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的定义之我见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具文学性?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具文学性?正方辩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学性的定义。
文学性是指具有文学特点和文学价值的特质。
而在当今社会,文学性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品质,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更具文学性。
首先,文学性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正如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说,“文学是最美的艺术形式。
”文学性可以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和更丰富的情感,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感染力。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和《李尔王》等,正是因为其高度的文学性,成为了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其次,文学性可以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传递思想和情感。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文学是一座灯塔,照亮人类的前行之路。
”有了文学性,作品可以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比如,《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与大海的对话,正是通过高度的文学性,传达了作者海明威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最后,文学性可以提升作品的永久性和传世性。
具有高度文学性的作品往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后人传颂不衰。
正如英国文学评论家约翰逊所说,“文学作品是永恒的。
”有了文学性,作品可以更加深入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文化的瑰宝。
比如,古希腊的史诗《荷马史诗》,正是因为其高度的文学性,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综上所述,作品应该更具文学性。
文学性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更可以使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文化的瑰宝。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学性,让文学继续发扬光大。
反方辩手:尊敬的评委,我是反方辩手。
我认为,作品并不一定需要更具文学性。
首先,文学性并不是作品的唯一价值所在。
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其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其形式。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文学是用词的艺术,而不是词的艺术。
”作品的价值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其思想和情感的深度,而不是形式的华丽。
文学性名词解释

文学性名词解释
文学性,是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
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
文学性首先体现在形象性上,报告文学既需要直接诉诸读者,就是说寓报告于文学,又吸收了不少文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为了更好地刻划人物形像,报告文学吸取小说的表现手法最为明显,诸如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
然而,由于思想与哲理表露的强度,由于外在观察更多和写作发表更快,报告文学仍不是文学作品,在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及艺术表现的执着追求上还需提高,以赢得独立的艺术生命和品格.
文学性指:使得文学成为文学的性质,如押韵、对偶。
浅论文学中的“文学性”

浅论文学中的“文学性”“‘文学性’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几乎可以被运用到任何人类活动领域中并被赋予不同的涵义,不同专业和普通领域都对之推崇备至,却又似乎都不愿去确定它是一个概念还是一个俗语。
”严格说来,“文学性”这个术语所传达的是一个逻辑上的模糊概念,它的范畴和范畴的特质都有待确定;由于言人人殊,这个术语竟然变成一个指涉不确定的、语意变动部居的、但非常意外地影响深远的概念。
它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可能不下于“比较文学”。
要比较准确地判断它的原始意义,我们会被要求回到这个术语出现的直接的语境,也就是上下文。
可惜的是,这个单词出现的句子,只是更大语境中的一个片段;由于这个片段,很吊诡得看起来在意义上能够自圆其说,也很容易被记忆,因此它已经成为文学研究者朗朗上口的名言。
文学的共同特质是文学性,即文学之所以是文学。
正如罗曼·雅各布逊所言:“文学研究的目标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
文学性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语言的格调和意蕴,即语言富有意蕴和美感,语言通俗但不低俗——淡而有滋味。
很多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蕴和美感,浸透在语言中,形成美好的审美体验,带给读者美好的人生感悟。
文学性的第二个表现是意境,即意境的优美、悠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许多文学作品的语言看起来平淡无味,实则意境悠远,富有人生哲思,因而也具有文学性。
文学性的第三种表现为文化意蕴和民族性。
如《平凡的世界》。
其四为“有意味的形式”。
正如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所言:“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家是借助情感符号形式的直觉,借助于把感情认识塑造成这种形式的能力而成为艺术家的。
”劳伦斯在1912年12月致柯林斯中写到:“写作是个人的事,随心所欲,难点在于找到符合自身情感要求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在翻译作品中更加能突出体现其重要性。
如对于Thomas Gray的“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开头几句诗的翻译,不同的译文形式所体现的文学性的意味不同,如以下两则译文:原文: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And leaves the worlds to darkness and to me.译文一:晚钟想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
文学性与比较文学研究

