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简墓竹简论文目录稿 1975 2008

合集下载

银雀山汉墓竹简书法艺术研究

银雀山汉墓竹简书法艺术研究

银雀山汉墓竹简书法艺术研究作者:梁青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1期摘要: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出土了不同书体的先秦竹书,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等为主要内容的竹、木简牍7500余枚,解决了关于西汉书体的种种猜测,填补了西汉时期在书法史上的空白。

银雀山汉简书体堪称竹简书体的精华,可谓秦汉时期隶书的典范,被书法家称为古今汉字分水岭,在古文字研究和书法艺术史上都占在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堪称竹简之珍宝。

关键词:西汉;竹简;书法艺术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出土了不同书体的先秦竹书,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等为主要内容的竹、木简牍7500余枚,解决了关于西汉书体的种种猜测,填补了西汉时期在书法史上的空白。

并证实了《孙子兵法》与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武、孙膑其人有无、其书真伪”的千古之谜。

这批竹简代表了我国古代兵学的最高成就,被列为新中国建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建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大发现之一,20世纪(100年)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2013年《国家人文历史》评选中国九大“镇国之宝”,文献书简、银雀山西汉《兵法》竹简成功入选,为孙武、孙膑正名。

专家汝企和点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其作者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有“兵圣”的美誉,他留下来的唯一著作——《孙子兵法》,不但成为其后中国历代研习兵法者必读之书,而且较早就有十余种文字的译本发行海外,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1号墓出土了三铢钱和半两钱而无五铢钱来判断,墓葬年代上限不会早于三铢钱始行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下限不会晚于五铢钱始行武帝元五年(前118)。

从2号墓出土竹简《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和半两钱来判断,墓葬年代上限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

根据以上分析,两座汉墓应为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西汉早期墓葬。

5章----3竹简

5章----3竹简

詩書禮樂。
刑不逮於君子。 禮不逮於小人。 《禮記》: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匹婦愚夫, 不知其鄉之小人、君子。
竊鈎者誅,竊邦者為諸侯。
《莊子》:彼竊鈎者誅, 竊國者為諸侯。
安徽阜阳汉简
• 1977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在安徽阜 阳双古堆 1号墓发掘出土。墓主为西汉前期 汝阴侯。阜阳汉简经整理编纂分为10多种 古籍,其中有《苍颉篇》、《诗经》、 《周易》、《万物》、《吕氏春秋》、 《庄子》等。
银雀山竹简
• 1972年发掘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 墓中。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 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 期)。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 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 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 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 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 籍及古佚书。这些古籍均为西汉时手书, 是较早的写本。
郭店楚简•老子
•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道经》37章在前,第 38章之后为《德经》,共81章。 •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无《道德 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 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 店楚简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 前期。 • 郭店楚简《老子》共有三个版本,分别为 甲本、乙本、丙本。
郭店楚简•老子
• 丙本:现存14支竹简,简长26.5厘米, 共268字。 • 简文内容相当于今本17、18、35、31、 64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天下皆智(知) 美之為 (美) 也,惡巳(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皆知善,此丌(其)不善 巳(已)。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历史的尘埃——从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看秦朝

历史的尘埃——从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看秦朝

历史的尘埃——从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看秦朝两千二百年前,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代表秦始皇,为着镇压反动奴隶主的复辟活动,采取了坚决果断的革命措施——焚书坑儒。

它狠狠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复辟势力,禁止他们利用反动孔学制造复辟舆论,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久前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大批竹简,以埋藏地下两千多年的实物,对这个问题作了有力的见证,为研究先秦儒法斗争和秦始皇焚书的历史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临沂银雀山汉墓的时间,相当于西汉武帝初年,距今两千一百年。

在两座墓中出土的竹简(包括残简)共四千九百多枚。

从初步整理的结果来看,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墨子》、《管子》、《晏子》等大量秦汉以前的古籍。

其中《孙膑兵法》一书,失传已一千七百多年,而这次已发现的竹简有二百四十多枚,字数在六千以上。

《孙子兵法》等书,字句和今天传世的本子也有不同,并且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佚文。

秦汉以前的古藉这样大量地从地下发掘出来,在西晋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汲冢出土《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书后的近一千七百年间,还是第一次。

汲冢发现的古籍,大部分不久又重新散失。

临沂出土的竹简,在党和广大群众的关怀下,立刻受到科学的整理,并正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作进一步的研究。

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的又一新成果。

在临沂出土的竹简中,有一个十分惹人注目的现象:它的内容大部分是讲军事问题的著作,还有一部分其他先秦诸子的书籍,却唯独没有儒家的经书。

这个现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临沂汉墓的时间,上距秦始皇焚书不过几十年。

秦始皇焚书,是一场关系到前进还是倒退、统一还是分裂的尖锐的政治斗争。

东汉时的王充说得好:“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士起自诸生为妖言。

”(《论衡·语增篇》)新兴地主阶级要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复辟,不仅要在政治领域内,而又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强化对反动阶级的专政,禁止他们利用反动文化去蛊感人心,制造复辟舆论。

