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虹教授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介绍

合集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发性气胸35例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发性气胸35例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发性气胸35例临床分析
刘建红;段强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09(025)01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自发性气胸的诊治率及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我院收治的35例并发于老年COPD的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于老年COPD的自发性气胸患者X线检查是确诊最基本最重要的检查,胸部X线检查不能完全确诊者,可行胸部CT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气胸后据病情立即行胸膜腔穿刺抽气减压8例,胸腔闭式引流20例,2例肺压缩面积<20%的闭合型气胸患者采用绝对卧床休息及吸氧后肺复张,5例因治疗无效行外科手术治疗治愈.结论:老年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年龄大,体质差,病情重,变化快,必须及早检查确诊,以免漏诊;处理需谨慎,治疗时以综合措施为主,尽早排气,缓解病情,从而降低死亡率.
【总页数】2页(P1623-1624)
【作者】刘建红;段强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四川,攀枝花,617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120例临床分析 [J], 吴艳梅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32例临床分析 [J], 金伟;宗学莉;梁晶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附35例报告) [J], 朴海今;高美花;林爱顺
4.以急性左心衰竭为表现7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分析 [J], 田志广;闫巍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35例临床分析 [J], 余伟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概况

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概况

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概况
李树强;刘小虹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022)004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可归属于中医“喘证”、“肺胀”范畴。

《证治汇补·咳嗽》谓:“肺胀者,动着喘满,气急息重,或左或右,不得眠者是也。

”《医宗必读·喘》谓:“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摇身颉肚。

”所述喘证及肺胀的临床表现为气促、心悸、喘息、呼气困难、咳嗽、咯痰、张口抬肩,均与COPD的临床表现相吻合。

近年来,中医治疗COPD已取得相当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总页数】3页(P248-250)
【作者】李树强;刘小虹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七年制本硕班99级,广东,广
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621
【相关文献】
1.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概况 [J], 梁爱武;吴娜娜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的中医治疗概况 [J], 陈玥璇;张志明
3.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的临床研究概况 [J], 刘锐;叶
传冬;雷宁宁;何嘉;侯体保;刘秀芳
4.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并发症研究进展 [J], 王坤;郭思佳;封继宏;孙增涛
5.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概况 [J], 覃健杰;陈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塞发生率 (
540 6/10 万、1110 1/10 万) 显 著 高 于 女 性 非
Ⅲ 、 Ⅳ 级 COPD 人 群 VTE 风 险 高 出 无 气 流 受 限 人 群 2
践研究数据库 的 数 据 显 示 GOLDⅡ 级 COPD 患 者 VTE 发
生 率 比 GOLDⅠ 级 高 17% [13]。 另 一 研 究 亦 表 明 FEV1/
COPD 组 (
137 1/10 万、119 2/10 万 ); 研 究 表 明 GOLD
61 4% , 亦 高 于 非 COPD 组 的 47 5% 和 46 2% 。
倍 [12]。VTE 风险 还 与 COPD 严 重 程 度 相 关, 英 国 临 床 实
COPD 患者的横断面 研 究 发 现,COPD 组 平 均 颈 动 脉 IMT
r
i
r
a
lva
s
cu
l
a
rd
i
s
e
a
s
ei
sac
ommon c
omp
l
i
c
a
t
i
on Pa
t
i
en
t
s wi
t
h COPD
phe
c
omp
l
i
c
a
t
edpe
r
i
r
a
lva
s
cu
l
a
rd
i
s
e
a
s
ehaves
e
ve
r
ed
i
s
e
a
s
eh
i
r
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
黄小群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8(034)026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试验组采用血栓通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试验组各项血气指标的恢复情况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血栓通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黄小群
【作者单位】435300 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中心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 [J], 李兰芝
2.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观察与分析 [J], 杨飞;于秀丽;宛洋
3.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观察与分析 [J], 杨福中
4.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观察与分析 [J], 陆忠富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 [J], 朱恒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小虹辨治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

