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1)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时空坐标][主要线索]鸦片战争至新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测试内容及要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等习俗。
3.了解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4.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服饰都以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物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2.鸦片战争后(1)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①衣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风俗(2)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在沿袭。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易混易错]1.西式服饰传入,引发传统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缠足陋俗至清朝时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二、新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背景:新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
(2)表现①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5)

服饰
饮食
变迁
习俗 居住
内 容 和 特 点
研习交流1
服饰变革(官服)
三品文官孔雀补服 二品文官锦鸡补服 六品文官鹭鸶补服 八品文官鹌鹑补服 一品文官仙鹤补服 九品文官蓝雀补服 七品文官 五品文官白鹇补服 四品文官鸳鸯补服 鸂鶒补服
(xī chì)
六品武职 彪 补服 五品武职熊罴补服 三品武职 一品武职麒麟补服 九品武职海马补服 豹 四品武职 二品武职狮子补服 七品武职犀牛补服 八品武职犀牛补服 虎
对比两则材料,说明国人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 什么影响? 变化:由规范、等级趋于自由、平等。 影响:利于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材料3 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无规律生活方 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 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探究2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材料1 清代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的袍服……皇室用四衩,官员开两衩, 百姓不开衩。服饰的穿用时间和场合也有严格的规定,如每年农历三月百 官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要由礼部奏请,皇帝降旨一律换戴。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 材料2 “凡事任意潜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衣服宴饮,越次犯分 不为怪”。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pí )
庞杂繁缛
等级森严
研习交流1
服饰变革(官服)
简洁轻便
研习交流1
服饰变革(男装)
鸦片战争前男子服装主 要有袍、褂、袄、衫(长袍 马褂)等。图中人物合影几 乎包揽了当时所有款式。
长袍马褂
西式服装
宽大不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0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方法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听着怀旧的经典老歌,翻开一张张发黄陈旧的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尚又跳到眼前。
面对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却似中途进场的电影观众,尽管片中的高潮让我们看得很过瘾,但对没看到影片的开头感到深深的遗憾。
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提生活、青春年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爱好,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的P64—67页,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个大方面的变迁?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2

破茧成蝶——从女性解放视角看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备课思路:中国妇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百余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束缚,屈辱摧残都是世界上少见的。
妇女要解放,男女要平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充满哲理和激情的名言:"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封建枷锁,追求女性解放的历史。
我整体设计为从物质生活习俗的变化看中国女性的解放,从三个方面来设计,变的表现,变的原因、变的影响。
围绕自己的主线,突破教材的制约,收集大量的史料。
围绕研究主题:提高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研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史料证实。
这节课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史料给学生营造历史的情景,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再让学生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上升到理性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课标解读与分析:课标重点有两个,一是史实,即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的史实。
物质生活指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分方方面面。
生社会风俗即习惯与习俗,它是指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定。
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流行的时尚、风俗久而久之就会改变,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风俗是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不同时期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能够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变迁。
本课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吃穿住行生活习俗的变化来看女性在这一时期的解放情况,进而分析背后历史的变迁,探讨变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研读关于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图文材料,初步掌握史料研习的方法。
2、从解读史实、史料的学习中,体验获取、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学习中,感受时代巨大变化。
精选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

