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4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中国是一个地域极为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需要。 (5)统治者个人权力欲望。
2.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3.趋势
(1)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取消丞相。
(2)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
方控制不断加强。
4.影响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 性、共性和特殊性。秦汉至隋唐时期,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 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
(1)大河文明,农业发达,统治者为了有效控制水源。
(2)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
政权加以维护。
(3)历史传统影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既具有强固的 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法制 度的某些原则,如王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
长制等,逐渐嬗变为封建的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
制度的基本特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制
和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秦统一六国后,逐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对中国历史有
深远影响。(2)从西汉至两宋,随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
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3)明清时期君主专
(2)评价: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以科举制为核心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君主专制为核 心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改革选官、监察制度 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复习备考时,归纳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注意将选官制度 的发展沿革理顺,总结出演变历程,重点理解科举制的积极作 用;对比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
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

如何防止丞相、外戚、宦官、官僚集团权力过大 威胁皇权?
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监察和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 选官制度和官僚监察制度 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形成割据势力? 地方行政制度
主要解决 君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君 主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体 制 的 演 变
1.君主专制 政治支柱 2.官僚政治 政治支柱
汉武帝为削弱相权,
频繁换相,为改变
丞相位尊权高传统, 又不断降低丞相的
李蔡
严青翟
畏罪自杀 3年 汉武帝在位54 年间,先后用相 12人.其中除 4人在任上正 出身并残酷对待任
职丞相的人。以至 常死亡之外 , 有 3 人被免职 ,2 人畏罪自杀 ,3人被下狱处死. 赵周 下狱死 2年7月
于公孙贺听到汉武 石庆 去世 8年3月 政府高层官员受到严厉处置数量如此之多,在历史上是
地
位
(3).明朝八股取士: 科举制成为专制君主钳制思想,培养奴仆化官僚 的工具。
(4)对社会基层的严密控制:
明代户籍制度严密控制军民的出行超过百里;里甲制 度十分严格;乡村族权和政权紧密结合。
导致民众都成为奴隶,导致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 醒缓慢。
(6)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恶果:
导致官僚和臣民奴仆化和奴隶化,唯上是从、因 循守旧之风盛行和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缓慢。
பைடு நூலகம்
皇 帝
议政王大 臣会议;军 日常事务 国大事;限 制皇权 内 阁 6.清代: (1).军机处
康熙:
南书房, 强化皇权
雍正: 军机处
人员构成: 亲信充任 人员精简 临时兼差
杜 绝 权 臣 擅 权
军机大臣从皇帝 亲信和重臣中调 任。“著在军机 处学习行走”
【推荐】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2014·黑龙江阶段性统一考试)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这一继承制度()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使政权趋向严密C.有利于社会稳定D.易导致权力纷争【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下的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这一继承制度的弊端在于“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即王位世袭制下以兄终弟及为主,易导致“弟”与“子”之争夺,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A项说法错误;B项“严密”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应是不利于社会稳定。
2.(2014·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据题干“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的是分封制,从提问方式“周初的这一做法”来,说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时间是周初;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从“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说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B项错误,故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
3.(2014·北京朝阳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答案】C【解析】解题依据材料中的“贵族色彩”、“共主”、“地方分权体制”等信息反映了西周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分封制,故选C。
高中历史复习 必修1 中国史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分封制的影响
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 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 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 导致了诸侯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考题为证] (2013·上海高考)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
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
归纳总结
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
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一、二、三、四”归纳宗法制的要点 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
一个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
两个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 "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 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
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D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主题二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宗庙”“祖庙”“家 族”等信息说明宗法制 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 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 制度。
史料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
排查基础 自主落实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 兄终弟及。
王位世袭制 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夏
宗法观念萌芽
商 政
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 神秘 色彩。
治
制
3.行政机构
(1)中央设有 相、卿士 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5

明代:
.都察院御史
.特务统治(厂卫制度)
超越政府机构,加强对官员监察和控制,造成明 朝政治黑暗、恐怖。
.六科给事中 位低权重,以小制大,加强对官僚的监察和控 制,强化皇权。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法,防止官 员贪污腐败。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
贪赃枉法的现象仍司空见惯。
(1)行省制的特点:
.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பைடு நூலகம்受中书省直接控制;
4.元代:行省制
