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八 变异、育种与进化练案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11讲 变异、育种和进化

变异、育种和进化
真题重做
-2-
1 2
1 .(2018全国Ⅰ理综,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 本题的整体命题思路借鉴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由题意知 ,大肠杆菌 体 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 M和N是由大肠杆菌X突变而来,大肠杆菌X既可以自身产生氨基酸甲,也可 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以产生氨基酸乙,而突变体M不能产生氨基酸甲,突变体N不能产生氨基酸 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 乙。所以,将两个突变体单独在基本培养基中培养都不能生存。将它们在 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 既含氨基酸甲又含氨基酸乙的培养基中培养 ,两种突变体都可以生存。然 (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 后本题的思路转移到了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之一——肺炎双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球菌的转化实验中 ,突变体M和突变体N的可以通过基因转移获得正常的 C. 突变体 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 X 基因 ,从而恢复到了突变前的菌株 X,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RNA, D. 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 DNA 转移 即促使两种突变体转化成菌种 X的不是RNA, 而是遗传物质 DNA。
必备精要 网络梳理——填一填 高考必背——记一记 易混易错——判一判
-6-
必备精要 网络梳理——填一填 高考必背——记一记 易混易错——判一判
-7-
A.碱基对增添、缺失和替换 B.原基因的等位基因 C.减数第一 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后期 D.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产生新基 因 E.缺失、易位、倒位、重复 F.基因重组 G.基因突变 H. 突变和基因重组 I.基因频率的改变 J.隔离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八变异育种与进化学案3

专题八 变异、育种与进化H 核心判断exinpanduan(1)基因突变中,若是碱基对替换,则基因数目不变;若是碱基对增添,则基因数目增加;若是碱基对缺失,则基因数目减少。
(×)(2)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会发生基因重组。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4)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5)一对等位基因不存在基因重组,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能存在基因重组。
(√)(6)突变后的基因和原来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
(√)(7)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8)获得单倍体植株的常用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9)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0)单倍体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11)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都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
(×)(12)杂合子品种的种子只能种一年,需要年年制种。
(√)(13)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因此适宜作为调查遗传病的对象。
(×)(14)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基因序列。
(×)(15)基因工程定向改造生物性状,能够定向地引起基因突变。
(×)(16)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
(√)(17)生物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18)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隔离。
(√)(19)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表现型。
(√)(20)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考向一 生物变异的类型Z 真题回放hentihuifang1.(2018·全国卷Ⅰ)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 和N 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专题八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八)[专题八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时间:40分钟)1.下列有关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率比较高B.基因内增加一个碱基对,只会改变肽链上一个氨基酸C.每个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中,基因是不断变化的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人类疾病中有一种虽然数量较少但却颇有特色的阿帕特综合征,症状是尖头,指、趾呈蹼状。
研究发现,引起阿帕特综合征的突变基因多存在于精子中,从而影响体内Z受体蛋白的结构。
下列关于该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病是一种遗传病B.患病基因突变多发生在有丝分裂C.Z受体蛋白基因突变的概率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D.患者Z受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或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3.一对夫妇,妻子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携带者,丈夫不带该致病基因,孩子出生后表现正常,但长到18岁时,患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这个孩子得病最可能的原因是( )A.孩子的造血干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B.孩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母亲,属于交叉遗传C.孩子体内的核糖体发生了变异合成了异常的蛋白质D.孩子的mRNA发生变异造成的4.现有一种能生产甲硫氨酸的M菌,但产量很低,而且当培养液中甲硫氨酸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后,继续培养,甲硫氨酸合成量会迅速下降。
这是由于甲硫氨酸的积累反过来抑制了其合成。
用紫外线照射可选育得到能抗甲硫氨酸抑制的高产新菌株。
下列有关选育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新菌株的选育方法属于用物理因素诱导的诱变育种B.M菌培养液中甲硫氨酸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后又不断减少是反馈调节的结果C.用紫外线照射M菌时,还应在其培养基中添加甲硫氨酸D.该选育过程中采用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5.科学家发现一类蜣螂,不仅取食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
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类蜣螂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该类蜣螂与千足虫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如果该类蜣螂能与普通蜣螂交配,说明它们之间没有生殖隔离D.该类蜣螂出现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6.已知家鸡的无尾(A)对有尾(a)是显性。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变异育种与进化专题复习PPT学习教案

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论
第1页/共19页
考点一 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
第2页/共19页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 生改变,产生新的 基因
细胞分裂间期复制 时碱基对增添、缺 失或替换
基因的重新组合 ,产生新的基因 型,使性状重新 减组数合第。一次分裂时 ,四分体的非姐妹 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减I后期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自由组合;
