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20XX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手法(9)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鉴赏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古代诗歌艺术手法鉴赏》,关于高考的这一高频考点,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设计思想高三的复习,就是要针对高考,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对近五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考点的考查频率也是很高的,所以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想利用三节课的时间来复习这个考点。

大致的设计思路是先来整合古代诗歌中常用艺术手法,然后再总结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及步骤,最后用相关的题目来强化学生组织答案的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以及整个学校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

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

尤其是在艺术手法鉴赏类的题目上,出现生搬硬套术语,答题步骤不够规范,有术语不分析等情况。

所谓高效与有效课堂的构建要素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让学生能够不会的会了,零散的整合了,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1)理解并熟练识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

(2)掌握判断诗歌表达技巧的方法,并能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树立按照题干要求规范答题的意识,提高细致分。

四、说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艺术手法鉴赏的知识网络和体系,交给学生答题的技巧和步骤。

五、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手法的能力。

六、说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总结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2、讨论法。

通过对15年高考艺术手法鉴赏题的分析,组织学生有效地讨论,并总结做题的方法与步骤,这样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使学生掌握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规律。

七、说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活页练习八、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古代诗歌,作为我们中国人灵魂的养分,历来也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所以诗歌鉴赏也成了历届高考的必考题目。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简介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

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和生活情感的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环境。

分析古代诗歌中描绘生活情景的例子,如田园诗、边塞诗等。

1.3 教学方法讲座与讨论相结合,介绍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分析具体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解析来感受诗歌中的生活情感。

第二章:诗歌的形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形象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2.2 教学内容解释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分类,如自然形象、人物形象等。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形象构建和作用,如意象、象征等。

2.3 教学方法讲解诗歌形象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发现和解析诗歌中的形象。

第三章:诗歌的情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特点。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情感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类型和表达方式,如抒发怀才不遇、思念家乡等情感。

解读具体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情感表达技巧。

3.3 教学方法讲座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介绍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体验诗歌情感。

第四章:诗歌的语言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语言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4.2 教学内容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跳跃等。

解读具体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4.3 教学方法讲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创作等活动,运用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诗歌的节奏与韵律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特点和作用。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节奏和韵律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5.2 教学内容解释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概念和分类,如平仄、押韵等。

分析具体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构建和作用,如韵律的和谐、节奏的起伏等。

20XX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手法(9)

20XX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手法(9)

20XX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手法(9)20XX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手法文章来自:xx20XX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手法【学习目标】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自主探究】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诗歌表现手法教案

诗歌表现手法教案

一、诗歌表现手法教案二、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2. 难点:如何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意境的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引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表现手法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并通过具体的诗歌例子进行分析。

3. 诗歌欣赏与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诗歌,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创作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表现手法,尝试创作一首诗歌,要求富有意境。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让学生认识到诗歌表现手法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诗歌的兴趣。

七、课后作业:1. 让学生背诵一首经典的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诗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诗歌创作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板书设计:1. 诗歌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2. 诗歌欣赏与分析展示经典诗歌分析表现手法3. 创作练习选择表现手法创作富有意境的诗歌十、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选集2. 相关诗歌表现手法的资料六、诗歌表现手法教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对仗、反复、设问、互文等。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1.1 诗歌的来源讲解诗歌起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反映的生活场景和情感。

1.2 诗歌与情感解析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可以表达喜悦、忧伤、愤怒等情感。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的形式与结构2.1 诗歌的形式介绍古代诗歌的常见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等。

讲解不同形式诗歌的特点和韵律美。

2.2 诗歌的结构解析古代诗歌的结构,包括起承转合等部分。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歌的结构如何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诗歌的语言与意象3.1 诗歌的语言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富有音乐性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歌语言的美感和表达效果。

3.2 诗歌的意象解析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和意义,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诗歌的表现手法4.1 比喻讲解比喻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拟人、夸张、对比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4.2 象征解析象征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月亮象征团圆、梅花象征高洁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和深层意义。

第五章: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5.1 诗歌鉴赏的方法介绍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了解背景、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等。

讲解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5.2 诗歌鉴赏的技巧解析古代诗歌鉴赏的技巧,如抓住诗眼、理解典故、感悟情感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鉴赏古代诗歌。

第六章:对比与对偶6.1 对比手法的运用讲解对比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如突出主题、强调情感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6.2 对偶手法的运用解析对偶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平衡节奏、增强韵律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对偶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

2. 古代诗歌中的生活描写。

3. 古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生活描写。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和描写。

3. 分析: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生活描写。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5. 总结:总结古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第二章:诗歌与自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自然背景。

2. 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3. 古代诗歌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古代诗歌与自然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诗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自然背景和描写。

3. 分析: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5. 总结:总结古代诗歌与自然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六章:诗歌与情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

2. 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描写。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学案,教案设计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学案,教案设计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学案,教案设计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10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修辞类)课前预习一、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双关、对比、互、通感、顶针等。

【技法解密】1.明辨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正确鉴赏和评价,其前提是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要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对比与衬托,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

2.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辞格表达效果: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意贯通;增强的气势,增强的感染力。

(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句意蕴,丰富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唐朝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上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手法(9)20XX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手法文章来自:xx20XX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手法【学习目标】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自主探究】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5、烘托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9、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10、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1、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12、从对方着笔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13、细节描写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文章来自:xx20XX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手法【学习目标】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自主探究】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5、烘托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9、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10、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1、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12、从对方着笔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13、细节描写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文章来自:xx20XX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手法【学习目标】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自主探究】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