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劳动工资统计-资料

合集下载

劳动统计报表制度

劳动统计报表制度

劳动统计报表制度(2008年统计年报和2009年定期报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制定江西省统计局改制2008年11月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 不得伪造、篡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十五条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在统计调查中知悉的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目录、总说明 (2)二、报表目录 (3)三、调查表式(一)综合年报表式1. 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1301表) (4)2. 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1302表) (5)3. 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I303表) (6)(二)综合定期报表表式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1401表) (7)(三)基层年报表式劳动情况(I102-1 表) (8)(四)基层定期报表表式劳动情况(1202-1 表) (9)四、附录(一)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表甲栏分组目录 (10)(二)主要指标解释 (11)总说明(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等方面的资料,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提供数据,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可靠依据,特制定《劳动统计报表制度》。

(二)本报表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及从业人员变动、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

(三)本报表制度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报送劳动统计报表的要求制定。

除《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表外,综合范围为中央和地方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资料(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四)本报表制度中的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资料来源为各基层单位劳动情况表,基层单位劳动情况表的布置方式由各设区市统计局自行确定。

(五)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江西省机场管理公司、南昌铁路局劳动统计资料直接报送江西省统计局,并由省统计局汇总。

劳动工资统计业务培训203年报和204年定期统计报表解读

劳动工资统计业务培训203年报和204年定期统计报表解读
一、基层表的变化
劳动工资专业培训
(一)年报表号
一套表单位“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年报表号 由原来的102-1,变为有602-1。季报 表号没 有变化,仍然为202-1
(二)年报指标
劳动工资专业培训
“单位负责人(71)”后面加了备注“单位负责人(中 层及以上)(71)”
“一般管理人员(A09)”后面加了备注 “一般管理人员(中层以下)(A09)” 平均工资相关指标已全部去掉
如果是自行招用的临时人员、农民工和非个体工 商户的工程队,这些人员应由建筑企业统计为在岗职 工;
其他从业人员:指本单位中不能归到在岗职工、 劳务派遣人员中的人员。此类人员实际参加本单位生 产或工作并从本单位取得相应劳动报酬的人员。具体 包括:非全日制人员、聘用的正式离退休人员、兼职 人员和第二职业者 以及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外籍和港 澳台方人员。
劳动工资专业培训
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 支出;
4.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各 项补贴;
劳动工资专业培训
5.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具体有:工作服、 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 以及按照国务院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劳动 部等七单位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 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 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 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
劳动工资专业培训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包括以下项目
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 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 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 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 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或公费医疗 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贴费、工会文教费、探亲路 费等;

《劳动工资统计》课件

《劳动工资统计》课件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数据随时间变化 的趋势和周期性变化规律,预测未来趋势 。
统计分析实例
劳动工资水平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类型的劳动工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劳 动工资水平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劳动生产率分析
通过对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和评价,分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 法。
就业结构分析
通过对就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和就业结 构的变化趋势。
管理
工资总额的管理应当遵循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得
到保障。
工资增长指数
工资增长指数
指报告期内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 比率,用于衡量职工工资增长的
水平。
计算方法
工资增长指数可以通过计算报告期 平均工资与基期平均工资的比值得 到,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平均 工资的增长率来计算。
经济意义
案例二
某市人社局劳动工资统计 应用
案例三
某县劳动保障局劳动工资 统计应用
研究机构劳动工资统计研究
案例一
某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劳动工资统计研究
案例二
某研究所劳动工资统计研究
案例三
某独立研究机构劳动工资统计研究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确定分析目的和主题
在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前,需要 明确分析的目的和主题,确定 分析的重点和方向。
数据分析方法选择
根据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数据 分析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统计 指标和数学模型。
结论和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结论和建议 ,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05
劳动工资统计的挑战与展望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问题
数据收集困难
劳动工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通过分析劳动工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经济增长对劳动工资的影 响和劳动工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填报操作手册

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填报操作手册

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填报操作手册
劳动工资统计
填报攻略
转眼间2022年已接近尾声,2022年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即将开启。