从银雀山汉简分析今本《孙子兵法》的作者及年代

从银雀山汉简分析今本《孙子兵法》的作者及年代
单 陶 文 房l 四宝 0
2 0 1 3年 3期
从银雀 山汉简分析今本 《 孙子兵法》 的作者及年代
韩 恩 胜
( 山东 临沂 银 雀 山汉 墓 竹 简 博 物 馆 中 图分 类号 : G0 9 文献标识码: A
山东 临 沂 2 7 6 0 0 0) 文章编 号: 1 0 0 6 — 1 8 4 3 ( 2 0 1 3 ) 0 3 — 0 0 3 4 — 0 1
例 ,其 说实在值 得重新考虑 。这好 比说后 人 比汉人更 了解秦汉史 势 利也 , 所行者变诈 也。善用 兵者 , 感忽感悠 暗 , 莫 知所从 出 , 孙吴 事, 这是不合逻辑 的。实则 , 此 数语 是《 孙子》 为孙膑及 其后学弟 子 用之 , 无敌于天下” 。临武君 用兵重视 “ 权谋 势利 ” , “ 权谋势利” 既见
出现在银 雀 山汉 简之 中 , 可 见竹简《 孙子 》 是今本《 孙子》 的一个重 《 用间》 “ 燕之 兴也 , 苏秦在齐” 正与《 强兵》 所言一致 。据今 人扬 要来源 , 它对判定今本 《 孙子》 的作 者与年代有着重要意义 。前辈学 宽先生《 战国策》 : 公元前 2 9 4年左 右 , 苏秦 向它 一些文献 资料 , 也 可 以证 明《 孙子》 应成 书 于这
简》 ( 壹) 整理 者注云 : “ ‘ 十一家本作 ‘ 周 之兴也 , 吕牙在 口殷 ” ’ , 无 期问孙膑及其弟子之手 。《 史记 ・ 孙吴列传》 载马 陵之 战后“ 世传其 ‘ ★★师 比在陉 。 燕之兴也 , 苏秦 在齐 , ’ 等语 。 苏 秦时代远 在孙武之 兵法” , 《 史记 ・ 孟子 苟卿列传 》 云“ 齐威 王 、 宣王用孙子 、 田忌之徒 ,
误 入《 孙 子》 , 秦、 汉时人 应该 比我 们更清楚 , 汉简本之 所 以习以为 言 , 苟子所指斥的 内容 , 临武君 是孙膑 的门人与学生是 可能 的。赵 常地保 留下来 , 说明编者根本就 不认 为这 是一个错误 , 而是本 来就 孝成 王在位年代大 约是在公元 前 2 6 5年—2 4 5年 ,就 是说这 期间

四十年来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研究综述——研究的分期、学科分布与展望

四十年来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研究综述——研究的分期、学科分布与展望
学; 张显成 ( 1 9 5 3 一) , 男, 四川成都人 , 西 南 大 学教 授 , 博 士 生 导 师 。研 究方 向 : 汉语 言 文 字 学 、 文献 学。
5 9
律 以及 研究 成 果 的数 量 和质 量 等多 重 因素 .银 雀 期 ” , 产生 了大 批研 究成 果 。 据笔 者 的统计 . 2 5年 间 山汉 墓 竹简 的研 究可 以相应 地 分 为发 轫期 、蓄 积 共 有 2 4 5篇 ( 部) 论著发 表或出版 , 年均约 9 . 8篇 期、 发 展期 和 繁荣 期 四个 主要发 展 阶 段 , 其 四个 阶 ( 部) , 相对 于 发轫 期 ( 年均 4 - 3 ) 和蓄 积期 ( 年 均 段 的成果 总 体分 布情 况如表 1 所 示
关键 词 : 银 雀 山 汉墓 竹 简 ; 研 究分期 ; 学科 分 布 ; 研 究展 望
中图分类号 : K8 7 7 .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0 5 1 ( 2 0 1 4 ) 0 3 — 0 0 5 9 - 0 4


引 言
成 就 .未 来 发展 的趋 势 又 如何 等 问题 大都 不 甚 明 了. 即使偶 而 提 到 的也 是语 焉 不详 . 到 目前为 止 还
1 9 7 2年 . 在 山东省临沂县 ( 1 9 9 4年 后 改 为 临 没 有 见到 有 关银 雀 山汉 墓 竹简 总 体研 究状 况 的介 沂 市 )银 雀 山两 座 汉 墓 1 号 墓 和 2号 墓 出土 了大 绍 性 文字 .这种 状 况对 于 银雀 山汉墓 竹 简 的进 一 批 的竹 简 . 这 就 是著 名 的“ 银 雀 山 汉墓 竹 简 ” , 一 般 步 研 究 和 深 入 发 展无 疑会 产 生较 大 的负 面 效 应 也称 为 “ 临沂 汉 简 ” 、 “ 临沂 汉 墓竹 简 ” 或“ 银 雀 山汉 我 们 回顾 、 梳理这 4 0年 来 有关 银 雀 山汉 墓竹 简 的 简” 等 。银 雀 山汉 墓竹 简 主要包 括 《 孙 子兵法 》 十三 研 究 成果 . 探 讨 银 雀 山汉墓 竹 简研 究 的发 展 状况 .