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山川行便为主的做法,明确 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 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岭南之险, 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胡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 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等。
分封同姓诸侯王,防范开国功臣和
(1).原因: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保卫西汉中 央王朝的统治。
结果: 巩固西汉初年的统治;促进了对地方的开发和经济社
会的发展。
封国发展为割据势力,引发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 平定七国之乱;
解决之道:
汉武帝设监察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实行推恩令和夺爵;
2.中唐后:节度使
①杯酒释兵权 ,用高官厚禄交换节度使的兵权 ②文官任知州,设通判,二者相互制约
③调整地方行政机构:路州县;
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削弱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 地方割据的物质、军事、政治基础被消除,中 央集权加强; 但地方权力过分被削弱,导致地方财政困难, 形成积弱的局面。
4.元代:行省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积极:
保证了国家能有效的集中力量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基础强化】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夏朝出现“家天下”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
2.分封制的目的是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维护天子的权威 ( )。
3.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国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 )。
4.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
5.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 )。
6.唐朝藩镇割据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突出 ( )。
7.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司法权相分离 ( )。
8.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举”外,对当时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 )。
9.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职能是参与机要事务,都拥有决策权( )。
10.中国古代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是起用身边亲信近臣和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 )。
答案1.√ 2.√ 3.√ 4.√ 5.√ 6.√7.×正确答案: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8.√9.×正确答案: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职能是参与机要事务,但没有决策权10.√【易混、易错、易忘、误区盘点】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什么?答案血缘。
2.我国古代文献中有“百世不迁之宗”的说法,这主要指什么?答案大宗的嫡长子。
3.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的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答案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表现。
4.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何处?答案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5.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
2014年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6.《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推行郡国并行制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D.解决土地兼并7.唐高宗后期,武则天建议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等以文词召为翰林院待诏,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与机要。
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
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是( )A.中书省最高长官B.门下省最高长官C.尚书省最高长官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8.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9.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第2部分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回扣提示 1.中央集权的加强: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含义、问题及解决 措施;唐代“藩镇割据”问题的形成及危害;宋代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果;元代行省制的创设及意义。 2.君主专制的加强:汉代内外朝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宋 代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制的内涵及影响。 3.选官制度的演变: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 制;隋唐科举制实行的背景、含义、特点及影响。
(二)知识串联 1.汉到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走向成熟 (1)中央制度的创新:汉代设置中外朝机构,隋唐实行三 省六部制,宋代设置“二府三司”,元朝设置中书省。 (2)地方制度的变革: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 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 度。
(3)两个结果: ①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 逐步加强。 ②自北宋后,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国家一统的局 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中央集权制度 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从察举的对 由品评官评定 象、内容、 人才优劣,士
选官 限定在 特点 贵族范 围内
方式来看, 族世袭政治特
都体现出封 权,民意无从 闭的特征 体现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回扣提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目的、内阁职能及影响。 2.清朝军机处:起因、职能、特点及影响。 (二)知识串联 1.重大举措 (1)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创立内阁制度。 (2)清朝设置军机处。 2.最终结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回扣提示 1.皇帝制度:由来、特点及影响。 2.秦朝中央官制:内容及作用。 3.郡县制:全面实施的背景、主要职能及意义。
(二)知识串联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两层官职: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和县 令。 4.四个统一: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 车轨;统一思想;统一文字(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解读【高频考点1早期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示例1(2011〃海南卷)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C解析:C。
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B、D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
故选C项。
【解题技巧指导】解题技巧指导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注重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
分封制和宗法制主要盛行于西周,秦朝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但整个封建时代,分封制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分封的对象仅局限于皇家子弟,本题就考查了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考生容易产生两个误区:一是根据教材内容认定秦以后分封制已不复存在,或只在西汉初年出现过。
二是认为“分王子弟,以为屏藩”与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任何联系。
这就要求考生不能被教材知识或观点所束缚,充分挖掘教材的隐含知识。
要立足教材,但又不能囿于教材。
【教材知识回顾】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王位世袭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是联系紧密的三项制度。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两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高频考点2郡县和行省】高考真题示例2(2011〃江苏卷)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B解析:B。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
