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德性伦理思想

合集下载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

---------------------------------------------------------------最新资料推荐------------------------------------------------------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 1.对道德教育重要性的强调道德教育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集中于此。

他认为,德行可以存天理,灭人欲,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对人有重大意义。

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

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他热衷于教育事业,积极从事讲学活动五十多年。

即使在从政其间,也不间断。

他每到一地,整顿县学、州学,创办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制定学规,编撰教科书,培养了许多知识分子。

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2.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教育的目的讲,朱子以为要在于变化气质之性,恢复本然之性,使一般学子都能以圣贤自任,都能从事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

培养一种理想的人格,是朱熹从事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

1 / 7他认为:有志之士都当以圣贤自任,所以教育目的的第一在于促使一般学者都能立志做圣贤。

这种思想的背景当然是远承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的启示,近采张载的希圣、希贤,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主张。

他认为,圣贤就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所谓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贤。

而培养圣贤,朱熹认为必须达到仁的道境界,具备了仁的道德品质。

仁的含义是爱,如朱熹所谓爱亲仁民爱物,无非仁也(《朱子语类》第 56 卷),仁只是个爱底道理(《朱子语类》第 20 卷),不可离了爱去说仁(《朱子语类》第 20 卷),仁之爱,如糖之甜,醋之酸,爱是那滋味(《朱子语类》第 20 卷)等等。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理学大家朱熹为何沦落到人设崩塌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理学大家朱熹为何沦落到人设崩塌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理学大家朱熹为何沦落到人设崩塌原创2021-12-15 20:00·酒肉池林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清·康熙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从来不缺“大家”,我们比较熟悉的肯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那个时候出现的文化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一个时代,有儒家代表的孔子和孟子,墨家代表的墨子,法家代表的韩非子,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等,可以说,“百家争鸣”时代的文化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阶级。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后世的另一个“大家”,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等,是“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又一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

一提起朱熹,我想学过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这个人,他的理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影响非常巨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而且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由此可见,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何等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朱熹的思想符合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所以得到后世帝王的强烈推崇。

但是,跟他的理学思想一样出名的还有他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很多人认为他“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那么,朱熹为什么从一个满腹经纶的理学大家沦落到人设崩塌?他又干了一些什么让大家接受不了的事情呢?有人说,朱熹崇尚孝道,号召人们孝顺父母,可他自己却让老母亲吃残羹剩饭,艰难度日。

有人说,朱熹跟自己的儿媳妇勾搭成奸,甚至搞大了儿媳妇的肚子,简直就是禽兽行径。

更有人说,朱熹一边宣扬“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一边自己和尼姑私通甚至娶尼姑为妾,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那么,真实的朱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真的干了那些事情吗?这些罪名又是从何而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位理学大家在他71年的人生生涯中,到底都干了些什么事,导致他晚节不保,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伪君子的。

《朱子家训》全文

《朱子家训》全文

《朱子家训》全文《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朱熹认为,《大学》的核心思想是“明明德”,即要明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目标,然后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达到内心清明和外在和谐的境界。

朱熹在《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即要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获取真知和智慧。

朱熹还强调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即要以真诚和正直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不要有虚伪和邪念。

《中庸》《中庸》也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人生的中道和平衡之道。

朱熹认为,《中庸》的核心思想是“至诚”,即要做到内心无私无欲无偏无邪,外在无过无不及无偏无倚。

朱熹在《中庸》中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的观点,即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有天赋的道德潜能,只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事,就能符合天命和天理。

朱熹还强调了“恕”的重要性,即要以己度人,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是儒家经典之首。

朱熹认为,《论语》涵盖了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是学习儒学的基础和入门。

朱熹在《论语》中提出了“仁”的概念,即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爱心和关怀。

朱熹认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和精髓,也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朱熹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即要遵守社会的规范和秩序,尊重长幼和贵贱之分,体现自己的敬意和谦虚。