在此为大家送上劳动工资统计填报指南,敬请惠存。

提到劳动工资统计
您可能会问
劳动工资统计
不就是从业人员与工资两块内容吗
依据考勤表和工资表就可以啦
没什么难度呀
这样理解可就错啦
咱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2021年,北京市大兴区统计局在对某企业进行统计业务指导时发现,该企业在填报2020年《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102-1表)中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时包含为2019年12月以前离职、退休人员补发的2018年度及2019年度奖金,如下图所示。

案例二:。

一、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总说明和工作要求

一、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总说明和工作要求

一、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总说明和工作要求(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工资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等方面的资料,为政府监测、调控工资分配格局,实行宏观决策和经济管理提供数据,为国家制定劳动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可靠依据,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可靠基础数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家、重庆市《2013年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有关规定,结合江津实际,特制定《江津区2014年劳动统计报表制度》。

(二)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是国家统计调查的一部份,是国家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和江津区统计局对各类法人单位(包括私营单位)的综合要求,调查内容能满足各级政府和综合主管部门共同的基本的需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工、农业园区管委会、各主管部门和直报单位、各企业、事业和机关法人单位应严格按照全国劳动统计报表制度统一规定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口径、填报目录、表式内容及统计分类标准和编码,认真组织实施,全面准确及时填报劳动统计报表,不得迟报、缺报、拒报,不得虚报和瞒报。

(三)江津区2014年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任务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切实提高劳动统计数据质量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统计业务学习,熟练掌握填表方法。

二是加强劳动统计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

三是加强劳动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劳动统计台帐,做到各类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和劳动报酬不重不漏、数出有据、帐表相符、表实相符。

四是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了解各类从业人员固定收入、隐形收入、提成收入等,重点了解各行业各类从业人员一般平均工资水平、最低工资水平和最高工资水平,掌握基层劳动统计相关实际信息。

五是认真清理核准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单位,认真布置、收集、填报劳动统计报表,加强劳动统计报表数据质量审核和评估工作,做到填表规范、完整、准确,附编表说明和评估报告,按时上报区统计局和市统计局。

六是强化劳动统计调查分析工作,做好为各级领导和部门宏观调控,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及时准确全面提供劳动统计数据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各级政府核算地区生产总值提供正确的基础数据,为企事业发展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优质服务,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职能。

劳动工资 报 统计台账 ls

劳动工资 报 统计台账 ls

4月月初 人数
4月月末 人数
4月份 平均人数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2月份 累计工资总额
(千元)
——
——
一季度季报
3月份 工资总额 (千元)
1-3月份 (1一本季度) 累计工资总额
(千元)
——
4月份 1-4月份 工资总额 累计工资总 (千元) 额(千元)
0
——
——
0
0
——
0
0
0
——
——
0
——
——
0
——
——
0
——
0
0
——
0
0
——
0
二季度季报
二季度季报
5月月初 5月月末 人数 人数
5月份 平均人数
6月月初 人数
6月月末 (二季度末)
人数
6月份 平均人数
1-6月份 (1-本季度)
平均人数
7月月初 人数
7月月末 人数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5月份 1-5月份 工资总额 累计工资总 (千元) 额(千元)
(千元)
0
0
0 0 0
——
二季度季报
——
6月份 工资总额 (千元)
1-6月份 (1-本季度) 累计工资总额
(千元)
——
7月份 工资总额 (千元)
——
0
0
——
——

劳动工资专业统计岗位职责(共4篇)

劳动工资专业统计岗位职责(共4篇)

劳开工资专业统计岗位职责〔共4篇〕第1篇:劳开工资科岗位职责劳资科岗位职责1、服从公司的统一指挥,执行其工作指令,向公司负责。

2、拟订本科的工作方案和目的。

3、负责审核公司每月的工资报表。

4、负责公司的劳动报酬管理工作;5、严格遵守“劳动法”及地方政府劳动用工政策和公司劳动管理制度,负责招聘工作,组织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对员工施行管理;6、负责办理公司职工的劳务纠纷处理;7、搞好公司人员统计管理工作;8、完成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第2篇:劳开工资员岗位职责劳开工资员岗位职责〔1〕按照公司批准的酬劳分配方案,负责审定各类职员的薪资标准和奖金发动标准。