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目录(作者音序排列)

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目录(作者音序排列)

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目录(作者音序排列)1.蔡英杰(云南大学):释“卐”2.蔡哲茂(台湾史语所):说殷卜辞中的“圭”字3.曹兆兰(深圳大学):《说文解字》引《诗》异文对理解诗意的价值4.陈秉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说文笺证》选录(三)5.陈家宁(天津师大):浅析《龙龛手鉴》对部首的改良6.陈剑(复旦大学):释上博竹书《昭王毀室》的“幸”字7.陈五云(上海师大):佛经音义文字研究的意义8.陈曦(北京语言大学)、党怀兴(陕西师大):宋元明六书学家引用古文字资料9.陈燕(天津师大):现代部首法的建立10.陈英杰(暨南大学):楚简札记五种11.陈远止(香港大学):论香港方言字及其规范12.单周尧(香港大学):说13.邓福禄(武汉大学)、韩小荆(湖北大学):疑难俗字考辨14.董莲池(天津师大):释孿15.樊俊利(河北师大):五代以来《说文》逸字研究16.方敏(湖北大学):从《说文》看扬雄、杜林的小学贡献17.费锦昌(教育部语用所)、松冈荣志(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日本“国字”的汉语读音18.冯良珍、阎华(山西大学):西及相关诸字演变之考查19.冯胜君(吉林大学):战国楚文字“黾”字用作“龟”字补议20.郭曙纶(上海交大)、方有林(上海商学院):网络汉字的大规模统计与分析21.韩琳(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形声字“省声”现象试析22.郝士宏(安徽大学):说悤及从悤的一组字23.何华珍(浙江财经学院):日本汉字研究导论24.何继军(上海师大):唐代“三书”俗字的心理分析25.何景成(吉林大学):史族铜器研究26.何琳仪(安徽大学)、胡长春(安徽美术出版社):释攀27.何瑞(华东师大):《玉篇》异部互见考28.黄德宽(安徽大学):从转型到建构:世纪之交的汉字研究与汉语文字学29.黄天树、方稚松(首都师大):甲骨缀合九例30.黄亚平(中国海洋大学):广义文字学刍议31.贾爱媛(青海师大):对异体字确定的几点看法32.江学旺(苏州大学):说文“厂”及“厂”部之字试说33.金鹤寿(延边国际汉字研究所):汉字规范化首先必须编纂出版《新世纪国际通用字典》34.黎传绪(南昌科技大学):《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争鸣35.黎广基(香港大学):上博楚竹書二《民之父母》“無體之禮,日逑月相”考36.李家浩(河北大学):说“峚”字37.李守奎(吉林大学):《曹沫之陈》之隶定与古文字隶定方法初探38.李小静(商务印书馆):几部汉语辞书中“作”和“做”用法的计量分析39.李义海(信阳师院):殷商甲骨刻辞妻考释40.李玉平(北师大):试析《干禄字书》中的异体字和易混字41.连登岗(南通大学):论简化汉字“约定俗成”方针的偏颇42.林宏明(台湾政治大学):殷墟甲骨文字缀合新例(五)43.林志强(福建师大):论传抄古文的形态变化及相关问题44.刘金荣(绍兴文理学院):试论汉字字义、字形义和字词义45.刘志基(华东师大):图形构件与甲骨文的构形系统46.陆锡兴(南昌大学):论异体字的名称和实质47.吕浩(上海大学):“转注”论略48.吕肖庆(北京大学)、尹江红(方正集团)、唐英敏(北京大学)、高玉军(北京大学)、张建国(方正集团):汉字结构信息与自动化出版49.麦淑仪(香港大学):试论香港地区繁简字的运用及其规范50.潘玉坤(华东师大):西周铜器铭文中连接分句的连词51.裴蓓(上海师大):从知觉的角度看战国文字的简化52.裴大泉(中山大学):繁体出版物中的用字问题53.彭泽润(湖南师大):“字”的构造和普通文字学的文字分类54.秦建文(曲靖师院):字源:字义的扩张55.沙宗元(安徽大学):再论汉字的分化56.商艳涛(中山大学):金文札记四则57.沈培(复旦大学):周原甲骨文里的“囟”和楚墓竹简里的“囟”或“思”58.师玉梅(暨南大学):释59.施谢捷(南京师大):古玺复姓杂考60.史建桥(商务印书馆):辞书用字的类推简化问题61.史杰鹏(北师大):读《郭店楚简》札记一则62.舒怀(湖北大学):殷商甲骨文形声字生成方式例说63.宋华强(北京大学):释甲骨文中的“今朝”和“来朝”64.苏培成(北京大学):谈“据形定部”65.孙华龙(辽东学院):管窥甲骨文中的形容词66.王长丰(郑州大学):“姓”字训义67.王丹(华南师大):《古文四声韵》重文间的关系试析68.王蕴智(郑州大学):古文字同源分化的三种方式69.吴良宝(吉林大学):包山楚简释地三篇70.肖惠兰、程继兵(湖北大学):《说文》“革”字考71.肖晓晖(中国传媒大学):古玺名字解诂72.肖毅(武汉大学):楚系成语玺辑略73.徐莉莉(华东师大):历史用字断代调查中异体字的认定标准74.徐时仪(上海师大):玄应《众经音义》所释俗字考75.徐在国(安徽大学):新蔡简中的二个地名76.许子滨(香港岭南大学):读上博简《仲弓》札记77.杨宝忠(河北大学):大型字书收录传世文献汉字存在的问题78.杨芙蓉(广东技术师院):从汉字看古代女性的社会审美地位79.杨宏(对外经贸大学):试论碑志文字的字体学研究价值80.杨琳(南开大学):释化81.杨涛、郑国民(北师大)、陈双新(河北大学):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字种字量研究(二)82.杨勇(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异体字概念的界定83.杨泽生(中山大学):甲骨文字研究的开端84.杨宗兵(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秦文字“草化”论析85.叶正渤、陈荣军(徐州师大):《殷虚书契前编集释》研究86.于智荣、王恩建(淮海工学院):从甲骨文和古籍用例看辞书对“率领”义“以”字词性的标注87.喻遂生(西南师大):《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疾”字88.詹绪左、俞晓红(安徽师大):《祖堂集》校读札记89.詹鄞鑫(华东师大):必须坚持《规范汉字表》研制工作的基本原则90.詹鄞鑫(华东师大):关于汉字性质的几个问题91.张光裕(香港中文大学)、陈伟武(中山大学):简帛医药文献考释拾遗92.张静(深圳大学):郭店楚简中的变形音化现象93.张世超(东北师大):“尺”的字源考察与语源问题94.张书岩(教育部语用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与姓名工作的滞后95.张通海(淮北煤师院):上博简(三)《中弓》散记96.张显成(西南师大)、余涛、苟晓燕:《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校核记97.张小艳(浙江大学):“庶”“鹿”相乱与汉语俗字考辨98.张玉金(华南师大):殷墟甲骨文“若”字释义99.张育泉(首都师大):有关《规范汉字表》的思考100.张再兴(华东师大):殷商西周金文中构字元素“宀”的形体演变101.张振林(中山大学):《说文》从辵之字皆为形声字说102.赵伯义(河北师大):《说文解字》传本述略103.赵立伟(聊城大学):新材料与三体石经古文合证104.赵学清(陕西师大):战国齐、燕、韩、赵、魏五国“文字异形”及成因概说105.赵铮(湖北大学):《说文》笔意推求体例概说106.郑贤章(湖南师大):可洪音义俗字札记107.郑振峰(河北师大):行楷字形的规范原则108.周宝宏(天津师大):沬司徒疑簋铭文“啚”字研究109.周晓文、李国英(北师大):汉字编码与汉字规范110.朱昌春(民政部地名所):商周传世地名的用字研究。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释文补正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释文补正