文学性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性是所有文学研究的基本属性,在作为文学研究的一分支——比较文学中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殊性,文学性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不仅是存在的地位,也从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上向我们提出了质疑,作为比较文学重要的基本属性之一的文学性为什么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没有它应有的位置?各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主要都停留在了外在的形式上,极少正视深层次的文学性。
在此,仅代表个人观点,对文学性和比较文学研究做出浅层次的探讨。
首先,何为文学性?概括的说,“文学性”是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比较笼统、广泛,可明显的意会但是又难以言传的文学特性。
关于文学性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大家都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本文中所探讨的文学性多为文学性的直观表现方面的内容。
文学性首先表现在形象性上面,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文学加工,呈现出文学上美的体验,文学性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特点最为明显,诸如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方面。
除此之外,关于文学性的定义还有以下几种说法:文学本体论的定义,认为文学语言的参照物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幻想中的人和事;文学语言的陈述条件与某些特殊的条件相关。
文学的“可叙述性”取代了信息的地位。
我赞同的文学性就是文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提到文学性,我想就和很多学习理科的人听说文学一个样,我们对于文学,并不能给出它具体的定义,但是对于感觉到的那种艺术魅力,却是难以否认它的存在的。
其次,何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的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诗集末20世纪初。
比较文学最起初是由法国学者提出的,在提出之初,各国文论家对于比较文学都开始了探索,但是由于它的发展时间较短,对于比较文学下所涵盖的范围有很多研究的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文学性名词解释

文学性名词解释
文学性是指一种作品或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能够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以及思想上的启迪。
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属性,它是对作品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文化价值的总称。
文学性作为文学的本质特性,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特点之一。
首先,文学性包含了艺术性。
艺术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文学作品在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展现意象等方面都具有艺术性。
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形式美感,使读者产生一种审美的享受。
文学性的艺术性体现在作品的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它能将世界的复杂性以一种独特而美妙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其次,文学性还包含了文化价值。
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和体现,它承载着作家对社会、人性、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表达。
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现象、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通过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差异和相通之处,更深入地了解和感知人类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文学性还包括了思想性。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促使读者思考、反思和思考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通过描述人物的成长、思考社会的问题以及对人性的思考等,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能力和观察世界的深度,引导读者去探索更广阔的思想和人生意义。
总之,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特点和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
具有文学性的作品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思考深度,能够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以及思想上的启迪。
文学性作为一种特征,是评价文学作品质量和研究文学现象的重要指标,也是文学作品能够长久影响人们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学创作的文学性探究与创新

文学创作的文学性探究与创新引言:文学创作是一门艺术,既要追求真实和生动,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
本文将探讨文学创作的文学性,并探索如何在创作中进行创新。
第一部分:文学性的内涵与特征(2000字左右)1.1 文学性的定义与重要性文学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具备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它包括了作品的表达方式、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
文学性是文学作品与其他形式的文本区别的关键之一,也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1.2 文学性的内涵文学性涵盖了多个方面,如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人物形象塑造、丰富的情感表达、独特的叙事结构等。
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1.3 文学性的特征文学性的特征包括独特性、感染力、美感和思想性。
独特性指作品在表达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与其他作品有所区别。
感染力则是指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美感是指作品所具备的审美价值,包括语言的美感、形象的美感等。
思想性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考和哲理,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
第二部分:文学创作的文学性探究(2000字左右)2.1 文学性与主题的关系文学性与主题密切相关。
一个好的主题能够为文学作品提供充分的文学性基础,而文学性则能够使主题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挖掘和精心构思,创作者能够在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文学性。
2.2 文学性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工具,也是体现文学性的重要方面。
创作者通过对语言的运用,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例如,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创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3 文学性与结构的关系文学作品的结构也是体现文学性的重要方面。
一个好的结构能够使作品更加紧凑、有机,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结构的合理安排和巧妙运用,创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第三部分:文学创作的创新(2000字左右)3.1 创新的意义与价值创新是文学创作的灵魂和动力,它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