精选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拔高训练第三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
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
“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 )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
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日本侵华不断扩大B、经济大危机的爆发C、革命根据地的兴起D、政府与媒体的倡导【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
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
歌谣反映了当时A、社会转型的苦痛B、传统旧俗遭冲击C、新旧事物的对立D、新旧事物的并存【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
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还要凭票购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才能有一个人得到一张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3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第1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2、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授课提纲】一、服饰方面1、第一阶段(1)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2)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3)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个阶段:(1)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2)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3、第三个阶段:(1)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由封闭走向开放二、饮食方面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1、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2、中西合璧:里弄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四、习俗方面1、婚姻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3、其他: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4、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5、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6、还与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想一想]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答案提示: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杂多样的景象,且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严重不均衡。②近代社
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化进
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
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图解识记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 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 装辫发,依然入场考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 也。”这表明(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题目立意本题要求从材料中提供的现象着手,得出合理的认识, 旨在考查论从史出的基本能力。
食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 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等
辛亥革 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住
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 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 西合璧的豪宅
民国 时期
①政府颁布剪辫易服 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②大城市里的婚丧仪 式趋向简约文明
一
二
易错提醒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营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这使东北地区的
城市生活开始出现西化的现象。
答案B
探究点
随堂训练
3.阅读下图《变迁》。图片以中间为分界线,左右两边清朝、民国 时期的服装和建筑风格明显不同。下列关于该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6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专题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如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以及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通过影视、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故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史实有一定的形象感知基础。
加之本课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教材结构设置分明、图文并茂、内容浅显易懂,往往造成学生喜欢读教材,不关注课堂的局面,或对课堂呈现的内容浮光掠影的感知而缺乏深入体验,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归纳、比较来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
故本课应从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的变化中引起学生深刻体验为切入点,有效推动学生的探究、分析、思考。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1)(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这种情况表明( )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B [由题干关键信息“渐仿洋装”可以看出,服饰的变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故选B项。
]2.石库门住宅(如右图)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①近代建筑的完全欧化②近代生活模式的转型③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④近代社会的转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B [根据题干中“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可知,①近代建筑的完全欧化表述错误,故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故选B项。
] 3.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
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07182140】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D [从题干材料“民国初年”“新式婚礼”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动婚俗的变化,故选D项。
A项“盛行”、B项“普遍接受”、C项“彻底废除”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4.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A.断发易服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D.白话文风行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均与“革命”无关,只有“断发易服”体现了反清革命色彩。
]5.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07182141】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D [“婚姻自由”是一种时尚,但还没有普及,所以成为普遍时尚有夸大的成分,故A项错误;材料与“民生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强调“婚俗中西合璧”,而是体现了对新式婚嫁习俗的赞美,对旧俗的抨击,故C项错误,D项正确。
] 6.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这反映了( ) 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B [“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体现出西方文明对生活习俗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
]7.右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
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 )A.款式多样B.受西方服饰影响C.受苏联影响D.注重个性C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妇女的着装因而也受到了苏联的影响,故选C项。
]8.××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据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 658.3元,是22年前的17.75倍。
这一账本是(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政治巨变的见证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A [根据题干材料时间以及收入的变化可知,这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9.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材料二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材料三曾有一次,人们有力地指出,的工部局是在最好的宣教士。
这意思是说,的外国租界是一个实例,阐明西方文明的优点。
每年成千上万的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
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如此,香港也如此。
——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的外国租界对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具体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解析】第(1)问,从官员不同品级不同装束可以看出古代对服饰有着严格的限制,其原因要从古代封建专制等方面分析。
第(2)问,服饰的变化可以从“不循规制”“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服饰的职业化和追求个性方面归纳;原因从时代背景上去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他们”所看到的内容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
(3)表现:建筑;交通;通讯;机器及科技运用;生活及卫生文明习惯等。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冲A挑战练]10.男子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长袍马褂,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人的基本装束和体态。
然而这一情况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③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A [晚清时期,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方面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即它是西方列强侵略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近代化的发展有关,这体现在新式教育的出现、政治运动的推动和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上。
]11.歌曲《文明结婚歌》唱道:“吾祖国,改良婚礼,社会进文明;莫再说,男尊女卑,同是新国民。
”歌词描绘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07182142】A.鸦片战争时期B.中华民国初期C.“大跃进”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B [根据题干材料“改良婚礼,社会进文明”“莫再说,男尊女卑”可知,它反映了民国初期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观念,故选B 项。
]12.1921年9月8日,《申报》载文:“西装冬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的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标准C.辛亥革命促使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C [A项中“应有尽有”的说法错误,B项中“辛亥革命导致”的说法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C项。
]13.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
下列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07182143】当选征文反映的主要观点B.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C.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攀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D.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社会主流A [女性择偶标准中有“革命的精神”,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激情高涨,故A项正确;非战争年代健康也是择偶的重要标准,故B项错误;男性对女性要求不爱慕虚荣不等同于坚守质朴的传统,故C项错误;对爱情的忠贞是当时人们追求的婚姻状态,而非婚姻自由的表现,故D项错误。
]14.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07182144】材料一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
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材料二在民国时期人们婚恋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刘超《青年婚恋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材料三有学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婚恋观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1949~1978年,以政治出身为主导的择偶标准。
第二阶段:1978年至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
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择偶标准——王英侠、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1)指出材料一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3)材料三中把1978年作为婚恋观第一、二阶段变化的分水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阶段婚恋观出现的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到“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可知由重门第向重财富转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民国时期人们的婚恋观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可以从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等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可以从第三阶段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切入,联系经济方面的主要史实回答即可。
【答案】(1)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拜金逐利之风兴起;传统婚恋观念受到冲击;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2)原因: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辛亥革命移风易俗;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共产党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革命思潮影响;新式教育的兴办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加;西方婚恋观传入。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3)主要原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出现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对外开放;炫富等拜金主义社会风气的影响。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