例: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 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 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
有,XB患Xb=者155、人X;bXb男=5、性X患bY=者111、1人另有。那 XB么XB这=18个0、群X体BY中=18红9 绿色盲基因的
X频b率=2为-10-5-0多+-×-5大-2×-+-?2-2+-0-01-1--=6% 第14页/共19页
1.利用典型的系谱图以图判图,一目了然
(无中生有)
隐性遗传病
(有中生无) 显性遗传病
第11页/共19页
常隐 常显
常隐或X隐
结论:无中生有, 生女有病为常隐
结论:有中生无, 生女无病为常显 常显或X显
第12页/共19页
考点四 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
一、基因频率的计算: 1、定义法: (1)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2)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 2、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 3、通过遗传平衡公式计算: 种群足够大;个体之间随机交配;没有突变的发生;没有新基因的加入;没有自然选择。 遗传平衡的五个条件:
)
C
1 A.25 C.1100
1 B.50 D.6215
第17页/共19页
例 7、(2014·山东,28)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 (e)为显性。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 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 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体果蝇8 400只,黑檀体
(2017-2019)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教师版)

专题08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1.(2019天津卷·6)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
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在一个自由交配的种群中,基因A、a的频率分别为P(A)、P(a),则基因型AA、Aa、aa的频率为:P(AA)=P(A)2,P(aa)=P(a)2,P(Aa)=2P(A)×P(a)。
2.(2019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答案】C【解析】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的过程,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基因突变会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二倍体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高度不孕,但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使得其染色体数目加倍,为可育的二倍体,且肯定是纯种,C正确;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如果奇倍数的增加(如三倍体),其后代遗传会严重的不平衡,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利于育种,D错误。
2019年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08-变异、进化与育种(教学案,含答案)

【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Ⅰ)。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Ⅰ)。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网络构建】【重点、难点剖析】一、三种可遗传的变异的分析与判断(1)关于“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图1交叉互换图2染色体易位(2)关于“缺失”问题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DNA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属于亚细胞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4)涉及基因“质”与“量”的变化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的量;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质,一般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转基因技术会改变基因的量;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但会改变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
二、生物的变异类型1.探究某一变异性状是否是可遗传的变异的方法思路(1)若染色体变异,可直接借助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结构是否改变。
(2)与原来类型在相同环境下种植,观察变异性状是否消失,若不消失则为可遗传的变异,反之则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3)设计杂交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变异性状的基因型是否改变。
2.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定可以选择突变体与其他未突变体杂交,通过观察后代变异性状的比例来判断基因突变的类型;对于植物还可以利用突变体自交观察后代有无性状分离来进行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
题型二染色体变异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例2. (2017年北京卷,30)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近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
(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因此在____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______。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复习指导教案(江苏专用)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复习指导》一、知识网络二、命题解读1.考情分析近两年高考中主要考查的内容有:与细胞分裂、DNA复制、遗传的基本规律相结合,综合考查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特点以及生物性状的改变;也结合减数分裂来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等相关知识;以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区别为载体,综合考查在生物育种上的应用;在生物进化方面,主要考查自然选择、生殖隔离、共同进化和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等。
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有,非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难度也较大,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2.考点提示一、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问题分析判断①基因突变的结果:即 (基因A突变成其等位基因a),基因突变引起基因“质”的改变,产生了原基因的等位基因,改变了基因的碱基序列,如由A→a(隐性突变)或a→A(显性突变),但并未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和位置。
②互换、易位的区别: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③缺失的问题: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DNA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④变异的水平问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属于亚细胞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⑤发生的时间: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间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变异发生在细胞分裂期。
⑥不同生物可遗传变异的类型问题:病毒的可遗传变异唯一来源是基因突变;细菌等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所以不存在染色体变异;在真核生物中,三种可遗传变异类型都存在。
二、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根据不同育种要求和提供的不同材料,选择不同的育种方法。
①若要求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可用自交或杂交,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
