝滞经脉。
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
常用药:川芍善行头目,活血通窍,祛风止痛,为治疗外感内伤头痛之要药;荆芥、羌活、细辛、白芷、防风疏风解表,散寒之痛;薄荷清利头目;清茶上清头目。
若头痛,恶寒明显者,加麻黄、桂枝、制川乌等温经散寒。
颠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者,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蔬本、川芎、细辛、半夏以温散寒邪,降逆止痛;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以温经散寒止痛。
(2)风热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窍,窍络失和。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
常用药: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辛凉微寒,轻清上浮,疏散风热,通窍止痛;川芎活血通窍,祛风止痛;白芷、羌活散风通窍而止头痛;生石膏清热和络。
若烦热口渴,舌红少津,重用石膏,配知母、天花粉、芦根等清热生津,甚者加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口舌生疮,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腑泄热;鼻流浊涕如脓,鼻根及鼻旁疼痛,加苍耳子、辛夷、鱼腥草、翟香等清热散风除湿,通利鼻窍。
(3)风湿头痛临床表现: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证机概要:风湿外侵,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
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葉本、蔓荆子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川芎辛温通窍,活血止痛。
若胸闷院痞、腹胀便溏,加苍术、陈皮、砂仁以燥湿宽中,理气消胀;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以降逆止呕;纳呆食少,加麦芽、神曲、焦山楂以健脾助运;小便短少者,加茯苓、薏苡仁、淡竹叶以淡渗利湿;发于夏季,感受暑湿,见身热汗少或汗出不畅,心烦口渴,胸闷欲呕者,加鳖香、佩兰、荷叶。
《中医内科学头痛》课件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指 标。
3 切诊
4 辨证论治
医生可能会用中医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 切诊,以判断病情。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医生会对病因 进行辨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头痛的常见病因
外感病邪
头痛可能由风寒、 风热等外邪侵袭导 致。
内伤情志
长期情绪波动、精 神紧张等因素可能 引发头痛。
《中医内科学头痛》PPT 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内科学头痛》PPT课件。本课程将介绍头痛的概述,中医理 论与头痛的关系,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和注意事项。
头痛的概述
定义
头痛是指头部出现不适或疼痛的症状。
分类
头痛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两大类。
发病机制
头痛的发生可能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神经调节等因素有关。
饮食调理
4
善头痛症状。
中医饮食调理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食 材和方法,来帮助缓解头痛。
预防与注意事项
1 日常预防和注意事项
2 温馨提示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均衡,预防头 痛的发生。
本课程旨在提供参考,如有头痛等疾病, 请及时就医。
中医理论与头痛
中医对头痛的理解
中医认为头痛是因为人体经 络被病邪阻滞,气血运行不 畅所致。
头痛的中医分类
根据脉证、舌诊等中医诊断 方法,头痛可分为风寒头痛、 气血不足引起的头痛等。
中医治疗头痛的原 则
中医治疗头痛的原则是调整 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 的平衡。
诊断
1 问诊
2 望诊
医生会询问头痛的具体症状、时间、频率 等情况。
饮食失调
暴饮暴食、食用过 冷或过热的食物, 可能导致头痛。
运动劳损
中医内科学_头痛课件

2020/6/24
33
分证论治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证 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
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 脉多浮紧
2020/6/24
34
证型的特点
a、头痛起病较急(发病特点) b、头痛剧烈有拘急收紧感,痛连项背,
遇寒尤剧,常喜温。 c、兼有风寒表证,恶风畏寒,鼻塞流清
禀赋不足, 体虚或失血过多或跌外损伤等。 病机:
邪壅头部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络脉失和,不通则痛--头痛,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产生风火痰瘀虚而致清窍痹 阻,络脉不利或清窍脑髓失养所致,不荣则痛---头痛。
病位:在颅脑,与肝脾肾病变有关。 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挟杂,其中以实为多。
2020/6/24
2020/6/24
31
e、一侧头痛或左或右,可根据疼痛特点,区 别三义神经痛或偏头痛。
f、头痛呈进行性加剧,活动为甚,呕吐,视力 减退,眼底检查,视孔头水肿,应考虑颅内占 位性病变,需做颅脑CT或颅脑MRI等。
g、起病已久,头部隐隐昏痛,伴有思想不集 中,健忘失眠,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应考虑 N官能症。
2020/6/24
7
从中医理论来认识,按理六经均有
头痛,中医认为,五脏精华之血,六腑 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至于《伤寒论》 提出只有三阳+厥阴头痛,这是因为三阳 与厥阴经脉直接循行头部有关。而太阴 与少阳无经脉直接循头部,仅是简接循 行的关系。为此由外邪引起太少两经头 痛机会较少,故《伤寒论》无太少两经 头痛。
h、头部突然剧痛,项强,高热,昏睡,喷射 性呕吐,应考虑急性传染病等,流脑,乙脑等 需检WBC+DC及脑脊液。
2020/6/24
中医内科学头痛歌诀