收稿日期:2017-11-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简帛兵书军事用语分类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3XYY011。

作者简介:马克冬(1971-),男,安徽含山人,文学博士,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汉语史、简帛文献。

2018年第1期第36卷(总第192期)NO.1,2018Vol.36General No.19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摘要:通过对《银雀山汉墓竹简〔贰〕》释文、图版和摹本的认真校核,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微疵,主要有四类:一是隶定错误,计6条;二是释读不统一,计7条;三是标点不当,计10条;四是注释有误,计4条,凡27条。

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错误之处逐一予以补正。

关键词:《银雀山汉墓竹简〔贰〕》;隶定;释读;标点;注释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8)01-0088-05《银雀山汉墓竹简〔贰〕》释文补正马克冬(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是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报告第二函,其内容为“佚书丛残”,包括《论政论兵之类》、《阴阳时令、占候之类》、《其他》三部分。

[1]与第壹函一样,皆为比较好的整理报告,不但有图版、释文注释,还有摹本,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①不过,在校读其释文、注释与图版、摹本时,我们发现一些微疵。

为了便于文献利用,将其分为四类,并进行分析补正。

②一、隶定错误所谓“隶定错误”,是指整理报告释文对原简文字进行隶定时产生的错误,表现在当隶为甲而误隶为乙。

此类错误计6条,现逐一勘误于下。

1.误“襄”为“攘”《【君臣问答】》1320:“攘於事则分职不□……”按:原释文“攘”字图版为“”,该简的左边虽然有残损,但此字是完整清楚的,显然当隶为“襄”,原释文误。

《银雀山汉墓竹简》校勘七则

《银雀山汉墓竹简》校勘七则

《银雀山汉墓竹简》校勘七则高友谦【摘要】对《银雀山汉墓竹简》中《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政论兵之类》部分中《奇正》《十阵》等篇的“有得将卒而不得君者”“乘敌之顿”“勿信也”“阵之则辨辨”“缭子而知动静之理”“斗之以二柄”“疏阵者,所以突也”共计七处文字进行了校勘,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2【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奇正;十阵;校勘【作者】高友谦【作者单位】北京天益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一、“有得将卒而不得君者”《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月战》释文说:“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1]。

