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7.2第1课时 定义与命题1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大师版)配套教学学案:7.2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大师版)配套教学学案:7.2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

全新修订版教学设计
(学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
老师的必备资料
家长的帮教助手
学生的课堂再现
北师大版
7.2 定义与命题
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
学习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
2.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一、学习过程:情景引入
自学指导: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小组内完成统一(5分钟)
2.如图表示某地的一个灌溉系统图中A、B、C、D、E、F、G、H、I、J、K处均有一化工厂,如果他们向河中处理污水,下游河水便会受到污染。

如果B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如果C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如果D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设置分层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定义与命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注重小组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2节“定义与命题”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掌握命题的构成要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数学语言和基本概念的深入学习,是建立良好数学思维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概念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对定义与命题的深层含义理解不足,容易混淆概念,对命题的真假判断缺乏准确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关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我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
3.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定义与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是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节重要课程。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分类和判断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和命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抽象的定义与命题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分类和判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分类和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定义与命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分类和判断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突破教学难点。

5.练习巩固: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判断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2.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2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优质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2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优质教案

7.2 定义与命题第 1 课时定义与命题第一:情形引入(由学生表演)活内容:小亮和小正在津津乐道地《我科学》.小亮:⋯⋯小:“是的,在因特网宽泛运用于我的生活中,我来了方便,但⋯⋯”小亮:“⋯⋯”小:“⋯⋯”小亮:“哈!,个黑客于被逮住了.”⋯⋯坐在旁的两个人一听着他的,一也在静静着:一人:“ 黑客是个小吧?”另一人:“可能是喜穿黑衣服的.”⋯⋯一人:“那因特网一定是一很大的网.”另一人:“估可能是英国造的特别的网.”⋯⋯(表演束)教提出:在个小品中,你获得什么启迪?(人与人之的沟通必在某些名称和有共同的状况下才能行 .此,我需要出它的定 .)① 对于“黑客” 的片断来引入生活中沟通必某些名称和有共同的才能行;② 定含的解;③ 例明生活中和数学学中所熟知的定(学生例,看哪个小的例又多又好);活目的:学生通一个学生比感趣的名:“黑客”、“因特网” 的不一样理解,进而使学生认识定的含.教课成效:好多学生黑客的观点是很熟习的,而小品中出的黑客的定与自己所熟知的黑客的观点完好不一样,由此生了定的趣.第二:命含(情形引入)活内容:①:假如 B 水流遇到染,那么 ____水流便遇到染 ;假如 C 水流遇到染,那么 ____水流便遇到染;假如 D 水流遇到染,那么 ____水流便遇到染;②学生自自:假如____水流遇到染,那么____水流便遇到染.([生甲]假如 B 工厂排放水,那么A、 B、C、D 便会遇到染 .[生乙]假如 B工厂排放水,那么E、F、G 也会遇到染的 .[生丙]假如 C 遇到染,那么 A、 B、C 便遇到染 .[生丁]假如 C 遇到染,那么 D 也会遇到染的 .[生戊]假如 E 遇到染,那么A、 B 便会遇到染 .[生己]假如 H 遇到染,我是 A 的那个工厂或 B 的那个工厂排放了水 .因 A 工厂的水向下游排放, B 工厂的水也向下游排放 .⋯⋯老:同学在假的前提条件下,某一遇到染作出了判断.像,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即:命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如:熊猫没有翅膀 .角相等 .大家能出的例子?[生甲]两直平行,内角相等.2[生乙]无 n 随意的自然数,式子n -n+11 的都是数 .[生丁]随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一个直角.[生戊]假如两条直都和第三条直平行,那么两条直也相互平行.[生己]全等三角形的角相等.⋯⋯[]很好 .大家出多例子,明命就是一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许不是什么,不可以同既否认又一定,如:你喜数学?作段 AB=a.平行用符号“∥”表示.些句子没有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一般状况下:疑句不是命.形的作法不是命 .)活目的:通水流的染引入命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命的含,会判断某些句是否是命.教课成效:命的判断只有两种形式,要么一定,要么否认。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7.2.1 定义和命题 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7.2.1 定义和命题  教案