试用、转正、转岗、升降职、退休和奖励带来的个不职职员资变动。

〔3〕负责职员考勤、调休、请假、加班治理与统计,按考核规定详细审定各部门职工月工资、季度、年度奖金和津贴的发放。

〔4〕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审定劳保、医疗、养老、失业和福利等工程和支出程度,为各有关人员办理相应的手续。

〔5〕细化劳开工资治理规章,加大检查和监视,对违背劳动纪律人员按规定给予教育、批判或处分。

〔6〕建立工资台帐,负责及时、准确地编制劳开工资方面的统计报表,提出有关的统计分析^p 报告和改革建议。

〔7〕核发工作证、工号牌卡和劳保防护用品。

〔8〕配合有关部门和方面做好医疗保健、结婚、打算生育、人口统计、社区选举和劳动争议等详细工作。

〔9〕完成人事部部长临时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3篇:劳开工资员岗位职责劳开工资员岗位职责〔1〕根据公司批准的报酬分配方案,负责审定各类员工的薪资标准和奖金发动标准。

试用、转正、转岗、升降职、退休和奖励带来的个别员工工资变动。

〔3〕负责员工考勤、调休、请假、加班管理与统计,按考核规定详细审定各部门职工月工资、季度、年度奖金和津贴的发放。

〔4〕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审定劳保、医疗、养老、失业和福利等工程和支出程度,为各有关人员办理相应的手续。

〔5〕细化劳开工资管理规章,加强检查和监视,对违背劳动纪律人员按规定给予教育、批评或处分。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总说明(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有关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等方面的资料,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依据,特制定《劳动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二)报表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及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和社会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情况。

(三) 本报表制度的综合范围为广州市辖区内城乡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城乡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及农村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

(四)本报表制度中的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的资料来源为各基层单位劳动情况表。

基层资料由各区、县级市统计局、主管部门及各基层单位妥善保存,存档以备待查。

劳动情况表(I102—1表)未经市统计局同意,不得抄报其他机关或单位。

社会从业人员情况的资料来源是:统计局、工商管理局和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三家综合报表。

各类专业人员的资料来源为:1.人事部门的事业、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

2.本企业人事部门档案或职称办公室资料。

(五)各区、县级市统计局、主管部门及各直报单位应按照广州市统计局报表制度和具体要求,按规定时间和报送方式报送广州市统计局。

(六)对本报表制度中的各项规定,统计范围、指标统计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与部门不得随意修改。

(七) 本报表制度中的所有基层表和综合表中的从业人员指标以“人”为计量单位,劳动报酬以“千元”为计量单位,均保留整数位。

(八)《劳动情况》表表头基本情况填写说明:1、“登记注册类型”:按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表601表中企业(单位)登记注册类型代码“18”填写。