此句傅熹年摹本与周祖谟释文同。

按:“将卒”为人,与其对言者不应为物(“舍”)。

简本释作“得舍”疑误。

今查简本图版第334简,“者”上一字上留残画应是“尹”头,而非“人”头,其字形与第568简、571简、589简、629简之“君”字写法相近,应释作“君”。

“得舍”应是“得君”之误。

本句应释作“有得将卒而不得君者”。

同理,本篇下文“有得舍而不得将军者”,也应释作“有得君而不得将军者”。

二、“乘敌之顿”《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纂卒》释文有“乘敌之□”一句(第326、327简),“之”下一字缺文。

《竹简》摹本虽临摹出此字,但无释文。

骈宇骞《银雀山汉简文字编·附录·待识字》收有此字[2]。

按:此字和简本《孙子兵法·作战篇》“胜久则顿”之“顿”字形似,应释作“顿”。

“顿”,通“钝”,传本《孙子兵法·作战篇》“胜久则钝”,《御览·卷二九三》引作“久则顿”。

《孙子兵法·谋攻篇》也说“兵不顿而利可全”[3]。

“顿”和“钝”,皆有“弊”义。

“胜久则钝兵挫锐”,曹操注:“钝,弊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銀雀山簡墓竹簡論文目録稿(1975~2008)谷中信一(Ⅰ)基本参考文献1,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文物出版社1975.7龍渓書舎影印1976.9)2,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9)3,呉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秦漢魏晋出土文献文物出版社1985.12)(Ⅱ)参考文献目録*1Ⅱ-1訳註(一)『孫子兵法』1,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殘簡釋文(『文物』1974-12)2,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釋文(『文物』1975-1)3,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文物出版社1975.2)4,山井湧全釈漢文大系『孫子・呉子』(集英社1975)5,台北河洛図書出版社編輯部編『竹簡兵法』(台北河洛図書出版社1976.12)6,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文物出版社1976)7,中国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学院戦争理論研究部《孫子》注釈小組『孫子兵法新注』(中華書局1977.1)8,河野収『竹簡孫子入門』(大学教育社1982)9,郭化若訳注『孫子訳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10,朱軍著『孫子兵法釈義』(海軍出版社1988.6)11,郭化若訳注立間祥介監訳韓昇・谷口真一訳『孫子訳注』(東方書店1989.1)12,浅野裕一『孫子』(講談社学術文庫1997.6)13,金谷治新訂『孫子』(岩波文庫2000.4)14,李興斌・楊玲注訳『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孫子兵法新訳』(斉魯書社2001.6)15,李零『孫子訳注』(中華書局2007.9)(二)『孫臏兵法』1,中国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村山孚訳『孫臏兵法』(徳間書店1976.2)2,徐培根・魏汝霖著『孫臏兵法注釈』(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3)3,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金谷治訳・注『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東方書店1976.7)3,沈陽部隊后勤部《孫臏伝》編写組『孫臏伝附《孫臏兵法》今訳』(遼寧人民出版社1978.12)4,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新編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84.1)5,傅振倫『孫臏兵法訳注』(巴蜀書社1986.10)6,霍印章『孫臏兵法浅説』(解放軍出版社1986)7,鄧沢宗『孫臏兵法注釈』(解放軍出版社1986)8,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孫臏兵法』(『中国兵書集成』1987.8拠1975年文物出版社線装本影印、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9,劉心健『孫臏兵法新編注釈』(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10,黄朴民『白話孫子兵法・附孫臏兵法』(岳麓書社1991)11,劉桓讀《孫臏兵法》札記(中国社会科学院簡帛研究中心編集『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9)12,李興斌・邵斌注訳『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孫臏兵法新訳』(斉魯書社2002.7)(三)『尉繚子』1,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本《尉繚子》釋文(附校注)(『文物』1977-2,3)2,八六九五五部隊理論組・上海師範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注『尉繚子注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3,鍾兆華『尉繚子校注』(中州書画社1982.11)4,徐勇『尉繚子淺説』(解放軍出版社1989.2)(四)『晏子』1,駢宇騫『晏子春秋考釋』