“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一、本文概述在探讨文学的本质及其独特性质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文学性”这一概念。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性”,即形式文学性和社会文学性,来重新认识和理解文学的本质。
我们将首先概述“文学性”问题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争议,然后介绍两种“文学性”的具体内涵和特征,最后探讨它们对文学本质认识的影响和启示。
我们将回顾“文学性”问题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到后来的社会文化批评,分析不同理论对“文学性”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同时,我们也将指出在理论争议中,关于“文学性”的本质和边界的模糊性和复杂性。
我们将详细介绍两种“文学性”的具体内涵和特征。
形式文学性主要关注文学作品内部的结构、语言、修辞等艺术元素,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自足性和审美价值。
社会文学性则更注重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联,认为文学作品是反映和塑造社会的重要工具。
我们将探讨两种“文学性”对文学本质认识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和批评实践,我们将展示两种“文学性”如何相互补充和深化我们对文学本质的理解。
我们也将反思当前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重新认识和理解文学的本质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两种“文学性”的阐释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文学性”是一个核心而复杂的概念。
它既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根本属性,又是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关键所在。
然而,“文学性”并非一个单固定的概念,而是随着文学实践、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丰富的。
在本节中,我们将对两种主要的“文学性”观念进行阐释: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即文学作品的内在特质和形式规律;另一种是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性”,它突破了传统边界,强调文学与其他媒介和领域的交融与互动。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和审美价值。
“文学性”的定义之我见