中医内科学头痛歌诀
中医内科学中有许多关于头痛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头痛治疗的要点和歌诀:
1. 辨证论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针对个体化的治疗。
对于头痛,需要根据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如头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的症状等,然后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治疗。
2. 阳虚头痛,阳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沉、偏头痛等。
治疗时可采用温补阳气的方法,如服用温补药物、适当保暖、避免寒冷刺激等。
3. 阴虚头痛,阴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发作时口干、咽干、咳嗽等。
治疗时可采用滋阴养血的方法,如服用滋阴药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熬夜等。
4. 血瘀头痛,血瘀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固定在一个部位,疼痛剧烈,伴随着瘀斑、舌质紫暗等。
治疗时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采用中药活血化瘀方剂、推拿按摩、针灸等。
5. 气滞头痛,气滞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胀痛、闷痛,伴随着情
绪波动、胸闷等。
治疗时可采用理气的方法,如采用中药理气方剂、进行舒缓放松的运动、调整情绪等。
6. 寒湿头痛,寒湿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冷痛,伴随着恶寒、身
体酸痛等。
治疗时可采用祛寒湿的方法,如采用中药祛寒湿方剂、
保持室内温暖、避免受凉等。
总之,中医内科学对于头痛的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
辨证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调整饮食、作息和情绪,以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
但是请注意,以上内容
仅为一般性的介绍,具体治疗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脑系疾病

分证论治
5.肾精不足 辨证要点:眩晕久发,神疲乏力,腰酸膝软。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男子 阳痿或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左归丸。 组成:熟地 山药 枸杞 山萸肉 牛膝 菟丝子 鹿角胶 龟胶 方歌:左归丸用大熟地,枸杞萸肉薯牛膝,龟鹿二胶菟丝入,补阴填精功效奇。 兼见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为阴虚火旺,加鳖甲、知母、黄柏、地骨皮、青蒿;兼见失 眠、多梦、健忘,为心肾不交,加阿胶、酸枣仁、柏子仁;兼见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 、舌淡脉沉,为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用右归丸。
分证论治
4.肾精亏虚证 辨证要点: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症状: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方:大补元煎。 组成:人参 炒山药 熟地黄 杜仲 枸杞子 当归 山茱萸 炙甘草 方歌: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若头痛而晕,面颊红赤,手足心热,口干,证属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去人参,加知母、黄柏滋阴 泻火,或用知柏地黄丸。若腰酸怕冷,小便清长,为肾阳亏虚,可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
分证论治
3.血虚不荣证 辨证要点:头痛而晕,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 症状:头痛而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 组成:白芍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蔓荆子 菊花 黄芩 炙甘草 方歌:四物汤+蔓菊黄芩草 兼头晕昏眩且胀痛,为阴血亏虚,阴不敛阳,肝阳上扰,可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若见乏力 气短,神疲懒言,汗出恶风等,为血虚气弱,用八珍汤或补中益气汤;若耳鸣、眩晕、虚烦少眠,腰膝 酸软,为血不养肝,肝血不足,肝阴亏虚,可用四物汤加何首乌、枸杞、黄精。
中医内科学(中医学科)

发展史
1.萌芽阶段—殷商时期“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巨著,记载了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诊 断和治疗原则,体现了整体概念和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创立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 体系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3.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得到充实和发展,如《肘后方》、《诸病源候论》、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学术理论的创新,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张从正治病力 主攻邪;李东垣初次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至此中医内科学体系初步形成。
中医分形
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
现代经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 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 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定义性质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 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性质:中医/临床专业课/主干课程。
⒍自远古至五四运动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实践、探索,由经验上升为理论, 并不断发展提高,创建了灿烂的祖国医学,同时也创建和发展了中医内科学。
疾病命名
(一)分类 主要以病因为依据,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 1.外感疾病:伤寒六经病证,瘟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 2.内伤杂病:脏腑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 此外还有病机分类、脏腑分类。本书是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力足脏腑分类,把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分为七 大类: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二)命名 主要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特征为依据,但大部分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 本书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归为七大类: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 头痛幻灯片课件

☆概述
目录: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中医内科——头痛
2
中医内科——头痛
3
中医内科——头痛
4
中医内科——头痛
5
中医内科——头痛
6
三讨论范围:
头痛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 五官等各科疾病中。
本节所讨论主要为内科常见的头痛, 如 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 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 神经官能症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 病的头痛等, 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中医内科——头痛
11
二、病机: 外感头痛
感 风邪夹寒
受 外
风邪夹热
邪 风夹湿邪
凝滞血脉, 络道不通, 风热炎上, 清空被扰, 阻遏阳气, 蒙蔽清窍,
不 风寒头痛 通 风热头痛 则 痛 风湿头痛
内伤头痛
情志不遂,
因于 肝
肝失条达
气郁阳亢 肝阳头痛
肝郁化火 阳亢火生 上扰清窍 肝火头痛
26
三、证治分类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主证: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
兼证: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舌脉:苔薄白,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巅顶,凝滞经脉。
病久入络 瘀血疼痛
风寒头痛
风热头痛
中医内科——头痛
风湿头痛 17
【诊查要点】
一、诊断要点
1. 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 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 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 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 或 缓慢起病, 或反复发作, 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 长可短, 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 甚则长期疼 痛不已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