(書目文献出版社1988.4)2,同同(増訂版)(萬巻楼2000)3,谷中信一『晏子春秋』上・下(明治書院2000、2001)4,慶應義塾大学古代中国研究会(有志)・監訳原宗子銀雀山漢墓『晏子』訳注(稿)(『中国出土資料研究』第12號2008.3)(五)『六韜』未見(六)『守法守令等十三篇』1,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王兵》篇釋文(『文物』1976-12)2,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1985-4)3,早稲田大学簡帛研究会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の研究(一)守法守令篇(『中国出土資料研究』第六號2002.3)4,早稲田大学簡帛研究会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の研究(二)要言篇・庫法篇(『中国出土資料研究』第七號2003.3)5,佐藤直人・仲山茂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十三篇』訳註(一)(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272003)6,早稲田大学簡帛研究会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の研究(三)王兵篇・市法篇・李法篇(『中国出土資料研究』第八號2004.3)7,仲山茂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十三篇』訳註(二)(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282004)8,早稲田大学簡帛研究会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の研究(四)王法・委積篇(『中国出土資料研究』第九號2005.3)9,仲山茂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十三篇』訳註(3)(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292005)10,早稲田大学簡帛研究会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の研究(五)田法篇(『中国出土資料研究』第一〇號2006.3)11,早稲田大学簡帛研究会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の研究(六)兵令篇(『中国出土資料研究』第一一號2007.3)(七)『論政論兵之類』未見(八)『陰陽時令占侯之類』未見(九)其他未見Ⅱ-2論考(一)『孫子兵法』1,詹立波略談臨沂漢墓竹簡《孫子兵法》(『文物』1974-12)2,遵信《孫子兵法》的作者及其時代--談談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孫子兵法》竹簡的出土》(『文物』1974-12)3,呉樹平從臨沂漢墓竹簡《呉問》看孫武的法家思想(『文物』1975-4)4,常弘読臨沂漢簡中的孫武傳(『考古』1975-4)5,魏汝霖大陸漢墓出土孫子兵法殘簡釋文之研究(『東方雑誌』(復刊)9巻3期1975.9)6,曽憲通試探銀雀山漢墓竹書《孫子兵法》(『中山大学学報』1978-5)7,李零関于銀雀山簡本《孫子》研究的商榷(『文史』7輯1979.12)8,河野収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研究・計篇(『防衛大学校紀要』401980)9,河野収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研究・作戦篇・某攻篇(『防衛大学校紀要』411980)10,李零「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校読挙例」(『中華文史論叢』1981-4上海古籍出版社)11,李零銀雀山簡本《孫子》校読挙例(『中華文史論叢』1981-4)12,馬場公彦二つの『孫子』をめぐる諸問題--銀雀山漢墓出土の竹簡資料を中心にして(『中国哲学』101981)13,鄭良樹論《孫子》的作成時代(『竹簡帛書論文集』中華書局1982.1)14,鄭良樹論銀雀山出土《孫子》佚文(『竹簡帛書論文集』中華書局1982.1)15,鄭良樹《孫子》續補(『竹簡帛書論文集』中華書局1982.1)16,河野収『竹簡孫子入門』(大学教育社1982)17,河野収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研究--九變篇・行軍篇(『防衛大学校紀要』〈人文・社会科学篇〉441982)18,河野収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研究--火攻篇・用間篇(『防衛大学校紀要』〈人文・社会科学篇〉461983)19,田中有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書品』(東洋書道協會)2711983)20,劉春生簡本《孫子》校注辨正(『文史』第28輯1987)21,関桐銀雀山漢墓竹簡《呉問》的幾点考証(『孫子学刊』1992-4)22,王暉試論《呉問》的成文年代及其相関問題(《東南文化》(南京)1993-2)23,李学勤《孫子》篇題木牘與佚文(『簡帛佚籍與学術史』所収時報出版社1994)24,周正春簡本《孫子兵法》的篇題與“天”・“地”含義考(『文史』第38輯1994)25,関桐“田勿”・“畛”辨--読漢簡《孫子兵法・呉問》札記(『孫子学刊』1994-3・4)26,陳偉武簡帛兵学文献軍術考述(『華学』第一期1995)27,徐勇戦国時期斉国的軍事制度初探(『求是学刊』1995-5,6)28,壽湧銀雀山漢簡《呉問》撰写年代考辨(『文史』第43輯1997)29,李零『呉孫子發微』(中華書局1997.6)30,陳偉武『簡帛兵学文献探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31,徐勇主編『先秦兵書通解』(