刘小虹辨治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
1 益肺 健脾 ,补 肾纳气 。治本 虚
密 切 ,甚至 互 为 因果 、相互 网络 、不 可 分 割 ,故 临床 治疗 也应 三脏 同 治 ,然 宜 分 清 主次 ,分 别 予 以益 肺 、 健脾 、补 肾摄 纳之 法 。首先 应 治 肺本 脏 ,久 咳久 喘 必 致肺 气 阴两伤 ,以气虚 为 主 ,应 予补 益 肺 气 ,待 肺 气 复苏 ,宣 发肃 降得 宜 ,则 卫 外 坚 固 ,邪无 从 干 。若 气 顺 痰 消 ,则 咳 喘 自可 渐 平 。临 床 上 可 用 太 子 参 、山 药 、五爪龙 之类 。健 脾补 肾也 不应 忽 视 ,清 ・马文 植 指 出:治疗 应 “ 上病 治下 ,滋苗 灌 根 ,以脾 肾为资 生 立命 之 本 ” ,临 床 应 重 视脾 肾 先 后 天 的 作 用 ,培 土 生 金 ,脾 气健则 肺气 充 ,卫外 固则 邪 难侵 ;补 肾气 温 肾 阳滋 肾 阴 ,肾气 得 固 ,则 纳 气 有 权 ,肾 阴 阳得 调 ,则 诸脏 亦体 用 皆 和 。临 床 予 健 脾 益 气 ,多应 用 北 黄 芪 、
维普资讯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0 0 7年 8月第 4 2卷 第 8期
刘 小 虹 辨 治 稳 定 期 慢 性 阻塞 性 肺 疾 病 经 验
黄 纯美 刘 小 虹
广 州 中医 药大学 广 东 广 州 5 0 0 145
关 键 词 慢 性 阻 塞 性 肺 疾 病 稳 定 期 辨 证 论 治 刘 、 J虹
卧。
由于肺 脾 肾三脏 在 C P O D稳 定 期 的病 机 方面关 系
Hale Waihona Puke 的病机 演变 多经 由肺气 虚 、脾气 虚 、肾 气 虚 、阴 阳 两 虚等不 同 阶段而 逐 渐加 重 ,总 的病 机 为肺 脾 肾三脏 ] 亏虚 ,痰瘀胶 结 ,虚 实 夹杂 。故 临床 辨 治慢 阻肺 ,应 注重调 和诸脏 气 血 阴 阳,维 护 机 体 “ 平 阳秘 ” 阴 ,从 而 达到 预 防急 性发 作 的 目的 。

学习班讲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治疗进展

学习班讲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治疗进展

返回
(3)后期及心: 肺主治节,朝百脉,肺气虚,宗气生 成不足,无以贯心脉,致血行郁滞成瘀。 肾气衰则伤阳,水无所主,水无所化,泛 溢肌肤为肿;上凌于心为喘悸;心阳根于 命门真火,命门真火不温心阳,心肾阳微, 喘脱之候可见。及肝,多见于痰热郁而生 风或阴竭虚风内动。
返回
1.4 病理因素 现代医家认为痰浊、水饮、瘀 血这三种病理因素互相影响,可归 纳为以下三种病理状况:
2.5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2.6 动物病理模型研究
2.7 病因病机与证治研究
返 回
2.1 分型分期 (1)急性加重期 ①清肺化痰祛瘀法 ; ③温肺化饮法 ; ②清补兼施法; ④通阳宣痹法 ;
(2)稳定期
①补脾益肾法 ; ③培土生金法 ; ⑤滋补肾阴法 ; ②补益肺肾法 ; ④肺脾肾并补法 ; ⑥阴阳并补法 。
返回
气虚气滞: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肺主气也,一呼一吸, 上升下降,营卫息数,往来流通,安有所喘,唯夫邪 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 促急,填塞肺脘,激动争鸣,如鼎之沸而喘之形状具 矣。”咳喘日久,经年不愈,肺气必伤,当升不升, 当降不降,,必致“肺苦气逆”。《类证治裁· 喘证》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肺肾之气互相交通,肺气宣 降失常,久及于肾,摄纳无权,故动则喘满,如此往 复,出现膨膨胀满之候。
返回
(1)病变在肺: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主一身之气属卫,外合 皮毛,开窍于鼻,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邪由口 鼻、皮毛入侵,首先犯肺,肺宣降失常,上逆作咳。 再若饮食、情志或他脏传变,反复损伤肺气,致肺 气日虚,宣发卫气失常及输精于皮毛功能下降,招 致外邪侵袭。如此往复,肺气日虚,而成虚胀。 即是说明肺胀一病病位在肺,病理改变是肺气 虚满。

肺结节的中医诊治思路综述

肺结节的中医诊治思路综述

收稿日期:2020-11-08作者简介:刘城鑫(199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Email :*****************。

通信作者:刘小虹,硕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与研究。

Email :****************.cn 。

基金资助:2019年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97381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开发项目(编号:2019ZJ03);刘小虹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编号:粤中医办函[2018]5号)。