②若要求快速育种,则应用单倍体育种。
③若要求大幅度改良某一品种,使之出现前所未有的性状,则可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
2019-2020届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8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解析)

专题08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1.(2019天津卷·6)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
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在一个自由交配的种群中,基因A、a的频率分别为P(A)、P(a),则基因型AA、Aa、aa的频率为:P(AA)=P(A)2,P(aa)=P(a)2,P(Aa)=2P(A)×P (a)。
2.(2019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答案】C【解析】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的过程,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基因突变会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二倍体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高度不孕,但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使得其染色体数目加倍,为可育的二倍体,且肯定是纯种,C正确;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如果奇倍数的增加(如三倍体),其后代遗传会严重的不平衡,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利于育种,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变异、育种与进化一、选择题1.下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在每个植物细胞中,a、b、c基因都会表达出相应蛋白质B.a、b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自由组合C.b中碱基对若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则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尾端存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解析] 植物细胞会进行基因选择性表达,并不是所有的基因在同一细胞中都表达,A项错误;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的条件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B项错误;b中碱基对发生改变后,mRNA中可能改变,但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性状不一定改变,C项正确;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基因的首、尾端是启动子和终止子,D项错误。
2.(2018·山东省滨州市高三期末)甲类果蝇种群中偶尔发现了乙类果蝇,甲、乙两类果蝇配子中染色体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甲→乙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倒位变异B.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C.甲图所示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D.甲→乙发生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解析] 分析图解可知,甲→乙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倒位变异,A正确;杂交时,由于乙中染色体结构发生倒位,导致减数分裂联会时该部位无法正常联会,B错误;甲图中四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构成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染色体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3.玉米抗锈病基因R和不抗锈病基因r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基因R和基因r不可能出现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的两极B.基因R可以突变成基因r,基因r也可以突变成基因RC.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故细胞中突变形成的基因r都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D.一株处于开花期的杂合玉米个体中:含基因R的精子数=含基因r的精子数=含基因R 的卵细胞数=含基因r的卵细胞数[解析] 若发生基因突变或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基因R和基因r可出现在细胞两极,A项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二者可能相互突变,B项正确;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C项错误;开花期卵细胞的数量远远小于精子的数量,D项错误。
4.(2018·天津市五区县高三期末)西瓜的有条纹对无条纹是显性,由基因D、d控制。
用秋水仙素处理西瓜幼苗(Dd)的地上部分,地上部分长成四倍体成株。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B ) A.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可见根尖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B.观察雄蕊内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现分裂前期细胞内没有形成纺锤体C.雄蕊内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和dd,比例1︰1D.该植株自花传粉后代中,最多有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解析] 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由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可见根尖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A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会形成纺锤体,B错误;地上部分经过秋水仙素加倍后基因为DDdd,因此雄蕊内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Dd︰dd,比例1︰4︰1,C错误;由于该植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Dd︰dd=1︰4︰1,该植株自花传粉后代中,最多有2种表现型,5种基因型,即DDDD、DDDd、DDdd、Dddd、dddd,D错误。
5.(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一模)将两个抗虫基因A(完全显性)导入大豆(2n=40)中,筛选出两个抗虫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M(每个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将植株M自交,子代中抗虫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5/16。
取植株M某部位的一个细胞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让其连续正常分裂两次,产生4个子细胞。
用荧光分子检测A基因(只要是A基因,就能被荧光标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获得植株M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可为大豆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若每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0C.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D.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则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解析] 由于植株M的自交后代中抗虫植株占15/16,由此可知,导入细胞中的两个A基因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项错误;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一个荧光点,说明细胞中只含有一个A基因,则细胞发生了减数分裂,故子细胞的染色体数是20,B项错误;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说明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则细胞发生了有丝分裂,而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才会发生交叉互换,C项错误;如果子代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则是进行了减数分裂,含A基因的两对非同源染色体各自分离,然后不含A基因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组合,D项正确。