《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言行录,是儒家经典之一。

朱熹认为,《孟子》主要讲述了人性的善恶和政治的正邪。

朱熹在《孟子》中提出了“四端”的概念,即人性中的仁、义、礼、智四种德性的萌芽。

朱熹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培养和发展这四端,就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朱熹还强调了“养气”的重要性,即要保持自己的心志和气节,不要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是儒家经典之一。

朱熹认为,《诗经》主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民情,是了解历史和人文的重要资料。

朱熹在《诗经》中提出了“诗教”的概念,即认为诗歌不仅有美感和情感,还有教化和启迪的作用。

试论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

试论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

试论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

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试论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学是德性伦理学。

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和孔盂的伦理思想来看,德性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概括,它包括状态、性情和习惯等。

在西方传统里,它分为勇敢、慷慨、谦逊、节制、大方、大度、温和、公正等条目;在中国传统里,它则分为恭、宽、信、敏、惠、忠、孝、礼、智、义等条目。

一、孔子的德性伦理思想--仁爱、忠恕、修己儒家德性论的基础是人性论。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闭儒家德性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是"天人合德"。

认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本原在天,是天的本质属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因而。

第一,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道德纲常。

是天经地义的。

第二。

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一切行为都是以天为最根本的法则的。

第三。

人类社会道德效法天的自然之道,体现天的"生生之德",因而维持社会最和谐、最稳定的秩序。

总之.儒家德性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之中.又全面渗透于中国传统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德性理论的创始人。

他的德性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提出了德性的总括--"仁""仁"是孔子德性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对"仁"的用法极其灵活.每次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对"仁"做出解答,赋予其不同的意义。

"仁"的根本含义即"爱人"。

"樊迟问仁。

子日:‘爱人’。

研究论文:浅析朱熹《小学》中的伦理思想

研究论文:浅析朱熹《小学》中的伦理思想

115062 基础教育论文浅析朱熹《小学》中的伦理思想朱熹本人曾这样评价《小学》:“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

读者往往以古今异宜而莫之行,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

”学界一般认为,《小学》所提出的有关小学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绝大部分都体现和反映了封建社会纲常伦纪的道德规范,这是必须予以批判抛弃的,但是其中的关于道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的思想,比如对于朱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观,我们可以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古为今用,发掘出其当代的价值。

本文结合《小学》中的“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明以人伦,敬贯始终”的伦理规范,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后生初学,且看《小学》朱熹的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学》《大学章句》和《大学或问》中。

朱熹思想中,“小学”是“大学”的前提和基础。

“小学”是“培其根”,“大学”是“达其支”。

所谓“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即成就内圣外王的圣人之学,学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小学”则是指“小子之学”,学的是“洒扫、应对、进退之事”。

正如朱熹本人所云:“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

”朱熹指出《小学》所关心的知识义理是“大概”,即一般常识性认知。

在他的道德教育观中,“小学”阶段主要在于道德实践,以“行”为重,以“行”兼“知”,而且,小学之“知”,也只是“知”个大概即可,即认为躬行实践才是最为重要的。

他将道德教育理解为由“小学”与“大学”的对立统一而又具有独特发展规律的过程。

他主张道德教育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所处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区别。

在本质上,“小学”与“大学”都是一致的,二者只是学习的不同阶段而已,区别在于“处事”与“求理”的关系。

《小学》成书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是朱熹在武夷精舍讲学之时出的一本以德育教育为主的启蒙读物。

根据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二人谈论小学的信函可知,《小学》一书实际上是二人合编。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朱熹是中国历史上德育领域的巨匠,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德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方面,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他的德育方法强调以身作则,注重品德修养和榜样力量,并提倡敬畏、谦卑、忠诚等美德。

对于高校德育的启示在于,高校教育应该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朱熹的德育方法对高校德育有着潜在的借鉴价值,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熹对于德育的意义在于,德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朱熹,德育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理念,高校德育,启示,借鉴价值。