§7.1 为什么要证明?7.1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一、核心知识梳理1.推理证明的必要性: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数学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2.检验数学结论正确的常用方法:(1)举反例验证边;(2)计算;(3)逻辑推理.二、核心习得归纳补充学习:1.观察不一定得到正确结论;2.不完全归纳不一定得到正确结论;3.一步一步正确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结论;三、核心思维导航【典例】对于所有自然数n,代数式211-+的值是质数吗?取0n nn=,1,2,3,4,5试一试.你能否得出此结论?一读:关键词:质数.二联:重要结论:质数指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重要方法:归纳法,举反例法.三解:解: n 0 12 3 4 5 … 211n n -+ 11 11 13 17 23 31… 当11n =时,原式=111011⨯+=1111⨯,211n n -+不是质数;故不能得出对于所有自然数n ,211n n -+的值都是质数的结论. 四悟:不完全的归纳法不能说明结论的合理性可以结合举反例的方法. 拓 展 练 习1.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 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个拳头吗?【核思点拨】观察——猜测——证明【解题过程】解:设赤道的周长为C ,则铁丝与地球赤道的间隙为:110.16222C C πππ+-=≈()m 所以这样的间隙不仅可以放进一颗红枣,而且也可以放进一个拳头.2. 如图,ACD ∠是ABC ∆的外角,ABC ∠的平分线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1A ,1A BC ∠的平分线与1A CD ∠的平分线交于点2A ,…,1n A BC -∠的平分线与1n A CD -∠的平分线交于点n A .设A θ∠=.则:(1)求1A ∠的度数;(2)n A ∠的度数.【核思点拨】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111,22A BC ABC ACD ACD ∠=∠∠=∠,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CD A ABC ∠=∠+∠,111ACD A BC A ∠=∠+∠,整理即可求出1A ∠的度数,同理求出2A ∠,可以发现后一个角等于前一个角的12,根据此规律即可得解. 【解题过程】证明:∵1A B 是ABC ∠的平分线,1A C 是ACD ∠的平分线, ∴112A BC ABC ∠=∠,112ACD ACD ∠=∠, 又∵ACD A ABC ∠=∠+∠,111ACD A BC A ∠=∠+∠, ∴111()22A ABC ABC A ∠+∠=∠+∠, ∴112A A ∠=∠, ∵A β∠=, ∴12A β∠=; 同理可得∴2n n A β∠=.。