“文学性”的定义之我见【摘要】本文探讨了“文学性”的定义。
在我们从文学性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它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表现以及与人文精神的联系。
同时分析了文学性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标准。
在进一步思考了对“文学性”的定义,讨论了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并总结了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文学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以及其对我们文学审美和人文精神的影响。
【关键词】文学性、定义、文学体裁、审美特征、人文精神、审美标准、思考、价值、意义、文学创作、启示1. 引言1.1 关于“文学性”的定义之我见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性和特征,是作品展现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的体现。
对于文学性的定义,个人认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文学性可以被视为一种内在的表达方式,即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文学性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外在的审美标准,即作品是否符合传统的文学规范和审美趣味。
在我看来,文学性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形式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启发。
对于文学性的定义不应局限于形式的规范,而应更注重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表达。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进一步探讨文学性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2. 正文2.1 文学性的概念探讨文学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有特征和品质,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类型作品的重要属性。
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是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文学性既包括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又包括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在文学作品中,文学性具有多重维度和层次。
文学性包括作品所展现的语言艺术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表达,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展现出独特的语言美感和节奏感。
作品的语言风格、叙述方式和结构设计都体现了文学性的独特魅力。
文学性还包括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性”的定义之我见
19世纪末以前,文学研究还不曾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直到文学批评和专业文学研究兴起以后,人们才真正提出了文学特殊性和文学性的问题。
于是,关于文学性的定义,成了20世纪文学批评界和理论界的世纪课题,也成为世界难题之一。
西方学者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孜孜不倦的探索,然而至今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定义。
乔纳森•卡纳在《文学理论》第二章介绍了这些探索情况。
西方学者们针对“文学性”而提出的种种定义,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五大类。
我把第一种定义称为形式主义的定义。
罗曼•雅各布森1921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
”。
形式主义者肯定的基本准则是:“文学科学的宗旨,应当是研究文学作品特有的、区别于其它任何作品的特征。
”那么找出文学作品足以在散文和诗歌方面同时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就成为确定文学性问题的关键。
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什克洛夫斯基强调“诗的语言以其结构的可感知性而区别于散文体语言”,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穆卡罗夫斯基则以“突现性”来界定诗的语言。
这就是说,鲜明生动、感人心魄即文学性,平淡不是文学性。
通过突现性,使语言具有强烈感知性的方法很多。
文学性的第二点,表现在对传统符号范式、传统小说模式、传统人物模式和因果原则的批判。
第三点则
体现在文本所用材料在完整结构中的地位和前景。
后两点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创新即文学性;文学性与墨守陈规是水火不相容的。
学者们对形式主义的定义并不满意。
对“文学即新颖化”的观念持保留态度。
因为许多高雅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来自传统。
每种语言都有一些既古老而又高雅的词汇和结构,属于文学语言。
另外,把文学性局限在语言手段的表现范畴之内,也会碰到许多障碍。
因为所有这些语言的表现手段都可能出现在非文学文本之中。
雅各布森本人也承认,“常用的口语也使用头韵和其它谐音手法。
在有轨电车上,您可以听到许多玩笑话,它们与最微妙的抒情诗有着相同的形象结构;而闲暇时神侃的结构规律竟然与短篇小说的规律相同”。
广告语言、文字游戏以及表达错误,也可能造成强烈的感知效果。
但是,我们不能说广告语言、文字游戏以及表达错误也体现了文学性。
笔者以为,俄罗斯形式主义者试图并捕捉到了文学性的若干特点。
但是,以点代面以及绝对化的思路,使他们无法找到关于文学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定义。
第二种定义可以叫作功用主义的定义,即文学文本,通过语言的突现方式,把自己从陈述文生产的时间及现实环境中分离出来,把文本语言试图完成的实际行为变成一种文学手法,并把它置于一系列文本与文学手法的背景之中。
这就是说,文学手法并不是表达信息的手段,而是文学言语的主人公和
主题。
文学文本中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可算是为文学而语言,为语言而语言。
这种定义也不严谨,因为文学文本也具有某种传递信息的功能,只不过由实时实地针对具体对象的传递形式变成了异地超验的抽象形式,由传递具体信息到传递作者的意愿。
《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红楼梦》、《青春之歌》等,莫不传递着复杂而又深刻的信息。
即使是唯美主义作家,如王尔德、戈蒂耶的作品,也传递着种种信息。
相反,单纯的文学游戏则可能失去了文学性。
另外,功能变化的两个方面也发生在人文社会科学其它学科的文本之中,如哲学文本、史学文本、社会学文本、心理学文本等。
我把第三种定义叫作结构主义的定义。
这就是说,语言的突现不能成为文学性的足够标准:语言结构与修辞结构的融合,即按传统和文学背景的规范,建立起统一的、功能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似乎更应该成为文学特征的标志。
这里包括三个层次或三个类型的融合。
第一层次是把其它言语中没有功能作用的结构或关系融合在一起,调动语言产生思想的功能,通过形式结构,产生语义和题材方面的效果。
第二层次的融合是指整部艺术作品的融合,统一性是文学性的基本概念之一。
俄罗斯形式主义者谈论以一种成份、一种结构形式或一种修辞形式来统一整个文本。
这一定义过于理想化,首先很难找到以上述方式统一作品的单一材料;另外,统一性的假
设常常显示出不同成份、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之间的摩擦和矛盾。
实际上,任何试图把文学作品限制为某种单一品位或单一视野的做法,都建立在一再简化文本的基础上。
同样,人文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也都把结构统一作为追求的目标。
在第三层次的融合上,作品针对文学背景、它与文学手法、习惯、体裁、与读者通过文学赖以阐释世界的规则和范式的关系等,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意义。
换言之,文学是对文学本身的批评,是对它所继承的文学概念的批评,文学性是一种自反性。
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总有一些文本运作方面的现象,躲过了元语言的思考或定义。
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学的不可知性是文学深层的永恒主题;对于绝对的文学追求而言,作品标志着某种程度的失败。
“文学性”的第四种定义,是关于文学本体论的定义,认为文学语言的参照物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幻想中的人和事。
这种定义也是很不严谨的。
日常言语、语言学和哲学文本、说教性寓言和戏剧里也有虚构成份;而文学作品确实经常把历史真实和心理真实推上舞台。
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于是某些西方理论家断言,参照行为本身是虚构的,文学的摹仿并非人物和事件的摹仿,而是对“自然”言语或“严肃”的语言行为的摹仿。
西班牙理论家马丁内斯-博纳梯更是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符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符号,而是对真正的语言符号的摹仿。
马丁内斯-博纳梯的定
义离奇而又荒诞。
应该说,文学不是对非虚构性“严肃”语言行为的虚构性摹仿,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行为,例如叙事性的语言行为、描述性的语言行为或抒情式的语言行为等。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