A、C、D表述错误。
答案为B。
【解题技巧指导】本题对元朝行省制度进行考查,其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完全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材料进行解答,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要求较高;二是使学生通过本题了解行省制度的发展情况,补充了教材中行中书省的职权知识欠缺,让学生对行省制有了全新的认识。
做此类题时,同学们应注意阅读总结材料,同时要排除教材中相关知识的干扰。
【教材知识回顾】【高频考点3科举制】高考真题示例3(2011〃山东卷)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强调这项制度可以调动各阶层参与政治并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与科举制下普通下层的老百姓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相吻合,故选C项。
C【解题技巧指导】本题以钱穆的评述作为材料,考查了科举制具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进一步考查了学生对科举制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切入点虽然较小,但考查的知识却是教材的重要知识,这正是当前高考命题的趋势。
近几年高考往往以文字材料、图片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把握,因此同学们复习时要注重提升自己结合材料理解知识的能力,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分析重要的历史概念【教材知识回顾】科举制的前世今生:(1)创立:隋文帝首创以考试的办法选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形成。
(2)完善:唐增加考试科目、创武举和殿试。
(3)发展:北宋实行“糊名法”,防止考试作弊。
(4)僵化: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5)废除:1905年正式废除。
(6)新生:1994年中国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逐渐形成【高频考点4相权的演变】高考真题示例4(2011〃北京卷)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解析:C。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汉武帝通过建立中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
三长制的实行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
明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因此选C项。
C【解题技巧指导】本题考查古代分割和削弱相权的具体做法,属于教材的基本史实,但题肢的设计很巧妙:一是设计了知识陷阱,如“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学生很容易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二是故意混淆视线,西汉削弱诸侯王势力和北魏实行三长制的目的都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不是针对丞相。
因而此题难度不大,但极容易失分。
因此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一要认真审题,不能错过题干中的任何字词;二是要准确掌握史实,不能张冠李戴。
【教材知识回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丞相居于枢纽地位,是连接政治制度各部分的关键环节。
古代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说法。
新华网上海2011年6月8日电,近日,上海市卢湾、黄浦两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浦区、卢湾区两区建制撤销,设立新的黄浦区。
“撤二并一”相关程序仍在进行中。
批复要求,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要按规定及时勘定,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由上海市自行解决。
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总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2011年06月08日新华网(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等,包括每一种制度实行的目的、主要内容、影响等。
(2)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规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步削弱。
(3)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中央集权演变的规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材料一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
在各个朝代开始阶段,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
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度过大和军事问题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会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地方行政层级变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发展史,正是中央集权加强到削弱、再加强再削弱的交替更迭,地方行政层级变化也表现为波浪式,最终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
——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材料二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革县乡财政管理方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管县”的改革试点。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强调:“继续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的财政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近日公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
作为中国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扩权强县”经历了从试点到以法规形式稳步推进的过程。
“扩权强县”再次出现在一号文件,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将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综合材料三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
县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
究其原因,一是百里之县的设计比较合理,适合农民朝出晚归的出行要求,对于官员下乡劝课农桑也比较合适;二是维护中央政权的需要,县是各朝中央政府落实一切政令的基本单位,赋税征集、军队招募、百姓安居乐业皆属县的职责范畴。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归纳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规律和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基本特点。
(2)从材料二归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省直管县改革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3)分析我国地方行政层级调整为什么要以县为基础?扩权强县改革有什么现实意义?【考查意图】本题目的在于透过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史实,寻找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正确指导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
【解题关键】第(1)问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基本史实和发展规律,根据教材内容即可回答。
基本特点要从材料中归纳。
第(2)问要从材料中提炼,体现了“扩权强县”改革从地方到中央,从财政到政治,从实践到法律等的探索历程。
第(3)问要求扣紧材料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1)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
规律:地方权力逐步削弱;地方行政体制趋于完善。
特点:波浪式演变;逐步走向稳定。
(2)特点:地方探索,中央支持;逐步推进;从财政改革开始;依法探索。
(3)原因:县在我国存在了2000多年历史;百里之县的设计比较合理;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维护中央政权的需要。
意义:有利于提高政权运转效率;有利于提高地方的积极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三农”问题解决;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建设一个高效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增进公共利益和社会主义政治民主。
答案及解析1 C。
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
A项错在有效控制,因为分封制下受封者享有较强独立性;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选C项。
2 A。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实行了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
B、C、D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答案为A。
3 C。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
示意图反映的是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故选C项。
4 D。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题干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