最新北师大课标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定义与命题(1)》教案1(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课标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定义与命题(1)》教案1(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定义与命题(1)》教案学习目标1、我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2、培养我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我通过探究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习重点我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学习难点我对命题概念的理解.自主学习一、知识回顾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是给出它们的____________.例如:(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_________.(2)“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的定义.(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无理数”的定义.(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多边形”的定义.(5)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1、认真阅读课本P165页议一议,小组内互相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不是命题.你能举出一些命题吗?(至少写出两个)2、阅读课本P166页想一想并回答下列问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可以写成:如果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题设(条件)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命题可看做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____________是已知事项,____________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3、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是: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改写成:____________(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是: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改写成:____________三、阅读课本P166页做一做并回答下列问题.真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北师大课标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定义与命题(1)》教案2(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课标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定义与命题(1)》教案2(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定义与命题(1)》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会区分某些语句是不是命题.2.用比较数学化的观点来审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遇到的语句特征.3.通过对某些语句特征的判断学会严谨的思考习惯.辅助教学多媒体.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感知)1、什么是定义?定义:_________2、下列语句为命题的是( )A、你吃过午饭了吗?B、过点A作直线MNC、同角的余角相等D、红扑扑的脸蛋3、一般地,命题都由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组成.二、合作探究(理解)1、教材P165议一议什么是命题?它们中哪些是命题?2、教材P166想一想你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3、教材P166做一做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其中哪些命题是真命题?你是如何判断的?三、轻松尝试(运用)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A、直线AB和CD垂直吗B、过线段AB的中点C画AB的垂线C、同旁内角不互补,两直线不平行D、连结A、B两点2、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条件:_________;结论:_________(2)如果a>b,b>c,那么a=c;条件:_________;结论:_________3、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角就是平角;③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为钝角;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⑤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0B、1个C、2个D、3个四、拓展延伸(提高)将下列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条件和结论.(1)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4)等角的余角相等;(5)对顶角相等.五、当堂检测(达标)教材随堂练习1,2.。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7.2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7.2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7.2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2 定义与命题》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定义与命题的概念,理解它们在数学论证中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例子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初步接触过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但对其本质和应用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入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例如:“什么是一个角?”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给出正确的定义。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个命题,并尝试给出证明。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命题进行分析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编写一个命题,并给出证明。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命题进行点评。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定义与命题在数学论证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定义与命题
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
1.理解定义、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
2.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并会对假命题举反例.(难点)
一、情境导入
神舟十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主要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轨道舱组成.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发射,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十五天左右,加上发射与返回,其中停留天宫一号十二天,共搭载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6月13日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6月26日回归地球.要读懂这段报导,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定义
下列语句属于定义的是( )
A.明天是晴天
B.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C.等角的补角相等
D.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解析: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是理解定义的含义.A是对天气的预测,B是描
述长方形的性质,C是描述补角的性质.只有D符合定义的概念.故选D.
方法总结:定义指的是对术语和名称的含义的描述,是对一个事物区分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描述,而不是对其性质的判断.
探究点二:命题
【类型一】命题的概念
下列各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1)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2)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3)同旁内角相等吗?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5)画线段AB=5cm.
(6)对顶角不相等.
解析:(1)(2)(6)是命题,因为它们指出了是什么或不是什么;(3)是疑问句,(4)描述的是一个状态,(5)叙述的是一个过程,因此(3)(4)(5)都不是命题,因为它们都不含有判断的意思.
解:(1)(2)(6)是命题,(3)(4)(5)不是命题.
方法总结:认为“错误的命题不是命题”是错误的,实际上错误的命题也是命题,如本题中的(6)题.
【类型二】命题的结构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对顶角相等;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解析:设法把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部分省略的文字找出来,要从文字的内在顺序、内在意义进行全面考虑,分清命题的题设部分和结论部分;再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解:(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或两个相等的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方法总结:(1)命题改写的原则:不改变命题的原意;为了改写后的语句通畅且保持原意,应适当地增加或删减词语或调换词序;
(2)命题改写的方法:先搞清命题的题设(已知事项)部分和结论部分;再将其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跟的是已知事项,“那么”后面跟的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即结论).
【类型三】真命题、假命题、反例
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加以说
明.
(1)两个角的和是180°,则这两个角是邻补角;
(2)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x>y,那么x2>y2.
解析:(1)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为180°,但是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2)一组对边平行,但这组对边不相等,即使另一组对边相等,也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3)若|x|<|y|,则x2<y2.
解:(1)假命题.例如: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的和为180°,但它们不是邻补角.
(2)假命题.例如:等腰梯形中,两底互相平行,两腰相等,但它不是平行四边形.
(3)假命题.例如:x=2,y=-3,x>y,但x2<y2.
方法总结:识别命题真假的关键是在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看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举“特例”验证,特例成立还不能证明其为真命题,要由特殊形式转化为一般形式,再用推理的方法证明结论正确;若特例不成立,则原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三、板书设计
定义与命题⎩⎨⎧定义命题⎩⎨⎧概念:判断一个事件的句子 结构:如果……那么……分类:真命题、假命题
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调整、激励让学生对定义、命题等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用比较数学化的观点来审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遇到的语句特征,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