1. 引言1.1 朱熹对于德育的重视朱熹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德育的重视可谓是毋庸置疑的。

在朱熹看来,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格的重要途径。

他深信,一个人如果德行不端,无论其学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都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朱熹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始终把德育摆在首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人生观念。

朱熹在对待德育问题上更是毫不含糊,他认为德育是立身之本,是立德、修身的关键所在。

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德行,修身养性,做到品行端正、待人诚恳、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受人尊敬,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朱熹对于德育的重视和坚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和教育思想。

2. 正文2.1 朱熹的德育方法朱熹强调修身。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做到正直、诚实、宽容、谦虚等,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他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内心品德的提升和修炼。

朱熹注重家庭教育。

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品德养成的最重要的地方,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教导子女遵循道德规范,注重家庭内部的和谐和教育。

朱熹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德育的重视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借鉴朱熹的德育方法,以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

朱熹的德育方法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和道德修养。

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展现了重要的意义,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高校可以通过借鉴朱熹的德育方法,重视德育工作的长远效果,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朱熹的德育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高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未来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深化德育教育内容,注重个性化发展,助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朱熹、德育方法、高校、启示、现状、实践意义、应用、借鉴、局限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朱熹对德育的重视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家、思想家,他对德育的重视可以追溯至他所倡导的“诚实、正义、谦虚、尊重”等道德观念。

朱熹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德育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优秀人才。

他提倡以“格物致知”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认为德育是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朱熹强调个体内在的道德追求和自我修养,倡导“知行合一”,强调修身养德、坚守道德规范。

在朱熹看来,德育是社会稳定和共同进步的基础,他认为德行高洁、行为端正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

朱熹的德育理念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倡导“以德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互助、友爱。

朱熹把德育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主张通过道德规范和榜样力量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1.2 高校德育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学生的道德观念日益淡化,道德底线不断被挑战。

一些学生对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缺乏认识,出现了道德沦丧的现象。

高校德育工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实践,往往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缺乏深入和持久的影响。

朱熹“性即理”思想的伦理意蕴

朱熹“性即理”思想的伦理意蕴

朱熹“性即理”思想的伦理意蕴吴凡明【摘要】朱熹“性即理”思想不仅论证了作为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仁义的根源与形上依据,即人性之善源于天理,是存在于天下万物的“所以然之故”,也是人日常生活的“所当然之则”,呈现出化当然为必然的趋向,而且揭示了其伦理本性在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赋予了社会伦理以客观必然性以及对社会个体的先在规定性,论证了社会伦理的普遍性与有效性。

从社会伦理到个体德性无不在天理的客观必然性的统摄下,实现了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的统一。

朱熹以“心与理一”命题的阐发,诠释了道德的本质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的合一,确立了道德的自律原则。

%The th eory of “Nature is the Root of Humanity” proves the kernel value of Confucianism, namely, virtues of humanity coming from Nature. It is the basic reason deeply rooted in all creatures and is the basic rule for the prac-tice of humans in daily life. Meanwhile, this theory reveals that the ethnic nature of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 lies in the unity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and bestows inevitability and stipulations on individuals. Both social ethnics and individual morality are under the regulations of Nature, and thus the unity between individual morality and social ethnics are realized.【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7-11)【关键词】朱熹;性即理;心理合一;社会伦理【作者】吴凡明【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75在宋明理学的研究中,程朱的性理之学一直是学术界探究的重要论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德性伦理思想作者:崔雪茹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06期摘要:朱熹的德性伦理思想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的。

朱熹主张重德轻欲,在治国德性上他提倡“仁者爱人”。

朱熹还特别重视道德修养,认为“私欲净尽,天理流行”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便是圣人。

人们应当以圣人作为修养的模范、标准。

他的德性伦理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要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为当代伦理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居敬;穷理;省察中图分类号:B8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6-0071-03朱熹是中国近古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学说系统宏大,条理缜密。