·文献与综述·肺结节的中医诊治思路综述刘城鑫1,李泽云1,余润佳1,詹少锋2,黄慧婷2,庄轰发2,刘小虹2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肺结节可归属中医学“肺积”的范畴,主要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以肺脾肾三脏气血阴阳虚弱为本,由外来六淫邪气或雾霾毒邪引发,以痰瘀互结为主要病理表现,虚实夹杂是其主要病机特点,现代医家认为肺结节的治疗宜扶正祛邪并举,提倡综合体质、因人制宜的辨证方法。

攻补兼施应贯穿肺结节的治疗始终,根据虚实偏重合理遣方,对于无证可辨的患者,宜适当攻伐病灶,同时结合体质辨识调理。

【关键词】肺结节;综述;中医中药;辨证论治;中医体质中图分类号:R734.2;R273文献标志码:ADOI :10.19811/ki.ISSN2096-6628.2021.02.019Review of Thought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ulmonaryNodul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U Cheng-xin 1,LI Ze-yun 1,YU Run-jia 1,ZHAN Shao-feng 2,HUANG Hui-ting 2,ZHUANG Hong-fa 2,LIU Xiao-hong 21.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504Guangdong ,ChinaAbstract:Pulmonary nodul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category of “accumulation in lung ”in the field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ulmonary nodule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lung ,involving liver ,spleen and kidney.Its fundamental pathogenesis is due to the weakness of qi ,blood ,yin and yang of lung ,spleen and kidney.Pulmonary nodule is usually induced by six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or haze toxin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ain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combination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and by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the mixture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Moder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believe that the simultaneous utilization ofsupporting healthy qi and eliminating pathoge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nodule ,and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physique and individual healthy conditions is advocated.Simultaneous application of purging and nourishing therapeutics should run throughout the treatment ofpulmonary nodule.Prescriptions should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predominance of deficiency or excess ,and for patients without obvious syndrome being differentiated ,it is appropriate to attack the focus firstly ,and the healthy regulation based on physical identification is also needed.Keywords:pulmonary nodule ;review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肺结节是指影像学上表现为≤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实性或亚实性的肺部密度增高阴影[1]。

过敏性鼻炎的基本病机特点是“郁热内伏”

过敏性鼻炎的基本病机特点是“郁热内伏”

夷花129苍耳子10乌梅209蝉衣129白蒺藜209细辛69防风129黄芩129酒军69菖蒲129法 半夏129金银花209白芥子109 7剂,每日一剂。后随诊,告愈。
按:患者病起于受凉,就诊时虽无发热恶寒、汗出、身痛,但仍有周身不适的症状,故用桂枝 汤加减以调和营卫;鼻息热,口渴,大便干以黄芩、酒军以清肺热、通大便;鼻塞鼻痒,大量清水 样鼻涕,连续喷嚏,耳痒,眼痒投以白芷、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乌梅酸敛清涕;蝉衣、白 蒺藜,防风祛风止痒;纳少,苔白腻,则以石菖蒲、法半夏化湿和胃:白芥子祛风止咳;金银花清 热利咽;全方外散风邪,内清郁热,同时兼顾次症,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临床体会 过敏性鼻炎基本病机特点是“郁热内伏”,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常见,在“郁热内伏”的基础上, 常有寒邪外束,导致气机失调,营卫失和,对于此证,调和营卫应放首位,使在内的余热得以透发, 同时外散在表的寒气,调和营卫首选桂枝汤加减。其次,内郁之热易导致肺热、肠燥,出现鼻息热、
2010全国第七次中医急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过敏原)敏感性增高;中医属“鼻鼽”、“鼽嚏”范畴,多数人认为其发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之 虚有关,多因肺气虚弱、感受风寒、脾气虚弱、。肾气不足所导致。但笔者认为多因“郁热内伏”所致。 现阐述如下: 病因病机特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根本动力。疾病的发生也不例外。就疾病 而言,内因常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关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其内因主要从患者体质分析:过敏性鼻 炎患者年龄多在20.50岁左右,青壮年居多,体质大多可以用“郁热内伏”来概括,过敏性鼻炎的发 病与这类人的生活起居习惯密不可分,其一:工作压力大,易造成情志失调,肝火偏旺,多见心烦, 急躁易怒等症状:其二:作息时间不规律,睡眠较晚,中医认为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夜晚人体本 应处于入睡状态,熬夜势必导致人体阴阳失调,阴伤而阳偏亢,常见患者入睡困难;其三:嗜食辛 辣刺激食物,辛甘厚味导致脾胃蕴热,胃火偏旺,出现大便干,口腔溃疡等;此三种情况久之则导 致热邪郁积体内,形成“郁热内伏”体质,其郁热之邪有炎上之性,肺居上焦,又为娇脏,易受邪气 侵犯,体内热邪久郁而不得外泄,上炎而伤肺,肺气通于鼻,邪热上犯于鼻,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其次,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自然环境及季节的变化亦有关: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统一于整体,人 应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反之则导致疾病发生。据笔者导师齐文升教授多年临床观察所示,过 敏性鼻炎常发生于春分、秋分,原因在于此二节气为寒热气候交替转换之时,以秋季过敏为例,立 秋后,气温渐降,自然万物由向上向外的炎热状态渐转为内敛内收的寒凉状态,渐达“秋收,冬藏” 之蛰伏,此时人体也应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使人体机能趋于内敛。如饮食不节、起居不慎、情志失调, 导致热邪郁积体内,再加寒邪外袭,使机体内外失和,肺为娇脏、为华盖,最先受邪,肺失宣降, 其在窍为鼻,故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从而发生过敏性鼻炎。《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阳司天, 寒气下临,心气上从,鼽嚏善悲。”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鼽嚏症的原因。 典型病例 在临床中,重视“郁热内伏”这一过敏性鼻炎的基本病机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药,可取的良 好的治疗效果。试举一例如下: 苑某,男,21岁,就诊于2009年09月08日。二十天前患者自觉着凉后感冒,出现身热恶寒, 咳嗽,鼻塞,流清涕等症状,自行服用康泰克后,仅发热消失。刻下症见:周身不适,无发热恶寒, 无头痛,鼻塞鼻痒,鼻息热,大量清水样鼻涕,连续喷嚏,耳痒,眼痒,咽痒,咽部稍红无咽痛, 偶咳嗽,纳少,口渴,眠安,大便干,数日一行,小便稍黄,舌淡红尖红点,苔白腻,脉细稍滑。 既往过敏性鼻炎病史5年。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方用:桂枝89 白芍129甘草69白芷129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6No.27September 2019[基金项目]刘小虹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粤中医办函[2018]5号)。