2、“行业类别”:按照国家统计局2002年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填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期末人数 它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如月末、季 末、年末人数,反映报告期末这一时点上实际可使 用的职工数量,所以称为时点人数。 具体包括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在岗职工期末人数 和其他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等。
2.平均人数
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职工人数。它表明报告期
内占有职工的出勤工日数与缺勤工日数。在轮班内只要工 人上了班,不论是否工作或工作时间长短,都算为 出勤。工人事先接到停工通知,或因公出差,虽未 上班,应视为出勤。出勤工日数等于报告期内每日 出勤工人人数之和。 缺勤工日数,是指工人按制度规定应该到班参加生 产,但由于工人本身的原因,如产假、病假、事假、 探亲假、工伤假及旷工等原因,未能到班参加生产 的工日数。凡缺勤满一个轮班的称全日缺勤,全日 缺勤工日等于报告期工人全日缺勤人数之和;缺勤 不满一个轮班的称非全日缺勤,按工时计算,非全 日缺勤工时等于报告期工人缺勤小时数之和。全日 缺勤可以按工作日长度折算为缺勤工时,但缺勤工 时不能按工作日长度换算为缺勤工日。
(7)实际工作工时数。是指以工时为单位计算的工 人在报告期内从事生产的时间总数。一个工人实际工 作一小时,即为一实际工作工时,它包括加班(折算) 工时和加点工时数,不包括非全日的停工、缺勤、非 生产等时间。它能比较精确地反映工人实际用于生产 活动上的劳动时间的总量。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 是指工人在报告期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从事 生产的工时总数。它等于实际工作工时数减去加班加 点工时数。
例 某车间七月份工人平均人数为100人,根据考勤 和工时利用记录,制度公休工日800工日,缺勤60工 日,非生产36工日,停工30工日,非全日缺勤240工 时,非全日非生产186工时,非全日停工132工时,公 休加班30工日,加点40工时,计算各种劳动时间。计 算结果见下图。
日 制度公休工日800 实际公休 公休加 班 工日770 工日30
4.2.1 劳动时间的核算
1.劳动时间的计算单位 生产工人的劳动时间一般是以工日和工时为
计算单位,在八小时工作制度下,一个工日就相 当于一个工人做工八个小时;一个工人劳动一个 小时就叫一个工时。在某些特定的要求下,例如, 在制定劳动消耗定额和核算单位产品劳动消耗量 时,也用“分”作为计算劳动时间的单位。
实际工作工日数等于每日实际参加生产的工人数 之和。实际工作工日数中应包括公休日加班满一个轮 班的工日数。公休日加班不满一个轮班的工时以及加 点工时,不折算为实际工作日数,可按工时为单位计 入“实际工作工时数”。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是指工人在制度规定的 工作时间内实际参加生产的工日数,它等于实际工作 工日数减去加班工日数。
企业从业人员:指在企业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 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企业从业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但 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如内部退 养职工等。它反映了各企业实际参加生产或工作的全 部劳动力。
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 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 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历 工日
31×100=3100工日 制 度 工 日3100-800=2300
出勤工日 2300-60=2240
缺 勤工日 2300-2240=60
公休加班 工日30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2240-30-36=2174
全日停 全日非生 工工日30 产工日36
公休加点 工时40
实际工作工
公休加班 工时240
1.按工作岗位分组 企业的劳动力,按工作岗位可分为以下5组:工 人和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 其他人员。
2.按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组 常在工业和建筑业等物质生产企业使用。 工业企业将生产工人分为基本生产工人与辅助生 产工人; 建筑业将生产工人分为建筑安装工人,附属、辅 助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及其他生产工人。
非生产工日数是指工人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或经 企业指定从事其它社会活动而未能从事本企业生产的 工日数。非生产时间满一个轮班的为全日非生产时间, 以工日计算。不满一个轮班者为非全日非生产时间, 以工时计算。
(6)实际工作工日数。是指工人在报告期内实际 参加生产的工日总数。一个工人在一个轮班内只要到 班参加生产,不管时间长短,即算作一个实际工作工 日。
3.劳动时间的核算 (1)日历工日数。日历日数是按工日计算的工人在 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可能劳动时间。它等于期内 每日工人人数和,或等于期内工人平均人数与日历日 数的乘积。 (2)公休日数。公休日数指报告期内国家(或企业) 规定工人应当休息的节日、假日的工日总和。如果由 于某种原因,工人在公休日加班满一个轮班时,应作 公休加班工日计入实际工作工日。如果工人在公休日 加班不满一个轮班,属于公休加点工时,计入实际工 作工时。 (3)制度工作工日数。是指按照国家(或企业)规 定,报告期工人应该工作的工日总数。可用报告期规 定的工作天数乘工人平均人数求得。
3.按工种和熟练程度分组 企业生产人员的工种指具有某种工作所要求的技
能,即能够承担特定工作的能力。例如,机械工业企 业的工人,可分为车工、刨工、铣工、钳工、电工、 焊工、机修工等等。