宋人说他“尊德性”与“道问学”,明清学者论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朱熹的思想学说与孔子的思想学说相映成辉,成为影响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统治阶级思想最重要的理论。

朱熹的德性伦理思想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的,他提倡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社会秩序。

一、朱熹德性伦理思想的基础——理欲论朱熹首先对“理”作了三方面的规定:一是物之“所以然之故”或物之“所以为是物者”,是物之规律;二是物之“所当然之则”,是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三是物之必然即“自不容己”者,“非人之所能为也”。

朱熹认为,“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则”,都是“非人之所能为也”的必然。

他说:“天道流行,造化发育。

凡有声、色、貌、象而盈于天地之间者,皆物也。

既有是物,则其所以为是物者,莫不各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已,是皆得于天之所赋,而非人之所能为也。

”他认为德性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的境地。

他把“理”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德性。

他说:“未有天地之前,先有此理”,理是先于天地、先于人类而存在,这种超时空、超感觉的“理”是宇宙的主宰,一切伦理道德准则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

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他说:“太极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物至好底表德。

”“其中含具万理,而纲理之大者有四,故名之曰仁、义、礼、智。

”这就是说,“理”不仅是诸种事物的根源,是根本的理,同时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其中最主要的德性原则是仁、义、礼、智。

要达到“理”的德性境界,必须做到“居敬穷理”。

“居敬”就是做事专心致志,谨慎小心,不受情欲的干扰,不丧失心中的“天理”;“穷理”就是“格物致知”,即接触事物,研究掌握其道理。

他认为将君、臣、父、兄、弟、夫、妇、事师长、交朋友等不同的角色,规范在仁、忠、慈、孝、友、恭、和、柔、礼、信等方面,这种规范是先天的,符合“天理”的,每一个角色都应当严格遵守。

“未有君臣,先有君臣之理。

”只有恪守这种一一对应的伦理规范,整个社会就能顺应天理,因而也就能达到一种和谐,社会就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反之,如果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长、朋友之间的规范发生错位,就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谐就将被打破,天理不存,天下就将“离乱不远矣”。

朱熹主张重德轻欲,认为人欲是罪恶的,而天理才是崇高的。

“夫人只是这个人,道只是这个道,岂有三代汉唐之别?但以儒者之学不传,而尧、舜、禹、汤、文、武,转相授受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汉唐之君,虽或不能无暗合之时,而其全体却只在利欲上,此其所以尧舜三代,自尧舜三代,汉祖唐宗,自汉祖唐宗,终不能合而为一也。

”这就是说,尧、舜、禹三代帝王心术是天理流行,社会上所有的现象都是至善的、光明的;而三代以后的帝王,心术都是人欲之私,社会的一切现象也都是混乱、黑暗的。

而治世的目标就是铲除三代后的人欲,恢复三代的天理。

他强调天理并不是要消灭人欲,而是要使人欲服从天理,人的正当的欲望是与天理相符合的,只有不正当的欲望才与天理相违背,这时只要统治者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只要把握好一种尺度,就能达到一种和谐的境地,这样,世界就将处于一种美好的境界。

在治国德性上,朱熹提倡“仁者爱人”。

他认为,求仁是人的道德修养的目的,只有战胜了人欲,恢复了天理,便叫做仁。

仁是“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

此孔门之教所以必使学者汲汲于求仁也。

”他认为只有实行德治,统治者才能使天下归心,才能以静制动,也才能“以寡而服众”。

这种治世态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群体主义观念,高度重视群体的功能,强调和谐的价值,着力培养一种克己奉公的道德意识,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处世方法上,朱熹倡导对他人、对社会要有责任心,强调道德的自律,道德原则是经过自我反思后自觉自愿的结果,而非外在强制。