[作者简介]黄艾丝(1985-),女,中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刘小虹(1962-),女,硕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内科疾病的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通常呈进行性、不完全可逆性发展,最终导致慢性呼吸衰竭[1]。

我国是慢阻肺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负担国家,其治疗难点就是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逐渐加重。

目前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疗效,但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较大,并且反复用药机体产生的耐药性也会直接影响到后期药物的疗效[2-3]。

而中医学从整体观念、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等治则出发,辨证分型论治,不但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而且可以减少抗生素、激素等的使用,减少现代医学常规治疗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

慢阻肺在中医学中是喘证、咳嗽、哮病等多种肺系疾病进展成的“肺胀”,中医学者多认为本病是因久病肺虚、肺不敛降、痰浊潴留、气还肺间、肺气胀满,复感外邪所致[4-5]。

此病的病机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征,其本虚是指患者的肺、脾、肾亏虚,其标实是指患者存在痰浊、血瘀[6]。

刘小虹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于岭南地区从事中医药防治慢阻肺工作三十余载,临床上善于结合岭南地区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及人群体质等,把握慢阻肺的病因病机,辨证精准,施治灵活,遣方用药颇具岭南特色,今将刘师治疗慢阻肺的临证经验举要一二。

1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中医学的“三因制宜”思想因地域差异性,岭南地区的慢阻肺在病因病机、刘小虹教授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介绍黄艾丝1詹少锋2张天鸽1洪海都1郑文江1庄轰发3刘小虹1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广东广州51000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广州510000[摘要]本文介绍刘小虹教授辨证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

刘教授在临证中将中医学的治则治法与岭南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体现中医学的“三因制宜”思想,强调肺脾气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气虚痰阻是本病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临床上提倡肺脾同治,并随证选用具有岭南特色的药材。