所谓熟练程度是指劳动力对其所从事的一定工种 或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的掌握程度。 工人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其所属工资等级表中一定技术 等级来确定,一般分为8级。这种构成统计可以反映 企业劳动力或工人的技术水平,是合理调配劳动力的 依据。根据这种构成资料还可计算劳动力或工人的平 均工资等级。
第二,随着近年来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价格上涨,增 加了职工家庭的消费支出,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工资增长的效果, 有可能造成低收入职工对工资增长的感觉不太明显,也许工资 涨了,但是相应消费支出也增长了。
第三,中国现行的工资统计范围只是城镇国有、集体单位 以及其他规模以上的企业,没有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例:某企业于4月15日开工,开工后每天的人数资料(见下表)
日期 15—17 18—20 21 22—27 28—29 30 人数 200 222 休息 232 244 休息
则四月份平均人数为: 200 × 3+ 222× 4+232 × 6+244 × 3
平均人数= 30
=120(人)
企业从业人员构成统计
其他从业人员:指企业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 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等。
企业从业人员的统计原则是 “谁发工资谁统 计”。
1.虽未参与企业经济活动,但却由本企业支付工资 的,如代培人员、借调人员、带工资学习人员、出国 援外人员以及下放劳动锻炼人员,应统计在内;
2.新增人员,则从其报到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当 月工资,即应算为企业劳动者。
4.按文化程度分组 所谓文化程度,是职工所受教育的程度。按文化程 度分组时,一般按职工的学历(或同等学历)进 行划分。如划分为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 盲。 5.按用工期限分组 按用工期限分组可分为:长期职工和临时职工。 (1)长期职工: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 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 及国有企业使用的城镇集体企业的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 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 (2)临时职工: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 包括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的劳 动合同或使用期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
3.对于退职、退休、死亡、开除、参军、不带工资 上学退出企业的人员,从其离开之日起即不统计为企 业职工。
4.从企业领取原材料在自己家庭中进行生产的家庭 工,经领导批准的停薪留职人员,参加企业生产劳动 的军工和勤工俭学的在校学生,也均不统计为企业职 工。
3.1.2 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与构成统计
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指标一般有两类,即期末人数 和平均人数。
工资以及其他有关指标的基础资料。其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每天实有职工人数之和
平均人数=
报告期日历日数
人员增减变动不大的企业,平均人数可以用期初 人数与期末人数相加之和除以2求得。开工不满全月 的企业,其分母也应用报告月的日历日数,这样才能 避免人数的重复计算,真正反映整个月的平均人数, 若以开工日作算式的分母,则计算结果只能是开工日 数的平均人数,而不是报告月的平均人数。
企业从业人员减少人数,则是指报告期内离开本 企业并不再由本企业支付工资的全部人员。具体有: (1)离休、退休、退职;(2)开除、除名、辞退; (3)终止、解除合同;(4)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 关系的职工;(5)调出;(6)其他。
从绝对数上,反映企业从业人员的变动情况, 可用上面的平衡式,这是企业从业人员变动统计的 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相对数角度统计职工人 数的变动程度。
第四章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
$4.1 企业从业人员统计 $4.2 企业劳动时间统计 $4.3 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 $4.4 企业工资统计与分析
感觉的工资增长与统计结果不同原因有三
2019年7月17日,劳动部劳动工资司司长邱小平接受采访时表 示,人们对工资增长的感觉与统计结果存在差距的原因有三:
第一,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是一个统计的概念,在职工工 资总体增长的情况下,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企业之 间,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工资快速增 长会直接拉高对全部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增长的统计数字, 从而有可能掩盖低收入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甚至有的职工工资 水平相对下降的实际情况。
日2174+30=2204 制度内 非全日 非全日 非全日 实际工 停工工 非生产 缺勤工 作工时 工时 工时 时
16834 132 240 186
3.1.3 企业从业人员变动统计
一定时期企业从业人员的变动关系可表示为: 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
式中,企业从业人员增加人数,是指在报告期内 本企业招收、录用和调入的全部人员,具体可有: (1)农村招收的人员;(2)城镇招收的人员;(3) 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4)录用的大、中专院校 及技工学校毕业生;(5)调入;(6)其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