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8)32,徐勇主編『先秦兵書佚文輯解』(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33,李零「第十一講簡帛古書異読五:兵書類」(『簡帛古書与学術源流』三聯書店2004.4)34,李零『《孫子》十三篇綜合研究』(中華書局2006.4)(二)『孫臏兵法』1,詹立波《孫臏兵法》殘簡介紹(『文物』1974-3)2,任継愈《孫臏兵法》的哲学思想(『文物』1974-3)3,詹立波《孫臏兵法》初探(『孫臏兵法』文物出版社1975.2)4,楊伯峻孫臏和『孫臏兵法』雜考(『文物』1975-3)5,趙振鎧『孫臏兵法・擒龐涓』中幾個城邑問題的探討(『文物』1976-10)6,四川省建築機械製造廠工人趙振鎧《孫臏兵法・擒龐涓》中幾個城邑問題的探討(『文物』1976-10)7,黄盛璋《孫臏兵法・擒龐涓》篇釋地(『文物』1977-2)8,張震澤《孫臏兵法・官一》試解(『遼寧大学学報』1978-1)9,張震澤《孫臏兵法・陳忌問塁》校理(『遼寧大学学報』1979-1)10,張震澤《孫臏兵法・威王問》篇校理(『遼寧大学学報』1979-4)11,馬雍《孫臏兵法》“禽龐涓”解(『文史』第9輯1980)12,鈴木喜一古代中国における「自然」の思想を論じて新出土兵書齊孫子に及ぶ(『荒木教授記念論集』1981)13,祁之太淺析《孫臏兵法》的素朴唯物主義和素朴弁証法(『青海師専学報』1981-2)14,潘富恩等論孫武・孫臏兵法中的素朴弁証法思想(『内蒙古師院学報』1981-3)15,陳克明略論《孫臏兵法》(『社会科学輯刊』1981-6)16,張洪久《孫臏兵法・擒龐涓篇》反映的軍事思想(『河北学刊』1982-1)17,田中有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書品』(東洋書道協會)2731983)18,張震澤《孫臏兵法・八陣》校理(附:八陣小考)(『遼寧大学学報』1983-2)19,丁地樹孫臏的戦略戦術思想(『史学月刊』1983-4)20,陳武平先秦“二孫”戦略思想理論之比較研究(『軍事雑誌』52巻10・11期1984)21,周瀚光論《孫臏兵法》的対策論和弁証法(『齊魯学刊』1984-3)22,魏汝霖大陸出土《孫武兵法》與《孫臏兵法》之研判(『中華戦略学刊』1984.9)23,霍印章“必攻不守”是積極進攻的戦略(『軍事巻訊』44期1986)24,方定明“孫臏必攻不守”淺見(『軍事巻通訊』44期1986)25,許保林孫臏和《孫臏兵法》(『軍事歴史』1986-2)26,鄭澤宗・陳濟康《孫臏兵法》対《孫子》的発展(《軍事歴史》1987-1)27,霍印章孫臏学兵継往創新(『解放軍報』1987.2.17)28,陳炳富等略論孫武・孫臏的激励思想(『南開学報』1987-3)29,霍印章論《孫臏兵法》対《孫子兵法》的継承和発展(『軍事歴史研究』1987-4)30,鄭澤宗《孫臏兵法》的軍事思想体系初探(『軍事史林』1987-5)31,卜松林《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中政治工作思想初探(『軍事歴史研究』1988-2)32,燕良軾《孫臏兵法》中的軍事心理思想(『黒河学刊』1989-4)33,霍印章論《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師承関係(『孫子新探』解放軍報出版社1990)34,楊善群孫臏的軍隊建設理論及其実践(『先秦軍事研究』金盾出版社1990)35,楊善群孫臏平生及其著述(『孫子評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36,朱亜非孫臏故里探析(『孫臏研究』山東大学出版社1992)37,周広良等孫臏故里話孫臏(『孫臏研究』山東大学出版社1992)38,孫世民等〈孫氏族譜〉及孫臏故里(『孫臏研究』山東大学出版社1992)39,逢振鎬孫武・臏《兵法》概論(『孫子学刊』1992-2)40,霍印章論《孫臏兵法・擒龐涓》的理論価値(『孫子学刊』1992-2)41,黄宝先論孫臏的軍事心理思想(『孫子学刊』1992-4)42,霍印章孫臏兵法曁馬陵之戦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43,鄭傑文孫臏軍事思想略論(『孫子学刊』1993-1)44,郭墨蘭《孫臏兵法》與人道主義精神(『孫子学刊』1993-1)45,徐勇《孫臏兵法》及相関問題研究撮述(『孫子学刊』1993-2)46,張逵夫《孫臏兵法》校補(『文史』第39輯1994)47,霍印章輯孫臏兵法逸文(『兵書観止』第一巻北京広播学院出版社1994)48,史美珩《孫臏兵法》以弱勝強的韜略(『孫子学刊』1994-1)49,曽振宇・鄭邁青《孫臏兵法》道論淺析(『孫子学刊』1994-1)50,劉德増《孫臏兵法》中的陣法(『孫子学刊』1994-1)51,荘春波孫臏原名考(『孫子学刊』1994-3、4)52,尚英・黄義舟関于《孫臏兵法》成書的研究(《荷澤師専学報》1997-3)53,張逵夫《銀雀山漢墓竹簡》原列《孫臏兵法・下編》十五篇校補(『文史』第44輯1998)54,湯浅邦弘孫臏兵法(『中国古代軍事思想史の研究』1999.10)55,邵斌・高克俊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擒龐涓》新論(『臨沂師範学院学報』2004-1)56,歐陽愛輝《孫臏兵法》中的戦争法思想淺析(《武漢職業技術学院学報》2005-3)57,李若暉銀雀山漢簡兵書《奇正》詞劄札記(張顕成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二輯、巴蜀書社2006)(三)『尉繚子』1,開封師範学院何法周《尉繚子》初探(『文物』1977-2)2,鐘兆華関于『尉繚子』某些問題的商榷(『文物』1978-5)3,張烈関于『尉繚子』的著録和成書(『文史』第8輯1980)4,鄭良樹《尉繚子》斠證(『竹簡帛書論文集』中華書局1982.1)5,龔留柱〈尉繚子〉考辨(『河南師大学報』1983-4)6,何法周〈尉繚子〉与互著法三、論〈尉繚子〉(『史学月刊』1986-2)7,徐勇從“殺”字看〈尉繚子〉的治軍思想(『天津社会科学』1987-5)8,徐勇尉繚子浅説(解放軍出版社1989.2)9,徐勇《尉繚子》的研究現状與前瞻(『孫子学刊』1992-3)10,鄭良樹