[关键词]刘小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经验;岭南特色[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9)09(c)-0151-04Introduction on 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Liu Xiaoho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HUANG Aisi 1ZHAN Shaofeng 2ZHANG Tiange 1HONG Haidu 1ZHENG Wenjiang 1ZHUANG Hongfa 3LIUXiaohong 11.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00,China;2.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510000,China;3.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0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professor Liu Xiaohong′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by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Professor Liu combine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Lingnan area in the clinical to embody the thought of "the theory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etiologic factors"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ressing that deficiency of lung and spleen is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nd deficiency of Qi and phlegm is the key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nd promoting 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lung and spleen in clinic,and herbs with Lingnan characteristics ar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Key words]Liu Xiaohong;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linical experience;Lingnan features151辨证要点和遣方用药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地理上,岭南地区位于祖国最南端,南濒海洋,北靠五岭,属热带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温高、湿度大[7],且岭南凉茶盛行,居民爱吃生冷冰冻和海鲜禽类等滋腻之物,易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内外合邪,形成湿热、痰热,继而阻碍气血运行而生成瘀血,故岭南地区人群以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和血瘀质为主,这些对岭南的病种和医家的辨证论治无疑有重要影响。

中医学治疗疾病需因人因时因地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即“三因制宜”思想,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学认为慢阻肺主要与反复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外邪入侵,内合于肺,肺失宣肃,痰浊滋生内阻于肺,则见咳、痰、喘。

反复感受外邪,久咳不愈,致肺气耗伤,子病及母,脾虚生痰,后致肾失摄纳,故肺脾亏虚是其关键病机[8]。

刘小虹教授在“三因制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岭南地区的实际情况,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为久病肺脾两虚,痰浊或痰热郁肺,阻塞气道,肺不敛降,进而累及心肾[9]。

患者久居炎热潮湿之地,热则耗气,湿则碍脾,故疾病的早期即存在肺脾气虚是岭南地区慢阻肺的一大特点,需要及早重视脾土在发病过程中的关键意义。

2重视气虚痰阻的病机特点《灵枢·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亦言:“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

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

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

”可见中医认为慢阻肺以肺气虚为发病基础,由于肺脾关系密切,母子相生,同名经脉同气相求,两者生理及病理关系密切,慢阻肺发生、发展、预后与脾密切相关[10]。

脾喜燥恶湿,外在湿邪最易损伤脾阳,困遏脾气,久居岭南湿地,脾胃本弱,中州土薄,肺失所养则肺气更虚,外邪更易反复侵犯人体,耗伤肺气,两者相互影响,肺脾同病。

肺脾之气不足,升清降浊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气化乏源,聚而成痰,上泛阻碍气道,肺失宣肃,导致咳痰喘胀,因此肺脾气虚痰阻是岭南地区慢阻肺的一大病机特点。

刘教授认为,岭南地区的慢阻肺患者以气虚痰阻者多见,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以致津液不从正化,痰浊潴留日久,成为不易蠲除的夙根。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虚日久累及脾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饮的产生,病初由肺气瘀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而成;渐因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传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潴留益甚[11]。

《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杂病广要》记载:“人之一身,无非血气周流,痰亦随之。

夫痰者,津液之异也,流行于上,则为痰饮。

散周于下者,则为津液,其所以使之流行上下者,亦气使之然耳。

大抵气滞则痰壅,气行则痰行。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壅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

”由此可见痰的产生无不与气有关。

刘教授认识到痰阻因于气虚,痰饮亦可阻气,肺脾气虚日久,不宜滥用攻伐,一旦正气削弱,则难以恢复,故在治疗上要把握气虚痰阻的病机特点,治痰先重治气,充旺肺脾之气,以达到益气除痰的目的。

3痰瘀相关,治疗上祛痰与化瘀并举痰瘀相关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它滥觞于《黄帝内经》“津血同源”这一基本理论,如《灵枢·痈疽》中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12]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认为因瘀致痰,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明确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痰瘀同病”的观点。

气之病变与寒之化生为痰饮郁结之所致,又为瘀血之所因,故瘀血之所成实为痰饮之所害;瘀血阻滞人体,气血运行必当受阻,脏腑功能发挥将有失于常,津液输布排泄难以完成,以致痰浊内生[13]。

《医宗粹言》称之:“若素有郁痰,后因血滞,与痰相聚,名曰痰夹瘀血。

”“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夹痰。

”本虚标实是慢阻肺的基本特点,此病虚在肺、脾、肾,实在痰和瘀,痰浊和血瘀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气虚痰瘀贯穿病程始终。

慢阻肺为久病之疾,缠绵难愈,致使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调,瘀血留于脉内[14]。

慢阻肺的痰瘀两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一是久病肺虚,推动气血无力,气虚帅血无力致瘀;二是痰邪重浊黏稠,滞留脉络,阻碍气机,脉道不利,以致瘀血内生,由痰生瘀,瘀血停留脉络亦妨碍津液气化,聚饮成痰,痰瘀交结,相互滋生,上壅气道,则咳、痰、喘的症状缠绵难愈,甚至进一步诱发急性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