二、朱熹德性伦理的实现途径——道德修养论在修养功夫方面,朱熹主张“主敬涵养”,他不仅发展了程颐“涵养须用敬”的思想,也吸收了程门弟子及他自己的修养体验。

朱熹的“主敬”理论突出强调了“未发”,即人在无所思虑及情感未发生时,仍须保持一种收敛、敬畏和警觉的知觉状态,最大程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这样就可以涵养一个人的德性;此外,朱熹也注意人在动的状态中的“主敬”,这是贯穿于“未发”和“已发”、知和行的全过程。

朱熹认为。

人们学习和道德修养的目的,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

这一结论一方面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则有用理性原则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

朱熹还特别重视道德修养,认为“私欲净尽,天理流行”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圣人。

人们应当以圣人作为修养的模范、标准。

他认为加强道德修养应该积极促使或诱导青年实践、立志、坚毅、用敬、求知、践实。

他说:“学者大要立志。

”对于立志,朱熹认为“为学须先立得个大腔当了,却旋去里面修治壁落教绵密。

”“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

立志是朱熹求知进学的出发点,因为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

“识得道理原头,便是地盘。

”不然,则无从下手。

他还说:“其为学也,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居敬所以成始成终也。

谓:致知不以敬,则昏惑纷扰,无以察义理之归;躬行不以敬,则怠惰放肆,无以致义理之实。

”道德修养贯穿于人的始终,而学校道德教育对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朱熹将学校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忠”、“孝”、“悌”、“信”等一般的道德伦理规范“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

大学阶段就要在此基础之上“明其理”,即按照《大学》一书中规定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

朱熹在道德修养方面继承了孔孟的观点,认为修养要着力于三个方面:即“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认为我们能够尽自己的心,尽自己的力,来实现道德上的至善,这就是忠。

他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我们能够推己及人,在积极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消极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叫做恕。

“忠是无一毫自欺处,恕是称物平施处。

”他解释说:“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忠恕之事也。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

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

”忠恕相互联系,“‘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诸人’,非忠者不能也,故曰:‘无忠,做恕不出来’。

”人们真正做到了“忠恕”就达到了“仁”的道德境界,“合忠恕,正是仁”。

信者诚也。

所谓诚,朱熹认为“‘诚者,天之道’。

诚是实理,自然不假修为者也。

‘诚之者,人之道’,是实其实理,则是勉而为之者也。

”“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之道也。

”朱熹也十分重视内省在个体德性修养上的作用。

他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

所谓“省察”就是指动时和已发之时所应采用的功夫。

“省察”又分为“精”与“一”两种功夫。

“精”指察认道心与人心的差别,不使二者有丝毫的混杂。

“道心”是把人道的实现当作目的的那种心,如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道德的感情都属之。

所谓“人心”是把肉体的快乐实现当作目的的那种心,如饮、食、男女诸欲等肉体的欲望都属之。

“一”指坚守本心之正,顷刻不离。

他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独”,是指人不知、己所独知的那种境地。

不仅独居之时为“独”,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心中一念已发而还未显现于外,即尚未为他人所知,仅为自己所知的那种时所也是“独”。

我们在内心已动而尚未发为动作的这种时所,就应该立刻加以省察,辨别其是天理,还是人欲,而把天理保存起来,把人欲压制下去。

这样我们才可遏制人欲于萌芽状态,而不使之成长及猖狂。

朱熹要求人们时时刻刻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严格地加以反省和检查。

如果不在“省察”的方法上下功夫,那么便会陷入“罪恶”的泥坑而不“自知”、“自觉”。

为此他主张要经常省察自我,“实贯始终”,“无时不涵养,无时不省察”。

当前,伦理学的“生态转换”和德性和谐能力的凸现为德性伦理的当代生存提供了理论向度;科学发展的形成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德性伦理的当代生存提供了实践向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文明的多样共存为德性伦理的当代生存提供了人性和文化向度。

人类在不断地提升生存质量、改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着自身的德性。

正是在“成己成物”的过程中,人类成就了自身的理想人格,使人的存在更具意义和价值。

朱熹关于德性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于推动自然的和谐进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境界提升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也必将为合理地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提供智慧的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