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__第22课_新式教育的发端
八年级历史上册__第22课_新式教育的发端

第三阶段:仿美国学制
时间;1922年民国政府参照美国学制,对原来 的学制再次进行改革 内容:小学6年 初中3年 高中3年
大学4-6年
影响:标志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创办时间: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
性质:是当时全国最高学府,也兼 具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 改名: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 名校长:蔡元培
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1300多年
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人 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 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一阶段:仿西欧学制 时间: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 内容: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普通教育 初等教育(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 中等教育(中学5年)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 3-4年,通儒院5年)
制。在新学制推动下,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迅速发展起来。
师范教育 初级师范(=中等教育)
优级师范(=高等教育)
实业教育 艺徒学堂(=初等小学)
初等实业(=高等小学)
中等实业(=中等教育)
高度实业 (=高等教育)
第二阶段:改革了旧学制
时间:1912年民国成立后,对晚清新学制进行 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特点:缩短了修业年限,在课程设置中更加强 调自然科学。
第22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
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一、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及意义。
二、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过程。
三、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蔡元培
校长上任后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及 产生的影响。
一、科举制的废除
华师大版八上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教案1

华师大版八上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教案1【内容标准】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新式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要点】要点:科举制的废除、京师大学堂的创办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
难点:蔡元培的办学宗旨。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结合第七单元的导言,简单介绍本单元的内容,导入新式教育的发端。
【新课探究】一、科举制的废除1、提问:科举制是哪朝建立的?建立之初,它有哪些进步性?学生回答后,老师回顾上学期学到的知识,简要介绍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隋朝创立科举制,设立进士科;唐朝完善科举制,常设进士科与明经科。
在当时,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是进步的。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提问:近代社会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②它的考试内容不仅不济实用,而且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人才。
③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革甚至废除科举制。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废八股的召令,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随着新式学校的建立和西学的传入,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
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结。
4、提问:废除科举制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回答后强调: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5、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以此引入:为何说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学生回答后指出: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
科举制的废除,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确立的前提。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提问学生:新式教育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指出:1、科举制的废除成为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前提。
第22课__新式教育的发端

8.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 是因为 D A.西学东渐的广泛影响 B.近代工业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的迫切需要 C.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 D.清王朝为了安定人心
9.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了约( C ) A.2000年 B.1900年 C.1400年 D.300年
Hale Waihona Puke 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1904年)
• 新学制的制定—— 原因: 西学东渐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中国教育的落后; 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迫切需要先进的科技人才。
制定和主要内容: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 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了新学制,并在全国 施行。该章程对国家的教学体制和新式学 堂做了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 影响: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北大校徽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北大” 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 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 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 “以人为本”。
北大校牌
北大校牌上“北京大学”四字系毛泽东手书
练习
• 选择题 1、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与下列那位皇帝有关( A ) A.光绪帝 B.道光帝 C.同治帝 D.宣统帝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在戊戌政变期间,为什么只有 京师大学堂没有被取消?
京师大学堂是开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场所, 它的存在并不会威胁到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 只会对国家有利。因此,它的开办得到了各个 派别的认同,才会一直存在。
中国综合性大学 。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创办 于1898年,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 各级新学堂的开办。
京师大学堂
• 诞生 1898年 光绪帝 • 地位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 的高等学府,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也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22课共41页PPT资料

蔡元培
传统的私塾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创于隋朝,唐 代进一步完善。明代,形成 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文体 采用死板的八股文,考试内 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 题,不允许考生有自己的见 解,是明清文化专制的集中体 现。它禁锢人们的思想,阻 碍科学文化的发展,其消极 作用已占主要方面。1905年 清光绪年间终被废止。
《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田汉词 聂耳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郭沫若称赞《义勇军进行曲》: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原籍 广东番禺,1935年 从巴黎音乐学院毕 业回国,后辗转来 到陕北抗日根据地。 1939年与光未然合 作创作《黄河大合 唱》。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 冼星海作曲,共包括8个乐章
[1] 黄河船夫曲 [2] 黄河颂 [3] 黄河之水天上来 [4] 黄水谣 [5] 河边对口曲 [6] 黄河怨 [7] 保卫黄河 [8] 怒吼吧,黄河!
《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
(朗诵) 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接近胜利!但是,
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 众痛苦的呻吟。
(合唱)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 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 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
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 奸淫烧杀,一片凄凉; 扶老携幼,四处逃亡; 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
黄水奔流日夜忙,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妻离子散,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方!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件:第22课 课件2

