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完整版)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编写人:孙忠信审核人:孙家前一、学测要求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A)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二、预习——自学——展示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实践具有。

这首先是由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

其二,实践具有。

实践是一种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其三,实践具有。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发展的。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的产物。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二是,三是。

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产生,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3)实践是检验。

只有把和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东西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和。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合作——探究——展示探究一: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蜜蜂筑巢科学家做实验探究二:(1)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如何理解?(2)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可以实现,这是否说明实践不是认识的来源?(3)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学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重点、难点
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导学过程
修订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标提示(约2分钟)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课程背景,情境创设,问题导入等
自学检测(约10分钟)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做、行动)
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
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认识决定并指导开展实践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
2.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
A.人们改造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C(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
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
(1)实践是认识的
因为: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因为:
(3)实践是检验
因为:
(4)实践是认识的
因为:
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导学案,并提出问题
交流讨论(约10分钟)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2019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2019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践观,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学习重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自主学习】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改造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

它们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

实践是人有、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

这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二是的实践。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实践。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查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识记并理解: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重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基础梳理】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

(2)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实践的和实践的。

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制约的,也具性。

(2)实践具有性。

实践是人有___ ____、有___ ____的活动。

表现:①在改造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②在改造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和。

(3)实践具有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 _____中的人的活动。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1)改造的生产实践。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的实践。

如、等。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时间主要表现为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和_______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_____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______的认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的产物。

提示:区别实践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认识都源于实践,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列举生活实例,根据有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式讲授法【知识整合】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1)(2)(3)3、实践的基本形式:(1)(2)(3)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的过程:(2)获得认识的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1)(2)(3)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原因:(2)怎样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典型例题】1.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2、“行是知之始”这句话告诉我们()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4.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棉铃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人民币。

为此,抗虫棉的研究被列入高科技计划。

科技工作者经过艰苦攻关,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制成功,不喷农药降服棉铃虫成为现实。

今年该抗虫棉要推广1000万亩,将为广大棉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说明()①人的愿望决定了认识的产生②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5.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①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②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③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③6、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9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

导学案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高二年级政治学科主备人夏国稳【导、思】【学习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习重难点】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决定认识难点:实践的含义、认识的唯一来源与两种途径、根本动力【自主学习】1.什么是实践?分为几类?2.实践的特点有哪些?3.如何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4.意识具有能动性反作用,那么认识对实践具有何种反作用?【议、展、评】【合作探究】探究一:如果你参与上面漫画中的辩论,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为什么?不同意。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实践既连接着主观,又连接着客观,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探究二: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流入城市,缓解城市中粮食供求矛盾和城镇住房、交通、就医的压力,中国在1958年颁布了《户口登记条例》。

伴随着户籍不同带来的城乡“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酬”,不同地区户籍附带的教育、医疗、就业福利等户籍歧视现象的出现,人们认识到原有的户籍制度设计存在许多不足。

有些专家提出应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城市户口,但福建、广东地区等试点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口背后附带的利益差别,户籍改革将是一纸空谈。

为了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们对户籍改革的思考在不断深入。

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我国户籍制度的认识过程。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命制: 杨秀洪 审核:高二政治备课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实践:实践的含义及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践含义的理解能够分析实践活动与非实践活动的区别2、通过对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的理解提高运用二者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要积极实践,正确认识社会和生活,寻觅人生的真谛,用正确的认识指导人生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1、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学习过程】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基本形式:(1)(2)(3) 3、实践的特点(1)(2)(3)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在实践中获得认识的过程 (2)获得认识的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1)(2)(3)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原因: (2)怎样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含义:一、理解实践要注意:1、主体:人2、改造对象:客观世界:包括和,不是主观世界。

3、性质:不是纯主观思维的活动,而是直接现实的活动,即把变为,因此,实践是联系与的桥梁。

二、判断下面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1、蜜蜂筑巢,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2、思考哲学问题()3、农民种庄稼()4、新一届党中央加强反腐,苍蝇、老虎一起打()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6、水村“山水祥和家园”的修建()三、根据上述实例,概括实践的基本形式,对号入座:发现水村:前段时间,我们学校后面的高楼悬挂了“现房热卖”的大条幅,一时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原来,水村“山水祥和家园”基本工程已悄然完成。

探究一:该商品房动工之前,要进行可行性调研,确定可行后,还需要做制定施工计划、绘制工程图纸等前期准备工作,以便使相关工程按照人们的目的和计划有序进行。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学习目标展示1.知识目标(1)识记①实践的含义。

②实践的特点。

(2)理解①实践的基本形式。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运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学习重点难点①学习重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学习难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 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通过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观点,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四. 自主学习提纲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2.特点:(1)实践具有。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是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

(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有的活动。

(3)实践具有。

3.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最基本);(2)变革社会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1)认识产生于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4.实践是认识的。

(1)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
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
一的思想和观念。

二、学习重点
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学习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自我预习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 。

它有两层基本含
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 的物质性
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其一,实践具有 。

这首先是由
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和 。

其二,实践具有 。

实践是一种 的改造
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其三,实践具有 。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 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 是根本不存在
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 发展的。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实践
的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历史条件的
制约,是一定 的产物。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 ,二是 ,三是。

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
只有在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
、产生 ,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
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

(3)实践是检验 。

只有把 和 联系
起来加以比较和 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
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东西变为 。


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产生的 加以对
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 和 。

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
到 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五、知识整理(框架式)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1.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及其特点 三个特点 主观能动性 三者是统一的
的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方法论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
(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六、探究与共享
课堂探究一(教材第42页):
(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课堂探究二(教材第44页):
(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课堂探究三(教材第44页):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课堂探究四(教材第45页):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课堂探究五(教材第46页):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