《尉繚子》争論述評(上)(『孫子学刊』1993-2)11,鄭良樹《尉繚子》争論述評(下)(『孫子学刊』1993-3)12,竹田健二銀雀山漢墓出土の簡本『尉繚子』の成立時期(『国語教育論叢』第6號島根大学教育学部1997)13,湯浅邦弘尉繚子(『中国古代軍事思想史の研究』1999.10)1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六韜》的整理及其意義(《文物》2001-5《複印報刊資料》2001-5)1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六韜》釋文及校注(《文物》2001-5《複印報刊資料》2001-5)16,徐勇・邵鴻《六韜》綜論(《済南大学学報》2001-3《複印報刊資料》2001-5)17,劉小文銀雀山漢簡《尉繚子》詞語札記(張顕成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巴蜀書社2002)(四)『晏子』1,劉春正簡本《晏子春秋》校補(『文史』第36輯1992)2,駢宇騫對《晏子春秋》的再認識(『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献與中国古典哲学研究論文集』下冊輔仁大学出版社2000)3,谷中信一銀雀山漢墓竹簡『晏子』の資料的価値をめぐって-出土文献から伝世文献を見る-(『東洋の思想と宗教』第20号2003.3)4,唐徳正從銀雀山漢簡看王念孫對『晏子春秋』的校勘(『管子学刊』2004.4)(五)『六韜』1,張烈〈六韜〉的成書及内容(『歴史哲学』1981-3)2,劉宏章〈六韜〉初探(『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2)3,孔德騏『〈六韜〉浅説』(解放軍出版社1987)4,呉如嵩論〈六韜〉的軍事思想(『兵家史苑』第一輯1988軍事科学出版社)5,蘇德愷如何読《六韜》(『孫子学刊』1993-2)6,陳青栄〈六韜〉作者及成書年代(『姜太公新論』1993北京燕山出版社)(六)『守法守令等十三篇』1,呉九龍銀雀山漢簡齊國法律考析(『史学集刊』1984.4)2,楊兆榮銀雀山竹書田法同于李悝田法-與田昌五先生商榷(『思想戦線』1986-3)3,劉海年戦国齊國法律史料的重要發現-讀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法学研究』1987-2)4,池田雄一銀雀山漢墓出土「守法守令等十三篇」について(唐代史研究會編『東アジア古文書の史的研究』1990)5,沈長雲從銀雀山竹書《守法》《守礼》等十三篇論及戦国時期的愛田制(『中国社会経済史研究』アモイ大学1991-2)6,駢宇騫銀雀山竹簡『王兵』篇初探(『古籍整理與研究』第七期1992)7,徐勇《守法》・《守礼》等篇的帰属問題蠡測(『孫子学刊』1994-3・4)8,李学勤論銀雀山簡〈守法〉・〈守令〉(『簡帛佚籍與学術史』時報出版社1994)9,李学勤〈田法〉講疏(『簡帛佚籍與学術史』時報出版社1994)10,李学勤〈市法〉講疏(『簡帛佚籍與学術史』時報出版社1994)11,劉海年・楊昇南・呉九龍編『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編第一冊「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科学出版社1994)12,原宗子銀雀山出土『守法』『守礼』等十三篇の示す自然環境-「王兵篇」を中心に-(『中国出土資料研究』創刊号1997.3)13,湯浅邦弘銀雀山漢簡古逸兵書「王兵」篇(『中国古代軍事思想史の研究』1999)14,李根蟠從銀雀山竹書『田法』看戦国畝産和生産率(『中国史研究』1999-4)15,湯浅邦弘銀雀山漢簡古逸兵書「王兵」篇(『中国古代軍事思想史の研究』1999.10)16,湯浅邦弘銀雀山漢簡古逸兵書「兵令」篇(『中国古代軍事思想史の研究』1999.10)17,湯浅邦弘銀雀山漢簡『守法等十二篇』(『中国古代軍事思想史の研究』1999.10)18,史党社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與『墨子』城守諸篇(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編『秦俑秦文化研究』2000)19,李根蟠從銀雀山竹書《田法》看戦国畝産和生産率(《中国史研究》1999-4《複印報刊資料》2000-2)20,唐建立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軍語簡釋(張顕成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巴蜀書社2002)(七)『論政論兵之類』*2未見(八)『陰陽時令占侯之類』1,李零讀銀雀山漢簡《三十時》(中国社会科学院簡帛研究中心編集『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9)2,連劭名銀雀山漢簡陰陽災異書研究(《考古》2005-3)(九)其他1,饒宗頤談銀雀山簡〈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簡帛研究』第一輯法律文化社1993.10)2,李零第一章占卜体系与有関発現五、風角・五音(『中国方術考』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12、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0.4)3,李学勤〈唐勒〉・〈小言賦〉和《易傳》(『簡帛佚籍與学術史』時報出版社1994)4,胡文輝銀雀山漢簡《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簡帛研究』第三輯広西教育出版社1998.12)5,李零第十講簡帛古書異読四:詩賦類附録三:銀雀山漢簡《唐勒》(『簡帛古書与学術源流』三聯書店2004.4)6,李零銀雀山漢簡《地典》(『簡帛古書与学術源流』生活・読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唐勒》も収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