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清政府颁布实施的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学制
新学制的制定
奏定学堂章程
原 因
和 内 容
制 定
影 响
西学渐进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中国教育的落后; 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迫切需要先进的科技人才。
新学制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为 三条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其特点是以西学为主, 强调自然科学。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1919年的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成为五四运 动的发祥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曾先后南迁 长沙和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 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北 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北京大学进入了新的发 展时期。
1952年院系调整,北大从沙滩迁到燕园, 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科学和研究的文理科 综合大学。
A.1000年
B.1300多年
C.1500多年
(B )
D.2000多年
3.下列有关京师大学堂的叙述,正确的有
(B )
①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变法期间开办的 ②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与光绪皇帝
无关 ③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 ④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
⑤京师大学堂兼具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 ⑥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⑦它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⑥⑦
C.③④⑤⑥⑦
D.①③④⑥⑦
合作探究
科举制是哪朝建立的?建立之初,它有 哪些进步性?
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科举制度的创建 适应了南北朝以来士族衰弱和庶族兴起 的趋势,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途径。
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解读

朝代 科举制度的沿革
隋朝 创立科举制:设进士科
唐朝 发展科举制:设制举、常举(秀
才、明经、进士、明法等)
北宋 改革科举制
明朝 八股取士(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加强了封建君主统治)
清朝 进一步改革与废除科举制
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 都是历史的进步?
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 的产物。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 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 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 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
各级新式学堂开办
《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儿童七岁入学,对普通 中学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 做官,升入高等学堂,从事实业。 章程中开始注意了大、中、小学 之间的衔接,但丛课程设置来看, 经学课时最多,还是立足于做官 和升学。
【近代教育发展】
新学制的实行
癸卯学制
新式教育体系形成过程
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初等阶段、中等阶段、高等阶段
3、影响——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
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1912年改成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在北京设 立,1900年八国北京联大学军的侵发展占史 北京后,停办。1912 年改称“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成为 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1937年抗战爆 发后,北大南迁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 西南联合大学。抗战后迁回北京。北平解放后,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 助其为恶,无益也。” “未有学焉而不能知,习焉而不能熟 者,其能否成立,视体魄如何耳。”
素质教育
1、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在约( ) a、8000年 b、1300多年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4.20世纪初,各地逐步建 立起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等各级新式学堂,主要原因
是( A )
A.《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 布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
先举办。
——《定国是诏》
是( D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万木草堂
D.京师大学堂
2.我国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
除是在( B )
A.1898年
B.1905年
C.1911年
D.1912年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4.20世纪初,各地逐步建 立起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等各级新式学堂,主要原因
是( A )
A.《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 布
《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
练一练
徐悲鸿
鲁迅
冼星海 曲》
聂耳
《黄河大合唱》 《愚公移山》 《义勇军进行
《孔乙己》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练一练
徐悲鸿
鲁迅
冼星海 曲》
聂耳
《黄河大合唱》 《愚公移山》 《义勇军进行
《孔乙己》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练一练
徐悲鸿
鲁迅
冼星海 曲》
聂耳
《黄河大合唱》 《愚公移山》 《义勇军进行
2、美术大师徐悲鸿 3、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 4、郭沫若的历史话剧《屈原》 5文学家赵树理和丁玲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民国时期进步文学艺术家成就简表
类别 人物
代表作
文
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已》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

