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二中学八年级历史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我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主、客观影响。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是历史的进步。
二、导学重、难点: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给中国带来的主、客观影响。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三、导学建议:本课安排1课时,可通过图表的形式来归纳整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及这种变化所产生的作用。
四、学法点拨:问卷调查:改革开放前后,普通家庭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分析变化发生的原因。
方面内容作用交通、通讯的出现交通轮船和火车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方便了全国各地人们的交往通讯有线电报、电话成为传递信息和相互联系的方式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电影《定军山》《歌女红牡丹》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报纸《中外新报》《申报》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弊的喉舌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广泛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装束变化强令男子剪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礼服改变了不好的社会习俗,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礼节变化废除跪拜之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称谓变化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五、导学过程:、课前预习导学:阅读:P104教材质疑: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为什么无不充满好奇呢?2、课堂学习研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工业革命后,外国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主、客观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出现的影响。
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导学案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学习目标】1.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从贫困走向小康:(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到迈向。
2.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
(2)主要表现:对的投入增多。
及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长,、、保健受到重视。
(3)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展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成为新时尚。
二.合作探究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当今,我国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哪些变化?三.巩固练习1.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 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
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2.小明的爸爸说:“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
”小明分辩“我吃了很多肉、鱼、菜,还喝了牛奶,奶奶说你那时几乎没有这些吃!”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C.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趋势是()A.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B.解决温饱—脱离贫困—迈向小康C.脱离贫困—迈向小康—解决温饱 D.迈向小康—解决温饱—脱四.收获与困惑【知识链接】低碳消费是一种更好的消费方式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它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严重损害,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山东省临淄外国语实验学校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2课 人们生化方式的改变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同步训练选择题》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认识到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 性。)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我国的社会保障完善的表现
3.社会保障制度你知道有哪些?
养老 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工伤和生育保险等
这些制度有什么作用?
为解决在改革中遇到的困难,最大限度的降低人们所承担的风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22课人们生化方式的改变
课题名称
主备人
备课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 ,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教具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 多媒体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教学随记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展示
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
课堂练习
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前,代表高水的“旧四大件”到改革开放后代表人民水平的“新四大件”的演变,引出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讲授新 课: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食
住
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提要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向前跃进了一大步,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中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中不断增长。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中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文化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物质产品的丰富与居民收入的增加,使人们中生活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不同的群体与个人表现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上的差异,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生活等也正在成为新的时尚。
导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掌握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探索理解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爱党与时俱进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能者发展适者生存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改革就业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形式:新授教师讲解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09页“导入框”内容,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a. 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社会发展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社会发展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表达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实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新课探究】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实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知道车、轮船、电报、电话、照相以及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演变的史实,认识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
2.认识由于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要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4.重点: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大众传媒的影响。
1.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1)交通工具: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日益增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的社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1876年7月,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在上海建成通车。
(2)通讯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19 世纪70 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电报线,这有利于商人传达生意信息,有利于记者发回新闻报道,有利于老百姓与亲友之间的联系。
(3)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
2.大众传媒的影响(1)报纸的出现: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
(2)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19世纪60年代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馆,既是新式教育机构,也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设立的出版机构。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3.社会习俗的变化(1)原因: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习俗变化的法令。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哪些促进作用?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废跪拜礼、禁止妇女缠足等变革,促进了社会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课型:新授执笔:审核:班级:时间
一、学习目标: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我们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来源:]学习重点: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加强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教学资源集散地。
" type="#_x0000_t87">教学资源集散地。
" type="#_x0000_t87">1.交通①工具: 、。
社②作用:大大加快了;极大地促进。
2.通讯①工具: 、。
会②作用:为提供了方便。
3.报刊①1872年在创办的《》。
生出版②作用:获取,了解。
③1897年在
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活④作用:有利的传播。
①出现: 19世纪年代末。
的 4.照相②传入: 19世纪年代。
(八年级历史教案)《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教案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教课要点近代交统统讯在中国的出现教课难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课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首前面学过的线索,议论回答下列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如何的趋向?( 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波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向; 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向; 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倡导民主科学的趋向。
)设问导入:我们今日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部署学生阅读 104——109 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统统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志,按小组沟通个人见解,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新课近代交统统讯在中国的出现1、19 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令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速[交通便利 ];b、极大地促使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打劫。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适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要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19 世纪 70 年月此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使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点,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强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1、19 世纪 70 年月此后,传入的通信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坐”: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取国际电影节奖的电影:《渔光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4.中国近代创办的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B、中华书局C、读书出版社D、三联书社
5.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A、京汉铁路B、京广铁路C、京张铁路D、津浦铁路
【感悟平台】
2.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当时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是()
A.《民报》B.《中外纪闻》C.《申报》D.《时务报》
3.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学习目标】
1、掌握近代中国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以及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认识到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把中国融入了近代文明的大潮,但伴随着半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化程度的加深,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近现代文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发展观。
【自主学习】
阅读124—127页第一自然段,完成知识目标。
1、交通方面: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________________,
我国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轮船是____________.
2、通讯方面:中国有线电报出现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
无线电报出现的时间是___________.
3.文化生活方面:照相术、电影传入中国,风俗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合作探究】
以上习俗的变化,是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原因有哪些?(提示:从内外因两个方面思考)
【拓展提升】
透过人们日常习俗的变化,反应出的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观念的逐渐普及。虽然这种变化和普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课堂反馈】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A.写封书信B.拍有线电报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
近代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文化出版机构是1897年创办于上海的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1.火车、轮船的传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但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
2.列举今天我们可以使用的信息传递方式。
【自主学习】
阅读127页第二三四自然段,了解社会习俗的变化。
1、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节方面:废除有损人格的___________,代之以文明简单的_______、________.
3、称谓方面:取消_______ _________,代之以_______ _______等平等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