6.研究发现,某种动物体内Wex基因发生碱基对替换会使其所编码的蛋白质中相应位置上的氨基酸发生改变,结果导致( A )A.Wex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改变C.突变基因所编码蛋白质中的肽键数改变D.突变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数改变[解析] 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是等位基因,故Wex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且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变;由题干信息可知,突变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目不变,故肽键数不变;由于该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故突变后的基因与原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数相等。
7.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受精作用过程中配子的自由结合属于基因重组C.我国科学家培育抗虫棉,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D.将活的R菌与加热杀死的S菌混合,部分R菌转化为S菌属于基因重组[解析] 自然状况下,基因重组有两种情况:①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可能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②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可实现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人工转基因属于基因重组;受精作用过程中配子的自由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
8.(2018·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一模)将基因型Dd的高茎豌豆幼苗(品系甲)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植株幼苗(品系乙),将品系甲、品系乙在同一地块中混合种植,在自然状态下繁殖一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品系甲植株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植株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由品系乙产生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C.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产生的子代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D.品系甲和品系乙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解析] 品系甲植株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植株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品系乙为四倍体植株幼苗,由品系乙产生的单倍体含两个染色体组,植株可育,B错误;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不会出现三倍体,C错误;品系甲和品系乙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D正确。
9.一种名为“傻瓜水稻”的新品种,割完后的稻蔸(留在土壤中的部分)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
下图是“傻瓜水稻”的产生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该育种过程的原理有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B.完成过程④的作用是选择,其基础是地理隔离C.可以通过基因工程育种方式提高“傻瓜水稻”的抗逆性D.割完后的稻蔸第二年再生长出新苗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表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双重低温加压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该育种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据此答题。
由分析可知,该育种过程的原理有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A项正确;过程③在低温诱导下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因此过程④的基础是染色体变异,B项错误;可以通过基因工程育种方式提高“傻瓜水稻”的抗逆性,C项正确;割完后的稻蔸第二年再生长出新苗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D项正确。
10.(2018·福建省泉州市生物一模)普通枣树(二倍体)发生变异后,可形成一种由二倍体型细胞和四倍体型细胞混合而成的混倍体枣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普通枣树发生的上述变异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B.混倍体枣树自交产生的子代通常也是混倍体C.混倍体枣树体细胞中可存在2、4、8个染色体组D.混倍体枣树可能结出比普通枣树更大的果实[解析] 普通枣树发生的染色体成倍增加,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A正确;混倍体枣树自交,二倍体产生的子代是二倍体,四倍体产生的子代是四倍体,B错误;混倍体枣树体细胞由二倍体型细胞和四倍体型细胞组成,可存在2和4个染色体组,而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组为4和8,则混倍体枣树体细胞中可存在2、4、8个染色体组,C正确;混倍体枣树中存在四倍体型细胞,结成比普通枣树更大的果实,D正确。
11.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
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还可能发生变异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解析] 题干中“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组酵母菌仍能发生变异,A项正确;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项正确;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中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与原来酵母菌的不同,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C项正确;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故酵母菌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来决定,D项错误。
12.(2018·湖南省衡阳市生物一模)在栽培二倍体水稻(2N)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例如有一种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称为6号单体植株。
利用6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AB.该单体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C.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N-1型配子的雄配子育性很低D.产生该单体的原因可能是其亲本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解析] A.该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仍属于二倍体,A错误;B.该单体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化,B正确;C.在杂交亲本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的后代中,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说明N-1型配子的雄配子育性很低,C正确;D.产生该单体的原因可能是其亲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形成的,D正确。
故选:A。
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一定越强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改变种群基因频率D.使用杀虫剂必将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进而形成新物种[解析] 生物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是相对的、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A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