3、影响——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
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1912年改成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在北京设 北京大学的发展史 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停办。1912 年改称“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成为 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1937年抗战爆 发后,北大南迁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 西南联合大学。抗战后迁回北京。北平解放后, 北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蔡元培的言论(摘录)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 助其为恶,无益也。” “未有学焉而不能知,习焉而不能熟 者,其能否成立,视体魄如何耳。”
素质教育
1、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在约( ) a、8000年 b、1300多年
c、2000多年 d、2500多年 2、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实施于( ) a、1904年 b、1905年
新式教育体系形成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体 系确立的前提。
新学制的制定——1904年清政府颁布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以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了新学制,并在全 国施行。该章程对国家的教学体制和新式 学堂做了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
影响: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1862年 京师同文馆) 2、戊戌变法时,作为“新政”,创办京师大学堂。 3、废科举,兴学校。京师大学堂开办以后,科举 制仍然存在。维新变法失败后,科举考试又恢复 了八股文。大学堂的学生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取 得做官资格。每到科举试期,学生纷纷请假赴考。 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 才。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 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 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 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 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标志: 1905 年 清政府 下诏废除科举制。 历时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结。 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 (3)意义: 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科举制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298 年
1、定州考棚也叫定州贡院,位于定州市中山东路草场胡同。 2、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直至清朝灭亡一直作为定州及附近地方士子考 试的地方, 3、是北方地区唯一现存下来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场所。 4、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等实业(=中等教育) 内容: 高度实业(=高等教育) 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第二阶段:改革旧学制
时间:1912-1922年(民国-北洋军阀时期) 特点:缩短了修业年限, 更加强调自然科学, 加强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第三阶段:仿美国学制 时间;1922年 内容: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 影响:标志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①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对 国家的 、 、 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②新学制内容:构筑了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为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 特点:课程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5)学制改革 ① 民国成立 后,缩短了修业年限,更加强了 自然 科学 ② 1922 年再次改革,参照 美国 国学制, 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 至此,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6)在新式教育发展的同时,留学日本和欧美渐成风 气,大批学子出国留学,回国后大多从事 工作, 促进了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2、合作探究
(1)有人说:科举制隋朝开创、清末废除,早 知如此何必建立这种制度? 答: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 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 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所以科举制 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 进步 (进步、倒退) (2)科举制的废除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体系形成 的 前提(前提、结果)
板块二 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新式教育体系主要向谁学习?和中国旧式教育体系有何区别?
教育体系 中国旧式 教育
内容 以儒家经典为主 例如:四书五经
目的 选拔人才是为了 统治者服务
西学
以自然科学为主 例如:数、理、化
培养实用型人才
3、自主学习 要求:认真阅读P44-145大、小字部分,并在书上做好笔记。 1、 教会学校 是近代最早接触新式教育的人。 2、 洋务运动 期间,以 京师同文馆 为起点,清政府办了 三十多所新式学堂。 3、甲午战后,新式学堂在全国纷纷建立。 4、第一个学制
第22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
导入:
回忆:我国古代的 旧式教育—科举制 的发展趋势?初期 有何积极作用?
隋开创 唐完善 明清八股取士 清末废除
隋唐之科举考试—积极作用
1)为大批庶族人才参政广开门路。 2)用人之权收归中央,并扩大政治统治的基础 3)使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4)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唐诗、宋词)
第一阶段:仿西欧学制 普通教育 初等教育(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
中等教育(中学5年)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3-4年,通儒院5年) 师范教育 初级师范(=中等教育) 时间: 优级师范(=高等教育) 1904年(晚清时期) 实业教育 艺徒学堂(=初等小学) 特点:
初等实业(=高等小学) 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影响: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 年 帝下令创办京师大学堂,是当时 全国最高学府,也兼具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智能。
2、 年改称北京大学。 3、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进行整顿 措施: 1.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的思想. 2.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聘任教师,活跃学术氛围。 3.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 4.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明清八股取士—消极作用
禁锢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一、科举制的废除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板块一
科举制的废除
1、自主学习 要求:认真阅读P43大字部分,并在书上做好笔记。
(1)原因: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②它的考试内容不仅不济实用,而且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 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人才。 ③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革甚至废除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